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表(拼音:biǎo)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8]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由“毛”和“衣”組成,指野獸毛皮製成的外衣。古人穿衣習慣讓有毛的一面朝外,於是“表”由用野獸毛皮製成的外衣引申為外部,外面,用於人,則指容貌、風度等。由外部、外面又引申為不是主親、隔一層的意思,如表兄、表姐等;由外部、外面又可以引申為動詞,指使顯示、使在外面,即表示、顯示;由顯示的意思又可引申出誇讚的意思,如表彰、表揚;由表彰又可引申為榜樣,如表率。“表”還指古代用來測量太陽影子長短的裝置,即圭表。現代的計時器也叫做表。 [17]  “表”字在表示器物義時,又分化出“錶”,今簡化字又歸入“表”字。
中文名
拼    音
biǎo
繁    體
錶(鐘錶)
部    首
一(傳統歸衣部)
五    筆
GEU [2] 
倉    頡
QMV [2] 
鄭    碼
CIRH [2] 
筆    順
橫、橫、豎、橫、撇、豎提、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951) [8] 
平水韻
上聲十七筱 [3] 
總筆畫
8(部首1,部首外7)
四角碼
5073₂
統一碼
基本區 U+8868 [2] 
筆順編碼
11213534
注音字母
ㄅㄧㄠˇ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表:會意字;錶:形聲字
異體字
𧘰、𧘦、𧘝、𧜫、𧞱、𪊘、𪊬、𧞧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
“表”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寫作圖1(隸定作“𧘦”),小篆(圖2)與這種形體基本一致。字的上下構成“”字,中部為“”。“表”本指人身上外加的上衣,一説皮襖有毛的一面。南唐徐鍇《説文解字系傳》説:“以皮為裘,毛皆在外,故衣毛為表。會意。”段玉裁也説“表”是會意字,並且“毛亦聲”,是形聲兼會意。大約到漢代,“衣”字上部與“毛”結合成“龶”,就是“表”。按照《説文》據義歸部的原則,“表”歸“衣”部;現代已經很難從字形上看出其歸“衣”部的原因了。按現代主要據字形歸部的原則,“表”字按起筆歸在“一”部。 [1]  [17] 
“表”字的字義主要分為兩支。一是以“外”為核心義素的各義項。作為名詞而言,是由其本義引申出來的泛指外表,與“裏”相對,如“表面、外表、儀表、表現、一表非凡”。作為動詞而言,第一個用法就是“表達”,即把思想情感等陳述顯示出來;由此進一步引申,就是彰顯、顯揚之義,如“表演、表現、表揚”。與此相關的意思均是由“外表”這一名詞詞性引申而來,主要表達的就是將事物或者某種特質展現於外。中醫稱“發散風寒”為“表”,也屬於這一類。除此之外,動詞還有瀕臨的意思,如《子華子·晏子問黨》:“齊之為國也,表海而負隅。”與文學藝術欣賞有關的還有等同於“裱”之義,就是用紙或絲織品做襯托,把字畫或書籍裝起來,或加以修飾,使美觀耐久,歐陽修《歸田錄》:“裝璜匠,恐是今之表背匠。” [17]  [18] 
另一類是指用於測量某種量的器具,如“鐘錶、手錶、水錶、電錶”等。“表”作為計量工具,最早是指計時的工具,就是“圭表”的一部分。“圭表”由兩部分組成,有刻度的底座(圭)和與底座成直角的一根直竿(表)。通過觀察日光下竿影的長短對應的刻度來計時。
通過觀察日影變化來計時,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業社會是最普遍的計時方法。《周禮·夏官·大司馬》:“虞人萊所田之野為表,百步則一,為三表,又五十步為一表。”這裏説的“表”是古代立在井田中作為界標的木柱。名之曰“表”,是説這種木柱的作用是“表明、指示出”田地的界限。在計時的功能上,圭表與這種田頭的標木是相同的。為了準確地觀測日影,要求“表”直而不偏斜,才能成為標準,由此引申有“正直;表率”等義。如《世説新語·賞譽》:“王參軍人倫之表,汝其師之。”當代仍在用的“為人師表”就是這個意思。 [17] 
後來,人們把金屬製的計時器也叫做“表”,這一意義也用“錶”。“錶”現在是“表”的繁體,不過這個繁體字的使用範圍很小,僅表示一種比鍾小且可隨身攜帶的計時器。根據其字形可以看到其實就是在“表”字基礎上增添了義符“金”,如此一來,該字用法和金屬有關,“錶”的造字本義也很好理解,就是金屬製的計時器。此字的興起使用比較晚。1947年出版的《辭海》在“錶”的註釋中寫作:“計時之‘表',俗書作‘錶'。”仍把“錶”當作“表”的俗字。如今“錶”簡化作“表”。 [18] 
戰國包山楚簡中也有一個“錶”字(圖A),這個“錶”並不是表示計時器的“錶”。許慎的《説文解字》並沒有對“錶”字的解釋,《故訓彙纂》中也未找到相應的文獻記載。 [19] 
從計時引申到計量其他的量,“表”可以組成很多複合詞。除計時計量的“表”之外,還有“華表、碑表、墓表”等“表”,無論這種“表”出現在什麼地方,它們共同的一個作用就是“表明、指示出”某種事物。據晉代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jié)槔,大路交衢皆施焉。或謂之表木,以錶王納諫也,亦以表識(zhì)衢路也。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木。’”從這段話裏,可以知道華表的幾個作用,一是在幾條路的交叉口,起路標的作用。華表的第二個作用是表示君王的開明,允許百姓進諫,其中的典故是堯樹立“誹謗之木”,讓百姓把罵他的話刻在上面。第三個作用是計時,正午時分竿影最直、最清楚,故稱之為“交午木”。“碑表、墓表”則是“墓門題示之石”。 [1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biǎo
名詞
衣服的外層;外衣
coat
《莊子·讓王》:“曾子居衞,緼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
漢·劉向《九嘆·愍命》:“今反表以為裏兮,顛裳以為衣。”
《晉書·桓衝傳》:“詔賜錢百萬,袍表千端。”

