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表面特質

鎖定
是指在一個人身上經常發生的、可以直接觀察到的行為表現。是與根源特質相對應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提出的。表面特質反映了人格表現的外部行為特徵,通過一個人的言行就可瞭解到某人的表面特質。在與根源特質的關係上,表面特質是根源特質的外在表現。如某人辦事敏捷、潑辣大膽、遇事從容,這些表面特質可能都是根源特質——果斷性的外在行為表現。 [1] 
中文名
表面特質
外文名
surface traits
提出者
卡特爾
性    質
從外部行為可以直接觀察到的特質
特    點
可直接觀察、經常發生
應用學科
心理學

目錄

表面特質緣起

在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中,認為特質是人格基本結構的元素,是人在不同時間和情境中都保持的行為形式和一致性。他區分了根源特質和表面特質, 他指出表面特質就是特質原來的集合,這種集合只是表現了許多不同的特質在不同情境下或多或少地聚集在一起而已。但是,這些特質能夠聚集在一起,就説明這些特質之間具有某些共同特點。 [2]  卡特爾用因素分析方法把人格特質合併為35個特質羣,稱為表面特質。對錶面特質的進一步分析又得出了16個根源特質。根源特質是人格的內在的元素,控制着表面特質的聚集,是一個人行為的最終根源。表面特質是根源特質的表現。例如,智力是一種根源特質,智力在一個人閲讀文章、解決數學題等行為中表現出來。這種智力的外部表現的集合,就是智力這一根源特質的表面特質。 [2]  卡特爾認為表面特質只是特質原來的集合,這種集合只説明特質之間有關係,但沒有提示出真正的原因。

表面特質解釋

特質(traits)是指我們用來描述個人人格特點的描述詞,如友好的、謹慎的、爽快的、爭強好勝的、慷慨大方的、吝嗇的等。卡特爾繼承和發展了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提出了人格特質中的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他認為表面特質是個體外部行為的表現,它與環境直接相聯繫。
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認為, 特質是人格建築的磚石。他將特質區分為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所謂表面特質是指可以從外部觀察到的人的行為。如“懷疑” 、 “剛愎” 、“固執己見” 等。這些表面特質相互之間有較高的相關,且都表示“懷疑性” 。“懷疑性” 是隱藏於表面特質背後的所謂根源特質。根源特質是內在因素,是人格中的元素,是一個人行為的最終根源。人的表面特質都來自於一種或多種根源特質,受根源特質所控制。每個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質是相同的、但其深度不同。根源特質越深,則表面特質就越穩定,行為效應也就越全面。如,任何人都有智力(一種根源特質),但智力的量都不同。只要測量根源特質在人身上的表現程度,就能知道他的人格。 據此,卡特爾制定了《16種人格因素調查表》。 [3] 

表面特質特質階層

W.奧爾波特認為,人格的各種特質都可以分為個體特質和共同特質。前者是某個特定的個人具有的特質,後者是許多個體共有的特質。卡特爾受C.E斯皮爾曼的影響,在人格理論中廣泛應用因素分析法。認為人格具有五個特質階層:即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及氣質特質;把動力特質分為能(與生俱有的)和非能(由於社會文化的交互影響在經驗中發生的根源特質)。卡特爾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是一種方法上的創新,但在受到讚譽的同時,也有人認為這種做法將人格數量化是不合理的。艾森克又提出人格階層構成説,認為人格從上到下是由類型特質、習慣反應和特殊反應所構成的。 [4] 
參考資料
  • 1.    裴娣娜,劉翔平 主編.中國女性百科全書·文化教育卷.瀋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第82頁
  • 2.    陳會昌 主編.中國學前教育百科全書·心理發展卷.瀋陽:瀋陽出版社,1995:第238頁
  • 3.    李鑫生,蔣寶德 主編.人類學辭典.北京:北京華藝出版社,1990:第455頁
  • 4.    車文博 主編.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3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