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渙

(東漢末年官員)

鎖定
袁渙(生卒年不詳), [30]  字曜卿,陳郡扶樂(今河南太康西北)人。東漢末年官員,出身“陳郡袁氏”,為司徒袁滂之子。 [31] 
袁渙早年曾任郡功曹,後被公府徵辟,相繼被舉為高第、秀才。漢末戰亂時,袁渙流寓江淮一帶,初為袁術所用,後投呂布。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率兵剿滅了呂布,袁渙又轉投曹操,拜沛南部都尉,後又任諫議大夫、郎中令等職,在任上盡心盡責,以敢諫直言稱名。 [31] 
袁渙提出“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的策略。推行自願屯田政策,積極尋求與屯民妥協,防止矛盾激化威脅政治大局。後根據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創造性地制定典農官僚體系和落實屯田自願原則,成功地完善屯田管理體系。 [32] 
別    名
曜卿
所處時代
東漢末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陳郡扶樂(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
主要成就
幫助曹操安撫民眾
主要作品
文集五卷
本    名
袁渙
職    業
官吏
官    職
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諫議大夫
家    世
陳郡袁氏

袁渙人物生平

袁渙早年經歷

袁渙和呂布 袁渙和呂布 [2]
袁渙出身“陳郡袁氏”,他的父親袁滂,官至司徒。郡守任命袁渙擔任功曹之職,郡中貪贓枉法的官吏聞訊後,都自動離去。
後袁渙被公府徵辟,又被舉為高第,授官譙縣縣令,但袁渙未去上任。
劉備任豫州牧時,推薦袁渙為秀才
後來,袁渙避難於江淮之間,被袁術所任用。袁術每次向袁渙諮詢探問,袁渙總是正氣凜然地論述自己的主張,袁術辯駁不過,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對他以禮相待。
不久,呂布在阜陵攻打袁術,袁渙隨袁術一起迎戰,於是又被呂布拘留。呂布當初和劉備和睦親近,後來有了矛盾。呂布想讓袁渙寫信去大罵羞辱劉備,袁渙認為不能這樣做,呂布再三強迫他,都不答應。呂布大怒,用刀劍來威脅袁渙説:“做這件事就能活,不做這件事就死。”袁渙臉色絲毫沒有改變,笑着對呂布説:“我聽説只有德行可以用來羞辱別人,沒聽説用污言穢語來羞辱別人的。假使他本來就是個君子,將不會以將軍你的話為恥辱,假如他實在是個小人,將用你的話回覆你,那麼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説我先前侍奉劉將軍,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樣,假如有一天我離開這裏,再來痛罵將軍,行嗎?”呂布自感慚愧而作罷。 [3] 

袁渙追隨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敗於曹操,為其所殺。袁渙轉而跟隨曹操。 [4] 
袁渙曾對曹操説“武器,是一種兇禍之器,萬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來影響他人,用仁義的思想來感化他人,同時安撫那裏的百姓,替他們掃除危害。這樣,百姓才可以和他們同生共死。您洞明事理舉世罕見,古人用來爭得民眾的方法,您已經勤勉地實行了;當今官府失去民眾的弊政,您也已經引以為戒了,四海之內依靠您得以免於危亡的災禍,然而百姓還不懂得仁義,希望您教導他們,那麼真是天下的福分了。”曹操很欣賞地採納了他的建議。後擔任沛(今江蘇沛縣)南部都尉。 [5] 
當時剛剛招募百姓去開墾荒地,百姓都不願意,紛紛逃離。袁渙對曹操説:“百姓安於鄉土,不願輕易遷移,千萬不能突然讓他們離開故土,順着他們的意願容易,違揹他們的意願困難,應該順着他們的心意,願意去墾荒的就讓他們去,不願意去的不應勉強。”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百姓非常高興。 [6] 

