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衡陽漁鼓

鎖定
衡陽漁鼓是一種流行於湖南衡陽和湖北天門等地區的傳統曲藝形式。因其獨具特色的伴奏樂器是漁鼓而得名。它的歷史悠久,廣泛傳播。衡陽漁鼓曲目內容十分豐富,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説。據衡陽藝人説,若以每晚演唱兩小時計算,曲目不重複,可唱十多二十年之久。若分門別類,可分為大傳、私訪、小記三類。“大傳”是從《水滸》、《三國》、《西遊記》等書中取材;“私訪”主要是演唱明君清官微服私訪、除暴安良的故事;“小記”則是各種題材的小型曲目。
中文名
衡陽漁鼓
分    類
曲藝
地    區
湖北,湖南

衡陽漁鼓歷史淵源

漁鼓起源,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即道士為傳道或化募時所唱的歌曲。漁鼓襲用道情的形式,演變而為富有娛樂性、知識性的説唱藝術。清初,衡陽著名學者王夫之曾寫過《愚鼓詞》27首,以抒發對清朝政治的不滿。愚鼓即今之漁鼓,興起於清初,盛行於清末。主要是衡陽、常德、邵陽、湘西等支派,同源異流,曲詞、唱詞格式基本類似。20世紀50年代以來,衡陽漁鼓有較大的發展。60年代以來進行了音樂革新,吸取了當地民間小調和地方戲曲的音樂成分,增加了數板、散板、垛板等板式變化,增加了二胡、中胡、高胡、月琴、三絃等樂器,突破了一人獨唱的格式,成為以獨唱為主,也有對唱、領唱、齊唱、合唱等多人演唱的形式,運用了二部和聲,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1] 

衡陽漁鼓藝術特色

衡陽漁鼓演唱形式

衡陽漁鼓以唱為主,道白為輔。全篇唱詞分為“引詩”、“正詞”、“鎖口”三個組成部分,唱詞有4句一節的七字句和上下句反覆的十字句兩種格式。所謂“引詩”即開場詩,多為 4、6、8句,。“正詞”即唱詞的主體、結構多是二、二、三的七字句式,間而也有三、三、四的十字句式。有平腔、悲腔兩個曲調。“鎖口”即結尾,多用 4句唱詞結束全篇,也有穿插使用曲牌的。演唱形式有坐唱和站唱兩種。

衡陽漁鼓伴奏樂器

除漁鼓、簡板外,有的還加用小鐃。傳統的曲調平板單調,演唱長篇唱詞顯得表現力不夠豐滿。漁鼓演唱比較靈活,除某些較短的曲段有固定曲詞外,長篇均無固定唱本,只有四字一句的“橋路本”,記錄故事情節概要,演唱時靠藝人臨場發揮,隨口編唱,對情節與人物逐一進行深刻細緻的描繪,增加濃墨重彩的渲染,以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衡陽漁鼓是在山野抒情小曲及宗教歌曲影響下形成的漁鼓調,屬單曲體板腔結構,為起、承、轉、合四句式和微調式。其演唱方式較為簡便,早年由一人抱鼓擊節多角演唱,前奏、間奏及説白停頓處均可配擊漁鼓,造成氣勢,輕重疾徐,有抑揚頓挫之妙。民國初年加入了月琴、雲板,主唱者手彈月琴,伴奏者敲拍漁鼓、雲板,還可對唱、伴唱。後來又加入了二胡、三絃、竹笛和電聲等樂器,有多人分角演唱。漁鼓唱腔是由道士腔發展演變而來,因情節變化而派生出“道情”、“正腔”、“悲腔”、“垛板”、“散板”等幾種唱腔,按字行腔,字少音多,唱詞不同,行腔亦異,
唱腔古樸、深沉、優美。

衡陽漁鼓唱腔特色

衡陽各縣市漁鼓的唱腔又各具特色,衡山漁鼓融入了皮影戲曲調,常寧漁鼓融入了絲絃小曲,祁東漁鼓則融入了祁劇唱腔。因此,衡陽地方漁鼓很受當地羣眾歡迎。現代漁鼓還增加了現實生活題材的曲目,思想性和藝術性日益提高。最突出的要算祁東漁鼓,表演已經戲劇化,運用對唱、表演唱、漁鼓小品、戲劇演唱等多種演唱方法。以漁鼓調為主,大膽汲取祁劇、地花鼓及祁陽小調的藝術精華,生、旦、淨、醜各顯本色,唱、拉、念、做隨機應變,連服裝道具、舞台、佈景等都充分運用到漁鼓演出之中,使觀眾耳目一新,適應了老百姓娛樂生活多樣化的現實需要 [1] 

衡陽漁鼓傳統曲目

衡陽漁鼓傳統曲目以長篇、中篇為主,多為歷史題材、俠義故事和民間傳説。流行較廣泛的有《隋唐演義》、《薛仁貴徵東》、《樊梨花徵西》、《薛剛反唐》、《郭子儀徵西》、《殘唐五代》、《宏碧緣》、《粉粧樓》、《五女興唐》、《楊家將》、《下南唐》、《萬花樓》、《五虎平西》、《五虎平南》、《慈雲走國》、《金鞭呼家將》、《金台平陽傳》、《濟公傳》、《水滸傳》、《岳飛傳》、《天寶圖》、《地寶圖》、《劍俠奇情圖》、《穿針線》、《三合明珠劍》、《七俠五義》、《孟麗君》、《八竅珠》、《二度梅》、《三門街》、《七劍十三俠》、《明英烈》、《彭公案》、《施公案》、《萬年青》、《日月圖》、《龍鳳鏡》、《昭君和番》、《三國志》、《紅絲帶》、《綠絲帶》、《兩國和》、《蘭桂打酒》、《合同記》、《瓦車蓮》、《碧玉簪》、《陶澍訪江南》、《蓮花廳》、《芭蕉記》、《紅袍記》、《彭大人私訪廣東》、《彭大人私訪江西》、《訪華容》、《訪九龍山》、《雙巧配》等。現代曲目以反映勞動模範事蹟的《齊昌棟》影響較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