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家驊

鎖定
袁家驊(1903~ 1980)張家港市人。 1923年人讀北京大學預科,1925年入本科英語系英國文學專業。其間經李大釗、汪精衞介紹加入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至1927年李大釗犧牲後脱離。1930年畢業,入職上海北新書局。1931 年應聘為北京大學英文系助教。1937 年考取第四屆中英庚款文化協會留英公費生,改學語言學,赴英國牛津大學莫爾敦學院攻讀印歐語歷史比較語法。1940年回國,任西南聯合大學英語教授,講授英語語音學等課程。1946 年任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曾代理系主任。1948 年底應英國對外文化協會邀請赴英,次年秋回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事中國語言調查、研究、教學等工作。1953 年起,參加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所民族語言調查工作。1954年9月至1955年底,任壯語工作隊隊長,赴廣西調查研究壯語及其方言,為壯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及文字提供了重要參考。歷任北京大學語育專修科主任、中文系教授,參加1956年高教部頒佈的《漢語方言學教學大綱》的編寫與審訂。1955~1956 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開設“漢語方言學”課程,主編中國第一部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現代漢語方言的著作《漢語方言概要》。20世紀60年代前期開設“漢藏語導論”,招收漢語方言學研究生,培養了一批人才。1980 年當選為北京語言學會顧問。著有《阿細民歌及其語言》。 [1] 
中文名
袁家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蘇省張家港市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80年9月4日
畢業院校
北大
職    業
語言學家

袁家驊人物生平

袁家驊(1903~1980)北京大學教授,全國著名的語言學家,語言學領域的開拓者。袁氏幼時家境貧寒,直至8歲那年才進學堂讀書,16歲考人無錫第三師範。由於勤奮好學,學業突飛猛進,成績領先於同儕。18歲寫成探索人生真諦的《唯情哲學》一書,被譽為“文章奔放若天馬”,因此而加人創造社,與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朱謙之等相識。
民國12年(1923年),袁氏進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進人本科英語專業學習。他一邊讀書,一邊兼做北新書局編校工作,並譯些童話故事,以維持學習生活。民國19年(1930年),袁氏畢業於北大英文系,任北新書局編輯。民國21年(1942年),回母校北大執教,開始了一生教學生涯。民國26年(1937年)初,考取第四屆中英庚款文化協會留英公費生,去英國牛津大學莫爾敦學院攻讀印歐語歷史比較語法,重點是古日耳曼語及古英語。民國29年(1940年)學成回國,在昆明西南聯大繼續他的教學事業。這期間,教授英語及語音學,深入調查了雲南哈尼族和阿昌族的語言,寫出他第一本《阿昌民歌及其語言》的專著。日本投降後,隨北大覆校北京,仍以教英語為業,並擔任代理系主任之職。民國36年(1947年),袁氏再度去英國進修。民國38年(1949年)初,北京、上海相繼解放,他謝絕境外大學的聘用毅然回來報效祖國。歸國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領導了僮語的調查工作,協助僮族人民創制了拼音文字;培訓了大批漢語方言調查骨幹,編著了《漢語方言概要》等科學著作,一直堅持北京大學的語言課教學,培養了大批語言科學工作者。袁氏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在語言學方面不斷開拓,取得卓越的成效。晚年雖然疾病纏身,但還熱衷培養研究生。1980年6月18日,北京語盲學會成立,他抱病出席大會,被選為北京語言學會顧問。同年9月4日,病逝於北京,終年77歲。 [2] 

袁家驊主要貢獻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

袁家驊學術專著

《阿細民歌及其語言》(科學出版社,1953年)

袁家驊主要譯著

《語言論》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L·Bloomfild)的名著,與趙世開、甘世福合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
《吉姆爺》
《老柳樹》

袁家驊主要論文

《窩尼語音系》(《學原》1947年第1卷第11期)
《峨山窩尼語初探(語法提要)》(《邊疆人文》1947年第4卷)
《僮族語文問題》(1954年)
《廣西僮語方言分析概況和創制文字的途徑》(《中國語文》1952年12月號)
《僮語詞法初步研究》(合作,《少數民族語文論集》1954年第1集)
《僮語|r|的方音對應》(《語言學論叢》1954年第5輯)
《漢壯語的體詞向心結構》(《民族語文》1979年第2期)
《壯語詞法初步研究》(與張元生合作)
《略談漢語方言研究》
《堅持字母的匯通原則》
《English Words of Chinese Origin》
參考資料
  • 1.    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1978-2008)·人物誌:鳳凰出版社,2020年01月:76
  • 2.    江蘇省張家港市錦豐鎮志編纂委員會.錦豐鎮志:方誌出版社,2001年12月:3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