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紹

(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羣雄之一)

鎖定
袁紹(?-202年6月28日 [232]  ),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今屬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 [234-235]  )人 [56] 東漢末年軍閥首領,漢末羣雄之一。 [234] 
袁紹出身汝南袁氏,少時折節下士,知名於當世。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二人合謀誅殺宦官,後何進事泄被殺,袁紹率軍盡誅宦官。董卓專權,袁紹與其政見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年),與關東州郡牧守聯合起兵以討董卓,袁紹被推為盟主,自號車騎將軍,聲勢頗大。董卓畏懼,挾漢獻帝西入關中,不久被殺。後關東軍內部開始互相兼併,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的地盤,自領冀州牧,此後又奪得青州、幷州。初平四年(193年),袁紹平定黑山軍。建安四年(199年),袁紹又消滅幽州軍閥公孫瓚。至此,袁紹已跨據黃河下游的四州之地,領眾數十萬,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割據勢力。同年,袁紹準備向曹操發起進攻,直搗許都,劫奪漢帝。 [56]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為曹操大敗,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憂憤病逝。不久後,袁氏兄弟鬩牆,相繼兵敗身死,河北盡並於曹操。 [56]  [234] 
全    名
袁紹
本初
封    號
鄴侯
所處時代
東漢末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汝南郡汝陽縣 [234-235]  (今屬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
逝世日期
202年6月28日
主要成就
統一河北,成為漢末最強的諸侯
治理河北政寬,百姓德之
最高官職
大將軍冀州牧

袁紹人物生平

袁紹名門清流

袁紹出生於東漢後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 [231]  。從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 [84]  。袁紹的祖父是司徒袁湯,生母是一個地位卑微的婢女 [91]  ,生父不明(有五官中郎將袁成 [86]  [87]  [85]  、司空袁逢 [88]  兩種説法,詳見“人物爭議”目錄)。袁紹出生在京師雒陽,出生時恰逢父親袁成去世,由養母(袁成正妻)等女子撫養長大 [89]  被叔父袁逢、袁隗所關愛 [90] 
袁紹幼年時做了郎官,由於容貌儀態出眾,經常被人模仿。弱冠出任濮陽縣長(一作濮陽令 [247]  ),有清正能幹的名聲。 [2]  遇母喪而辭去官職 [3]  ,回到汝南,有副車從騎。袁紹將進入汝南時,不想讓許劭看到他們,就打發走賓客,只乘着一輛車回家。 [247]  [248]  服完三年喪禮,袁紹回想感嘆自己一出生便是無父孤兒,又為父親(袁成)服喪禮。服喪期滿後,他搬到雒陽居住。袁紹相貌俊美,舉止威儀,為人仁愛,注重名聲,加上袁紹降低身份傾心結交,士人全部搶着投奔他。來的士人不論身份貴賤,袁紹都以與自己平等的禮儀相待,因此來訪賓客的各種車輛擠滿了雒陽的大街小巷。 [3] 
這時是東漢統治日趨黑暗的年代,宦官專政愈演愈烈,殘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為代表的“清流黨人”。袁紹自稱隱居,表面上不妄通賓客,其實在暗中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如張邈何顒許攸、吳子卿等人 [95]  。張邈是大名鼎鼎的黨人,“八廚”之一。何顒也是黨人,與黨人領袖陳蕃李膺過從甚密 [92]  ,袁紹很仰慕他 [226]  。在黨錮之禍中,何顒常常一年中幾次私入雒陽,聽從袁紹的計謀策略,幫助黨人避難:對一些窮困無助的人,幫助他們渡過禍患。對一些被追捕的人,出計使他們得以逃跑或隱藏起來,使不少人免於黨禍 [93]  。袁紹的活動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趙忠憤憤然地警告説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之徒,不知在幹何事。袁隗聽到風聲後斥責袁紹,但袁紹依然不為所動。 [94]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以後,東漢朝廷被迫取消黨禁,大赦天下黨人。袁紹面對大將軍何進的辟召,不得已只能從命出仕 [96] 何進是漢靈帝劉宏皇后何氏(參見詞條靈思皇后)的異母兄,以外戚貴顯,統領左右羽林軍,對宦官專政不滿。袁紹有意借何進之力除掉宦官,而何進因袁氏門第顯赫,也很信任袁紹。 [4]  從此,兩人關係非同一般。當時,宦官的勢力仍然很大,中常侍趙忠張讓等並封侯爵。郎中張鈞上書痛斥宦官專政之害,竟被捕殺獄中。

袁紹誅除宦官

中平五年(188年),東漢朝廷另組西園新軍,置西園八校尉。袁紹被任命為校尉(《三國志》作中軍校尉 [104]  ,《後漢書》作佐軍校尉 [4]  ),但大權掌握在宦官、上軍校尉蹇碩手中,連大將軍何進都要聽調度指揮。討虜校尉蓋勳向袁紹和宗正劉虞提出誅除奸宦、提拔賢良的想法,三人不謀而合、結成同盟,後因蓋勳被調離而沒有行動。 [105]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病重,太子未立。蹇碩等宦官不願意大權落入何進手中,因此藉口韓遂作亂,提議請大將軍領兵西上平叛。在這個關鍵時刻,何進洞悉宦官的詭計,以青徐黃巾復起為辭,奏請遣袁紹東進徐兗,待袁紹兵還,自己再西擊韓遂。沒過幾天,漢靈帝病死,蹇碩決定先誅何進,後立劉協,於是派人迎何進入宮計事,何進卻集結軍隊於宮外,嚴陣以待,而稱病不入。蹇碩迫於壓力,不得不立劉辯為帝。
劉辯即位,何皇后以皇太后臨朝稱制,太傅袁隗與大將軍何進輔政,同錄尚書事 [5] 
何進暗中決議誅除宦官,袁紹也久有謀劃 [106]  ,他通過何進的賓客張津對何進説:“黃門、常侍這些宦官執掌大權已經天長日久,又與長樂太后(董太后)專通姦利,將軍應該另擇賢良,整頓國家,為天下除害。”何進甚以為是,因為袁氏得到海內的人擁護,袁紹向來善於養士,豪傑甘心為他所用,與他的堂弟袁術、智謀之士逢紀何顒荀攸等,一起成為何進的心腹。 [6]  [246] 
袁紹 袁紹
對此,蹇碩非常不安,再度謀劃誅殺何進,但被人告發,何進下令捕殺蹇碩。袁紹對何進説:“從前竇武準備誅殺內寵,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機不密,言語漏泄。五營兵士都聽命於宦官,竇武卻信用他們,結果自取滅亡。如今將軍居帝舅大位,兄弟均領強兵,軍隊將吏都是英俊名士,樂於為將軍盡力效命。一切在將軍掌握之中,這是蒼天賜予的良機,將軍應該一舉為天下除掉禍害,以名垂後世!”何進深以為是,於是託病不入陪喪,又不送葬。即與袁紹定計策,並把所定計策告訴了太后。但何太后卻不同意,何進也就不敢違背太后意旨,只欲圖誅殺比較放縱的宦官,但袁紹認為宦官親近皇帝,出入號令,不全部消滅,以後必定成為大患。 [107] 
由於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與何進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賄賂,因此從中作梗,多方阻撓;也由於何進猶豫,所以沒有結果。 [7]  袁紹等人看見這種情況,心裏十分焦灼,再一次獻策,調集四方猛將豪傑,領兵開往京城,對太后進行兵諫。何進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8]  ,於是下令召前將軍董卓駐關中上林苑,使府掾太山王匡發動他所在郡的強弩手,召東郡太守橋瑁駐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光照得城裏通紅,都説要誅殺宦官。 [108]  何太后依舊不從,何進更因為何苗的勸諫而猶豫。袁紹擔心何進會改變主意,於是對他説:“互相結合的形勢已經露出來了,事情不辦,就要發生變故,將軍還等待什麼,為什麼不早決定呢?”何進於是用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袁紹派洛陽方略武吏監視宦官,並催促董卓等馳驅驛上,準備進兵平樂觀。 [246]  [249]  何太后才感到事態嚴重。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放回家。宦官們着慌了,惶惶然若喪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進恕罪。袁紹在旁再三勸何進乘此機會殺掉他們,但何進還是把他們放走了。袁紹很不甘心,寫信通知州郡,詐稱是何進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親屬入獄。 [109] 
宦官們在張讓的指揮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領黨徒數十人,騙何進入宮後,將何進斬殺於嘉德殿前。何進部將聽説何進被殺,領兵入宮,虎賁中郎將袁術攻打宮城,焚燒青瑣門。張讓等人遂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從複道倉皇外逃。袁紹與袁隗矯詔召宦官親黨許相樊陵前來,將他們斬殺,然後與何苗列兵朱雀闕下,捕殺沒有來得及逃走的宦官趙忠等人;又下令關閉北宮門,嚴禁出入,指揮士兵搜索宮中的宦官,不論老幼皆斬盡殺絕,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長鬍須的人也被當成宦官殺掉了,有的自己發露身體然後才得免遭殺死。袁紹進兵排宮,有的人上端門屋進攻宮中。期間,袁紹與王匡等人併力入端門,於承明堂上格殺中常侍高望等二人。張讓、段珪等人被迫帶着少帝、陳留王奔往小平津,又遭到盧植閔貢的追擊,最終投河自盡。 [9]  [250-251] 

袁紹討伐董卓

正當袁氏叔侄在內宮誅殺宦官的時候,董卓率領軍隊抵達雒陽西郊,於北邙阪下與少帝和陳留王相遇。董卓無意中得到了一張王牌,他擁簇着少帝,帶着軍隊浩浩蕩蕩地開進雒陽城。鮑信對袁紹説:“董卓擁有強兵,居心叵測,如果不能及早採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動,如果乘他長途行軍,士馬勞頓,發起突然襲擊,還能擒拿他。”袁紹見董卓兵強馬壯,不敢輕舉妄動。 [10] 
董卓商議想廢掉皇帝重新立帝,對袁紹説:“統治天下的君主應當找賢明的人擔任。靈帝令人憤恨,董侯還可以,應當立為皇帝。”袁紹説:“當今皇上年輕,沒有什麼錯處傳揚於天下,假使不顧禮法,隨心所欲,廢掉嫡嗣而立庶子為皇帝,恐怕大家覺得不大妥當。”董卓手按佩劍怒斥袁紹:“豎子怎敢如此!天下之事,豈不是由我決定?”袁紹機智地回答説:“這是國家大事,請到外邊同太傅(袁隗)一塊商議。”董卓又説:“劉氏的後嗣不足以留着。”袁紹勃然大怒:“天下強橫的,難道只有董公!”橫陳佩刀,一躬到底,徑自出門而去。 [11] 
洪宇宙版袁紹
洪宇宙版袁紹(20張)
袁紹把朝廷所頒符節掛在東門上,逃亡冀州。董卓下令通緝袁紹,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人都是名士,他們勸董卓説:“廢立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紹不識大體,因此害怕逃跑,並非有其它意思。如果通緝他太急,勢必激起事變。袁氏四代廣佈恩德,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如果袁紹招集豪傑,拉起隊伍,羣雄都會乘勢而起,那時,關東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給他一個郡守噹噹,那麼,他慶幸免罪,也就不會招惹事端了。”於是,董卓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賜爵位邟鄉侯。 [12]  (《山陽公載記》記載董卓以袁紹為前將軍、邟鄉侯,袁紹接受侯爵,不接受前將軍官職。 [252]  )袁紹仍然自稱兼領司隸校尉。 [273]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董卓廢少帝為弘農王,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他自署相國,又自稱“貴無上”,性極殘忍。董卓擅行廢立和種種暴行,引起了士大夫的憤恨,他所任命的關東牧守也都反對他。各地討伐董卓的呼聲日益高漲。而討伐董卓,袁紹是最有號召力的人物,這不僅因為他的家世地位,還因為他有誅滅宦官之功和不與董卓合作的舉動。本來,冀州牧韓馥擔心袁紹起兵,派遣幾個部郡從事駐勃海郡在袁紹門前看守他,讓袁紹無法行動。這時,橋瑁冒充三公寫信給各州郡,歷數董卓罪狀,稱“受董卓逼迫,無以自救,亟盼義兵,拯救國家危難”云云。韓馥接到信件,召集部屬商議,他問大家應當助袁氏還是助董氏,治中從事劉子惠正色説:“興兵是為國家,説什麼袁氏、董氏。”韓馥語塞,臉有愧色。迫於形勢,韓馥不敢再阻攔袁紹,寫信表示支持他起兵討董。 [13] 
初平元年(190年)的年號是“初平”,而袁紹字“本初”,年與字相合,他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平定禍亂。 [110]  正月,關東州郡起兵討董,董卓聽聞關東騎兵,因為害怕而毒殺弘農王,二月遷都長安。 [111]  當時,袁紹自號車騎將軍,仍領司隸校尉,與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韓馥留鄴,供給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各有軍隊數萬。 [14]  [272] 
初平元年(190年)三月,董卓因袁紹、袁術在山東起兵,就將袁隗以及在京的袁氏宗族全部殺死。 [112]  此時,豪傑大多歸附袁紹,而且因他一家遭難受感動,人人想着為他報仇,所以州郡蜂擁而起的部隊,沒有不打袁氏旗號的。 [16]  韓馥見人心歸附袁紹,忌恨袁紹得到眾人擁護,害怕他對付自己,於是經常派人阻礙袁紹的一舉一動。 [113]  董卓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瑰,勸解袁紹等各路軍隊。袁紹指派王匡殺掉了胡母班、王瑰、吳修等人,袁術捕殺了陰修,只有韓融因為德高望重免於一死。 [15]  [253] 
此時,討伐董卓的各州郡長官各懷異心,遷延日月,保存實力:
  1. 酸棗聯軍方面,諸將會盟時搖推遠在河內的袁紹為關東聯軍首領 [114]  ,初平元年(190年)對陣董卓部將徐榮的滎陽之戰袁紹也派人蔘與其中。 [115]  滎陽戰敗後,酸棗聯軍的將領每日大擺酒宴,誰也不肯去和董卓的軍隊交鋒。糧盡後,酸棗聯軍化作鳥獸散,一場討伐不了了之。
  2. 河內聯軍方面,袁紹將軍隊引到孟津,與冀州十郡郡守、在漳河歃血結盟 [116]  ,盟誓共同討伐董卓,輔助王室,擁戴天子。 [117]  在孟津戰場,袁紹的部下河內太守王匡與董卓對戰,被擊敗。 [118]  駐軍河內時,原駐紮酸棗的將領曹操 [119]  、原何進部將張楊都率兵來到河內與袁紹匯合,後張楊跟隨袁紹到漳河與匈奴單于於夫羅一起駐兵。 [120] 
  3. 南陽聯軍方面,豫州刺史孔伷去世,袁術麾下的長沙太守孫堅率領豫州兵將在梁東與董卓激戰、袁紹任命的豫州從事李延落敗被捕後被殘忍殺害。 [121]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與冀州刺史韓馥及山東諸將商議,因為劉協年幼,受制於董卓,而且遠隔關山,不知道是否還活着,想擁立宗室中歲數大、輩分高的劉虞為皇帝。於是以關東諸將的名義,派遣原樂浪太守張岐拜見劉虞,呈上眾議。劉虞卻斷然拒絕。他們又請他領尚書事,承製封拜,也同樣被劉虞拒絕了。 [122]  但劉虞仍然與袁紹聯盟。 [123] 