袁渙治理地方

後來袁渙升任梁相,他為政重視教育引導,本着寬恕的原則思考後再去實行,外表温和而內心果斷。 [7] 
三國智原畫-袁渙 三國智原畫-袁渙 [8]
袁渙每每告誡各縣:“務必要撫卹鰥夫、寡婦、高齡老人,表彰孝順的子孫和貞節的婦女。常言説‘世道安定禮儀就周詳,世道動亂禮儀就簡略’,這個分寸全在於臨事斟酌。現今雖然仍不太平,難以推廣禮儀,然而這也在於我們怎樣做了。”袁渙為政崇尚教化訓育,凡事寬容思慮以後才行動,外表温和柔順而內心能夠決斷。 [9] 
當時有傳説劉備已死,羣臣都拍手慶賀,袁渙因為自己曾經被劉備舉薦為吏,獨自不表慶賀。 [10] 
袁渙因病辭官後,深受百姓思念。後被任為諫議大夫、丞相軍祭酒 [11]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稱魏公,建立魏國,袁渙任郎中令,代行御史大夫之職。袁渙對曹操説:“現今天下大難已除,文武並用,才是長治久安的途徑。我認為可以廣泛地收集文章典籍,闡明先代聖人的教誨,用以改變民眾的所見所聞,使全國形成文明的風氣,那樣,對於偏遠地區的異族人,雖不能用武力征服,卻可以用文明的道德使他們嚮往而來。”曹操認為他的話正確。 [12] 

袁渙深受追念

在職數年後,袁渙去世。曹操為袁渙的死流下眼淚,賞賜穀物兩千斛,一份叫“以太倉谷一千斛賜與郎中令家”,一份叫“用垣下谷一千斛送給曜卿家”,外人不明白他的意思。曹操下教令説:“用太倉谷,是依據官法;用垣下谷,是因為他是我親密的老部下啊。” [13-14] 
魏文帝曹丕即位後,聽説袁渙過去抗拒呂布的事情,問袁渙的堂弟袁敏:“袁渙在勇敢怯懦方面是怎樣的?”袁敏回答説:“袁渙貌似平和柔順,但他在大節面前,處於危難當中時,即使是賁育(“賁育”是孟賁夏育的合稱)也比不過他。” [15] 

袁渙個人作品

袁渙曾有文集五卷,今已佚。《全三國文》等又載有其作品《與主簿孫徽等教》、《與曹子建書》。 [29] 

袁渙性格特徵

三國志11袁渙 三國志11袁渙
袁渙是司徒袁滂之子,當時名門子弟大多都不守禮法及律例,反而袁渙為人清靜,行為都必定守禮讓很多人感到敬佩。 [16] 
袁渙曾獲不少賞賜,但都贈送了給別人,家中沒有儲下什麼財物產業,物資有不足就向人求助,但從不苛求,當時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 [17] 
有傳言劉備己死,羣臣皆向曹丕慶賀,但因為袁渙曾被劉備舉為茂才,所以不祝賀。 [18] 

袁渙歷史評價

曹丕:故尚書僕射毛玠、奉常王修涼茂、郎中令袁渙、少府謝奐萬潛、中尉徐奕國淵等,皆忠直在朝,履蹈仁義。 [19] 
袁敏:渙貌似和柔,然其臨大節,處危難,雖賁育不過也。 [20] 
陳壽:渙為政崇教訓,恕思而後行,外温柔而內能斷。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家無所儲,終不問產業,乏則取之於人,不為皦察之行,然時人服其清。袁渙躬履清蹈,進退以道,蓋是貢禹兩龔之匹。 [20] 
袁宏:郎中温雅,器識純素。貞而不諒,通而能固。恂恂德心,汪汪軌度。志成弱冠,道敷歲暮。仁者必勇,德亦有言。雖遇履虎,神氣恬然。行不修飾,名跡無愆。操不激切,素風愈鮮。 [20] 
陳亮:此皆漢末守志行義之儒也,而盡為曹公用,彼其心豈有所利哉!始渙嘗慨然嘆曰:“漢室凌遲,亂無日矣。苟天下擾擾,逃將安之?若天未喪道,民以義存,惟強而有禮可以庇身乎!”凡諸儒之所以自處者,審矣。而曹公亦可謂盛哉! [21] 
葉適:袁渙舉動節度,言議政幹,皆近儒者,然特其粗爾。 [22] 

