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衣食足而知榮辱

鎖定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裏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 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一個字:“則”改成了“而”,就有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中文名
衣食足,然後知榮辱
作    者
管仲
出    處
《史記.管晏列傳》
註    釋
知曉榮譽和恥辱

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處

現一般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史記.管晏列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釋義為: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佈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

衣食足而知榮辱事件背景

春秋爭霸形勢圖[1]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描述戰國時期,管仲擔任齊相主持政務後,與百姓同好惡,流通貨物,積累資財,使得齊國很快走上國富兵強的道路。管仲所説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也成為齊國自強求富的指導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庫財富充盈,禮儀就能得到發揚,政令才能暢通無阻。管仲抓住了治國的根本,經過多年的治理,齊國很快強盛起來,成為春秋第一霸,歷史上也有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記載。由於管仲指導思想的正確及齊桓公的成功,“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歷來為後世傳頌,用現代眼光看這句話完全符合唯物主義有關“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等相關觀點,在當時那個王室式微、諸侯欲動的年代,國家統治者能有這種意識是很難能可貴的。
後世孔子感嘆説:“微管仲,吾披髮左衽已。”,孟子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這樣説:“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從正反兩方面向君王充分論證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

衣食足而知榮辱詳解

或許是太史公司馬遷敏鋭洞察到了“倉廩實、衣食足”與“知禮節、知榮辱”之間的聯繫並不是必然的,才把管仲的“則”微妙、審慎的改為了“而”,用今天的話來説就是:“倉廩實、衣食足”是“知禮節、知榮辱”的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倉廩實、衣食足”只是前提和基礎;或許管子當時也沒有把這句話説得那麼絕對,只是後人一葉障目、斷章取義、妄自揣度,未能準確理解先人微言大義罷了,而且在那個諸侯蠢蠢欲動的年代,適用、管用的就是最好的,抑或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的管仲先生就是這樣精準地抓住了關鍵。總的來説,從人類曲折的文明發展歷程看,“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的發展衍生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依仗經濟的發展,是大趨勢、大規律、大方向,從宏觀上講二者水漲船高、相生相隨的關係無可爭議,從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上講先賢的至理名言依然對現實有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指導作用,永遠會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今所用,適可而止,乃為上策。

衣食足而知榮辱理論旁證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糧倉充實、衣食飽暖,榮辱的觀念才有條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發、自覺、普遍的注重禮節、崇尚禮儀。從個人層面上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其中底部的四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滿足了這些需要個體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適,頂部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為成長型需要,因為它們主要是為了個體的成長與發展。一般來説,這五種需要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低一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後,就會向高一層次的需要發展,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有足夠的活力驅動行為。

衣食足而知榮辱管仲生平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諡曰“敬仲”,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説“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衣食足而知榮辱辨析解答

原題:【辨析】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且知榮辱”這句話正確地揭示了兩個文明建設之間正常的關係。
答:[破譯整體思路]:
這是道是非混雜型辨析題。題目以引文的形式出現來表達出的一種觀點, 主要是在考查考生運用辯證方法的分析能力。正確回答此題必須認真審題, 逐層分析、細心品味, 分清題目的觀點是否有的地方對, 有的地方錯, 或是在什麼條件下對, 在什麼條件下錯。
試題觀點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正確反映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係, 不難看出“倉廩實”和“衣食足”是“知禮節”和“知榮辱”的基礎, 比喻物質文明是必須有精神文明的基礎是有道理的, 但“倉廩實”和“衣食足”未必就一定“知禮節”和“知榮辱”。這就具有片面性, 因為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設的, 同時, 兩個文明之間的關係也是統一的, 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存在着相互依存, 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 必須堅持兩手抓, 兩手都要硬的方針, 促進兩個文明協調發展。
[答案重要點]
(1). 這種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倉廩實”、“衣食足”確實是“知禮節”和“知榮辱”的基礎。但若認為這就正確揭示了兩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係, 則只是片面的觀點。
(2). 這種看法是忽視了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設的, 也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對物質文明建設起到的反作用。
(3). 精神文明並不是隨着物質文明建設自然而然發展起來的, 而是要經過長期和艱鉅的建設過程才能形成發展的。
(4).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存在着必須相互依存、相互進行促進的辯證關係。所以必須堅持兩手抓, 兩手都要硬的方針, 才可以促進兩個文明協調和正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