袁紹入主冀州

當時,董卓並未垮台,關東牧守們卻為了擴充個人的地盤,爭奪土地和人口,相互爭鬥。韓馥唯恐袁紹做大,故意減少軍需供應,企圖餓散、餓垮袁紹的軍隊。 [13]  在袁紹從河內進軍孟津時的途中,韓馥下屬帶領幾百艘船和上萬人的軍隊在深夜敲打着震耳欲聾的鼓聲威脅袁紹,讓袁紹十分厭惡。 [124] 
初平二年(191年),韓馥部將麴義反叛,韓馥討伐不利,袁紹派使者與麴義結交。 [19] 
結交韓馥叛將,除卻怨恨韓馥多次對他不利之外,還因為袁紹決心入主冀州。在聯兵討董時,袁紹曾經透露過他的計劃是“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南向爭奪天下”。所謂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其中間廣大地區正是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冀州。 [125] 
不過,當時的渤海軍飢乏,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逢紀獻計道:“韓馥是一個庸才,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説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袁紹很看重逢紀,果然照他的意思寫一封信送給公孫瓚。 [18]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向西撤退,袁紹從孟津前線還兵延津 [126] 
動畫《三國演義》中的袁紹 動畫《三國演義》中的袁紹
同時,公孫瓚發兵擊破韓馥於安平,之後引兵入冀州,表面上藉口討伐董卓,實際計劃暗中偷襲韓馥。七月,袁紹派説客高幹荀諶郭圖張景明等人不失時機地到了鄴城 [128]  [255]  [257]  [270]  韓馥一戰敗績,慌了手腳。荀諶他們對韓馥説:“公孫瓚乘勝南下,諸郡望風而降;袁車騎也領兵到了延津,他的意圖難以預料。”韓馥急切地問應對辦法,荀諶不正面回答,反問韓馥在寬仁容眾、被天下依附方面,在臨危決策、智勇過於人方面,在累世施恩,使天下受惠方面,他與袁紹相比如何。韓馥連答三個“不如”。 [230]  荀諶又説:“公孫瓚率領燕、代精鋭之眾,兵鋒不可抵擋;袁氏是一代英傑,哪能久居將軍之下。冀州是國家賴以生存的重地。如果袁氏、公孫瓚合力,與將軍交兵城下,將軍危亡即在旋踵之間。袁氏是將軍的舊交,而且結為同盟,如今之計,不如把冀州讓給袁氏。”韓馥生性怯懦,缺少主見,聽荀諶這麼一説,也就同意了。 [20] 
韓馥的部下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勸諫説冀州雖然偏僻,但甲士百萬,糧食足以維持十年,而袁紹則是孤客窮軍,仰人鼻息,就如同嬰兒在手上一般,一旦斷了奶,立刻就會餓死,不應讓出冀州。韓馥説他是袁氏故吏,才能也不如袁紹,不得不讓位。駐屯在河陽的都督從事趙浮程奐聽到消息,急急自孟津馳兵東下去見韓馥,船數百艘,眾萬餘人。當時袁紹在朝歌清水口,趙浮等人整兵鼓夜過袁紹營,袁紹非常厭惡。趙浮、程奐到袁紹面前,請求出兵抗拒袁紹,韓馥不同意。隨後,韓馥搬出官署,又派自己的兒子把冀州牧的印綬送交袁紹。袁紹代領冀州牧,自稱承製,送給韓馥一個奮威將軍的空頭銜。 [21]  [256]  袁紹任命之前不被韓馥禮待的朱漢為都官從事。朱漢得勢後,為討好袁紹,擅自命城郭兵包圍了韓馥府第,士兵們拔出刀闖進府內。韓馥逃到樓上,朱漢抓住了韓馥的長子,打斷其雙腿。袁紹得知後,立刻處死朱漢。韓馥心中恐懼,請求離開冀州 [266]  ,之後投奔張邈。後來袁紹派使者到張邈那裏,在張邈耳邊悄聲細語,韓馥懷疑他們要害自己,於是自殺。 [129] 
袁紹問別駕從事沮授:“如今賊臣作亂,朝廷西遷,袁家世代受恩,決心竭盡全力興復漢室。然而,齊桓公如果沒有管仲就不能成為霸主勾踐沒有范蠡也不能保住越國。想與卿同心戮力,共安社稷,不知卿有什麼妙策。” [130]  沮授回答説:“將軍年少入朝,揚名海內。廢立之際,發揚忠義;單騎出走,董卓驚恐。渡河北上,渤海從命;擁一郡之卒,聚冀州之眾。威聲越過河朔,名望重於天下。如今將軍如首先興軍東討,可以定青州黃巾;還討黑山,可以消滅張燕。然後回師北征,平公孫瓚;震懾戎狄,降服匈奴。可擁有黃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攬英雄之才,集合百萬大軍,迎皇上於西京,覆宗廟於雒陽。以此號令天下,誅討未服,無人能抵禦。”袁紹聽了非常高興,隨即加封沮授為奮威將軍,使他監護諸將。 [22]  袁紹又用田豐為別駕、審配為治中,這兩人比較正直,但在韓馥部下卻鬱郁不得志。此外,袁紹還用許攸、逢紀、荀諶等人為謀士 [23]  ,上表曹操為東郡太守。 [127] 

袁紹界橋之戰

主詞條:界橋之戰
冀州北面有公孫瓚,南面有袁術,這是袁紹的兩個勁敵。袁術雖然是袁紹的從弟,但二人向來不和。兗州刺史劉岱同時是袁紹和公孫瓚的姻親,袁紹讓妻子與孩子住在劉岱的治所內。 [131]  另一邊,荊州牧劉表與袁紹是盟友,因此遭到了袁術和孫堅的襲擊。 [132] 
初平二年(191年),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屯兵陽城。在孫堅出兵攻打董卓的時候,袁紹藉機會派周昂率兵襲取了陽城。袁術派遣公孫瓚的從弟公孫越協助孫堅回救陽城,公孫越在作戰中被流矢射中身亡。當時正在青州鎮壓黃巾軍的公孫瓚將弟弟的死歸罪於袁紹,於是舉兵攻袁。袁紹大驚,只得拔擢公孫瓚的從弟公孫範為勃海太守,以求緩和局勢。但公孫範到勃海後,卻立即倒戈。 [24]  [254] 
公孫瓚威震黃河以北,舉兵攻打袁紹,冀州各郡全都聞風而降、倒向公孫瓚。 [24]  公孫瓚輕鬆擊破冀州各郡軍隊,派使者要求劉岱與袁紹斷絕聯盟關係,被劉岱拒絕。 [133] 
袁紹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袁紹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麴義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公孫瓚的騎兵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公孫瓚的騎兵射去。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麴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 [26] 
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只帶着強弩數十張,持戟衞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餘里處,聽説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田豐扶着袁紹,要他退入一堵矮牆裏,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説:“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 [25]  他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後退。稍頃,麴義領兵來迎袁紹,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 [26] 
初平三年(192年),巨馬水之戰爆發,袁紹部下崔鉅業領兵圍故安,久攻不下,撤退時被公孫瓚派三萬人追擊,在巨馬水被殺七八千人。公孫瓚乘勝追擊,攻城略地,來到青州平原郡,當時青州刺史焦和已經去世,公孫瓚於是任命田楷為青州刺史,同時袁紹也指派臧洪領青州 [134]  ,又派出幾萬兵馬與田楷交戰,雙方為爭奪青州連戰兩年。 [135] 
初平三年(192年),龍湊之戰爆發,公孫瓚又派兵到龍湊挑戰,袁紹再次打敗公孫瓚。公孫瓚於是退回幽州,不敢再出來。 [30]  [136] 

袁紹掃平山寇

冀州是各方英傑想要爭奪的四戰之地 [137]  ,其周邊除了割據的諸侯之外,還有匈奴烏桓鮮卑等異族 [138]  ,同時州郡內部盤踞着勢力強大的的山賊部隊,其中主要是張燕領導的黑山軍。 黑山是盤踞太行山脈山谷之內的山賊軍隊,遍佈冀州的常山、中山、常山趙郡河內等地區,足足有上百萬人,河北各個郡縣都深受其害,連朝廷都無力征討,後來諸賊軍多數被袁紹平定。 [139] 
初平三年(192年)春,原先屯兵在漳河畔的匈奴單于於夫羅想要背叛,袁紹和張楊堅決不答應,於夫羅於是劫持了與自己一起屯兵的張楊,袁紹指派將領麴義在鄴城之南(內黃)擊敗於夫羅,東郡太守曹操也參與了此次戰役。 [140] 
初平三年(192年),兗州刺史劉岱去世,袁紹以曹操為兗州刺史 [141]  ,原獻帝任命的兗州刺史金尚被曹操擊敗幾乎滅亡,向南逃亡後投奔袁術。 [142]  曹操得到兗州後,見自己兵強馬壯,心生背叛袁紹之意。 [143] 
初平三年(192年),袁術與袁紹開戰,袁術向公孫瓚求援,公孫瓚令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同時聯合徐州牧陶謙,用來威逼袁紹,袁紹與曹操合擊,大破袁術、公孫瓚以及陶謙的聯軍。 [28-29]  張燕派部將杜長等為公孫瓚助陣,也被袁紹擊敗,黑山軍與袁氏開始結怨。 [27] 
初平四年(193年)年初,獻帝派太僕趙岐來調解關東部隊,要他們各自罷兵,袁紹帶兵數百里接待他。公孫瓚藉此機會寫信給袁紹請求和解,袁紹於是率軍撤回鄴城。 [144] 
初平四年(193年)三月,袁紹在返回鄴城的途中,在薄落津宴請賓客。這時,魏郡發生兵變,造反的兵士和幾萬名攻入城中的黑山軍會合後,殺害了太守,佔領了鄴城。當時袁紹部隊正在宴會,聽到這個消息,袁紹的部下們特別是家屬在鄴城的,要麼臉色大變,要麼放聲大哭,唯獨袁紹容貌自若,不改平時的風度。 [31]  [258] 
整個鄴中有十多支黑山軍的部隊。但黑山軍中有一人陶升,率領部眾從西面翻過城牆入城,封閉了郡府,將輜重裝上車,用車子將袁紹一家和其他家住冀州城的官員的家人親自護送到斥丘。袁紹回來後就此在斥丘駐紮,任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145]  [258] 
初平四年(193年)六月,袁紹開始反擊。發兵進入朝歌鹿腸山蒼巖谷谷口,攻打於毒。圍攻五天,打敗了於毒,殺了於毒及其部眾一萬多人。 [32]  接着袁紹沿着鹿腸山向北進攻左髭丈八等其他賊人,將他們全部消滅。 [33]  又攻打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人,再次斬殺好幾萬,將他們的營壘全部摧毀。 [34]  [258] 

袁紹南征北戰

初平三年至四年(192年-193年),長安朝局發生劇變,司徒王允和中郎將呂布等密謀殺死了董卓,但因不能妥善處理董卓舊部,引起董卓部將李傕郭汜舉兵叛亂。結果王允被殺,呂布東逃,先後投奔袁術、張楊、袁紹。 [146] 
初平四年(193年)春,劉表截斷袁術糧道,袁術進軍陳留,與黑山軍殘餘及於夫羅匯合,被袁紹和曹操的聯軍擊敗。 [147]  下半年,袁紹與呂布一道,同張燕、四營屠各、雁門烏桓在常山展開大戰,連續打了十幾天,雖然張燕軍多被殺傷,但袁紹軍也很疲憊,於是雙方各自退兵。 [35]  就在這一年,曹操攻打陶謙,袁紹派三個營的兵將進行支援。 [148] 
呂布自恃戰張燕有功,向袁紹要求更多的軍隊,袁紹沒答應。呂布的將士們多有兇惡殘暴的舉動,令袁紹很頭疼。呂布感覺不安,就請求回雒陽。袁紹同意他的要求,以天子名義任命呂布領司隸校尉,派猛士送呂布而暗中要他殺掉呂布。呂布懷疑袁紹打自己的主意,悄悄逃走。呂布投歸張楊。途中經過陳留,被太守張邈派人盛情款待。 [149]  張邈曾在討伐董卓時指責袁紹神色驕傲,袁紹就命令曹操殺掉張邈。曹操不聽,但張邈心中不安。 [150]  袁紹所設的魏郡太守董昭弟弟董訪在張邈軍中,董昭也因為袁、張有隙而受讒,即將被治罪,於是離開袁紹。 [260]  張邈與呂布交好後,袁紹非常氣憤。 [259] 
興平元年(194年),張邈與陳宮等人聯合,迎呂布入兗州對抗曹操,兗州郡縣紛紛響應起事,曹操在濮陽圍攻呂布,被呂布擊破。其後此戰牽扯到於袁紹,記載有異:按晉臣陳壽《三國志》,系袁紹主動聯繫曹操,但因其要求曹操將家人遷入鄴城才提供幫助,被曹操拒絕,後無下文 [151]  ;按孫權妻弟謝承《後漢書》、時人陳琳《為袁紹討豫州檄》,則是曹操向袁紹求援,袁紹出於同情,出兵幫助曹操擊敗呂布、奪回兗州 [152]  。同年,袁紹將臧洪從青州調離,轉任兗州東郡太守,治理東武陽。 [153]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奪回兗州後圍攻張邈之弟張超,張超希冀身為故吏的臧洪來援,但臧洪是袁紹的部下,大家都擔心臧洪的上司袁紹既然幫助曹操,就不會同意臧洪援救張超對付曹操。臧洪聽説張超被圍,請求袁紹出兵,被袁紹拒絕。最後張超被曹操滅族。臧洪怨恨袁紹不出兵相助,於是不再聽命於袁紹,反而舉東郡之兵與之對抗。 [154]  袁紹興兵圍城一年,最終攻破東郡。本來袁紹愛重臧洪,想要原諒他的背叛,但臧洪不願屈服、寧願求死,於是袁紹處死了他。 [36] 
公孫瓚兼併了劉虞後,劉虞舊部鮮于輔等招引烏桓,攻打公孫瓚,袁紹也派麴義出兵協助劉虞的兒子劉和,與鮮于輔等合兵,共集中十萬大軍,於興平二年(195年)在鮑丘打敗了公孫瓚,迫使他退保易京。麴義與公孫瓚相持歲餘,軍糧耗盡,士卒飢困,率餘眾數千人退走,公孫瓚趁勢追擊,將其擊破,盡得其輜重。 [155] 
袁紹有三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他寵愛後妻劉氏,也對袁尚特別偏愛,有意以袁尚為嗣,讓袁譚出任青州,還對沮授説:“我要讓四人各據一州,來觀察他們的能力。”袁譚最初為青州都督,後曹操拜袁譚為刺史;袁譚到達青州,控制的地區只有平原,於是北排田楷,東攻北海國相孔融,曜兵海隅,整個青州落入袁氏手中。袁紹又以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幷州刺史,只留袁尚在身邊。 [37]  [271] 
北方的外族烏桓首領丘力居在初平年間去世,其子樓班尚幼,侄子蹋頓勇敢善戰、善用謀略,代替樓班即位,統率三個郡的烏桓軍。建安初年(196年),袁紹與公孫瓚對峙,蹋頓派遣使者到袁紹處,請求與袁紹和親。隨後,蹋頓派兵幫助袁紹,大敗公孫瓚。袁紹封賞蹋頓、難樓蘇僕延烏延等烏桓首領,授予蹋頓等人單于印綬。後來,難樓、蘇僕延率領部眾推舉樓班為單于,推舉蹋頓為烏桓王。廣陽郡人閻柔年輕時在烏桓、鮮卑遊歷,得到信任,利用鮮卑人殺了護烏桓校尉邢舉並取而代之。袁紹撫慰了閻柔,命令他安定北部邊郡。 [156] 

