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克定

鎖定
袁克定(1878年~1958年),字雲台,別號慧能居士,袁世凱長子,原配於氏所生。幼年隨袁世凱到各地。清末,蔭候補道員,升任農工商部參議、右丞。袁世凱故後,袁克定遷居天津,後移居北京。 [1] 
1912年4月5日,直隸總督張錫鑾通知灤州礦務有限公司,由袁克定任開灤礦務總局督辦。 [1] 
1928年11月28日,袁克定在開灤礦務總局議事部議事會上辭去開灤礦務總局督辦之職。
1935年復遷北京寶鈔衚衕。1937年後再遷頤和園清華軒別墅。 [1] 
1948年,袁克定投奔表弟張伯駒。1949年後,曾出任中央文史館館員。1958年病逝,終年81歲。有一子二女:子家融,女家錦、家第。 [1] 
中文名
袁克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8年
逝世日期
1958年
父    親
袁世凱
雲台
別    號
慧能居士

袁克定生平事蹟

袁克定,字雲台、員台,河南項城人。袁世凱的嫡長子,自幼跟隨父親出任山東、直隸各地。少年時代即接受良好的中西教育。
1901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袁克定納粟為候選道。1905年袁克定入盛京將軍趙爾巽幕,參軍事。1907年4月,任農工商部右參議,1908年8月署左參議。1910年10月,任農工商部右丞。1911年5月,任郵傳部丞參。1912年5月,袁克定任開灤礦務總局督辦,後兼董事長。同年任北京政府外交部顧問。
1913年,袁克定墜馬將足脛摔折,9月赴德國治療腿傷。此行最重要的目的是瞭解德國對華外交立場,促成帝制早日實現。臨行前北洋派重要人物段芝貴、江朝宗等到車站送行,採用總統儀仗執事,威嚴隆重。袁克定抵達柏林後,謁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轉呈袁世凱的親筆信函。袁克定力陳中國非君主立憲不能圖強。威廉二世重申“強幹弱枝”的理論,表示德國將在外交上支持袁世凱稱帝,並將一封親筆信交由袁克定轉交袁世凱。袁克定回國後,便向袁世凱提出兩條建議:一是召王士珍進京,接段祺瑞主持軍事;二是設立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為全國最高軍事機構,由總統掌管。這兩項建議與袁世凱的想法不謀而合。
1913年5月,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成立。統率辦事處主任蔣方震向袁世凱陳説:“以北洋軍隊暮氣太重,思另行編練,作為模範,建議在統率辦事處之下,設立模範師籌備處。先練兩師,中級軍官用留學生,下級參用軍官生及速成生,蓋以變歷來重用速成生摒除留學生之宗旨。”袁世凱決定先成立京師模範團,然後逐步發展為模範師或軍,委任王士珍、袁克定、張敬堯、陳光遠為籌備員。1914年10月,模範團正式成立,袁世凱任第一期模範團團長。1915年4月,袁克定任第二期模範團團長。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德、俄等國深陷歐洲戰場無力東顧,日本看到了宰割中國的大好機會。日本政界認為歐洲大戰是天佑日本國運,應趁機確立日本對東洋的利權。同年9月,日本借英日同盟之名,向德國宣戰,出兵佔領膠濟鐵路及青島。之後,中國就日本撤出山東問題與日本展開外交談判,但日本非但沒有撤出之意,反而希望利用戰爭的有利機會向中國提出更多權益要求。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違背外交慣例,越過外交部直接向袁世凱遞交“二十一條”密約,旨在將中國變為日本附庸國。其中第五號最為嚴重,妄圖完全剝奪中國政府管理自己事務的實權,被國人視為“亡國滅種”的條款。在日本的脅迫之下,中日雙方於5月25日簽訂了屈辱的《民四條約》。
1915年春,在與日本外交交涉的同時,袁世凱亦在英、日等國的支持下,積極準備改行帝制。復辟帝制勢必需要日本的承認與支持,於是,袁世凱對日本政府的態度極為留意,他每日必讀日本政府在華的主要輿論工具《順天時報》。此時,袁克定為了爭當皇儲,堅定袁世凱復闢帝制的決心,集結了一批文人,每天仿造《順天時報》呈送袁世凱,報中只收錄贊成帝制的文章,同時嚴格控制真正的《順天時報》流入中南海。袁克定又讓美國法學博士古德諾撰寫鼓吹君主制的文章《共和與君主論》,發表在北京《亞細亞日報》上,散佈“中國人知識程度太低,無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適合於君主制”的謬論。另外,由楊度呈進袁世凱,製造輿論。1915年8月14日,楊度、劉師培、嚴復等人以“研究共和政治得失”為名,聯合發起成立籌安會,公開進行復闢帝制的活動。隨後,乞丐請願團、妓女請願團、全國請願聯合會等紛紛出籠,製造“民意”,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復辟逆潮,其背後的總策劃就是袁克定。然而,帝制復辟後,袁克定的皇儲資格並未明確。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接受帝制,宣佈1916年元旦登基,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袁世凱帝制自為的行徑激起了國人的強烈反對。1915年12月25日,護國戰爭爆發。隨後,北洋集團分崩離析,列強也撤回了對袁氏的支持。袁世凱眾叛親離,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逝,洪憲帝制旋起旋滅。28日,袁克定攜母於氏寓居天津。袁克定同其妻妾等居住在舊德租界威爾遜路,並任天津英商開灤煤礦名義督辦,坐領豐厚的月薪。1917年,其母於氏病逝津門。袁克定將其母靈柩運回河南彰德,與袁世凱合葬。袁克定為了袁氏子弟的教育,來津後設立家館兩處,聘請方地山和孟以銘為師,教授袁氏子弟經史、詩賦等功課。
1935年,袁克定舉家遷居北京地安門外寶鈔衚衕。他的文玩珍品大部運到北平東皇城根14號宅內,少部留存天津。1936年,日本策動華北五省自治。王揖唐等人在《庸報》刊登聲明,鼓吹“華北自治”,並將領銜人署名為“袁克定”,袁克定得知後,立即在報上發表聲明,鄭重表示與此事無關。
1937年,袁克定再遷頤和園清華軒別墅,家境日漸敗落,以典當為生。華北淪陷後,曹汝霖曾勸袁克定把河南彰德洹上村花園賣給日本人,袁克定堅決不同意。日本人對袁克定許以高官厚祿,讓其出任華北偽政權要職,藉以網羅袁世凱的北洋舊部。袁克定雖然經濟拮据,境遇困難,仍推説自己年邁多病,婉辭拒絕。
1948年,袁克定寄居表弟張伯駒(張鎮芳長子)家中,生活費用由張伯駒承擔。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中央文史館館長章士釗(曾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知悉,經市政府同意將袁克定安排在文史館中,以館員名義領取月薪60元,靠政府的照顧維持生活。
1958年,袁克定病逝於張伯駒家中,終年80歲。 [2] 

袁克定人物評價

袁克定的尊卑、嫡庶觀念很重,非常講究日常禮儀。他注重穿着,無論寒暑,即使獨處,也衣褲齊整。他寫書信使用特製的燙金菊花信紙信封,字句系以章草或狂草,且其中含有典故頗多。袁克定擅長篆隸書法和繪畫,但很少贈人。 [2] 
參考資料
  • 1.    項城市政協編.百年家族 項城袁氏家族資料彙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63-64
  • 2.    萬新平,榮華,方昀,於學藴.天津近代歷史人物傳略 3: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24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