袁渙家族成員

袁渙長輩

曾祖父:袁良,字厚卿。
祖父:袁璋
父:袁滂,字公熙,東漢司徒。 [1] 

袁渙從弟

袁霸,公恪有功幹,魏國初年官至大司農 [23] 
袁徽,隱士,因天下荒亂避亂交州,司徒曾徵召他,但他不應。 [24] 
袁敏,有武藝,喜好治水,官至河堤謁者。 [25] 

袁渙

袁侃,字公然,有袁渙之風,歷任黃門選部郎和郡守尚書。早卒。 [26] 
袁宇,精於辯論,喜好道家學説,但自幼多病,還未任官就逝世。 [27] 
袁奧,字公榮,行足以厲俗,言約而理當,官至光祿勳。 [27] 
袁準,字孝尼,忠信公正,不恥下問,因為世事多險而不敢求進,著書甚多,談論治世的事。曾任西晉給事中。 [27] 

袁渙

袁亮,貞固有學行,位至河南尹、尚書。 [28] 

袁渙曾孫

袁瑰東晉國子祭酒。

袁渙玄孫

袁宏,字彥伯,東晉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
袁喬,字彥叔,東晉官員、將領。長期擔任桓温屬官,並參與晉滅成漢之戰,成功消滅成漢,但戰後不久即去世。

