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希濤

鎖定
袁希濤(1866-1930.8.29),字觀瀾,又名鶴齡,江蘇寶山(今屬上海市)城廂人。清光緒舉人,清末民初教育家,同濟大學第五任校長。以諸生肄業上海龍門書院。 1897 年(清光緒二十三年)任滬廣方言館教習,他從此時接觸新學並注重教育。 [1]  袁在江蘇組織 “ 義務教育期成會 ” ,聯合各省共同探討、推廣,並倡設鄉村師範作為推行義務教育的基礎。在他兼任江蘇省學務處議紳時,創立了寶山繪丈學堂,並積極參與籌辦復旦公學(現復旦大學)於吳淞,擔任復旦公學第一任教務長。後又籌商將德人創辦的同濟醫工學堂(現同濟大學)收回自辦,遷校於吳淞。晚年在人文社編審史料,於1930年8月29日病逝。
中文名
袁希濤
別    名
鶴齡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66年
逝世日期
1930年
職    業
教育家
出生地
江蘇寶山(今屬上海市)城廂

袁希濤人物生平

1866年,出生於江蘇寶山城廂。
1897年,32歲的袁希濤考中了舉人,到上海廣方言館任漢文教習。
1901年,和同鄉潘鴻鼎一起創辦縣學堂、蒙學堂。
1903年,精研新學,意識到教育為治國之本,創寶山縣學堂,寶山原是江蘇省的一個縣,次年倡改上海龍門師範學堂,並赴日考察。
1904年,又在楊行、吳淞 、彭浦各辦一所學堂。在他擔任寶山縣學務公所總理的三年之間,增設四鄉小學 20 多所。
1905年,上海龍門師範學堂創立,任校長,並籌設復旦公學、太倉州中學,歷任以上各校教員、監督,兼江蘇學務處議紳。輔助馬相伯先生籌建復旦學院,為了籌設復旦學院,累積負債六千餘兩,無人承擔,都由他逐年償還。聽姨母説那幾年家中生活很艱苦,家務事都由外祖母操持。在他的籌劃下,寶山各鎮設立了小學30餘所,又創辦了太倉中學,組織成立江蘇學務總會。
1909年,應直隸提學使蔡儒楷聘,任學署總務科長兼圖書科長。 [1] 
1911年,辛亥革命後,與黃炎培一起參與江蘇省教育設施事宜。
1912年,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約,赴北京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長,主張高等師範學校國立,任職期間赴江蘇、湖北、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各省籌設高等師範學校,並視察了上海、蘇州、無錫三處學校。後改任教學部視學。
1914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次長。1917年,以次長代理部務。1919年,代理教育總長,不久辭職。前後 7 年,親自整理制訂教育制度,法令課程,又草訂全國義務教育計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袁組織 “ 歐美教育參觀團 ” ,出洋考察。在美國參觀了 20 多個洲,又轉赴歐洲,考察了 10 多個國家。袁傾心於辦義務教育,對這方面的考察,記載尤詳。這次歐美考察歷時一年,回國後整理出數十萬字的著述,內容豐富、廣博。
1923年,回國後被選為江蘇省教育會會長,江蘇義務教育期成會會長,袁在江蘇組織 “ 義務教育期成會 ” ,聯合各省共同探討、推廣,並倡設鄉村師範作為推行義務教育的基礎。在他兼任江蘇省學務處議紳時,創立了寶山繪丈學堂,並積極參與籌辦復旦公學(現復旦大學)於吳淞,擔任復旦公學第一任教務長。後又籌商將德人創辦的同濟醫工學堂(現同濟大學)收回自辦,遷校於吳淞。晚年在人文社編審史料,
1930年8月29日病逝。 [1] 

袁希濤主要成就

袁希濤創辦了繪丈學學堂,實行清丈,使寶山成為當年全國各縣土地清丈的先行者。袁對寶山的交通、農業、修理海塘、編纂《寶山縣再續志》等都熱心參與,竭盡全力。逝世後,寶山人民為紀念他,在城西闢地建觀瀾墓,立紀念碑,並鑄銅像置於寶山淞陽小學內,還辦了觀瀾中學。著作
《義務教育商榷》
《新學制與各國學制比較》
《歐美各國教育考察記》
《遊五台山記》——收錄於《地學雜誌》十一期《義務教育》——收錄於萬有書庫 JW10487 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 [1] 

袁希濤人物評價

袁希濤總體印象

在我的印象中,外祖父是一個慈祥的老人。他個子高大,鬍子很長。穿着有點發黃的粗布白掛子。常見他從外面回來時,汗流浹背,氣喘吁吁的。小時候媽媽帶我到外公外婆家去玩。他們住在上海租界的弄堂裏,我家住在蘇州,要坐火車去的。外公的藏書很多,記得他的書房兩壁是用書箱搭成的。有一次我到他書房去,他給我兩本書,説:“這是小朋友們看的書,很好看的。”書中講,冬天很冷,一個老奶奶在外面掃樹葉,凍得發抖。使我幼小的心裏,對窮人發生同情。這是陶行知曉莊師範編的書。外祖父袁希濤字觀瀾,上海寶山人,生於1866年(清同治五年),卒於1930年(民國19年)。他畢生從事教育事業,貢獻是很大的。

