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家聲

鎖定
袁家聲(1878-1962 [6]  ),別號子金,安徽壽縣人。早年讀書,曾考中秀才。1908年,考人安慶炮兵學校並加入中國同盟會,學校以“謀為不軌”將其除名。1911年,回鄉與張匯韜等密謀武裝起義,因事泄而中止。武昌起義消息傳來,接受密令,籌劃淮上起義。壽州光復後,任淮上革命軍副總司令兼第一路軍統領,先後光復鳳台、懷遠、蚌埠等地。1912年,被孫中山任命為同盟會淮上支部長。所部被改編為第一軍第四師第七旅,任旅長。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1918年春,組織“淮上人民討倪自治軍”,與常恆芳等三十四人發出討倪嗣沖通電。1924年,創立“淮上討馬自治軍”,反對安徽督軍馬聯甲。後率軍走河南,赴湖北,先後任國民軍第二軍第十五混成旅旅長、第三十三軍第一師師長。參加北伐戰爭。1929年秋,蔣介石委以國民政府中將參議,避居上海未到職。1930年春,馮玉祥委任其為第二十七軍軍長,未及正式參戰,討蔣軍即告失敗,返回家鄉隱居。1933年春,轉至安慶,心灰意冷,打坐唸經,淡出政界。1952年,移居合肥。被聘任為安徽省文史館館員,擔任省佛教學會會長。 [1]  1960年在合肥病逝。 [2] 
中文名
袁家聲
別    名
別號子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8年10月 [6] 
逝世日期
1962年8月18日 [6] 
主要成就
淮上起義革命軍副總司令兼第一路軍統領
出生地
安徽壽縣

袁家聲人物生平

袁家聲晚清時期

袁家聲(1878-1960),別號子金,壽縣人。11歲人鄉墊館,讀書4年,因家境貧寒輟學。20歲時,父親行醫收人增加,遂又繼續求學。1904年(光緒三十年),在鄉間設墊館教書,曾考中秀才。因清廷腐敗,外侮頻至,常與同鄉柏文蔚、張匯滔等談論時事,閲讀新書,並與李蘭齋、常潘侯等創辦芍西學堂兩年多。光緒三十四年,因感知識不足,難敷報國之需,遂前往蕪湖考入徽州師範學校,未久,投筆從戎,與常恆芳等結伴,到安慶考人安徽炮兵弁目學校。在炮兵弁目學校,袁家聲創立了“慰心會”組織,以聯絡革命同志。同年,經吳暘谷介紹,加入孫中山創辦的同盟會。有人向督練公所總辦宋芳賓告密,説袁家聲與吳暘谷等“謀為不軌”,袁家聲和吳暘谷等受到“即日驅逐出境,不準逗留”的處分。袁受逐後,回到壽縣芍西避難。1909年(宣統元年),經常潘侯介紹到懷遠縣樂羣學校任管理兼教員,宣統三年初返回芍西。
袁家聲回鄉後,接到上海同盟會總機關指示,要其到安慶做籌備工作,以響應廣州起義。袁到安慶,設立皖北旅學生寄宿宿舍作為機關,開展活動。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袁又回到芍西,與張匯滔、張綸等密議,欲利用“信義會”為基礎,乘四頂山廟會之機,組織武裝起義,因事泄而中止。 [3] 

袁家聲淮上起義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消息傳來,淮上革命黨人欣喜萬分,袁家聲接受密令,籌劃淮上起義。他扮作商人,潛人壽縣城,召集壽縣、鳳台的鄭養源、張樹之等同志開會,經密議,決定農曆九月十五日在壽縣舉義。是時,清軍步騎炮兵共計600餘人,分駐城內外,戒備森嚴,起義佈署是:以蕭良璞、李家鋭、李子久等率300人,扮作農民,陸續至農會,預備攻擊州署;廖海慄、王紹久率200人,預備攻清軍馬營及遊擊署;張少山率100人,預備攻關帝廟巡防營;李鴻勳、楊延璞、韓廣生率30人,分佈城中,毀壞進軍路線上的一切障礙物;袁家聲、郭行健、孫傳軒、張匯滔率農會機關,編為總預備隊,擬於夜間開南城門,接應各路會攻隊伍。15日夜10時許,王慶雲、王體乾率鄉團大隊到達城外,城內預備隊已將南城門打開,接應鄉團大隊攻人總兵署。總兵見大勢已去,知不可敵,棄城逃走。總兵既走,城內各銜署軍隊盡皆投順。壽州光復後,起義軍接收文武各街門及軍械裝備,起義軍裝備得到補充,遂決定成立淮上革命軍,王慶雲被推為總司令,袁家聲、張匯滔、張綸為副總司令,袁家聲兼任第一路軍統領。
淮上軍經擴充改編後,分3路向皖北進軍。袁家聲率楊穗九、嶽相如等沿淮而下,先後光復鳳台、懷遠,在懷遠收降清軍潰兵數百人,槍械俱全,聲威大振,即將司令部設於懷遠,以負責淮河下游的軍事責任,並防守津浦鐵路。十月十三日,袁家聲率軍向蚌埠進軍,遭張勳之安武軍頑強抵抗,是夜風高月黑,敵我槍炮互射,混戰一夜。至天明,蚌埠守軍傷亡慘重,守將張勳棄城潛逃,蚌埠遂被淮上軍攻克。此役,準上軍也遭受重大傷亡,營長廖璞純,隊官朱廣鳳、李允爵等百餘人戰死。十月二十五日,袁家聲率部回師,助攻穎上。穎上位於鳳台縣西淮河北岸,城內約有守軍1個大隊,由張匯滔率淮上軍2個步隊、2個炮隊攻打。穎上城雖小,但堅固。張匯滔指揮從下午4時戰至入夜,城仍未攻克,且傷亡數人,退城外6裏許安營。是時,袁家聲率軍趕到,張匯滔重整旗鼓,會同袁部,於夜12時再次攻城。兩軍相會、火力猛增,震天動地,淮上軍由西門登雲梯人城,直撲縣衡。穎上縣令出北門潛逃,守軍1個大隊,除戰死外,俱降,穎上遂光復。 [4] 