外部;外面
outside;
surface;
appearance
《尚書·立政》:“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跡,方行天下,至於海表。”
《晉書·桓温傳》:“自永嘉之亂,播流江表者,請一切北徙,以實河南。”
《資治通鑑·晉哀帝隆和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中原以江南為江外,亦曰江表。”
秦牧《藝海拾貝·笑的力量》:“僅僅是這麼譬喻一下罷了,諷刺和幽默的力量就溢於言表了。”
表面;表象;表層;表皮;表裏如一
跟父親的姐妹的子女的親屬關係;跟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之間的親屬關係
cousin
唐·徐夤《贈表弟黃校書輅》詩:“產破身窮為學儒,我家諸表愛詩書。”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一折:“那一個生的好些的,是上廳行首李亞仙,這一個是他妹子劉桃花,就是敝表。”
表親;表叔;表姑;姨表;表兄弟
旌旗;旗幟

《國語·晉語五》:“車無退表,鼓無退聲,軍事集焉。”韋昭注:“表,旍旗也。”
《晏子春秋·問上九》:“人有酤酒者,為器甚潔,置表甚長,而酒酸不售。”
清·張岱《陶庵夢憶·定海水操》:“舳艫相隔,呼吸難通,以表語目,以鼓語耳,截擊要遲,尺寸不爽。”

古代天文儀器圭表的組成部分,為直立的標竿,用以測量日影的長度

《呂氏春秋·功名》:“猶表之與影,若呼之與響。”
漢·荀悦《漢紀·高後紀》:“夏至,日至東井,去極近,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長一尺五寸八分。”
《舊唐書·魏玄同傳》:“流清以源潔,影端由表正。”

古代邊塞或城上報警信號的一種

《通典·兵五》引《守拒法》:“城上立四隊,別立四表以為候視。若敵欲攻之處,則去城五六十步即舉一表,橦梯逼城舉二表,敵若登梯舉三表,欲攀女牆舉四表。夜即舉火如表。”

刻有文字或圖案的石柱或石碑
stele;
tablet
唐·杜甫《石筍行》:“恐是昔時卿相冢,立石為表今仍存。”
華表;墓表
標準;榜樣
example;
code
《韓非子·十過》:“夫堅中足以為表,廉外則可以大任。”
《大戴禮記·主言》:“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賞譽》:“王參軍人倫之表,汝其師之。”
表率;為人師表
古代奏章的一種,多用於陳述衷情或表達對重大事件的見解