袁希濤遊學經歷

他到日本考察,回國後,任龍門師範學校校長。光緒34年應直隸提學使傅增湘先生之召,任直隸學務公所科長,到河北各地視察學校。
民國三年,引病辭職回南,任江蘇省教育會會長,組織了南京高等師範。民國四年張一麐招他赴北京,簡任為教育次長。民國五年範源濂任總長。民國六年,範總長請假,他奉令任代理總長。北京大學風潮,校長虛位,他呈請政府請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幫助蔡先生提倡文化事業,草定義務教育計劃。民國七年,傅增湘任總長。那年他到東北去説服張作霖出資、撥地,籌設東北大學。他建議由國家培養美術人才,蔡元培推薦徐悲鴻。外祖父送徐悲鴻公費赴法國深造。民國八年(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國對德宣戰,他主持收同濟大學為國立,在吳淞建校。

袁希濤傾心教育

民國八年(1919年)11月外祖父與教育界人士發起組織歐美教育考察團出國考察。他先在美國考察了20餘州,又到歐洲考察了11國。費了一年時間。民國10年回國,到上海和黃炎培先生一起在江蘇省教育會工作。處理了曁南大學辦商科事,找各方面人士商談東南大學經費問題,討論對付南洋英屬地取締華僑設學校事,併到各地講演歐美教育情況。那時軍閥專政,教育經費無着落,學校發不出工資,北京大學等校都停課。教育總長因經費無着落而辭職,國立各校教員提出總辭職,政教界有志之士都相繼出京。
考察歐美后,外祖父特別傾心於義務教育,他到各處演講宣傳。民國10年7月義務教育期成會在江蘇成立,推外公為會長,黃炎培為副會長。他們訪問了江蘇省王省長商談義務教育籌歀辦法,因事勢牽制未成。民國10年、12年他和黃炎培先生代表江蘇省教育會出席了在廣州和雲南召開的全國教育會議。軍閥混戰,外祖父隱退在上海居住,但仍任江蘇省教育會和江蘇省義務教育期成會會長,為江蘇省的教育事業操勞。他奔走各地演講,大聲疾呼提倡義務教育。他還和黃炎培、沈信卿兩先生一起創辦了中華職業教育社。他雖患足疾仍步行數十里到鄉間辦鄉村師範和小學,作為義務教育的基地。
外祖父傾家蕩產,輔助馬相伯先生創辦復旦學院。在教育部先後七年,他對新的教育制度、法令的制定、課程設置等無不親自動手參與。在部期間改各省高等師範為國立,並悉心規劃、籌設。他到東北勸張作霖辦了東北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國對德宣戰,他主持收同濟大學為國立。他促成了庚子賠款興學。他請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送徐悲鴻公費到法國留學。五四遠動後,他到歐美考察教育,回國後提倡義務教育,不遺餘力。

袁希濤愛好旅遊

外祖父愛好旅遊,考察之餘,遍遊我國名山大川,曽自己畫了許多地圖,也寫了一些遊記。他還寫了“歐美教育考察筆記”。可惜幾經戰亂都丟失了。民國16年遊黃山,他看見黃山風光絕勝,但山路崎嶇,回上海後募款修建天都峯山徑,他自己也傾囊捐助。曾寫“黃山修路記”,可惜也丟失了。外祖父自奉很儉,外出考察或遊山常步行,常自帶乾糧或沿路買烘山芋充飢。他對人非常慷慨、寬厚。親友有困難的,無不接濟、幫助。尤其願意幫助青年求學。對公益事業十分關心,常傾囊捐助。

袁希濤勤儉持家

有一次我見到一位長輩友人,她説:“你的外祖父只有一套衣服!”我聽了有點莫名其妙。原來是這樣,有一天一個騙子到家跟外祖母説:“今天有人請老爺證婚,叫我回家拿一套好點的衣服給他換上。”外祖母説:“他那裏還有衣服,不就那麼一套,今天已經穿了出去了!”那個騙子聽了就一溜煙地跑了。
晚年,外祖父經濟很困難,經常在燈下編書、寫作以自給。閒暇時博覽羣書,鑽研學問。仍常步行下鄉勸學,一直到他患病逝世。正如黃炎培先生所作象贊説:“謀己不工,謀人則忠,其識通,其抱衝,其建於羣也豐,籲不得於一國而一省而一里一井,苟死而教育成也。先生其瞑。”
外祖父傾心於義務教育事業,謀於一國不成,而一省一鄉。那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他的志願不能完成。只有到了今日,全國解放,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國家繁榮昌盛,國富民強,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制”。現在教育普及,大學林立,可以告慰於外祖父了。 [1] 
參考資料
  • 1.    徐友春主編. .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