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衡(拼音:hé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西周金文 [2]  ,其本義一般認為是綁在牛角上以防觸人的橫木,引申為車轅頭上的橫木,也代指車。又有平、對等之意。以秤稱重時,只有兩端重量相等,秤桿才能平衡。“衡”由此又引申為稱重,又引申為平衡、評定之意。
中文名
拼    音
héng
部    首
彳(傳統歸行部)
五    筆
TQDH [3] 
倉    頡
HONKN [3] 
鄭    碼
OIRG [3] 
筆    順
撇、撇、豎、撇、橫撇/橫鈎、豎、橫折、橫、豎、橫、橫、撇、點、橫、橫、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3363) [1] 
平水韻
下平八庚 [4] 
注音字母
ㄏㄥˊ
異體字
𠧲、𠧽、𡘻、𡙉、𪉗、𧗣、𢔖、𢖍、𨏎、𡙏
總筆畫
3+13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結    構
左中右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 U+8861 [3]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3]
形聲兼會意字。金文至楷書字形皆由角、大、行構成。金文字形(圖1),中上部為“角”;“角”為獸角的象形,於此特指牛角;中下部為“大”,指人。古時候,人們為了防止牛以尖角頂人傷人,便在牛角上綁一較大的橫木。因是綁在牛角上的大橫木,所以“衡”字以“角”字和“大”字作形符。外部為“行”,作聲符,表示音讀。有人認為,古代的“行”字指道路,又引申指“行走”的意思。人在行走時,身體必須保持平直,不能東倒西歪,這樣才不至於摔倒。而綁在牛角上的橫木,也必須捆綁得平實才能起到防範作用,所以“衡”字用“行”字作聲符並會意,又有平、對等之意。
隸書及楷書字形中,“角”字下部作“田”,乃省變之故,構字之意並無不同。《説文》另收錄古文“𡙏”(圖2)。其上部為“角”之變形。“𡙏”以示牛角觸人,當是“衡”的初文。 [2]  [5] 
橫木是平放的,秤桿在使用時也是平放的,因此“衡”又有了“秤桿”之義。《漢書·律曆志》“衡,平也,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這裏的衡就是指秤桿而言的。後來詞義擴大了,衡又成為一種稱重量的器具的泛稱。如“度量衡”。度,是計量長短的器具的總稱。量,是測量容積的器具的總稱。衡,是稱量輕重的器物的總稱。合在一起“度量衡”是計量長短、容積、輕重的統稱。
因為秤是用來稱物體的輕重的,所以“衡"又引申出“衡量”的意思,是動詞。如“衡情度理”其中,“衡”和“度”詞義相近,都是衡量的意思。衡量,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具體地説,是用一定的方法確定物體的重量;二,抽象地説,是比較估量事物的是非或輕重得失,如“權衡利弊”權是秤砣,衡是秤桿,合起來是指稱。這裏用的是它的引申義,即“衡量”之義,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權衡、比較一下好處和壞處。 [14]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héng
名詞
〈文言〉綁在牛角上以防觸人的橫木。一説穿於牛鼻的橫木。
crossbar
《詩經·魯頌·閟宮》:“秋而載嘗,夏而楅衡。”

車轅前端的橫木。
crossbar
焦贛《易林·歸妹之益》:“三驪負衡,南取芷香,秋蘭芬馥,盈滿神匱。”
宋應星《天工開物·舟車》:“凡軾、衡、軫、軛,皆從軸上受基也。”
〈文言〉架在屋樑或門窗上面的橫木。即桁條或檁子。
ridgepole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朱鳥舒翼以峙衡,騰蛇蟉虯而繞榱。”
孟郊《城南聯句》:“紅皺曬檐瓦,黃團系門衡。”
衡宇
〈文言〉葬具,特指置放明器的木桁。

《禮記·雜記上》:“醴者,稱醴也。甕甒筲衡,實見間,而後折入。”

戰國時連橫之策的省稱。

揚雄《劇秦美新》:“至政破縱擅衡,併吞六國,遂稱乎始皇。”
元好問《天門引》:“秦王深居不得近,從破衡成欲誰信。”

秤桿;泛指稱重量的器具。

《國語·周語下》:“先王之制鐘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

〈文言〉準則;標準。
norm;standard
《荀子·王制》:“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
朱自清《中國歌謠·歌謠的分類》:“古來徒歌、樂歌之別,近世小曲、自來腔之別,均以音樂為衡。”