袁紹天子東歸

興平二年(195年),朝廷拜袁紹為右將軍 [261]  冬季,漢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衞下逃到曹陽,李傕率軍緊隨其後。對於是否迎天子一事,史書中關於袁營的記載有異:按《三國志》,袁紹派郭圖出使漢帝,回來後郭圖就勸袁紹迎天子,袁紹卻沒有采納;按《獻帝傳》,則是沮授力勸袁紹迎天子,然而郭圖、淳于瓊卻阻止了他。 [157]  關於不迎天子的原因及天子被曹操迎立時的態度,不同陣營史料記錄有異:按敵方魏晉的《三國志》,是因為袁紹不承認董卓所立的劉協,但曹操搶了天子後他又開始後悔 [17]  ;按己方河北的《為袁紹討豫州檄》,則是因為興平二年(195年)冀州被公孫瓚、臧洪等強敵夾擊,袁紹無法從戰事中抽身,證據是他派了從事中郎徐勳協助曹操迎立天子,並繕修郊廟,一路護送。 [158] 
建安元年(196年) [262]  ,曹操帶獻帝遷都於許,開始建立新的宗廟社稷制度。 [159]  袁紹的謀軍校尉應劭協助建設,著出《漢官禮儀故事》,許都新朝廷的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數是應劭所建立的。 [160] 
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自從定都於許後,天子被架空,權力歸於曹氏。 [161]  曹操以皇帝的名義下詔書指責袁紹:“地廣兵多,專門樹立私黨;不見出師勤王,但見發兵與他人互相攻伐。” [162]  袁紹向獻帝上書申訴(詳見詞條上書自訟)道:“如果能讓臣表明本心,無愧於先帝,那麼縱使俯首就刑刀、撩衣就湯鑊,也心甘情願。請陛下留意‘尸鳩之平’,杜絕諂諛污衊,不要令臣抱恨於九泉之下。” [163] 
曹操自任為大將軍,而任袁紹為太尉,封鄴侯。太尉地位在大將軍之下,袁紹深感屈辱,上表不受封拜,還説:“曹操幾次差點死了,我屢屢救他脱難,如今卻忘恩負義,挾持天子來命令我嗎!” [164]  曹操大為懼怕,就將大將軍職位讓給袁紹。 [38]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派孔融持天子符節出使鄴城,拜袁紹為大將軍,賜給他弓箭、節鉞及一百虎賁,讓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四州。 [38]  袁紹每次接到詔書,總擔心對自己不利,於是想要天子搬遷靠近自己,派人對曹操説許縣低窪潮濕,雒陽又殘缺被毀,應當將都城遷到甄城,以便靠近完整豐足的地區。曹操不答應。田豐建議袁紹直接攻打許都、奉迎天子,袁紹沒有采納,決意先解虎踞後方的決公孫瓚。 [165] 
這時,袁紹統治黃河以北的地區,全天下都害怕他的強大。而曹操在建安二年(197年)兵敗宛城後以“袁紹的書信對自己不敬”為由提出攻打袁紹的想法,謀士荀彧用“四勝四敗”之辭鼓勵曹操,建議曹操在圖謀河北之前先解決呂布。 [166] 

袁紹統一河北

主詞條:易京之戰
與此同時,公孫瓚在接連敗北後,固守易京高台,幾乎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 [167]  由於城內積穀甚多,防守嚴密,袁紹派遣大將進攻歷年,也攻打不下。袁紹寫信給公孫瓚(詳見詞條與公孫瓚書),希望達成和解,公孫瓚不答應,反而增加了軍備,積極應戰。 [168]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親領大軍攻打幽州,所向披靡,進而圍攻易京,公孫瓚派遣其子公孫續向黑山軍求救。袁紹上架雲梯,下挖地道,不斷加強攻勢,易京危如累卵,公孫瓚手下的將領有的投降、有的潰散。 [39] 
建安四年(199年)春,公孫續、張燕帶領十萬救兵分三路向易京進發。公孫瓚派人給公孫續送密信,約定以點火為信號,內外夾擊袁紹軍。這封信被袁紹的哨兵截獲了,袁紹命陳琳修改了信中的辭句 [169]  ,並依照約定的信號點起火堆。公孫瓚以為救兵已到,領兵攻出來,遭到袁紹伏兵的痛擊,又龜縮入城。袁紹加緊挖地道,一直挖到台樓下,先用柱子頂着樓基,然後火燒支柱,樓台也就隨之崩塌了。公孫瓚無路可走,於是縊殺了姐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這時袁紹的士兵衝到樓上將他的首級斬下。後來,公孫續被屠各殺死。張燕勢力也因被袁紹擊敗而衰落。 [174]  袁紹佔據了幽州,兼併了公孫瓚的軍隊。 [40]  自此袁紹統一黃河以北,虎踞四州,是當時最強的割據勢力。 [57]  [229] 

袁紹決戰官渡

主詞條:官渡之戰
滅公孫瓚之後,袁紹怠慢進貢,又指使主簿耿苞秘密稟告:“漢朝赤德衰盡,歷數即將發生變化,袁氏身為黃胤,應該順從天意,以應萬民之望。”袁氏為虞舜之後,黃代赤,因此耿苞提出此言。袁紹將此事告知給府中的僚屬,眾人都認為耿苞言論妖妄應當誅殺。袁紹知道眾人心裏不同意,不得已殺死耿苞來掩蓋自己的心思。 [264] 
建安四年(199年)春,在公孫瓚未敗之時,曹操與公孫瓚曾私下書信,約定從南北兩邊夾擊袁紹。四月,曹操藉口“協助袁紹攻打公孫瓚”渡河北上,實際上的目的是偷襲鄴城。 [170]  但由於公孫瓚提前潰敗,而袁紹也知悉了曹操的圖謀,曹軍主力只來到河北的河內郡斬殺了臣屬於袁紹的眭固,任命魏種統管河北地區後,便退軍,屯到敖倉。 [171]  [174]  《為袁紹檄豫州》提到“往者伐鼓北征公孫瓚,強寇桀逆,拒圍一年。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外助王師,內相掩襲,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濟。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爾乃大軍過蕩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質,爭為前登,犬羊殘醜,消淪山谷。於是操師震懾,晨夜逋遁,屯據敖倉,阻河為固”。 [263]  袁紹將公孫瓚的頭顱送到許都,曹操“自視忽然耳”。 [173]  曹操曾對劉備密言,劉備將密言轉告給袁紹,使袁紹得知曹操的圖謀。 [172] 
建安四年(199年)八月,曹操出兵河北,攻打冀州的黎陽郡,同時派臧霸等攻下青州的齊、北海、東安等郡縣,讓于禁在河邊屯軍。 [175]  九月,曹操退還許都,在官渡部署軍隊。 [176] 
袁紹決定驅使十萬精鋭步兵和一萬騎兵奪取許都,一舉攻滅曹操。他任命審配、逢紀主持軍事,田豐、荀諶、許攸充當謀士,顏良文丑擔任將帥,積極準備南下。 [41]  當時,袁紹部下意見紛紜,沮授的意見與郭圖和審配的完全相反,沮授建議以逸待勞,採取持久戰, [42-43]  而郭圖、審配則主張速戰速決。 [44-45]  袁紹採納了郭、審的主張。 [177] 
袁紹想要聯合張繡和劉表對曹操進行夾擊。他派使者到穰城聯絡張繡,被張繡拒絕。 [178]  關於劉表的態度,史書記載有異,按《三國志劉表傳》,劉表假裝答應,實則按兵不動,打算作壁上觀 [179]  ;按《三國志桓階傳》,劉表舉全州之力支持袁紹,但因長沙太守張羨舉三郡造反,劉表才未能出兵相助。 [180] 
建安四年(199年),袁術想把帝號讓給袁紹、去青州投靠袁譚,路過徐州時,曹操命令劉備攔截袁術。袁術中途病死。 [181]  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徐州郡縣紛紛跟隨劉備背離曹操,劉備派幕僚孫乾向袁紹表達聯合之意,袁紹也派騎兵幫助劉備。 [181]  [265]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領兵攻打劉備,並指出“袁紹見事遲,必不趁機出兵” [182]  。此處關於袁紹,史書記載有異:按《三國志袁紹傳》田豐勸袁紹趁曹操攻劉備之機出兵,被袁紹以兒子生病為由拒絕,果然沒有出兵 [47]  ;但是按《三國志》的《于禁傳》《武帝紀》,袁紹當時立刻出兵攻擊了屯兵河邊的于禁 [183]  ,並隨即在二月出兵攻打白馬 [184] 
曹操害怕袁紹渡過黃河,就加緊攻打劉備,終於將劉備打敗,劉備投奔袁紹,被袁氏禮待 [228]  。田豐次進諫説:“作持久之計,不急開戰,只要分兵襲擾河南。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戰勝。”袁紹不聽。田豐強行上諫違抗袁紹,袁紹認為他敗壞軍心,就將田豐關了起來。 [48]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發佈檄文,指控曹操“濫殺無辜、忘恩負義、挾持天子、虐殺忠臣、盜竊王陵” [185]  。二月,他派郭圖、顏良、淳于瓊包圍白馬,自己率領主力大軍抵冀州黎陽,將要渡河。 [186]  (此處關於袁紹派遣的將領人數記載有異,按《三國志袁紹傳》,沮授勸袁紹不可只派顏良一人,袁紹不聽,堅持只派一個,導致顏良孤身戰死 [188]  ;按《三國志武帝紀》和《後漢紀》,袁紹派了郭圖、淳于瓊、顏良和提出建議的沮授四人一同攻打白馬。 [186]  [187] 
四月,曹操聲東擊西,客將關羽於百萬軍中斬殺顏良,解白馬之圍,之後想遷徙民眾撤向官渡 [189]  ,但民眾並未離開 [190]  。袁紹揮師渡河,追趕曹軍 [191]  。沮授建議停在延津渡口,袁紹不聽,沮授於是説了很不吉利的話,接着裝病告退,郭圖等人趁機爭權,袁紹於是把沮授監統的軍隊分成三部,其中兩部分別交給郭圖和淳于瓊,設三位都督監軍。 [46]  袁紹渡河後,駐屯在延津南面 [191]  。他派出劉備、文丑追趕撤離的曹軍,被曹軍以輜重誘敵之計而打敗,文丑被斬,袁軍中大為震恐。 [192] 
曹軍退還官渡後,渡河後的袁軍主力向南推進到陽武 [193]  。沮授對袁紹説:“北軍人多,但英勇善戰不如南軍;南軍糧少,物資儲備不如北軍。南軍利於速戰,北軍利於緩兵。所以應打持久戰,拖延時日。”袁紹仍然不從,他命令部隊逐漸逼近官渡,緊靠曹軍紮營,軍營東西綿延數十里 [194]  。(注:《三國志袁紹傳》前後記載有異,此處記載“沮授建議持久戰,袁紹不從”,但後文記載雙方“相持日久” [195]  ,同時《三國志武帝紀》記載雙方“相拒連月” [196]  ,《後漢書》記載“相持百餘日” [197]  ,多處記載表明實際上袁紹的做法與沮授此處主張一致。)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
八月,兩軍主力在官渡會戰,曹軍合戰失利,十個人之中就有兩三個人受傷,前線能戰的兵將不足萬人,於是躲進營壘中堅壁不出。袁紹修築壁樓,堆起土山,從高處發箭射擊曹營。還令軍中各持三尺繩,擒住曹操後就將他縛住。 [267]  箭如雨下,曹軍大為恐懼,將士只得蒙着盾牌走路。但壁樓、土山不久就被曹軍的“霹靂車”轟毀了 [198]  。袁紹又暗鑿通往曹營的地道,曹軍則在營中挖掘長溝進行防禦。袁軍的運糧車還遭到曹軍的襲擊 [199]  。同時,袁紹先後派劉備、韓荀襲擊許都,但是皆被曹仁擊敗,因此不再分兵復出。 [49]  這是一場持久戰,兩軍相持了一百多天,河南老百姓困苦不堪,紛紛背叛曹軍,響應袁軍。 [197]  [195]  [196]  袁紹派遣使臣招降豫州諸郡,曹操統治的豫州在袁紹的外交攻勢下四方瓦解、遠近顧望,紛紛受命,唯有潁川郡、陽安郡仍堅持不動。 [200]  因為糧食將要耗盡、局面無法支撐,曹操寫信給荀彧,想要撤回許縣,被荀彧勸回。 [201] 
然而,這種有利於袁紹的形勢卻突然急轉直下。當時,袁紹派淳于瓊帶領萬餘人北迎運糧車,沮授建議增派蔣奇領一支人馬在淳于瓊外側以防曹操偷襲。 [202]  而謀士許攸則提出乘曹操傾軍而出,輕騎奔襲許都的建議。然而,袁紹因之前派韓荀和劉備襲擊許都失敗,不想再分兵冒險。 [203]  許攸向來貪財,袁紹不能滿足,事有湊巧,在鄴城的許攸許攸家族中有人犯法,被留守的審配抓進監獄,許攸大為不滿,於是投奔曹操。 [204]  許攸投敵後將袁軍機密全部泄露,曹操於是親自領兵赴烏巢,襲擊淳于瓊。 [205]  曹操在夜裏帶領精鋭騎兵到達烏巢,讓軍隊假扮成袁軍部隊,騙過了烏巢守軍,然後圍屯放火,烏巢守軍大為驚亂。 [206] 
烏巢屯點起火後,袁軍部將張郃主張救淳于瓊,他對袁紹説:“曹操親自出馬,必然得手,那麼事情就無可挽回了。”郭圖卻別出心裁地説:“不如乘此時發兵去進攻曹軍大營。” [207]  袁紹對長子袁譚説:“趁着曹操攻擊淳于瓊時,我攻佔曹操的軍營,他必然無處可回了。” [269]  於是兩路出兵,一路派將領高覽、張郃率領重兵攻擊曹營;另一路派輕騎部隊救援烏巢。 [208]  在淳于瓊的萬人守軍遭受攻擊時,袁紹派去增援的騎兵部隊剛好到達,被曹軍擊敗退走。 [209]  [268] 
高覽、張郃攻敵軍大營不下,烏巢戰敗的消息傳來,二將臨陣倒戈,向曹軍投降。因為前方重兵反水,袁紹全軍大亂,一下子全軍大潰。袁紹及長子袁譚各單騎退離渡河 [210]  ,隨後又逃來一羣騎兵,約有八百騎,也渡河到黎陽北岸。袁紹來到蔣義渠帳中,拉着他的手説將自己的性命託付給他。蔣義渠讓出營帳給袁紹,讓他發佈命令。袁紹的部眾聽説他活着,漸漸又聚到一起。剩下的部眾假裝投降,曹操將他們全部活埋。前後被殺的有八萬人。 [211] 
袁紹外表寬宏高雅,有才幹氣度,臉上沒有憂愁喜悦的情緒,但其實內心卻會猜忌戒備 [212]  。官渡敗後,有人説田豐必受重用,田豐卻説打勝了自己能夠安全,兵敗則必死無疑。袁紹回到鄴城時懷疑田豐笑話自己 [50]  ,恰好逢紀報告説田豐聽説袁紹戰敗高興地拍手大笑,於是袁紹下令處死田豐。 [213]  審配的兩個兒子在官渡戰場被曹操活捉。孟岱與審配有矛盾,就通過蔣奇對袁紹説審配獨攬權力、宗族大兵力強,兩個兒子被抓,必定想反叛。郭圖、辛評也這麼認為。袁紹於是任命孟岱為監軍,代替審配把守鄴縣。逢紀同審配不和,袁紹詢問逢紀,逢紀回答説審配天性剛烈,不會因為兒子被俘做不義的事。袁紹問兩人關係不和為何維護,逢紀回答説國事重於私交。袁紹深表贊同,於是沒有罷免審配。自此審配、逢紀的關係更融洽了。 [214] 