袁渙六世孫

袁崧,一名袁山松。音樂家。官至秘書監。孫恩作亂時,擔任吳郡太守,守滬瀆城(今上海市青浦區),城陷被亂軍殺害。
參考資料
  • 1.    《全後漢文》:(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司徒滂子(按:《唐宰相世系表》以滂為袁安同祖弟。章帝章和元年,安為司徒,靈帝光和元年,滂為司徒,相距九十二年。《元和姓纂》此處脱一語。竊疑滂於安為孫曾行,非兄弟行也。袁氏四世五公謂安、湯、滂、逢、隗也。至於汝南、汝陽、陽郡,扶樂、陽夏,則郡縣有沿革,居處有遷移,史稱籍貫兩岐,往往如此)闢公府,舉高第,遷侍御史,除譙令,不就。蜀先主為豫州,舉茂才。後依袁術,又依呂布。布誅,歸曹公,拜沛南部都尉,遷梁相,以病去。徵諫議大夫丞相軍謀祭酒。魏國建,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有《集》五卷。
  • 2.    袁璋子孫再創輝煌  .袁氏研究網[引用日期2013-10-21]
  • 3.    《三國志》: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也。父滂,為漢司徒。……郡命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 呂布后辟公府,舉高第,遷侍御史。除譙令,不就。劉備之為豫州,舉渙茂才。後避地江、淮間,為袁術所命。術每有所諮訪,渙常正議,術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禮也。頃之,呂布擊術於阜陵,渙往從之,遂復為布所拘留。布初與劉備和親,後離隙。布欲使渙作書詈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布大怒,以兵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渙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渙聞唯德可以辱人,不聞以罵。使彼固君子邪,且不恥將軍之言,彼誠小人邪,將復將軍之意,則辱在此不在於彼。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猶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布慚而止。
  • 4.    《三國志》:布誅,渙得歸太祖。
  • 5.    《三國志》:渙言曰:“夫兵者,兇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徵之以仁義,兼撫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與之死而可與之生。自大亂以來十數年矣,民之慾安,甚於倒懸,然而暴亂未息者,何也?意者政失其道歟!渙聞明君善於救世,故世亂則齊之以義,時偽則鎮之以樸;世異事變,治國不同,不可不察也。夫制度損益,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若夫兼愛天下而反之於正,雖以武平亂而濟之以德,誠百王不易之道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內賴公,得免於危亡之禍,然而民未知義,其惟公所以訓之,則天下幸甚!”太祖深納焉。拜為沛南部都尉。
  • 6.    《三國志》: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太祖從之,百姓大悦。
  • 7.    《三國志》:遷為梁相。……為政崇教訓,恕思而後行,外温柔而內能斷。
  • 8.    三國智袁渙畫像  .三國在線[引用日期2013-10-21]
  • 9.    《三國志》:渙每敕諸縣:“務存鰥寡高年,表異孝子貞婦。常談曰‘世治則禮詳,世亂則禮簡’,全在斟酌之間耳。方今雖擾攘,難以禮化,然在吾所以為之。”
  • 10.    《三國志》:時有傳劉備死者,羣臣皆賀,渙嘗為備舉吏,獨不賀。
  • 11.    《三國志》: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後徵為諫議大夫、丞相軍祭酒。
  • 12.    《三國志》: 魏國初建,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渙言於太祖曰:“今天下大難已除,文武並用,長久之道也。以為可大收篇籍,明先聖之教,以易民視聽,使海內斐然向風,則遠人不服可以文德來之。”太祖善其言。
  • 13.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14.    《三國志》:居官數年卒,太祖為之流涕,賜谷二千斛,一教“以太倉谷千斛賜郎中令之家”,一教“以垣下谷千斛與曜卿家”,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倉谷者,官法也;以垣下谷者,親舊也。”
  • 15.    《三國志》:又帝聞渙昔拒呂布之事,問渙從弟敏:“渙勇怯何如?”敏對曰:“渙貌似和柔,然其臨大節,處危難,雖賁育不過也。”
  • 16.    《三國志》:當時諸公子多越法度,而渙清靜,舉動必以禮。
  • 17.    《三國志》:前後得賜甚多,皆散盡之,家無所儲,終不問產業,乏則取之於人,不為皦察之行,然時人服其清。
  • 18.    《三國志》:時有傳劉備死者,羣臣皆賀;渙以嘗為備舉吏,獨不賀。
  • 19.    《三國志 魏書 文帝紀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10]
  • 20.    《三國志 魏書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10]
  • 21.    《龍川集·卷十二》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0-13]
  • 22.    葉適.《習學記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 23.    《三國志》:渙從弟霸,公恪有功幹,魏初為大司農,及同郡何夔並知名於時。
  • 24.    《三國志》:霸弟徽,以儒素稱。遭天下亂,避難交州。司徒闢,不至。
  • 25.    《三國志》:徽弟敏,有武藝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謁者。
  • 26.    《三國志》:渙子侃,亦清粹間素,有父風,歷位郡守尚書。
  • 27.    《袁氏世紀》:渙有四子,侃、宇、奧、準。侃字公然,論議清當,柔而不犯,善與人交。在廢興之間,人之所趣務者,常謙退不為也。時人以是稱之。歷位黃門選部郎,號為清平。稍遷至尚書,早卒。字宣厚,精辯有機理,好道家之言,少被病,未官而卒,奧字公榮,行足以厲俗,言約而理當,終於光祿勳。準字孝尼,忠信公正,不恥下問,唯恐人之不勝已。以世事多險,故常恬退而不敢求進。著書十餘萬言,論治世之務,為易、周官、詩傳,及論五經滯義,聖人之微言,以傳於世。此準之自序也。
  • 28.    《三國志》:而霸子亮,夔子曾,與侃復齊聲友善。亮貞固有學行,疾何晏、鄧颺等,著論以譏切之,位至河南尹、尚書。
  • 29.    《文選·王元長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注,沈約。《齊安陸昭王碑文》注,又見《陶淵明集》注
  • 30.    陳德弟著.先秦至隋唐五代藏書家考略.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 31.    三國名士袁渙  .中華龍都網[引用日期2023-06-15]
  • 32.    陳永偉:用契約理論看 “屯田制”何以成功  .武漢大學經濟評論網[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