古代鐘頂的平處。

薛福成《籌洋芻議》:“西洋各國税額,大較以值百取二十取四十為衡。”

古代保護巡守山林的官。

《國語·齊語》:“山立三衡。”
古官名。掌税收。

《管子·巨乘馬》:“谷失於時,君之衡籍而無止。”

〈文言〉眉毛。亦稱眉毛以上或眉目之間的部位。

《周禮·考工記·梓人》:“凡試梓飲器,鄉衡而實不盡,梓師罪之。”
《後漢書·蔡邕傳》:“於是公子仰首降階,忸怩而避,胡老乃揚衡含笑,援琴而歌。”
〈文言〉北斗七星的第五星。

《漢書·天文志》:“衡殷南鬥。”顏師古注引晉灼曰:“衡,鬥之中央;殷,中也。”
張衡《東京賦》:“攝提運衡。”

〈文言〉喻指權力中樞;權柄。

曹冏《六代論》:“至於桓靈,奄豎執衡。”

古代天文儀器的部件,形如橫管,用以觀測日月星辰。

《尚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古代用以使冠冕固着於發上的簪。

《周禮·天官·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

古代樓殿邊上的欄杆。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聖主不乘危而徼倖。”

(Héng)五嶽之一衡山的簡稱。

《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

(Héng)水名,衡水的簡稱。

劉義恭《豔歌行》:“求思望襄澨,嘆息對衡渚。”

(Héng)湖南衡陽的簡稱。



〈文言〉同“”。香草名。

屈原《九歌·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

〈文言〉通“”。佩玉上部的橫槓,用以系璜和衝牙。

大戴禮記·保傅》:“下車以佩玉為度,上有雙衡,下有雙璜、衝牙,玭珠以納其間,琚瑀以雜之。”

形容詞
〈文言〉橫。與“縱”“直”相對。

《禮記·檀弓上》:“古者冠縮縫,今也衡縫。”
魏源《聖武記》卷八:“台灣亙閩海中,袤二千八百里,衡五百里。”
衡陳
平;不偏。

《禮記·曲禮下》:“大夫衡視。”
均衡;平衡
動詞
〈文言〉橫。橫亙;橫貫。
lie across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天下無道,循道而行,衡塗而僨。”
酈道元《水經注·谷水》:“造築此堨,更開溝渠,此水衡渠,上其水助其堅也。”
衡遊
〈文言〉指橫拿着。

《國語·晉語三》:“穆公衡雕戈出見使者。”

〈文言〉對抗;違逆。
disobey
袁康《越絕書·越絕計倪內經》:“是故聖人能明其刑而處其鄉,從其德而避其衡。”

稱重量。
weigh;
measure
陸機《演連珠》之二:“是以物勝權而衡殆,形過鏡則照窮。”
衡器
考慮;比較。
judge;
evaluate
顧炎武《郡縣論七》:“今則一切歸於其縣,量其衝僻,衡其繁簡。”
衡量;權衡
〈文言〉猶勝。
select
《三國志·吳志·孫策傳》:“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

(Héng) 姓氏用字,參看“衡姓”。




參考資料: [6-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角部】户庚切(héng)
牛觸,橫大木其角。從角從大,行聲。《詩》曰:“設其楅衡。”
𡙏,古文衡如此。
【註釋】①牛觸:徐鍇《説文解字系傳》:“牛好牴觸,以木闌制之也。”②《詩》曰:當依段玉裁注作“《周禮》曰”。按:楅、衡同義。見《周禮·地官·封人》。③𡙏:王筠《説文解字句讀》:“《玉篇》作𡙉,則篆當作𡙉,從角從大,古文不論反正,衡又加行為聲耳。” [9] 