袁紹發病而終

從官渡軍隊潰敗開始,袁紹吐血的病情又開始發作 [215]  ,同時,冀州諸郡大規模造反,後被袁紹逐一平定 [51] 
建安七年五月庚戌日(202年6月28日),袁紹病逝 [1]  。據《獻帝春秋》載,由於袁紹平素行德政,被百姓敬愛,他去世之時,河北四州的百姓沒有不悲痛的,市裏巷間揮灑着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 [216] 
袁紹生前將長子袁譚過繼到兄長的名下 [217]  ,去世後審配等矯其遺命奉三子袁尚為嗣 [52]  (注:審配書信中曾提及袁紹本人在出繼袁譚後已明確立袁尚為繼承人 [218]  )。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死後,曹操再次侵攻河北 [220]  ,雙方互有勝負 [219]  [221]  。後袁譚、袁尚為了爭權奪利而相攻,袁譚因奪權失敗與敵人曹操聯合,夾擊袁尚 [222]  。建安十年(205年),袁譚被殺,袁尚與二兄袁熙逃亡遼西烏桓 [223]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烏桓,袁尚、袁熙敗走遼東,被公孫康所殺 [224] 

袁紹歷史評價

袁紹漢末三國

趙忠:“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 [54] 
孫堅:“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將誰與戮力?” [53] 
董卓:“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
荀諶:“袁氏一時之傑。” [55] 
鮑信:“袁紹為盟主,因權奪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 [55] 
沮授:“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56] 
袁術:“今君擁有四州,民户百萬,以強則無與比大,論德則無與比高。” [54] 
  • 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58] 
  • 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 [58] 
  •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59] 
荀彧:“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58] 
和洽:“本初乘資,雖能強大,然雄豪方起,全未可必也。” [60] 
荀攸:“紹以寬厚得眾心。” [61] 
  •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62] 
  • 袁紹有恩於民夷。 [62] 
程昱:“夫袁紹據燕、趙之地,有並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 [62] 
王粲:“袁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台司,賓客所歸,加以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 [63] 
楊阜:“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失後事,今雖強,終不能成大業。” [64] 
劉協:“袁紹逆亂天常,謀危社稷,憑恃其眾,稱兵內侮。” [58] 
韓馥:“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 [65] 
鄭泰:“袁本初公卿子弟,生處京師,體長婦人。” [233] 
袁曄或東漢時人《獻帝春秋》:“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曹丕:“紹遇因運,得收英雄之謀,假士民之力,東苞巨海之實,西舉全晉之地,南阻白渠黃河,北有勁弓胡馬,地方二千里,眾數十萬,可謂威矣。當此之時,無敵於天下,視霸王易於覆手,而不能抑遏愚妻,顯別嫡庶,婉戀私愛,寵子以貌;其後敗績喪師,身以疾死,邪臣飾奸,二子相屠,墳土未乾,而宗廟為墟,其誤至矣。” [244] 
孫權:“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82] 

袁紹兩晉南北朝

陳壽:“袁紹、劉表,鹹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 [54] 
常璩:“漢末大亂,雄桀並起。若董卓、呂布、二袁、韓、馬、張楊、劉表之徒,兼州連郡,眾逾萬計,叱吒之間,皆自謂漢祖可踵,桓、文易邁。” [66] 
  • 袁紹初以豪俠得眾,遂懷雄霸之圖,天下勝兵舉旗者,莫不假以為名。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盛哉乎,其所資也。 [56] 
  • 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性矜愎自高,短於從善,故至於敗。 [56] 
  • 紹姿弘雅,表亦長者。稱雄河外,擅強南夏。魚儷漢舳,雲屯冀馬。窺圖訊鼎,禋天類社。既雲天工,亦資人亮。矜強少成,坐談奚望。回皇冢嬖,身穨業喪。 [56] 
柳莊:“昔袁紹、劉表、王凌、諸葛誕,皆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 [67] 

袁紹隋唐宋

蘇夔:“近者劉荊州之意氣,袁渤海之縱橫,當其吐納荊揚,鞭笞河朔,猛將厲於鵰鶚,謀臣盛於雲雨,從容嘯吒,有席捲八荒之心,固以震倘肆椋燻灼宇宙者。” [243] 
趙蕤:“袁本初虎視河朔;劉景升鵲起荊州;馬超、韓遂,雄據於關西;呂布、陳宮,竊命於東夏;遼河海岱,王公十數,皆阻兵百萬、鐵騎千羣,合縱締交,為一時之傑也。” [242] 
魏元忠:“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 [68] 
  • 昔者東漢之微,豪傑並起而爭天下,人各操其所爭之資。蓋二袁以勢,呂布以勇,曹公以智,劉備、孫權各挾其智勇之微而不全者也。 [69] 
  • 方二袁之起,借其世資以撼天下。紹舉四州之眾,南向而逼官渡;術據南陽,以擾江淮,遂竊大號;呂布驍勇,轉鬥無前而爭袞州。方是之時,天下之窺曹公,疑不復振。而人之所以爭附而樂赴者,袁、呂而已。 [69] 
  • 袁紹雖非曹公之敵,亦所謂一時之豪傑,橫大河之北,奄四州之土,南向而爭天下,一旦摧敗,卒以憂死。 [69] 
秦觀:“方紹與董卓異議,橫刀不應長揖而出,及起兵渤海,遂有四州之地,連百萬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不可謂非一時之傑也。然殺一田豐遂至於此,則天下之禍其有大於殺士者乎?” [236] 

袁紹元明清

  • 袁氏奕世公鼎,高風義軌,冠冕海內。紹資望夙着。一旦提劍而起,汛除閹豎,肅清宮闈。心不義卓,投袂而起,則有英雄之志矣。於是山東討賊推為盟主,河朔服義讓以方州,卒連幽並青冀,橫制天下之半,材勇效命,智謀貢策,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則桓文之舉也。乃猜忌自用,潛懷不軌,稽失事機,為操所先忿兵犯順折衂以死,幼長倒置禍起骨肉,家聲委地鹹其自取也。 [237] 
  • 時卓暴戾,氣凌一時,決計廢立而紹忤之,故致忿罵。紹亦一時之傑,揖之而去,亦其宜也。 [237] 
羅貫中:“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更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 [71] 
王世貞:“嗟乎!古之有天下者,要必有人君之德,而其佐命以功臣終者,要必有人臣之體,人臣之體在才巨而心小其識不凡,而凡不遠而遠乃可保也無君德,而其材非人臣者。偏雄,則項羽、袁紹、李密;委質,則韓信及榮也。” [238] 
王夫之:“袁紹雖疏而有略,其規恢較大矣。” [239] 
柳從辰:“卓雖受誅,豪傑並起,跨州連郡如劉虞、公孫瓚、陶謙、袁紹、劉表、劉焉、袁術、呂布者,皆嘗雄視一時,其權力猶足匡正帝室。” [70] 

袁紹近現代

蔡東藩:“況引狼入室,紹實主謀,鮑信進誅卓之方,猶不失為中計,而紹又不能信從;紹非特害進,並且覆漢,其罪亦彌甚矣!” [73] 
呂思勉:“袁紹是曹操的大敵。他不但地廣兵強,在社會上聲望很高,勢力極大,即論其才具,在當時羣雄中,亦當首屈一指。” [72] 
毛澤東:“袁紹這個人多謀寡斷,有謀無斷,沒有決心,不果斷,結果兵敗於官渡。所以有謀還要善斷。” [240] 
方詩銘:“世族、豪傑、遊俠,是袁紹的優點,也是袁紹的有利條件,以此為憑藉,他得到“名豪大俠,富室強族”的支持,最後雄據河北,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者。出身於世族的袁紹,再加上他的遊俠性格和豪傑才能,叱吒風雲,雄據一方。儘管後來支持他的人們,有的相互火併,有的背叛投降,最後使袁氏政權煙消火滅。但是,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袁紹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人物。” [241] 

袁紹軼事典故

袁紹幅巾風流

漢末文人雅士多用一幅絹束髮,名為“幅巾”,一些貴族也脱去了古制冠冕,袁紹雖然身份是將帥,卻總是披戴縑巾。 [103]  袁紹與曹操在官渡決戰,戰敗後,袁紹幅着長巾渡河北歸,許多民眾紛紛爭相模仿他的風姿裝束,成為一種潮流風俗。最初的幅巾方式是用以整幅黑色絲布向後盤住頭髮,也被稱作所謂的“幞頭”。 [97] 

袁紹夢刀思召

袁紹在黎陽時,曾夢見有一神授一寶刀,等醒了之後,寶刀果然在卧所,銘曰思召。袁紹解銘説:“思召,正是一個紹字。” [74] 

袁紹人際關係

袁紹世系

家族譜系
高祖
曾祖
祖父
父輩
同輩
子輩
袁安
袁京
袁平
(略)
(略)
高躬之妻
袁紹
子:袁譚(後過繼給紹兄)、袁熙袁尚(繼承人)
義女:蹋頓之妻
存疑:袁買(一説紹子 [98]  ,一説紹孫 [99] 
袁逢
袁基、袁術、楊彪之妻
(略)
袁隗
滿來、仁達、懿達
(略)
其餘8人 [100] 
袁遺、袁敍、袁嗣、袁胤等
(略)

袁紹親屬

家庭成員
關係
姓名
介紹
生父
--
不明(一説為袁成親生 [86]  [87]  ,一説為袁逢之子過繼於袁成 [88] 
生母
--
一名婢女 [91] 
父親
五官中郎將,一作左中郎將 [245]  ,非三公,去世於袁紹出生之時 [90]  ,袁紹在服母喪後為補喪三年 [3] 
母親
--
袁成之妻,袁紹的嫡母,孀居撫養袁紹長大 [89]  ,去世後袁紹為其服喪三年 [3] 
姐姐
--
袁成與嫡母之女,蜀郡太守高躬之妻 [102] 
妻子
後妻
兒子
袁譚
青州刺史
袁熙
幽州刺史
袁尚
冀州牧、鄴侯
義女
--
平民之女,以袁紹之女身份嫁與烏桓王蹋頓 [101] 
後代
唐朝宰相 [75] 
外甥
高幹
幷州刺史 [54] 
外親
李宣
李膺之孫 [76] 

袁紹人物爭議

袁紹的祖父是司徒袁湯,生母是一個地位卑微的婢女 [91]  生父不明,一説為五官中郎將袁成之子(《後漢書》 [86]  、《英雄記》 [87]  、《袁成碑》 [85]  );另一説為司空袁逢孽子,出生後過繼於袁成(《袁山松書》、《魏書》 [88]  )。 [25] 