袁家聲民國時期

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任命袁家聲為同盟會淮上支部長,支部設懷遠。袁部被改編為第一軍第四師第七旅,袁任旅長。1月11日,孫中山下令北伐,柏文蔚率第一軍由浦口沿津浦路向北攻擊,袁家聲率第七旅向張勳部包抄,打得張勳節節敗退,由宿州退到徐州、袁家聲也打到徐州。因南北議和,北伐軍撤回,袁率第七旅回懷遠駐防。12月,革命軍進行整編,衰家聲離開軍隊,到安慶擔任國民黨安徽省支部總務股股長,並被推選為皖民公會會長。在安慶,袁家聲創辦了《民極報》,後與《安徽船》報合併,改名《均報》,任總經理。
1913年夏,張匯滔由上海返回安徽,組軍討伐袁世凱,袁家聲任前敵指揮兼第二支隊支隊長。討袁世凱戰爭失敗,袁家聲流亡日本。1917年返回上海,與陳獨秀、冷御秋、鈕永建等組織“江皖同志會”。1918年春,回壽縣、鳳台一帶,集數縣武裝,組織“淮上人民討倪自治軍”,與常恆芳等34人,發出討倪嗣沖通電。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上台,袁家聲隨柏文蔚去北京,曾參加“五四”運動。1922年,袁家聲在安慶參加廢督裁兵運動,創辦《新建設報》,宣傳馬克思主義。1924年,袁家聲至皖北創立“淮上討馬自治軍”,任總司令,反對曹輥爪牙、安徽督軍馬聯甲。後不為安徽第五旅所容,率軍走河南,部隊由河南督辦胡景翼改編為國民軍第二軍第十五混成旅,袁任旅長。國民軍第二軍軍事失利。1926年,為迎接北伐高潮,策應北伐軍,袁家聲率部,經河北、山西、河南,到達湖北羅田,部隊奉命擴編為第三十三軍第一師,袁家聲任師長,參加了北伐戰爭的許多戰役。1928年在山東滕縣,蔣介石以“編遣”為名,將第三十三軍遺撤,袁家聲的第一師被縮編為新三旅。1929年春,新三旅移駐無錫,負責警戒滬寧路南京至蘇州一段。同年秋,調往揚州,蔣介石派韓德勤接旅長職,委袁家聲一個空頭的“國民政府中將參議”,袁終未到職,避居上海。
1930年,馮玉祥,閻錫山聯合反蔣。馮玉祥委任袁家聲為第二十七軍軍長,未及正式參加作戰,討蔣軍即告失敗,袁家聲逃至壽縣家鄉隱避兩年。1933年春,轉至安慶,心灰意冷,信奉佛教,打坐唸經數年。廖磊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時,曾勸衰家聲“出山”,被袁斷然拒絕。1946年,有人遊説袁家聲參加“國大”代表競選,被袁斥之為“發昏”。
袁家聲返故里時兩袖清風,生活全靠兩個兒子和男父許道九接濟,但不受人饋贈。他為人忠厚,主持公道,曾為淮上軍死難家屬撫卹事,至國民政府國防部要求撥款,並找到何應欽據理力爭。 [5] 

袁家聲新中國時期

解放後,袁家聲於1952年移居合肥。中共安徽省委統戰部對他的生活給予安排和照顧,後又介紹他擔任省文史館館員,省佛教學會會長。袁對佛學頗有研究。袁家聲熱愛新中國,雖已年邁,卻勤學不倦,渴求新知,表示願與時俱進,常以在台灣和海外故舊為念,盼望祖國早日統一。1960年8月18日,袁家聲因病在合肥去世。 [5] 
參考資料
  • 1.    《安徽歷史名人詞典》編輯委員會編. 安徽歷史名人詞典 下[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05,第955頁。
  • 2.    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安徽近現代史辭典》編委會編. 安徽近現代史辭典[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0.06,第407頁。
  • 3.    安徽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安徽省志 66 人物誌[M]. 北京:方誌出版社, 1999.08,第92-93頁。
  • 4.    安徽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安徽省志 66 人物誌[M]. 北京:方誌出版社, 1999.08,第93頁。
  • 5.    安徽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安徽省志 66 人物誌[M]. 北京:方誌出版社, 1999.08,第94頁。
  • 6.    袁家聲的起伏人生  .合肥晚報[引用日期202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