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于令

鎖定
袁于令(1592-1672年),本名原晉,字昭令,小字韞玉,號吉衣主人,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末清初戲曲家、小説家。 [1] 
明末,進入國子監讀書。清兵入關後,任工部虞衡司主事、營繕司員外郎等職。順治五年,升任荊州知府。順治十年(1653),罷官,僑寓江寧、會稽。
康熙十一年,去世,時年八十一歲。著作有《劍嘯閣傳奇》《雙鶯傳》《隋史遺文》等。
本    名
袁于令
別    名
袁韞玉,袁晉
昭令
籜庵 白賓 吉衣主人 劍嘯閣主人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
出生日期
1592年
逝世日期
1672年
主要作品
《隋史遺文》

袁于令人物生平

出身於名門望族,明代僅是貢生,未曾出仕。少負才名,放浪不羈,致力於傳奇創作。明末膺歲貢,入國子監讀書。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佔北京時,滯留於京師。清兵入關後,即降清,任工部虞衡司主事、營繕司員外郎等職,曾為蘇州士紳代寫降表進呈,因此順治五年升任荊州知府。順治十年(1653)被參罷官,便僑寓江寧,後寄居會稽,落魄以終。 [1] 
從《隋史遺文》看袁于令的小説理論 從《隋史遺文》看袁于令的小説理論
明末,他傾向於東林黨,而且祖上累世為官;清朝定鼎,很快就仕於清,所以頗受時人非議。袁于令是相當有個性的人物,據尤侗《艮齋雜説》記載,他在荊州時,一天長官問:“聞貴府有三聲。謂圍棋聲,鬥牌聲,唱曲聲也。”袁于令則説:“下官聞公亦有三聲。”這“三聲”是“算盤聲、天平聲、板子聲。”據此可見其機智與正直的品格。明末寫有抨擊魏忠賢及其黨羽的《瑞玉記》傳奇,當時即以詞曲擅名。所作傳奇有《西樓記》《金鎖記》《珍珠衫》《鷫鸘裘》《長生樂》等。尤以《西樓記》成就較高,影響較大,袁于令頗以此作自負。他還寫有雜劇《雙鶯傳》。一般認為,他是長篇小説《隋史遺文》的作者(或説是評改者)。《新傳奇品》評其作如“海鶴鳴秋,聲清影淡”。晚年僑居會稽。“吳門袁氏”為吳縣刻書世家,從明正德年間就開始刻書。袁于令本人的刻書室名“劍嘯閣”,刊刻戲曲小説多種。 [1] 

袁于令軼事典故

明末為生員。居蘇州因果庵,因戀一妓女,為革去學籍。清順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清兵南下,吳地豪紳挽於令草降表進呈。因功,授荊州知府,十餘年未有升遷。某日,監司謂於令雲:“聞君署中有三聲,弈棋聲,唱曲聲,和骰子聲”。於令遽答雲:“聞公署中亦有三聲,天秤聲,算盤聲,和板子聲”。監司大怒,立免其官。年逾七十,尚勉為少年態,喜談閨闈事。晚年,寓居會稽,忽染異疾,不食二十餘日而死。於令工曲,師葉憲祖,所作有雜劇《雙鶯傳》,傳奇《西樓記》《金鎖記》《玉符記》《珍珠記》《肅霜裘》(以上五種合稱《劍嘯閣傳奇》)《長生樂》及《瑞玉記》(均曲錄)。其中以西樓記最著名,筠廊偶筆雲:一日出飲,歸,月下肩輿過一大姓門,其家方燕賓,演霸王夜宴。輿人曰:“如此良夜,何不唱‘繡户傳嬌’語,乃演千金記!籜庵狂喜,幾墮輿”。可見在當時流行之盛,亦作通俗小説,有隋史遺文十二卷六十回,(中國通俗小説書目)作於崇禎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