袁紹後世紀念

主詞條:袁紹墓

袁紹文獻記載

《四庫全書》之《元和郡縣誌》袁紹墓 《四庫全書》之《元和郡縣誌》袁紹墓
袁紹死後,其葬地散見於歷代志書。唐代地理學家李吉甫所撰《元和郡縣誌》記載:“袁紹墓,在(臨漳)縣西北十六里。”此後,北宋《太平寰宇記》、明清官修《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以及明清各版本《臨漳縣誌》皆沿用此説。明代安陽進士、翰林院編修崔銑所撰《彰德府志》記載:“袁紹墓,在縣西十六里,週迴八十九步。”崔銑修志態度嚴謹,實事求是,並查閲大量史籍,保證了《彰德府志》的真實可信。故《彰德府志》中關於袁紹墓位置的記載,頗不同於其他志書,若非筆者躬身實地考察,絕難得出如此精確的墓葬封土。因此,《彰德府志》所載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是考證袁紹墓的重要依據。另外,清代史學家杭世駿《三國志補註》亦有考證:“冢記曰,袁紹墓在臨漳縣西北十八里,紹為冀州牧,卒塟此。”這一記載雖裏數相差二里,但方向位置大體上與《元和郡縣誌》所載基本一致。 [225] 

袁紹民間傳説

對於袁紹墓確切位置,歷代史家鮮有考證,民間傳説地點不一。
商水袁紹雕像 商水袁紹雕像 [77]
現代人一説袁紹墓位於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據傳袁紹去世後,早年跟隨他南征北戰的族人,趁着夜間天黑的時間,將袁紹屍體走水路運回家鄉,埋葬在曹河岸邊。當時,為了怕再遭曹操的報復,袁紹的後人還特意將曹河改寫成漕河,漕河一直沿用到今。此地的袁紹墓當時很大,後經雨水沖刷,逐漸變小,袁老附近的村民都稱其為雞心灘,也叫袁金灘。為祭奠先人,每逢初一、十五,袁氏後人到袁金灘燒香祭祖,這個風俗一直沿襲了下來。另一説位於滄縣高川鄉前高龍華村東北700米處,此處袁紹墓封土高大,封土為橢圓形,高8米,東西徑52米,南北徑36米,佔地1510平方米,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然而,據現代臨漳諸書刊載,袁紹墓位置已有定論。1999版《臨漳縣誌》記載:“按《一統志》雲,在縣城西北十六里(今大章村南),紹為冀州牧。”另有《古鄴傳説》亦考為“在縣治西北十六里即章裏集鄉大章村南”。有村民指認,袁紹墓在北東坊村東北1.5公里處,在大章村南、常莊村西。相傳袁紹死後安葬在今臨漳縣城西北16裏大章村西南200米處。袁紹墓似乎在古鄴地有了一個確切的位置,即位於臨漳縣章裏集鄉東北的大章村南。不過,經實地考察,這裏確實是一處古墓遺址,然多為民間傳説,且僅憑明清文獻佐證,實難以讓人信服。 [225] 

袁紹藝術形象

袁紹文藝形象

小説《三國演義》及後世衍生作品中,為了襯托其他角色,虛構瞭如“袁紹將家世掛在嘴邊炫耀”“袁紹看不起劉備的出身”“討董戰爭期間袁紹整日置酒高會”“袁紹在界橋被趙雲嚇得落荒而逃”“袁紹聽命董卓與公孫瓚講和”“袁紹將沮授下獄致其被俘身死,想殺張郃、高覽致其臨陣倒戈”“袁紹官渡戰敗後不思政事”“袁紹苛政、被百姓痛恨,百姓喜迎曹操入城滅袁”等故事,將袁紹塑造成蠻橫無禮、懦弱低能、昏庸殘暴、百姓憎惡的形象,與史實不符。 [227] 