漢·蔡邕《獨斷》捲上:“凡羣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陳思之表,獨冠羣才。”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十一月·冬至》:“長至南郊大祀,次旦百官進表朝賀,為國大典。”
陳情表》;《出師表
表格,記載事物,分類排列,便觀覽的書面材料。也指用表格形式按年次或類別記載事項的文字
list;
form;
table
唐·劉知幾《史通·表歷》:“表之所作,因譜象形。故桓君山有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並效周譜。’此其證歟?”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各史例目異同》:“《史記》作十表,昉於周之譜牒,與紀傳相為出入。凡列侯將相三公九卿功名錶著者,既為立傳,此外大臣無功無過者,傳之不勝傳,而又不容盡沒,則於表載之。”
表譜;填表;一覽表;統計表
正直
integrity
《淮南子·本經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內能治身,外能治人。”高誘注:“表,正也。”

計時的器具,一般比鍾小,可以隨身攜帶
watch
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安公子)看了看牆上掛的那個表,已經醜正了。”
清·沈初《西清筆記·紀職志》:“諸臣趨直,各佩表於帶,以驗晷刻。”
鐘錶;手錶;懷錶
表示度數、用量等的儀器
gage;
meter

電錶;水錶;温度表
鑑察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負心的天地表!天地表!”凌景埏校注:“表,鑑察的意思。”
表字

醒世恆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絛》:“(空照)笑嘻嘻的問道:‘相公尊姓貴表?府上何處?至小庵有甚見諭?’”
《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此位就是令親顏大官人?前日不曾問得貴表。”

用紙或絲織品做襯托,把字畫或書籍等裝璜起來,或加以修補,使美觀耐久。後作“裱”

宋·周密《志雅堂雜抄·圖畫碑帖》:“所畫一僧絕妙,本老遊表背,得之提賣籃中者,其價甚廉。”

(Biǎo)姓氏用字



動詞
顯揚;表彰
commend
《尚書·畢命》:“旌別淑慝,表厥宅裏。”
《左傳·襄公十四年》:“世胙大師,以表東海。”
杜預注:“表,顯也。謂顯封東海以報大師之功。”
《史記·留侯世家》:“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
表揚
標明;標出
mark
《周禮·春官·肆師》:“祭之日,表齍盛,如絜展器。”鄭玄注:“故書表為剽,剽表皆謂徽識也。”
《國語·周語中》:“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韋昭注:“表,識也。”
《荀子·大略》:“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

把思想感情等顯示出來
indicate;
show;
express;
manifest
《禮記·內則》:“子放婦出,而不表禮焉。”鄭玄注:“表猶明也。猶為之隱,不明其犯禮之過也。”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
表明;表示;表態;表演;表徵;表露
罩上外衣

《論語·鄉黨》:“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必表而出之,加上衣。”
晉·趙至《與嵇茂齊書》:“表龍章於裸壤,奏韶舞於聾俗。”
宋·王禹偁《送鄭褒序》:“某性不能熱,每見生,不表絺綌而出,且慮生怒某之失禮。”

説明;述説
express
漢·孔融《論盛孝章書》:“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復有云者,欲公崇篤斯義,因表。不悉。”
《京本通俗小説·錯斬崔寧》:“這首詩單表為人難處。”
表述
中醫指用藥物把感受的風寒發散出來

茅盾《童年·父親的三年之病》:“母親爭辯説:‘我沒學過醫,可是常聽爸爸説,瘧疾宜表不宜遏。’”
表汗
特出,迥異於眾貌

戰國·屈原《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王逸注:“表,特也。言山鬼後到,特立於山之上而自異也。”
清·黃鷟來《題楊人庵總戎無着圖》詩:“冰雪為精神,儀容表絕世。”

啓奏,上奏章給皇帝

《東觀漢紀·劉茂傳》:“茂負太守孫福逾牆出,藏城西門下空穴中,擔谷給福及妻子百餘日,福表為議郎。”
《新唐書·忠義傳上·王同皎》:“又博陵人郎岌亦表後及楚客亂,被誅。”
金·王若虛《故朝列大夫劉君墓碣銘》:“時關右擾攘,鄜畤被兵。帥臣紇石烈承詔往援,表君從事。執政難之,不得已乃遣。”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4]  《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衣部】陂矯切(biǎo)
上衣也。從衣從毛。古者衣裘,以毛為表。
𧞧,古文表從麃。 [11] 

