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振英

鎖定
袁振英(1894-1979)別名仲斌,曾用名震瀛、震英、無夢青年,號黃龍道人。廣東省東莞縣(今東莞市)温塘人。11歲隨父去香港,先後就讀於英皇書院和皇仁書院,開始接觸無政府主義思想,並深受影響。
中文名
袁振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94年
逝世日期
1979年
職    業
社會活動家
出生地
廣東省東莞縣
震瀛
人物生平
民國4年(1915),考入北京大學英文門(西洋文學系),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在《順天日報》上發文反對袁世凱稱帝。民國6年1月,《新青年》雜誌從上海遷至京兆地方(今北京),袁振英成為雜誌撰稿人。同年創建“實社”,出版刊物《實禮自由錄》。於年底考取文科圍學門研究生和英文門研究生,研究歐洲詩歌、戲曲和19世紀散文。民國7年,在《新青年》“易卜生專號”上發表《易卜生傳》。其後,在城市青年中掀起一股“易卜生熱”,持續數年。在為《新青年》撰稿期間,逐漸轉向研究馬克思主義。民國7年(1918)8月,袁振英在北京大學畢業,到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教書,次年3月,到菲律賓任教,兼作記者,幫助當地的南洋真社組建華僑T黨,宣傳無政府主義。民國9年年初,被菲律賓政府驅逐出境。返香港,任《香港晨報》編輯,不久回廣州,任《民號報》《新民國報》編輯。5月,為聲援廣東學生反對袁世凱賣國的“二十一條”鬥爭,組織廣東遊東記者團,赴台灣、日本等地進行宣傳活動。7月,回上海任《新青年》“蘇維埃俄羅斯研究”專欄主編,兼任《勞動界》《共產黨》雜誌編輯,發表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介紹俄國十月革命的文章。同年8月,參加陳獨秀創建的上海共產黨組織和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9月,創辦上海外國語學社,教英文,培養革命幹部和向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輸送骨幹。參與中國共產黨綱領草案的討論。同年年底,隨陳獨秀到廣州,任粵語翻譯。民國10年1月,出任省立第一中學(今廣州廣雅中學)校長,倡導並實行男女同校。《新青年》遷至廣州後,繼續負責該刊“俄羅斯研究”的編輯和撰稿。以“震瀛”為筆名,撰寫和翻譯大量文章、譯作,介紹和宣傳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馬克思主義理論。
民國10年(1921)8月,袁振英往法國里昂中法大學學習,從此離開中共組織。民國13年9月回國,相繼擔任廣東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教官、武昌中山大學歷史社會學系主任、農政部編譯委員。民國16年,國民黨發動“四一二”事變後,袁振英回廣州。次年2月,任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航空處編譯處主任。因“共產黨”嫌疑被關押半年,險被槍決。出獄後與香港受匡出版部合作,出版《實社叢書》。又先後任中央航空署編查科科長、暨南大學教授、山東大學教授、虎門軍官教導隊政治教官等職,曾在廣東省立勃勤大學任教。日本侵略軍(簡稱日軍)佔領廣州後,袁振英避居香港,以教書和寫文章為生。香港淪陷後,民國31年(1942)10月,返廣州,在廣東大學任法文講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袁振英一度失業。1951年年底,由周恩來介紹,任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1953年,任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
1979年1月18日,在廣州逝世。 [1] 
參考資料
  • 1.    《廣東省志》編纂委員會編. 廣東省志 1979-2000 32 人物卷[M]. 2014.08,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