袁紹影視形象

袁紹歷任飾演者
年代
劇名
飾演者
相關圖集
1988年
貂蟬
1992年
關公
閻雨生
1994年
洪宇宙(年輕)
李慶祥(中年)
1995年
1999年
曹操
王暉
2001年
2004年
2010年
三國
2013年
曹操
新洛神
2016年
劉流
2017年
黎俊麟 [79-80] 
2018年
2020年
《江東戰神少年周瑜》
梁家仁 [83] 
2021年
《真三國無雙》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七年夏五月庚戌,袁紹薨。
  • 2.    《英雄記》:袁紹生而孤,幼為郎,容貌端正,威儀進止,動見仿效。弱冠除復陽長,有清能名。
  • 3.    《後漢書》:紹少為郎,除濮陽長,遭母憂去官。三年禮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服闋,徙居洛陽。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台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軿柴轂,填接街陌。
  • 4.    《後漢書》:后辟大將軍何進掾,為侍御史、虎賁中郎將。中平五年,初置西園八校尉,以紹為佐軍校尉。
  • 5.    《後漢書》:諛六年,帝疾篤,屬協於蹇碩。碩既受遣詔,且素輕忌於進兄弟,及帝崩,碩時在內,欲先誅進而立協。及進從外入,碩司馬潘隱與進早舊。迎而目之。進驚,馳從道歸營,引兵入屯百郡邸,因稱疾不入。碩謀不行,皇子辯乃即位,何太后臨朝,進與太傅袁隗輔政,錄尚書事。
  • 6.    《後漢書》:進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碩圖己,及秉朝政,陰規誅之。袁紹亦素有謀,因進親客張津勸之曰:“黃門常侍權重日久,又與長樂太后專通姦利,將軍宜更清選賢良,整齊天下,為國家除患。”進然其言。又以袁氏累世寵貴,海內所歸,而紹素善養士,能得豪傑用,其從弟慮賁中郎將術亦尚氣俠,故並厚待之。因復博徵智謀之士逄紀、何顒、荀攸等,與同腹心。
  • 7.    《後漢書》:袁紹復説進曰:“前竇武欲誅內寵而反為所害者,以其言語漏泄,而五營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將軍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並領勁兵,部曲將吏皆英俊名士,樂盡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贊之時也。將軍宜一為天下除患,名垂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將軍受詔領禁兵,不宜輕出入宮省。”進甚然之,乃稱疾不入陪喪,又不送山陵。遂與紹定籌策,而以其計白太后。太后不聽,曰:“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對共事乎?”進難違太后意,且欲誅其放縱者。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入號令,今不悉廢,後必為患。而太后母舞陽君及苗數受諸宦官賂遺,知進欲誅之,數白太后,為其障蔽。
  • 8.    《後漢書》:詈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
  • 9.    《資治通鑑》:袁紹與叔父隗矯詔召樊陵、許相,斬之。紹及何苗引兵屯朱雀闕下,捕得趙忠等,斬之。吳匡等素怨苗不與進同心,而又疑其與宦官通謀,乃令軍中曰:“殺大將軍者,即車騎也,吏士能為報仇乎?”皆流涕曰:“願致死!”匡遂引兵與董卓弟奉車都尉旻攻殺苗,棄其屍於苑中。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諸宦者,無少長皆殺之,凡二千餘人,或有無須而誤死者。紹因進兵排宮,或上端門屋,以攻省內。
  • 10.    《後漢書》:及卓將兵至,騎都尉太山鮑信説紹曰:“董卓擁制強兵,將有異志,今不早圖,必為所制。及其新至疲勞,襲之可禽也。”紹畏卓,不敢發。
  • 11.    《後漢書》:頃之,卓議欲廢立,謂紹曰:“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董侯似可,今當立之。”紹曰:“今上富於春秋,未有不善宣於天下。若公違禮任情,廢嫡立庶,恐眾議未安。”卓案劍吆紹曰:“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紹詭對曰:“此國之大事,請出與太傅議之”。卓復言“劉氏種不足復遺。”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橫刀長揖徑出。懸節於上東門,而奔冀州。
  • 12.    《三國志》: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陰為紹,乃説卓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紹不達大體,恐懼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購之急,勢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卓以為然,乃拜紹勃海太守,封邟鄉侯。
  • 13.    《後漢書》:韓馥見人情歸紹。忌其得眾,恐將圖己,常遣從事守紹門,不聽發兵。橋瑁乃詐作三公移書,傳驛州郡,説董卓罪惡,天子危逼,企望義兵,以釋國難。馥於是方聽紹舉兵。乃謀於眾曰:“助袁氏乎?助董氏乎?”治中劉惠勃然曰:“興兵為國,安問袁!董?”馥意猶深疑於紹,每貶節軍糧,欲使離散。
  • 14.    《資治通鑑》:正月,關東州郡皆起兵以討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諸將皆板授官號。紹與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冀州牧韓馥留鄴,給其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邈弟廣陵太守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俱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眾名數萬。
  • 15.    《後漢書》:卓乃遣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瑰譬解紹等諸軍。紹使王匡殺班、瑰、吳循等,袁術亦執殺陰循,惟韓融以名德免。
  • 16.    《後漢書》:是時豪傑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
  • 17.    《三國志》:初,天子之立非紹意,及在河東,紹遣潁川郭圖使焉。圖還説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
  • 18.    《後漢書》:紹客逢紀謂紹曰:“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今冀部強實,而韓馥庸才,可密要公孫瓚將兵南下,馥聞必駭懼。並遣辯士為陳禍福,馥迫於倉卒,必可因據其位。”紹然之,益親紀,即以書與瓚。
  • 19.    《後漢書》:明年,馥將麴義反畔,馥與戰失利。紹既恨馥,乃與義相結。
  • 20.    《三國志》:會卓西入關,紹還軍延津,因馥惶遽,使陳留高幹、潁川荀諶等説馥曰:“公孫瓚乘勝來向南,而諸郡應之,袁車騎引軍東向,此其意不可知,竊為將軍危之。”馥曰:“為之奈何?”諶曰:“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袁氏一時之傑,必不為將軍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若兩雄併力,兵交於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同盟也,當今為將軍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袁氏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必厚德將軍。冀州入於親交,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泰山也。原將軍勿疑!”馥素恇怯,因然其計。
  • 21.    《三國志》:馥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諫馥曰:“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奈何乃欲以州與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從事趙浮、程奐請以兵拒之,馥又不聽。乃讓紹,紹遂領冀州牧。
  • 22.    《三國志》:從事沮授沮説紹曰:“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紹喜曰:“此吾心也。”即表授為監軍、奮威將軍。
  • 23.    《後漢書》:魏郡審配,鉅鹿田豐,並以正直不得志於韓馥。紹乃以豐為別駕,配為治中,甚見器任。
  • 24.    《英雄記》:公孫瓚擊青州黃巾賊,大破之,還屯廣宗,改易守令,冀州長吏無不望風響應,開門受之。
  • 25.    《後漢書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0]
  • 26.    《後漢書》:公孫瓚大破黃巾,還屯涅盤河,威震河北,冀州諸城無不望風響應。紹乃自擊之。瓚兵三萬,列為方陣,分突騎萬匹,翼軍左右,其鋒甚鋭。紹先令麴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瓚輕其兵少,縱騎騰之,義兵伏楯下,一時同發,瓚軍大敗,斬其所置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級。麴義追至界橋,瓚斂兵還戰,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餘眾皆走。紹在後十數里,聞瓚已破,發鞍息馬,唯衞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瓚散兵二千餘騎卒至,圍紹數重,射矢雨下。田豐扶紹,使卻入空垣。紹脱兜鍪抵地,曰:“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反逃垣牆間邪?”促使諸弩競發,多傷瓚騎。眾不知是紹,頗稍引卻。會麴義來迎,騎乃散退。
  • 27.    《三國志》:袁紹與公孫瓚爭冀州,燕遣將杜長助瓚,與紹戰,為紹所敗。
  • 28.    《三國志》: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 29.    《三國志》:太祖與紹合擊,大破術軍。
  • 30.    《後漢書》:公孫瓚復遣兵擊袁紹,至龍湊,紹擊破之。瓚遂幽州,不敢復出。
  • 31.    《後漢書》:三月上巳,大會賓徒於薄落津。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幹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殺郡守。坐中客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而啼泣,紹容貌自若,不改常度。
  • 32.    《後漢書》:六月,紹乃出軍,入朝歌鹿腸山蒼巖谷口,討幹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其眾萬餘級。
  • 33.    《後漢書》:紹遂尋山北行,進擊諸賊左髭丈八等,皆斬之。
  • 34.    《後漢書》: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復斬數萬級,皆屠其屯壁。
  • 35.    《資治通鑑》:與黑山賊張燕及四營屠各、雁門烏桓戰於常山。燕精兵數萬,騎數千匹。紹與呂布共擊燕,連戰十餘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俱退。
  • 36.    《後漢書》:紹本愛洪,意欲屈服赦之,見其辭切,知終不為用,乃命殺焉。
  • 37.    《九州春秋》:譚始至青州,為都督,未為刺史,後太祖拜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蓋不過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時百姓無主,欣戴之矣。
  • 38.    《後漢書》:於是以紹為太尉,封鄴侯。時曹操自為大將軍,紹恥為之下,偽表辭不受。操大懼,乃讓位於紹。二年,使將作大匠孔融持節拜紹大將軍,錫弓矢節鉞,虎賁百人,兼督冀、青、幽、並四州,然後受之。
  • 39.    《三國志》:是以袁紹始北擊之時,瓚南界上別營自度守則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見救,是以或自殺其將帥,或為紹兵所破,遂令紹軍徑至其門。瓚遣子續請救於黑山諸帥,而欲自將突騎出傍西山,擁黑山之眾侵掠冀州,橫斷紹後。關靖諫曰:"今將軍將士莫不懷瓦解之心,所以猶能相守者,顧戀其居處老小,而恃將軍為主故耳。堅守曠日,或可使紹自退。若舍之而出,後無鎮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瓚乃止。紹漸相攻逼,瓚眾日蹙。
  • 40.    《後漢書》:四年春,黑山賊帥張燕與續率兵十萬,三道來救瓚。未及至,瓚乃密使行人齎書告續曰:“昔週末喪亂,殭屍蔽地,以意而推,猶為否也。不圖今日親當其鋒。袁氏之攻,狀若鬼神,梯衝舞吾樓上,鼓角鳴於地中,日窮月急,不遑啓處。鳥厄歸人,滀水陵高,汝當碎首於張燕,馳驟以告急。父子天性,不言而動。且厲五千鐵騎於北隰之中,起火為應,吾當自內出,奮揚威武,決命於斯。不然,吾亡之後,天下雖廣,不容汝足矣。”紹候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至,遂便出戰。紹設伏,瓚遂大敗,復還保中小城。自計必無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然後引火自焚。紹兵趣登台斬之。
  • 41.    《三國志》: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 42.    《後漢書》:沮授進説曰:“近討公孫,師出歷年,百姓疲敝,倉庫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人。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修器械,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
  • 43.    《後漢書》:授曰:“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義者無敵,驕者先滅。曹操奉迎天子,建宮許都。今舉師南向,於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師,”竊為公懼之。”
  • 44.    《後漢書》:郭圖、審配曰:“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十倍則圍之,五倍則攻之。今以明公之神武,連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操,其埶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後難圖也。”
  • 45.    《後漢書》:圖等曰:“武王伐紂,不為不義;況兵加曹操,而云無名!且公師徒精勇,將士思奮,而不及時早定大業,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吳之所以滅也。監軍之計,在於持牢,而非見時知幾之變也。”
  • 46.    《獻帝傳》:紹將濟河,沮授諫曰:“勝負變化,不可不詳。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獲,還迎不晚,設其有難,眾弗可還。”紹弗從。授臨濟嘆曰:“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不反乎!”遂以疾辭。紹恨之,乃省其所部兵屬郭圖。《後漢書》:圖等因是沮授曰:“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與主同者昌,主與臣同者亡,此《黃石》之所忌也。且御眾於外,不宜知內。”紹乃分授所統為三都督,使授及郭圖、淳于瓊各典一軍,未及行。
  • 47.    《後漢書》:五年,左將軍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據沛以背曹操。操懼,乃自將徵備。田豐説紹曰:“與公爭天下者,曹操也。操今東擊劉備,兵連未可卒解,今舉軍而襲其後,可一往而定。兵以幾動,斯其時也。”紹辭以子疾,未得行。豐舉杖擊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難遇之幾,而以嬰兒病失其會,惜哉!”紹聞而怒之,從此遂疏焉。
  • 48.    《後漢書》:曹操畏紹過河,乃急擊備,遂破之。備奔紹,紹於是進軍攻許。田豐以既失前幾,不宜便行,諫紹曰:“曹操既破劉備,則許下非復空虛。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今不如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鋭,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人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豐強諫忤紹,紹以為沮眾,遂械繫之。
  • 49.    《三國志 魏書九》: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隱強諸縣,多舉眾應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仁曰:“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急,其勢不能相救,劉備以強兵臨之,其背叛固宜也。備新將紹兵,未能得其用,擊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由是紹不敢復分兵出。
  • 50.    《三國志》:紹軍既敗,或謂豐曰:“君必見重。”豐曰:“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紹還,謂左右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
  • 51.    《三國志》:冀州城邑叛紹者,紹稍復擊定之。
  • 52.    《資治通鑑》:及紹薨,眾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為害,遂矯紹遺命,奉尚為嗣。
  • 53.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獻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4]
  • 54.    《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8-24]
  • 55.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1-09-17]
  • 56.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8-24]
  • 57.    《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0-19]
  • 58.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1-03]
  • 59.    國學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三國志·卷三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2-04]
  • 60.    《三國志·魏書·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0-16]
  • 61.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8-24]
  • 62.    《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8-10]
  • 63.    《英雄記》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08-19]
  • 64.    《三國志·魏書·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6-07]
  • 65.    卷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04]
  • 66.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16]
  • 6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19]
  • 68.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0-16]
  • 69.    何博士備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8-31]
  • 70.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 71.    三國演義: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1-09-17]
  • 72.    呂思勉.三國史話: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07:74
  • 73.    後漢演義:元舅召兵泄謀被害 權閹伏罪奉駕言歸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0-16]
  • 74.    《古今刀劍錄》:袁紹,在黎陽夢有一神授一寶刀,及覺,果在卧所,銘曰思召。紹解之曰:思召,紹字也。
  • 75.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卷四》
  • 76.    《後漢書·李膺傳》:“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張孟卓與吾善,袁本初汝外親,雖爾勿依,必歸曹氏。”
  • 77.    袁紹、袁術塑像商水落成  .商水網[引用日期2014-03-07]
  • 78.    胡玫大戲《英雄曹操》孫洪濤出演袁紹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2-10-19]
  • 79.    《少兒也三國》看片會在深舉辦 打造閤家觀影新三國  .央廣網.2017-09-18[引用日期2021-08-11]
  • 80.    電視劇《少兒也三國》(優酷視頻版/2017年)第01集片尾字幕13分50秒到15分00秒  .優酷[引用日期2021-08-11]
  • 81.    “美魔王”呂良偉做客直播 粉絲感嘆他容顏不老|呂良偉  .網易娛樂[引用日期2021-11-21]
  • 82.    《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2-27]
  • 83.    江東戰神少年周瑜 的全部演職員  .豆瓣[引用日期2022-08-13]
  • 84.    《三國志袁紹傳》: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
  • 85.    蔡邕《袁成碑》:呱呱孤嗣,含哀長慟。
  • 86.    《後漢書》:父成,五官中郎將,壯健好交結,大將軍梁冀以下莫不善之。
  • 87.    王粲《英雄記》:袁紹父成,字文開。名壯健,貴戚權豪自大將軍梁冀以下,皆與交結恩好,言無不從,故京師諺曰:"事不諧,詣文開。"
  • 88.    袁山松書曰:「紹,司空逢之孽子,出後伯父成。」魏書亦同。
  • 89.    《漢紀》:袁本初公卿子弟,生處京師,體長婦人。
  • 90.    《英雄記》:袁紹生而孤。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
  • 91.    《典略》瓚表紹罪狀:春秋之義,子以母貴。紹母親為婢使,紹實微賤,不可以為人後,以義不宜,乃據豐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損辱袁宗,紹罪九也。