説文解字注

“上衣也”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論語》:“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孔曰:“加上衣也。”皇雲:“若在家則裘葛之上亦無別加衣。若出行、接賓客,皆加上衣。”當暑絺綌可單,若出不可單,則必加上衣也。嫌暑熱不加,故特明之。《玉藻》:“表裘不入公門。”鄭曰:“表裘,外裘也。”(外裘,今本作外衣,誤)。禪絺綌外裘二者形且褻,皆當表之乃出,引伸為凡外箸之稱。
“從衣毛”注:會意,毛亦聲也。陂矯切,二部。
“古者衣裘,故㠯毛為表”注:説從衣毛之意也。古者衣裘,謂未有麻絲,衣羽皮也。衣皮時毛在外,故裘之制毛在外,以衣毛製為表字,示不忘古。
“古文表,從麃”注:麃聲。 [12] 

廣韻

陂矯切,上小幫 ‖ 表聲宵1部(biǎo)
表明也。亦箋表。《釋名》雲:“下言於上曰表。”《説文》作𧘝,上衣也,古者衣裘,以毛為表也。又姓,出《姓苑》。陂嬌切。四。 [13]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 表;部外筆畫:3
古文:𧘝、𧞧、𧜫
《唐韻》陂矯切。《集韻》《韻會》《正韻》彼小切,並音䔸。《説文》:表,上衣也。《玉篇》:衣外也。
又外也。《書·立政》:方行天下,至於海表,罔有不服。
又表異。《書·畢命》:表厥宅裏。傅:表異其宅裏。
又標也。《晉語》:置茅蕝,設望表。注:謂立木以為表,表其位也。
又箋表。《釋名》:下言於上曰表。蔡邕《獨斷》:表者不需頭,上言臣某,下言臣某,誠惶誠恐,頓首。
又《韻會》:杪也,末也。
又表表,偉也。
又地名。《晉書·地理志》:表氏縣,屬酒泉郡。
又姓。《通志·氏族略》:表氏,見《姓苑》。《正字通》:明有表貢。
又《集韻》俾小切,音褾。義同。
又𤰞遙切,音飇。識也。
又《韻補》博舉切。《前漢·班固敍傳》:春秋之佔,咎徵是舉。告往知來,王事之表。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圖 書寫提示圖
“龶”窄、小,“𧘇”寬、大。“龶”,三橫長短不一,下橫較長,在橫中線上側,豎筆在豎中線左側。“𧘇”,首筆撇從橫中線起筆;㇙(豎提)的提尖過豎中線;末兩筆短撇和長捺都從橫中線下側起筆,捺腳超出上部。 [15]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oɡ
王力系統
p
ǐau
董同龢系統
p
jɔ̆ɡ
周法高系統
p
iaw
李方桂系統
p
jagwx
西漢



東漢





jau


ja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蕭宵

jɑu
北魏後期北齊
蕭宵餚

jɑu
齊梁陳北周隋
蕭宵

jɑ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p
i̯ɛu
擬音/王力系統

p
ǐɛu
擬音/董同龢系統

p
jæ̆u
擬音/周法高系統

p
iau
擬音/李方桂系統

p
jäu
擬音/陳新雄系統

p
ǐɛu
(參考資料:漢典 [5-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三十小

開口呼
全清
陂矯切
pjæ̆u
集韻
平聲
三宵
開口呼
全清
卑遙切
pjæu
上聲
三十小
開口呼
全清
俾小切
pjæu
上聲
三十小
開口呼
全清
彼小切
piæu
禮部韻略

上聲





彼小切

增韻

上聲





彼小切

中原音韻

上聲
蕭豪

齊齒呼

全清

piau
中州音韻

上聲
蕭豪





邦渺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二筱


全清
彼小切
pieu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十一朝沼照
(參考資料:漢典 [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iau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iɔ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iau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iau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iau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iɔ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iɔ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piau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piæ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piɛ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piau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piɤ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piɛu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piau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piu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piu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piau
51
上聲
文讀
pio
5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iəu
53
陰上
文讀
pie
53
陰上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pieu
31
上聲

閩語(閩北片)
piau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30
  • 2.      .漢典[引用日期2020-11-24]
  • 3.    表的平水韻  .搜韻[引用日期2020-11-24]
  • 4.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309-1310
  • 5.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11-24]
  • 6.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11-24]
  • 7.    表的音韻方言表  .漢典[引用日期2020-11-24]
  • 8.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9-19]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86-87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4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86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310-1311
  • 13.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98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86
  • 1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2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92
  • 1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向光忠主編. 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700-702
  • 18.    黨懷興,王輝主編.漢字基礎與常見使用問題辨析[M]: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9.01:191-120
  • 19.    湯餘惠主編. 戰國文字編[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12:9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