説文解字注

牛觸,橫大木。
段注:各本大木下有其角二字。今依《韻會》所據鍇本。按許於吿字下曰:牛觸,角箸橫木所以吿也。是設於角者謂之吿。此雲牛觸橫大木,是闌閒之謂之衡。衡與吿異義。大木斷不可施於角,此易明者。《魯頌》傳曰:楅衡,設牛角以楅之也。箋雲:楅衡其牛角,為其觸觝人也。許説與毛、鄭不同。毛、鄭謂設於角,許不雲設於角也。木部雲:楅以木有所畐束也。亦不言角。雲大木者,字從大也。古多假衡為橫。玉人注曰:衡古文橫,假借字也。○鄭注《周禮》雲:楅設於角,衡設於鼻,如椵狀。楅衡為二。許於衡不言楅,於楅不言衡,蓋亦二之。
從角大,行聲。
段注:户庚切。古音在十部。
《詩》曰:設其楅衡。
段注:《詩》曰當作《周禮》曰。 [10]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行部】 衡;康熙筆畫:16;部外筆畫:10
古文:𡘻、𡙉
《唐韻》户庚切。《集韻》《韻會》何庚切,並音行。《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前漢·律曆志》:衡,平也。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荀子·禮論》:衡誠懸矣,則不可欺以輕重。
又《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傳: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漢書》注:衡謂渾天儀也。
又樓殿邊欄楯也。《前漢·袁盎傳》:百金之子不騎衡。
又勺柄,龍頭也。《周禮·冬官·玉人》: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衡四寸。
又眉目之閒也。蔡邕《釋誨》:揚衡含笑。左思《魏都賦》:盱衡而誥。
又鬥之中央也。《前漢·天文志》:衡殷南鬥。
又橫也。《前漢·刑法志》:合縱連衡。師古曰:戰國時,齊楚韓魏燕趙為縱,秦國為衡。秦地形東西橫長,故為衡也。
又楅衡,所以楅持牛,使不得牴觸也。《周禮·地官》: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
又《小爾雅》:斤十謂之衡,衡有半謂之秤。
又維持冠者曰衡。《左傳·桓二年》:衡紞紘綖。
又掌山林者謂之衡。《周禮·天官·太宰》:虞衡作山澤之材。
又阿衡,官名。《書·太甲》:惟嗣王不惠於阿衡。
又地名。《周語》:以諸侯朝于衡雝。注:衡雝,鄭地,在今河內。
又山名。《爾雅·釋山》:江南衡。注:南嶽衡山也。
又水名。《水經注》:衡水東經阜城縣故城。
又姓。《通志·氏族略》:伊尹為湯阿衡,子孫因以為氏。一雲魯公子衡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漢有衡威、衡驃卿。
又與蘅通,杜衡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其東則有蕙圃、衡蘭。
又《集韻》胡盲切。與橫通。《詩·齊風》:衡從其畝。疏:衡,古通橫。
又《詩·陳風》: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注:衡木為門也。
又《毛詩古音考》:音杭。《小雅》:約軧錯衡,八鸞瑲瑲。《史記·自序》:維契作商,爰及成湯,太甲居桐,德盛阿衡。並叶音杭。
《説文》:從角、大,從行。《韻會》:俗作𢖍,非。

廣韻

户庚切,平庚匣 ‖行聲陽部(héng)
衡橫也。平也。又姓,《風俗通》雲:“阿衡伊尹之後。”又云:“衡魯公字,後乃氏焉。”
【校釋】①衡魯公字:周校依段氏改作“公衡,魯公子”。《左傳·成公二年》曰:“公衡為質以請盟。”杜預注:“公衡,成公子。”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大”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➊“彳”窄,“亍”略窄,中部構件略寬;頂部左、中齊平,“亍”低;中部底部高;“彳”略低,“亍”低。❷“彳”,第二撇與豎相接於橫中線。❸中部構件居豎中線部位,“”,在豎中線部位;“田”,框內豎筆在豎中線,末筆橫在橫中線下側;“大”,撇筆起筆於豎中線,點收筆略高,為亅(豎鈎)留位。❹“亍”,橫筆、亅(豎鈎)相接於橫中線上側。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ăŋ
王力系統
ɣ
eaŋ
董同龢系統
ɣ
ăŋ
周法高系統
ɡ
raŋ
李方桂系統
g
rang
西漢



東漢





reng


r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r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r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r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ɐŋ
擬音/王力系統

ɣ
ɐ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ɐ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ɐng

參考資料: [13]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二庚

開口呼
二等
全濁
户庚切
ɣɐŋ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x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奚經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濁
何庚切
ɣəŋ

平聲
十八庚


全濁
胡盲切
ɣuə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五登等凳德







陽平
第十五登等凳德







陽平
第三十二彭棒硬額







參考資料: [13] 

方言音韻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xə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xəŋ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xuoŋ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xə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xə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xən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xən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xə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ɦən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ɦa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xə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ɣæ̃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hɛn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fɛn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hɐŋ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hɐŋ
43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hɪŋ
24
陽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hueŋ
55
陽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xei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aiŋ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3]  、《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13]
  • 4.    平水韻 八庚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25]
  • 5.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HJ[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0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99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534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2[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909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09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25]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87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28
  • 13.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13]
  • 14.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08-209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