  • 92.    《漢紀》:顒字伯求,少與郭泰、賈彪等遊學洛陽,泰等與同風好。顒顯名太學,於是中朝名臣太傅陳蕃、司隸李膺等皆深接之。
  • 93.    《後漢書》:是時黨事起,天下多離其難,顒常私入洛陽,從紹計議。其窮困閉厄者,為求援救,以濟其患。有被掩捕者,則廣設權計,使得逃隱,全免者甚眾。
  • 94.    《後漢書》:內官皆惡之。中常侍趙忠言於省內曰:「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叔父太傅隗聞而呼紹,以忠言責之,紹終不改。
  • 95.    《英雄記》:紹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又好遊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皆為奔走之友。
  • 96.    《英雄記》:袁紹闢大將軍府,不得已,起從命,舉高第,遷侍御史。
  • 97.    《大唐新語》:昔袁紹與魏武帝戰於官渡,軍敗,復巾渡河,遁相仿效,因以成俗。初用全幅皂向後幞發,謂之“幞頭”。
  • 98.    《吳書》曰:“(袁)尚有弟名買,與尚俱走遼東。”
  • 99.    《曹瞞傳》曰:“買,(袁)尚兄子。”
  • 100.    《後漢書袁湯傳》李賢注引《風俗通》:(袁)湯(逝世)時年八十六,有子十二人。
  • 101.    《三國志武帝紀》:烏桓乘天下亂,略有漢民十餘萬户,袁紹皆立其酋豪為單于,以家人子為己女,妻焉。遼西單于蹋頓尤強,為紹所厚。
  • 102.    謝承《後漢書》曰:“幹字元才。才志弘邈,文武秀出。父躬,蜀郡太守。”
  • 103.    《傅子》曰:漢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是以袁紹、崔鈞(豹)之徒,雖為將帥,皆着縑巾。
  • 104.    《三國志》:稍遷中軍校尉,至司隸。
  • 105.    《後漢書》:勳時與宗正劉虞、佐軍校尉袁紹同典禁兵。勳謂虞、紹曰:"吾仍見上,上甚聰明,但擁蔽於左右耳。若共併力誅嬖倖,然後徵拔英俊,以興漢室,功遂身退,豈不快乎!"虞、紹亦素有謀,因相連結,未及發,而司隸校尉張温舉勳為京兆尹。帝方欲延接勳,而蹇碩等心憚之,並勸從温奏,遂拜京兆尹。
  • 106.    《三國志》:及帝崩,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謀誅閹宦。
  • 107.    《後漢書》:蹇碩疑不自安,與中常侍趙忠等書曰:“大將軍兄弟秉國專朝,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埽滅我曹。但以碩典禁兵,故且沈吟。今宜共閉上閣,急捕誅之。”中常侍郭勝,進同郡人也。太后及進之貴幸,勝有力焉。故勝親信何氏,遂共趙忠等議,不從碩計,而以其書示進。進乃使黃門令收碩,誅之,因領其屯兵。袁紹復説進曰:“前竇武欲誅內寵而反為所害者,以其言語漏泄,而五營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將軍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並領勁兵,部曲將吏皆英俊名士,樂盡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贊之時也。將軍宜一為天下除患,名垂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將軍受詔領禁兵,不宜輕出入宮省。”進甚然之,乃稱疾不入陪喪,又不送山陵。遂與紹定籌策,而以其計白太后。太后不聽,曰:“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柰何楚楚與士人對共事乎?”進難違太后意,且欲誅其放縱者。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入號令,今不悉廢,後必為患。而太后母舞陽君及苗數受諸宦官賂遺,知進欲誅之。數白太后,為其障蔽。又言:“大將軍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太后疑以為然。中官在省闥者或數十年,封侯貴寵,膠固內外。進新當重任,素敬憚之,雖外收大名而內不能斷,故事久不決。
  • 108.    《後漢書》: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
  • 109.    《後漢書》:太后乃恐,悉罷中常侍小黃門,使還里舍,唯留進素所私人,以守省中。諸常侍小黃門皆詣進謝罪,唯所措置。進謂曰:“天下匈匈,正患諸君耳。今董卓垂至,諸君何不早各就國?”袁紹勸進便於此決之,至於再三。進不許。紹又為書告諸州郡,詐宣進意,使捕案中官親屬。
  • 110.    《英雄記》:是時年號初平,紹字本初,自以為年與字合,必能克平禍亂。
  • 111.    《後漢書》:①又聞東方兵起,懼,乃鴆殺弘農王,欲徙都長安。於是遷天子西都。②初平元年春正月,山東州郡起兵以討董卓。癸酉,董卓殺弘農王。二月丁亥,遷都長安。
  • 112.    《後漢書》:三月戊午,董卓殺太傅袁隗、太僕袁基,夷其族。 《獻帝春秋》:尺口以上男女五十餘人,皆下獄死。
  • 113.    《後漢書》:韓馥見人情歸紹,忌其得眾,恐將圖己,常遣從事守紹門,不聽發兵。
  • 114.    《後漢書》:紹與王匡屯河內,伷屯潁川,馥屯鄴,餘軍鹹屯酸棗,約盟,遙推紹為盟主。
  • 115.    《九州春秋》:袁、曹二公與卓將戰於滎陽,敗績。
  • 116.    《袁紹上書》:然而我所佔據,志不爭奪,所以就把會英雄,出兵百萬,飲馬孟津,漳河歃血結盟。
  • 117.    《獻帝春秋》:紹合冀州十郡守相,眾數十萬,登壇歃血,盟曰:‘賊臣董卓,承漢室之微,負兵甲之眾,陵越帝城,跨蹈王朝,幽鴆太后,戮殺弘農,提挈幼主,越遷秦地,殘害朝臣,斬刈忠良,焚燒宮室,蒸亂宮人,發掘陵墓,虐及鬼神,過惡烝皇天,濁穢燻后土。神祇怨恫,無所憑恃,兆人泣血,無所控告,仁賢之士,痛心疾首,義士奮發,雲興霧合,鹹欲奉辭伐罪,躬行天誅。凡我同盟之後,畢力致命,以伐兇醜,同獎王室,翼戴天子。有渝此盟,神明是殛,俾墜其師,無克祚國!’。
  • 118.    《蔡邕上書》:臣以相國兵討逆賊故河內太守王匡等,屯陳破壞,斬獲首級,詣朝堂上賀。《英雄記》:“匡字公節,太山人也。輕財好施,以任俠聞,為袁紹河內太守。
  • 119.    《三國志》:至銍、建平,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
  • 120.    《三國志》:山東兵起,欲誅卓。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復與匈奴單于於夫羅屯漳水。
  • 121.    《後漢書》:時長沙太守孫堅亦率豫州諸郡兵討卓。榮遇堅於梁,與戰,破堅,生禽潁川太守李旻,亨之。《獻帝紀》:卓獲山東兵,以豬膏塗布十餘匹,用纏其身,然後燒之,先從足起。 獲袁紹豫州從事李延,煮殺之。
  • 122.    《後漢書》: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逼於董卓,時獻帝年十歲。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乃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齎議,上虞尊號。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固拒之。馥等又請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復不聽。
  • 123.    《後漢紀》: 韓馥、袁紹自稱大將軍,遣使推大司馬劉虞為帝,不聽;復勸虞承製封拜,又不聽,然猶與紹連結。
  • 124.    《英雄記》:紹在朝歌清水口,浮等從後來,船數百艘,眾萬餘人,整兵駭鼓過紹營,紹甚惡之。
  • 125.    《三國志》: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 126.    《三國志袁紹傳》:會卓西入關,紹還軍延津。
  • 127.    《後漢紀》: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謝承後漢書》: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三國志》: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 128.    《後漢書》:瓚遂引兵而至,外託討董卓,而陰謀襲馥。紹乃使外甥陳留高幹及潁川荀諶等説馥。
  • 129.    《資治通鑑》:後紹遣使詣邈,有所計議,與邈耳語;馥在坐上,謂為見圖,無何,起至溷,以書刀自殺。
  • 130.    《後漢書》:紹遂領冀州牧,承製以馥為奮威將軍,而無所將御。引沮授為別駕,因謂授曰:“今賊臣作亂,朝廷遷移。吾歷世受寵,志竭力命,興復漢室。然齊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句踐非范蠡無以存國。今欲與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將何以匡濟之乎?
  • 131.    《三國志》:是時,岱與袁紹、公孫瓚和親,紹令妻子居岱所。
  • 132.    《後漢書》:袁術與其從兄紹有隙,而紹與表相結,故術共孫堅合從襲表。
  • 133.    《三國志》:瓚擊破紹軍,乃遣使語岱,令遣紹妻子,使與紹絕。……岱乃召見昱,問計,昱曰:……夫公孫瓚,非袁紹之敵也。今雖壞紹軍,然終為紹所禽。……岱從之。
  • 134.    《三國志》:會青州刺史焦和卒,紹使洪領青州以撫其眾。
  • 135.    《後漢書》:紹遣將崔鉅業將兵數萬攻圍故安,不下,退軍南還。瓚將步騎三萬人追擊於巨馬水,大破其眾,死者七八千人。乘勝而南,攻下郡縣,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據有齊地。紹復遣兵數萬與揩連戰二年,糧食並盡,士卒疲睏,互掠百姓,野無青草。
  • 136.    《後漢書》:三年,瓚又遣兵至龍湊挑戰,紹復擊破之。瓚遂還幽州,不敢復出。
  • 137.    《三國志》:冀州土平民強,英桀所利,四戰之地。
  • 138.    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2006-03-05[引用日期2023-06-23]
  • 139.    《後漢書》:賊帥常山人張燕,輕勇中號捷,故軍中號曰飛燕。善得士卒心,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眾至百萬,號曰黑山賊。河北諸郡縣並被其害,朝廷不能討。燕乃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遂拜燕平難中郎將,使領河北諸山谷事,歲得舉孝廉、計吏。燕後漸寇河內,逼近京師,於是出俊為河內太守,將家兵擊卻之。其後諸賊多為袁紹所定。
  • 140.    《三國志張揚傳》: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復與匈奴單于於夫羅屯漳水。單于欲叛,紹、楊不從。單于執楊與俱去,紹使將麴義追擊於鄴南,破之。《三國志武帝紀》:三年春,太祖軍頓丘,毒等攻東武陽。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聞之,棄武陽還。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
  • 141.    《謝承後漢書》: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劉公山為兗州,公山為黃巾所殺,乃以曹操為兗州刺史。《袁紹上獻帝書》:臣時輒承製,竊比竇融,以議郎曹操權領兗州牧。《為袁紹討豫州檄》:幕府(袁紹)輒復分兵命鋭,修完補輯,錶行(曹操)東郡太守、兗州刺史。
  • 142.    《典略》:尚,獻帝初為兗州刺史,東之郡,而太祖已臨兗州,尚南依袁術。《三國志》:袁術與呂布書:昔將金元休向兗州,甫詣封丘,為曹操逆所拒破,流離迸走,幾至滅亡。
  • 143.    《謝承後漢書》:操得兗州,兵眾強盛,內懷反紹意。
  • 144.    《後漢書》:①天子遣太僕趙岐和解關東,使各罷兵。瓚因此以書譬紹曰:“趙太僕以周、邵之德,銜命來徵,宣揚朝恩,示以和睦,曠若開雲見日,何喜如之!昔賈復、寇恂爭相危害,遇世祖解紛,遂同輿並出。釁難既釋,時人美之。自惟邊鄙,得與將軍共同斯好,此誠將軍之眷,而瓚之願也。”紹於是引軍南還。②是時,袁紹、曹操與公孫瓚爭冀州,紹及操聞岐至,皆自將兵數百里奉迎,岐深陳天子恩德,宜罷兵安人之道,又移書公孫瓚,為言利害。紹等各引兵去,皆與岐期會洛陽,奉迎車駕。
  • 145.    《後漢書》:賊有陶升者,自號“平漢將軍”,獨反諸賊,將部眾逾西城入,閉府門,具車重,重,輜重也。載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捍衞,送到斥丘。紹還,因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 146.    《後漢書》:袁術待之甚厚。布自恃殺卓,有德袁氏,遂恣兵鈔掠。術患之。布不安,復去從張楊於河內。時李傕等購募求布急,楊下諸將皆欲圖之。布懼,謂楊曰:“與卿州里,今見殺,其功未必多。不如生賣布,可大得傕等爵寵。”楊以為然。有頃,布得走投袁紹。
  • 147.    《三國志》:①荊州牧劉表斷術糧道,術引軍入陳留。太祖與紹合擊,大破術軍。②四年春,軍鄄城。荊州牧劉表斷術糧道,術引軍入陳留,屯封丘,黑山餘賊及於夫羅等佐之。術使將劉詳屯匡亭。太祖擊詳,術救之,與戰,大破之。
  • 148.    《三國志》:太祖之徵陶謙,紹使靈督三營助太祖。
  • 149.    《後漢書》:布既恃其功,更請兵於紹,紹不許,而將士多暴橫,紹患之。布不自安,因求還洛陽。紹聽之,承製使領司隸校尉,遣壯士送布而陰使殺之。布疑其圖己,乃使人鼓箏於帳中,潛自遁出。夜中兵起,而布已亡。紹聞,懼為患,募遣追之,皆莫敢逼,遂歸張楊。道經陳留,太守張邈遣使迎之,相待甚厚,臨別把臂言誓。
  • 150.    《三國志》:袁紹既為盟主,有驕矜色,邈正議責紹。紹使太祖殺邈,太祖不聽。
  • 151.    《三國志》:太祖與呂布戰於濮陽,數不利。蝗蟲起,乃各引去。於是袁紹使人説太祖連和,欲使太祖遷家居鄴。太祖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時昱使適還,引見,因言曰……太祖乃止。
  • 152.    《謝承後漢書》:操圍呂布於濮陽,為布所破,投紹,紹哀之,乃給兵五千人,還取兗州。《為袁紹討豫州檄》:幕府(袁紹)唯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赴徵,金鼓響震,布眾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任。
  • 153.    《三國志》:洪在州二年,羣盜奔走。紹嘆其能,徙為東郡太守。
  • 154.    《後漢書》:時曹操圍張超於雍丘,甚危急。超謂軍吏曰:“今日之事,唯有臧洪必來救我。”或曰:“袁、曹方穆,而洪為紹所用,恐不能敗好遠來,違福取禍。”超曰:“子源天下義士,終非背本者也,或見制強力,不相及耳。”洪始聞超圍,乃徒跣號泣,並勒所領,將赴其難。自以眾弱,以紹請兵,而紹竟不聽之,超城遂陷,張氏族滅。洪由是怨紹,絕不與通。
  • 155.    《後漢書》:劉虞從事漁陽鮮于輔等,合率州兵,欲共報瓚。輔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推為烏桓司馬。柔招誘胡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斬丹等四千餘級。烏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種人及鮮卑七千餘騎,共輔南迎虞子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十萬,共攻瓚。興平二年,破瓚於鮑丘,鮑丘,水名也,又名路水,在今幽州漁陽縣。斬首二萬餘級。瓚遂保易京,開置屯田,稍得自支。相持歲餘,麴義軍糧盡,士卒飢困,餘眾數千人退走。瓚徼破之,盡得其車重。
  • 156.    《後漢書》:獻帝初平中,丘力居死,子樓班年少,從子蹋頓有武略,代立,蹋音大蜡反。總攝三郡,眾皆從其號令。建安初,冀州牧袁紹與前將軍公孫瓚相持不決,蹋頓遣使詣紹求和親,遂遣兵助擊瓚,破之。紹矯制賜蹋頓、難樓、蘇僕延、烏延等,皆以單于印綬。後難樓、蘇僕延率其部眾奉樓班為單于,蹋頓為王,然蹋頓猶秉計策。廣陽人閻柔,少沒烏桓、鮮卑中,為其種人所歸信,柔乃因鮮卑眾,殺烏桓校尉邢舉而代之。袁紹因寵慰柔,以安北邊。
  • 157.    《獻帝傳》:沮授説紹雲:“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紹悦,將從之。 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義也,又於時宜大計也,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紹弗能用。
  • 158.    《為袁紹討曹操檄》: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故使從事中郎徐勳就發遣操,使繕修郊廟,翼衞幼主。
  • 159.    《三國志》: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許。九月,車駕出轘轅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自天子西遷,朝廷日亂,至是宗廟社稷制度始立。
  • 160.    《後漢書》:二年,詔拜劭為袁紹軍謀校尉。時始遷都於許,舊章堙沒,書記罕存。劭慨然嘆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 161.    《後漢書》:①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台崇、尚書馮碩等。②自都許之後,權歸曹氏,天子總己,百官備員而已。
  • 162.    《後漢書》: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都許,乃下詔書於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
  • 163.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國學導航.2006-03-05[引用日期2023-06-24]
  • 164.    《獻帝春秋》:“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
  • 165.    《後漢書》: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説操以許下埤濕,洛陽殘破,宜徙都甄城,以就全實。操拒之。田豐説紹曰:“徙都之計,既不克從,宜早圖許,奉迎天子,動託詔令,響號海內,此算之上者。不爾,終為人所禽,雖悔無益也。”紹不從。
  • 166.    《三國志》:紹既並河朔,天下畏其強。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而繡敗太祖軍於宛。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紹之強其何能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呂布,河北亦未易圖也。”太祖曰:“然。”
  • 167.    《三國志》:瓚軍數敗,乃走還易京固守。為圍塹十重,於塹裏築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中塹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積穀三百萬斛。瓚曰:“昔謂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視之,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田畜谷。
  • 168.    《資治通鑑》:袁紹連年攻公孫瓚,不能克,以書諭之,欲相與釋憾連和;瓚不答,而增修守備,謂長史太原關靖曰:"當今四方虎爭,無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經年者明矣,袁本初其若我何!"
  • 169.    《獻帝春秋》:候者得書,紹使陳琳易其詞。
  • 170.    《獻帝春秋》:操引軍造河,託言助紹,實圖襲鄴,以為瓚援。會瓚破滅,紹亦覺之,以軍退,屯於敖倉。《為袁紹討豫州檄》:操因其(公孫瓚)未破,陰交書命,外助王師,內相掩襲,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濟。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
  • 171.    《三國志》:張楊將楊醜殺楊,眭固又殺醜,以其眾屬袁紹,屯射犬。夏四月,進軍臨河,使史渙、曹仁渡河擊之。固使楊故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留守,自將兵北迎紹求救,與渙、仁相遇犬城。交戰,大破之,斬固。公遂濟河,圍射犬。洪、尚率眾降,封為列侯,還軍敖倉。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
  • 172.    《英雄記》:曹操與劉備密言,備泄之於袁紹,紹知操有圖已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後世。
  • 173.    《魏略》:前歲本初送公孫瓚頭來,孤自視忽然耳。
  • 174.    《為袁紹討徐州檄》:爾乃大軍過蕩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質,爭為前登,犬羊殘醜,消淪山谷。《後漢書》:續為屠各所殺。田楷與袁紹戰死。張燕既為紹所敗,人眾稍散。
  • 175.    《三國志》: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留于禁屯河上。
  • 176.    《為袁紹討豫州檄》:於是操師震慴,晨夜逋遁,屯據敖倉,阻河為固,欲以螗螂之斧,御隆車之隧。《三國志》:九月,公還許,分兵守官渡。
  • 177.    《後漢書》:紹納圖言。
  • 178.    《三國志》: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繡,並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於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於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
  • 179.    《三國志劉表傳》:太祖與袁紹方相持於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
  • 180.    《三國志桓階傳》:後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表舉州以應紹。階説其太守張羨曰:夫舉事而不本於義,未有不敗者也...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太祖大悦。會紹與太祖連戰,軍未得南。
  • 181.    《三國志》:①術前為呂布所破,後為太祖所敗,奔其部曲雷薄、陳蘭於灊山,復為所拒,憂懼不知所出。將歸帝號於紹,欲至青州從袁譚,發病道死。②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先主據下邳。靈等還,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
  • 182.    《三國志》: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 183.    《三國志于禁傳》: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
  • 184.    《三國志武帝紀》: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
  • 185.    昭明文選 卷四十四 檄  .國學導航.2006-05-01[引用日期2023-06-25]
  • 186.    《三國志武帝紀》: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
  • 187.    《後漢紀》:二月,紹遣沮授、郭圖、淳于瓊、顏良等攻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
  • 188.    《三國志》:紹進軍黎陽,遣顏良攻劉延於白馬。沮授又諫紹:"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紹不聽。太祖救延,與良戰,破斬良。
  • 189.    《三國志》: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裏,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遂解白馬圍,徙其民,循河而西。
