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恕己

鎖定
袁恕己(?-706年),滄州東光(今河北東光)人,唐朝宰相。
袁恕己出身汝南袁氏後裔。早年曾任司刑少卿、相王府司馬,後與桓彥範、敬暉、張柬之、崔玄暐一同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被任命為中書令。後遭到韋皇后武三思的排擠,被奪去實權,進封南陽郡王。
706年(神龍二年),武三思以五王誣陷韋后為由,通過唐中宗頒佈詔令,將五王流放邊疆。袁恕己被流放環州,後被周利貞虐殺。唐睿宗繼位後,賜諡“貞烈”。
本    名
袁恕己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滄州東光
逝世日期
706年
主要作品
詩作《詠屏風》
主要成就
參與神龍政變,復辟李唐
官    職
中書令、太子太傅(贈)
爵    位
南陽郡公→南陽郡王
諡    號
貞烈

袁恕己人物生平

袁恕己早年經歷

袁恕己在長安年間官至司刑寺少卿,兼相王府司馬。 [1] 

袁恕己拜相封王

705年(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重。袁恕己與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敬暉等人趁機發動兵變,誅殺張易之兄弟,擁立唐中宗復位。他隨相王李旦統率南衙禁軍,以防止不測,捕獲韋承慶崔神慶等張氏黨羽,因功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封銀青光祿大夫、南陽郡公,不久又升任中書令,加特進 [2-3] 
當時,武三思仍在朝中為相,他與韋皇后私通,並在中宗面前不斷進讒,稱袁恕己等人恃功專權,並提出明升暗降的計策。五月,桓彥範、敬暉、張柬之、崔玄暐、袁恕己五人被罷去宰相之職,加封郡王,只能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面君。其中,袁恕己被封為南陽郡王。 [4] 

袁恕己貶官遇害

706年(神龍二年),袁恕己被貶出朝廷,擔任豫州刺史,不久又貶為郢州刺史。不久,駙馬都尉王同皎謀誅武三思,事泄被殺。武三思趁機誣陷袁恕己等人與王同皎同謀,暗中指使許州司功參軍鄭愔向朝廷告發。唐中宗於是將袁恕己貶為竇州司馬,並剝奪封爵。 [5] 
同年七月,武三思暗中命人將韋皇后淫亂後宮之事大肆宣揚,並嫁禍給袁恕己等人。唐中宗大怒,將袁恕己流放環州。不久,武三思命周利貞暗殺袁恕己。 [6]  周利貞知道袁恕己平時喜歡吞食黃金,便逼他喝下野葛汁。袁恕己體內毒發,疼痛難忍,以手抓地,指甲全被磨盡,但仍不能死,最終被周利貞擊殺。 [7] 

袁恕己平反昭雪

710年(景雲元年),袁恕己被追復官爵,賜諡貞烈。 [7]  [8] 
718年(開元六年),唐玄宗將袁恕己的靈位放入唐中宗的宗廟中。 [9] 
782年(建中三年),唐德宗又追贈袁恕己為太子太傅 [10] 

袁恕己軼事典故

將作少匠楊務廉因精通營建宮殿樓台而被提升。袁恕己恐中宗沉溺於奢侈遊樂而不思國事,數次彈劾道:“楊務廉位居九卿,不以進治國安邦之策,反而專事營造宮殿宛囿以取媚陛下,不予貶謫,何以昭示德行。”中宗遂貶楊務廉為陵州刺史。 [11] 

袁恕己人物評價

劉昫:昔夫差入越,勾踐保於會稽,不聽子胥之言,而有甬東之嘆。此五王除兇返正,得計成功。當是時,彥範、敬暉握兵全勢,三思、攸暨其黨半殲,若從季昶之言,寧有利貞之禍?蓋以心懷不忍,遽失後圖,黜削流移,理固然也。且芟蔓而不能拔本,建謀而尚欠防微,死即無辜,禍由自掇。失斷召亂也,不亦宜哉! [12] 
宋祁:五王提衞兵誅嬖臣,中興唐室,不淹辰,天下晏然,其謀深矣。至謂中宗為英王,不盡誅諸武,使天子藉以為威,何其淺耶?釁牙一啓,為豔后,豎兒所乘,劫持戮辱,若放豚然,何哉?無亦神奪其明,厚韋氏毒,以興先天之業乎?不然,安李之功,賢於漢平、勃遠矣! [13] 
王化貞:張柬之等五王,合謀誅二張、遷武氏、反中宗之闢而復唐之,何其壯也。未久而妖韋蠱於內,諸武蠱於外,而五王者,厭厭不振以至於屠滅。千載之後,疇不痛之,而又惜之,且恨之。 [14] 

袁恕己個人作品

全唐詩》收錄有其詩作一首:《詠屏風》。 [15] 

袁恕己家庭成員

袁恕己為東漢汝南袁氏袁紹次子袁熙後人。 [20] 
遠祖:袁紹,出身汝南袁氏,為東漢名門士族,官至大將軍。
祖父:袁令喜,同州持中。 [16] 
父親:袁異弘,瀘州參軍 [16] 
兒子:袁建康,淮陽太守 [16] 
孫子:袁高給事中 [16] 
曾孫:袁德文,秘書省校書郎 [17] 

