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衫子

鎖定
衫子,讀音shān zǐ,漢語詞語,意思為古代婦女穿的袖子寬大的上衣。
中文名
衫子
注    音
ㄕㄢ ㄗㄧˇ
拼    音
shān zǐ
出    處
《中華古今注·衫子背心》

目錄

衫子解釋

(1).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衫子背心》:“衫子,自黃帝無衣裳,而女人有尊一之義,故衣裳相連。始皇元年,詔宮人及近侍宮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蓋取便於侍奉。”
(2).為上衣的通稱。 [1] 

衫子出處

宋·高承《事物紀原·衣裘帶服·衫子》:“﹝《實録》﹞曰:‘女子之衣與裳連,如披衫,短長與裙相似,秦始皇方令短作衫子,長袖猶至於膝。’宜衫裙之分自秦始也。”
唐·元稹《白衣裳》詩之二:“藉絲衫子柳花裙,空著沉香慢火燻。”
《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戴上涼笠兒,穿著青紗衫子,繫了纏帶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條朴刀。”
《金瓶梅詞話》第一回:“﹝潘金蓮﹞梳一個纏髻兒,着一件扣身衫子。”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東晉竹林七賢圖磚刻》:“幾個人穿的衣服,照劉熙《釋名》,應當叫衫子,和漢代袍不同處,是衣無袖端,敞口。”今指中式單上衣。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六:“她穿着一件洗白了的葱白竹衫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