  • 190.    《三國志》: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
  • 191.    《三國志》:紹於是渡河追公軍,至延津南。
  • 192.    《三國志》:袁紹渡河追,卒與太祖遇。諸將皆恐,説太祖還保營,攸曰:"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輜重餌賊,賊競奔之,陳亂。太祖擊破之,斬醜,再戰,禽紹大將。紹軍大震。
  • 193.    《三國志》: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
  • 194.    《三國志》:沮授又曰: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
  • 195.    《三國志袁紹傳》:太祖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
  • 196.    《三國志武帝紀》: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
  • 197.    《後漢書》:相持百餘日,河南人疲睏,多畔應紹。
  • 198.    《三國志》:①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②連營稍前,逼官渡,合戰,太祖軍不利,複壁。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眾大懼。太祖乃為發石車,擊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
  • 199.    《三國志》: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
  • 200.    《魏書》:官渡之役,四方瓦解,遠近顧望,而此郡(潁川)守義,丁壯荷戈,老弱負糧。《三國志》: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惟陽安郡不動,而都尉李通急錄户調。
  • 201.    《三國志》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彧別傳》:太祖又表曰:昔袁紹侵入郊甸,戰於官渡。時兵少糧盡,圖欲還許,書與彧議,彧不聽臣。建宜住之便,恢進討之規,更起臣心,易其愚慮,遂摧大逆,覆取其眾。此彧睹勝敗之機,略不世出也。
  • 202.    《三國志》:會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運車,沮授説紹: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
  • 203.    《後漢書》:許攸進曰:“曹操兵少而悉師拒我,許下餘守埶必空弱。若分遣輕軍,星行掩襲,許拔則操成禽。如其未潰,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紹又不能用。
  • 204.    《三國志》:①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因説公擊瓊等。②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
  • 205.    《後漢書》:會攸家犯法,審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而説使襲取淳于瓊等。
  • 206.    《曹瞞傳》:公大喜,乃舉精鋭步騎,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略後軍,遣兵以益備。聞者信以為然,皆自若。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
  • 207.    《三國志》:郃説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
  • 208.    《三國志》: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
  • 209.    《三國志》:紹遣騎救瓊。左右或言“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公怒曰:“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大破瓊等,皆斬之。《曹瞞傳》: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未死,殺士卒千餘人,皆取鼻,牛馬割唇舌,以示紹軍。
  • 210.    《三國志》: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眾降。紹眾大潰,紹與譚單騎退渡河。
  • 211.    《後漢書》紹與譚等幅巾乘馬,與八百騎度河,至黎陽北岸,入其將軍蔣義渠營。至帳下,把其手曰:“孤以首領相付矣。”義渠避帳而處之。使宣令焉。眾聞紹在,稍復集。餘眾偽降,曹操盡坑之,前後所殺八萬人。
  • 212.    《三國志》: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內多忌害。
  • 213.    《先賢行狀》:紀復曰:‘豐聞將軍之退,拍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紹於是有害豐之意。
  • 214.    《後漢書》:官渡之敗,審配二子為曹操所禽。孟岱與配有隙,因蔣奇言於紹曰:“配在位專政,族大兵強,且二子在南,必懷反畔。”郭圖、辛評亦為然。紹遂以岱為監軍,代配守鄴。護軍逢紀與配不睦,紹以問之,紀對曰:“配天性烈直,每所言行,慕古人之節,不以二子在南為不義也,公勿疑之。”紹曰:“君不惡之邪?”紀曰:“先所爭者私情,今所陳者國事。”紹曰“善”。乃不廢配,配、紀由是更協。
  • 215.    《三國志》:紹自軍破後,發病歐血。
  • 216.    《獻帝春秋》: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 217.    《後漢書》:譚大怒,郭圖、辛評因此謂譚曰:“使先公出將軍為兄後者,皆是審配之所構也。”
  • 218.    《後漢書》配獻書於譚曰:昔先公廢黜將軍以續賢兄,立我將軍以為嫡嗣,上告祖靈,下書譜牒,海內遠近,誰不備聞!
  • 219.    王粲《為劉荊州諫袁譚書》:太公(袁紹)殂隕,賢胤(袁尚)承統,以繼洪業。宣奕世之德,履丕顯之祚,摧嚴敵(曹操)於鄴都,揚休烈於朔土。
  • 220.    《三國志》:紹自軍破後,發病歐血,夏五月死。小子尚代,譚自號車騎將軍,屯黎陽。秋九月,公徵之,連戰。譚、尚數敗退,固守。八年春三月,攻其郭,乃出戰,擊,大破之,譚、尚夜遁。夏四月,進軍鄴。五月還許,留賈信屯黎陽。
  • 221.    《後漢書》:自九月至明年二月,大戰城下,譚、尚敗退。操將圍之,乃夜遁還鄴。操軍進,尚逆擊破操,操軍還許。
  • 222.    《後漢書》:尚復自將攻譚,譚戰大敗,嬰城固守。尚圍之急,譚奔平原,而遣潁川辛毘詣曹操請救。
  • 223.    《後漢書》:十二月,曹操討譚,軍其門。譚夜遁走南皮,臨清河而屯。明年正月,急攻之。譚欲出戰,軍未合而破。譚被髮驅馳,追者意非恆人,趨奔之。譚墜馬,顧曰:“咄,兒過我,我能富貴汝。”言未絕口,頭已斷地。於是斬郭圖等,戮其妻子。熙、尚為其將焦觸、張南所攻,奔遼西烏桓。
  • 224.    《後漢書》:十二年,曹操徵遼西,擊烏桓。尚、熙與烏桓逆操軍,戰敗走,乃與親兵數千人奔公孫康於遼東。尚有勇力,先與熙謀曰:“今到遼東,康必見我,我獨為兄手擊之,且據其郡,猶可以自廣也。”康亦心規取尚以為功,乃先置精勇於廄中,然後請尚、熙。熙疑不欲進,尚強之,遂與俱入。未及坐,康叱伏兵禽下,坐於凍地。尚謂康曰:“未死之間,寒不可忍,可相與席。”康曰:“卿頭顱方行萬里,何席之為!”遂斬首送之。
  • 225.    康世民 | 探尋古鄴袁紹墓  .鄴城文學(河北漳縣文聯).2021-08-21[引用日期2023-06-25]
  • 226.    《漢紀》:袁紹慕之,私與往來,結為奔走之友。
  • 227.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國學導航.2006-07-07[引用日期2023-06-26]
  • 228.    《魏書》:備歸紹,紹父子傾心敬重。
  • 229.    《三國志》: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
  • 230.    《後漢書》:諶曰: 君自料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孰與袁氏? 馥曰: 不如也。 臨危吐決,智勇邁於人,又孰與袁氏? 馥曰: 不如也。 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與袁氏? 馥曰: 不如也。
  • 231.    《三國志》: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
  • 232.    《後漢書》:(建安)七年夏五月庚戌,袁紹薨。
  • 233.    《鄭泰對董卓》:袁本初公卿子弟,生處京師,體長婦人。
  • 234.    袁紹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4-02-26]
  • 235.    夏徵農.大辭海 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582
  • 236.    淮海集 21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27]
  • 237.    《郝氏續後漢書·卷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27]
  • 238.    《讀書後·卷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27]
  • 239.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9《漢獻帝》
  • 240.    盛巽昌 編著.毛澤東與三國演義: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03:125
  • 241.    方詩銘 著.曹操·袁紹·黃巾: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234
  • 242.    趙蕤.反經: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9:279
  • 243.    周紹良 主編.全唐文新編 第5部 第2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2:12960
  • 244.    曹丕 著;魏宏燦 校注.曹丕集校注: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10:344
  • 245.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華嶠漢書曰:安字邵公,好學有威重。明帝時為楚郡太守,治楚王獄,所申理者四百餘家,皆蒙全濟,安遂為名臣。章帝時至司徒,生蜀郡太守京。京弟敞為司空。京子湯,太尉。湯四子:長子平,平弟成,左中郎將,並早卒;成弟逢,逢弟隗,皆為公。】
  • 246.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靈帝崩,太后兄大將軍何進與紹謀誅諸閹官,【續漢書曰:紹使客張津説進曰:"黃門、常侍秉權日久,又永樂太后與諸常侍專通財利,將軍宜整頓天下,為海內除患。"進以為然,遂與紹結謀。】太后不從。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常侍、黃門聞之,皆詣進謝,唯所錯置。時紹勸進便可於此決之,至於再三,而進不許。令紹使洛陽方略武吏,檢司諸宦者。又令紹弟虎賁中郎將術選温厚虎賁二百人,當入禁中,代持兵黃門陛守門户。
  • 247.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同郡袁紹,公族豪俠,去濮陽令歸,車徒甚盛,將入郡界,乃謝遣賓客,曰:“吾輿服豈可使許子將見。”遂以單車歸家。
  • 248.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二十三·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汝南先賢傳曰:……袁紹公族好名,為濮陽長,棄官來還,有副車從騎,將入郡界,紹乃嘆曰:"吾之輿服,豈可使許子將見之乎?"遂單車而歸。】
  • 249.    《後漢書·卷六十九·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太后猶不從。苗謂進曰:“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以致貴富。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與省內和也。”進意更狐疑。紹懼進變計,乃脅之曰:“交構已成,形埶已露,事留變生,將軍復欲何待,而不早決之乎?”進於是以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紹使洛陽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馳驛上,欲進兵平樂觀。
  • 250.    《後漢書·卷六十九·竇何列傳第五十九》:袁紹與叔父隗矯詔召樊陵、許相,斬之。苗、紹乃引兵屯朱雀闕下,捕得趙忠等,斬之。吳匡等素怨苗不與進同心,而又疑其與宦官同謀,乃令軍中曰:“殺大將軍者即車騎也,士吏能為報仇乎?”進素有仁恩,士卒皆流涕曰:“願致死!”匡遂引兵與董卓弟奉車都尉旻攻殺苗,棄其屍於苑中。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宦者,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然後得免。死者二千餘人。紹因進兵排宮,或上端門屋,以攻省內。張讓、段圭等困迫,遂將帝與陳留王數十人步出谷門,奔小平津。公卿並出平樂觀,無得從者,唯尚書盧植夜馳河上,王允遣河南中部掾閔貢隨植後。貢至,手劍斬數人,餘皆投河而死。
  • 251.    李賢注《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紹上書曰:……時進既被害,師徒喪沮,臣獨將家兵百餘人,抽戈承明,竦劍翼室,【山陽公載記曰:紹與王匡等併力入端門,於承明堂上格殺中常侍高望等二人。】
  • 252.    李賢注《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紹上書曰:……時卓方貪結外援,招悦英豪,故即臣勃海,申以軍號,即謂就拜也。【《山陽公載記》曰:“董卓以紹為前將軍,封邟鄉侯。紹受侯,不受前將軍。”】
  • 253.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大鴻臚韓融、少府陰脩、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脩、越騎校尉王瑰安集關東,後將軍袁術、河內太守王匡各執而殺之,唯韓融獲免。
  • 254.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瓚懼術聞而怨之,亦遣其從弟越將千騎詣術以自結,而陰教術執和,奪其兵。由是虞、瓚益有隙。和逃術來北,復為紹所留。是時,術遣孫堅屯陽城拒卓,紹使周昂奪其處。術遣越與堅攻昂,不勝,越為流矢所中死。瓚怒曰:"餘弟死,禍起於紹。"遂出軍屯磐河,將以報紹。紹懼,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欲以結援。範遂以勃海兵助瓚,破青、徐黃巾,兵益盛;進軍界橋。
  • 255.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後馥軍安平,為公孫瓚所敗。瓚遂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馥懷不自安。
  • 256.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九州春秋曰:馥遣都督從事趙浮、程奐將強弩萬張屯河陽。浮等聞馥欲以冀州與紹,自孟津馳東下。時紹尚在朝歌清水口,浮等從後來,船數百艘,眾萬餘人,整兵鼓夜過紹營,紹甚惡之。浮等到,謂馥曰:"袁本初軍無鬥糧,各己離散,雖有張楊、於扶羅新附,未肯為用,不足敵也。小從事等請自以見兵拒之,旬日之間,必土崩瓦解;明將軍但當開閤高枕,何憂何懼!"馥不從,乃避位,出居趙忠故舍。遣子齎冀州印綬於黎陽與紹。】
  • 257.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秋七月,袁紹脅韓馥,取冀州。
  • 258.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紹既破瓚,引軍南到薄落津,方與賓客諸將共會,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於毒共覆鄴城,遂殺太守慄成。賊十餘部,眾數萬人,聚會鄴中。坐上諸客有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啼泣,紹容貌不變,自若也。賊陶升者,故內黃小吏也,有善心,獨將部眾逾西城入,閉守州門,不內他賊,以車載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扞衞,送到斥丘乃還。紹到,遂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乃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巖谷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遂尋山北行,薄擊諸賊左髭丈八等,皆斬之。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脱,斬首數萬級。紹復還屯鄴。初平四年,天子使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和解關東。岐別詣河北,紹出迎於百里上,拜奉帝命。岐住紹營,移書告瓚。瓚遣使具與紹書曰:"趙太僕以周召之德,銜命來徵,宣揚朝恩,示以和睦,曠若開雲見日,何喜如之?昔賈復、寇恂亦爭士卒,欲相危害,遇光武之寬,親俱陛見,同輿共出,時人以為榮。自省邊鄙,得與將軍共同此福,此誠將軍之眷,而瓚之幸也。"麴義後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
  • 259.    《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呂布之舍袁紹從張楊也,過邈臨別,把手共誓。紹聞之,大恨。
  • 260.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會魏郡太守慄攀為兵所害,紹以昭領魏郡太守。時郡界大亂,賊以萬數,遣使往來,交易市買。昭厚待之,因用為間,乘虛掩討,輒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昭弟訪,在張邈軍中。邈與紹有隙,紹受讒將致罪於昭。昭欲詣漢獻帝,至河內,為張楊所留。
  • 261.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興平二年,拜紹右將軍。
  • 262.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01]
  • 263.    《昭明文選·卷四十四》:【為袁紹檄豫州】往者伐鼓北征公孫瓚,強寇桀逆,拒圍一年。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外助王師,內相掩襲,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濟。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爾乃大軍過蕩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質,爭為前登,犬羊殘醜,消淪山谷。於是操師震懾,晨夜逋遁,屯據敖倉,阻河為固,欲以螗螂之斧,御隆車之隧。
  • 264.    李賢注《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紹既並四州之地,眾數十萬,而驕心轉盛,貢御稀簡。主簿耿包密白紹曰:“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獻帝春秋》曰:袁,舜後。黃應代赤,故包有此言。】以從民心。”紹以包白事示軍府僚屬,議者以包妖妄宜誅。紹知眾情未同,不得已乃殺包以弭其夡。
  • 265.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先是,太祖遣劉備詣徐州拒袁術。術死,備殺刺史車胄,引軍屯沛。紹遣騎佐之。太祖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
  • 266.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當是時,豪俠多附紹,皆思為之報,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馥懷懼,從紹索去,往依張邈。【英雄記曰:紹以河內朱漢為都官從事。漢先時為馥所不禮,內懷怨恨,且欲邀迎紹意,擅發城郭兵圍守馥第,拔刃登屋。馥走上樓,收得馥大兒,槌折兩腳。紹亦立收漢,殺之。馥猶憂怖,故報紹索去。】
  • 267.    李賢注《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獻帝春秋》曰:“紹令軍中各持三尺繩,曹操誠禽,但當縛之。】
  • 268.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瓊宿烏巢,去紹軍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候夜潛往攻瓊。紹遣騎救之,敗走。破瓊等,悉斬之。
  • 269.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紹初聞公之擊瓊,謂長子譚曰:"就彼攻瓊等,吾攻拔其營,彼固無所歸矣!"乃使張郃、高覽攻曹洪。郃等聞瓊破,遂來降。紹眾大潰,紹及譚棄軍走,渡河。
  • 270.    裴松之《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臣松之案英雄記雲:"袁紹使張景明、郭公則、高元才等説韓馥,使讓冀州。"然則馥之讓位,景明亦有其功。其餘之事未詳。】
  • 271.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出長子譚為青州,沮授諫紹:"必為禍始。"紹不聽,曰:"孤欲令諸兒各據一州也。"【九州春秋載授諫辭曰:"世稱一兔走衢,萬人逐之,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制也。願上惟先代成敗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義。"紹曰:"孤欲令四兒各據一州,以觀其能。"授出曰:"禍其始此乎!"】又以中子熙為幽州,甥高幹為幷州。
  • 272.    李賢注《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初平元年,紹遂以勃海起兵,與從弟後將軍術、冀州牧韓馥、【馥字文節,潁川人也。】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橋瑁、【《英雄記》曰:孔胄字公緒,陳留人也。王匡字公節,泰山人也。袁遺字伯業,紹從弟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人也。橋瑁字元瑋,橋玄族子,先為兗州刺史,甚有威惠。魏氏春秋雲劉岱惡而殺之。】濟北相鮑信等同時俱起,眾各數萬,以討卓為名。紹與王匡屯河內,伷屯潁川,馥屯鄴,餘軍鹹屯酸棗,約盟,遙推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
  • 273.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董卓購募求紹。時侍中周珌、城門校尉伍瓊為卓所信待,瓊等陰為紹説卓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紹不達大體,恐懼出奔,非有它志。今急購之,埶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卓以為然,乃遣授紹勃海太守,封邟鄉侯。紹猶稱兼司隸。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