袁恕己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九十一·列傳第四十一》。 [12]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列傳第四十五》。 [1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唐紀二十三》。 [18]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唐紀二十四》。 [19] 

袁恕己影視形象

2012年《太平公主秘史》,李會文飾演袁恕己。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袁恕己傳》:長安中,歷遷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馬事。
  • 2.    《舊唐書·袁恕己傳》:敬暉等將誅張易之兄弟,恕己預其謀議,又從相王統率南衙兵仗,以備非常。及事定,加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南陽郡公,食實封五百户。恕己俄擢拜中書令,仍加特進。
  • 3.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三》:太后疾甚,麟台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昌宗居中用事,張柬之、崔玄暐與中台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相王府司馬袁恕己謀誅之。……是日,袁恕己從相王統南牙兵以備非常,收韋承慶、房融及司禮卿崔神慶繫獄,皆易之之黨也。……以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分遣十使齎璽書宣慰諸州。乙巳,太后傳位於太子。
  • 4.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三思與韋后日夜譖暉等,雲“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上信之。三思等因為上畫策:“不若封暉等為王,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內實奪之權。”上以為然。甲午,以侍中齊公敬暉為平陽王,譙公桓彥範為扶陽王,中書令漢陽公張柬之為漢陽王,南陽公袁恕己為南陽王,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為博陵王,罷知政事,賜金帛鞍馬,令朝朔望。
  • 5.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武三思以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尚在京師,忌之,乙卯,出為滑、洺、豫三州刺史。……武三思與韋后日夜譖敬暉等不已,復左遷暉為朗州刺史,崔玄暐為均州刺史,桓彥範為亳州刺史,袁恕己為郢州刺史。……武三思使鄭愔告朗州刺史敬暉、亳州刺史韋彥範、襄州刺史張柬之、郢州刺史袁恕己、均州刺史崔玄暐與王同皎通謀。六月,戊寅,貶暉崖州司馬,彥範瀧州司馬,柬之新州司馬,恕己竇州司馬,玄暐白州司馬,並員外置,仍長任,削其勳封。
  • 6.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武三思陰令人疏皇后穢行,榜於天津橋,請加廢黜。上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窮核其事。承嘉奏言:“敬暉、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己、崔玄暐使人為之,雖雲廢后,實謀大逆,請族誅之。”上以暉等嘗賜鐵券,許以不死,乃長流暉於瓊州,彥範於瀼州,柬之於瀧州,恕己於環州,玄暐於古州,子弟年十六以上,皆流嶺外。……中書舍人崔湜説三思曰:“暉等異日北歸,終為後患,不如遣使矯制殺之。”三思問誰可使者,湜薦大理正周利用。
  • 7.    《新唐書·袁恕己傳》:為周利貞所逼,恕己素餌黃金。至是飲野葛數升,不死,憤懣,抔土以食,爪甲盡,不能絕,乃擊殺之。諡曰貞烈。
  • 8.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五》:雪敬暉、桓彥範、崔玄暐、張柬之、袁恕己、成王行裏、李多祚等罪,復其官爵。
  • 9.    《新唐書·桓彥範傳》:開元六年,詔與暉、玄暐、柬之、恕己勤勞王家,皆配享中宗廟庭。
  • 10.    《新唐書·桓彥範傳》:建中三年,復贈彥範為司徒,暉太尉,玄暐太子太師,柬之司徒,恕己太子太傅。
  • 11.    《新唐書·袁恕己傳》:將作少匠楊務廉者,以工巧進。恕己恐其復啓遊娛侈麗之漸,言於中宗曰:“務廉位九卿,忠言嘉謨不聞,而專事營構以媚上,不斥之,亡以昭德。”乃授陵州刺史。
  • 12.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一  .國學導航
  • 13.    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五  .國學導航
  • 14.    王弇州崇論:卷三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7-31]
  • 15.    《詠屏風》:綺閣雲霞滿,芳林草樹新。鳥驚疑欲曙,花笑不關春。山對彈琴客,溪留垂釣人。請看車馬客,行處有風塵。
  • 16.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袁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17.    《舊唐書·袁恕己傳》:曾孫德文,舉進士,開成三年,授秘書省校書郎。
  • 18.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19.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31]
  • 20.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宰相世系二四(袁氏)》:袁氏出自媯姓。陳胡公滿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惛,惛生仲牛甫,甫生聖伯順,順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鄭叔,鄭叔生仲爾金父,金父生莊伯,莊伯生諸,字伯爰,孫宣仲濤塗,賜邑陽夏,以王父字為氏。宣仲生選,選生聲子突,突生惠子雅,雅生頗,奔鄭。秦末,裔孫告闢難居於河、洛之間,少子政,以袁為氏。九世孫袁生生玄。孫幹,封貴鄉侯,復居陳郡陽夏。八世孫良,二子:昌、璋。昌,成武令,生漢司徒安,字邵公。三子:賞、京、敞。京,蜀郡太守,二子:彭、湯。湯字仲河,太尉、安國康侯。三子:成、逢、隗。成,左中郎,生紹,紹中子熙,其後世居樂陵東光。熙裔孫令喜。袁氏宰相三人。恕己、滋、智弘。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