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品文

鎖定
袁品文(1897~1976),字其衡,號文錦,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生,瀘橋鎮人。父親袁信安,為人忠厚,以教私塾為業,家境貧寒,生三子一女,袁品文居第二。幼隨父讀書,為瀘定巡檢李獻廷所器重,助其到成都石室中學讀書。畢業後回鄉教書。 [1] 
中文名
袁品文
別    名
袁錦文
籍    貫
瀘橋鎮
出生日期
1897年
逝世日期
1976年6月

目錄

袁品文人物生平

於民國7年(1918)與同鄉周亦廷赴成都報考四川講武堂就習炮科,畢業後分發熊克武部第一軍第二混成旅第一團(團長劉伯承),先後參加民國9年(1920)的“川滇黔軍之戰”。民國11年(1922)“川軍一、二軍之戰”和民國17年(1928)“討賊之役”。他由司務長、排長、連長升至營長。民國13年(1924)春,熊克武任四川討賊軍總司令,兵敗退入廣東,劉伯承離去,該團遂由袁品文代理團長,編入四川陸軍第八師陳洪範獨立旅,駐峨眉及成都一帶。同年4月28日又編人四川省長兼邊防總司令賴心輝部,移防瀘州,升任旅長。
民國15年(1926)夏,北伐戰爭迅速向長江流域推進,中共重慶地委在中央的指示下,擬組織發動瀘順起義。國民黨四川省黨部召開“重慶革命軍事會議”,邀請傾向革命、思想進步的川軍旅長開會,號召“響應北伐,會師武漢”。袁品文以四川陸軍第四混成旅旅長身份參加會議,他在會上表示堅決擁護北伐,參加國民革命軍。與會者一致推劉伯承擔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其下分六路司令,袁品文任第四路司令。袁返回瀘州駐地,精心策劃,周密運籌,於民國15年(1926)12月1日率部在瀘州起義,杜伯乾兩旅12月3日在順慶起義。瀘順起義震撼了整個川局。劉湘、王陵基旋於民國16年(1927)5月發出討伐瀘順起義軍的通電,並夥同劉文輝、賴心輝等拼湊近10萬兵力,分路向瀘州圍攻。因敵眾我寡,劉伯承決定突圍撤離瀘州,以保存實力,再謀發展。是年5月16日突破聯軍圍攻,繞道西安輾轉至漢口。袁品文、陳蘭亭、皮光澤部順長江東下,由水路向酉(陽)秀(山)黔(江)彭(水)撤退,後轉入川黔邊境,到達貴州桐梓的七陳溪新場一帶。袁、皮兩部被貴州軍閥周西成收編,陳部投靠楊森。收編後,袁品文被解除軍職,貶任貴州省會警察局長,改名袁錦文。
任職期間,曾辦警士教練所,以謀再起。在軍閥王家烈主黔時,袁品文兵力擴充到一個團,其部下參謀長黃大陸、參謀鄧止戈、排長施逸成、文書李淑敬都是共產黨人。但因受川黔軍閥鉗制,無發展餘地,遂於抗日戰爭期間回成都。民國29年(1940)至34年(1945),任西康省一、二屆l瞄時參議員。民國35年(1946),任西康參議員。民國37年(1948)3月,任西康省寧屬屯墾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瀘定縣國大代表。民國38年(1949)12月,擁護西康省主席劉文輝西康和平起義,並通電寧屬各縣積極響應。50年代初到重慶任重慶市參事室參事。1974年6月病逝於成都,享年79歲。 [1] 
參考資料
  • 1.    瀘定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瀘定縣誌,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03,第5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