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衝陽

鎖定
衝陽,出《靈樞·本輸》。別名會原、會骨、趺陽。屬足陽明胃經。原穴。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深神經,並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主治頭痛,牙痛,口眼歪斜,胃脘痛,足背腫痛,足緩不收等。直刺0.3-0.5寸,避開血管。艾條灸5-10分鐘。
別    名
會原
會骨
趺陽
隸屬經絡
足陽明胃經
功    能
和胃化痰,通絡寧神
操    作
直刺0.3-0.5寸
出    處
《靈樞·本輸》
主    治
頭痛,牙痛,口眼歪斜等
特殊主治
原穴
主要配伍
配豐隆穴治狂妄行走

衝陽名稱釋義

衝陽穴又名會原穴,跗陽穴,會屈穴,會湧穴,會骨穴。
1、衝陽。衝,穴內物質運動之狀。陽,陽氣。該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氣化衝行天部。本穴物質為解溪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傳至本穴的經水較為稀少,經水受脾土之熱而大量氣化衝行於天,故名。
2、會原穴。會,聚會。原,本源。會原名意指本穴氣化之氣為胃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本穴物質為胃經經水的氣化之氣,其氣性温濕熱,同合於胃經氣血之性,為胃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故名會原。
3、跗陽穴。跗,腳背也。陽,陽氣也。跗陽名意指本穴為腳背陽氣的主要輸供之處。本穴為胃經之穴,位處腳背,氣血物質為氣化的陽熱之氣,較之足部其它經脈各穴提供的陽熱之氣為多為強,故名跗陽。
4、會屈穴。會,聚會。屈,虧缺。會屈名意指胃經經水在此虧缺。本穴物質為解溪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的運行變化為水液氣化,流來的經水因氣化而不斷虧缺,故名會屈。會湧名意與會屈同,湧指本穴的氣化之氣湧出穴外。
5、會骨穴。會,聚會也。骨,水也。會骨名意指解溪穴散解的地部經水有部分會聚本穴。
6、胃經原穴。本穴地部經水的氣化之氣性合胃經之氣血,為胃經氣血的重要來源,故為胃經原穴。

衝陽功能作用

和胃化痰,通絡寧神。

衝陽定位

衝陽穴位於人體的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衝陽解剖

在趾長伸肌腱外側;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當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第二支本幹處,深層為腓深神經。

衝陽主治

1. 胃痛,胃脹。
2. 口喎,齒痛,面腫。
3. 足背腫痛,足痿無力。

衝陽操作

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

衝陽臨牀運用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眩暈;
2、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胃炎;
3、運動系統疾病:風濕性關節炎,足扭傷;
4、其它:牙痛。

衝陽配伍

1. 配足三里穴、僕參穴、飛揚穴復溜穴、完骨穴,有補益氣血,潤養經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2. 配豐隆穴,有豁痰寧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衝陽附註

經穴現代研究之一。
1、針刺衝陽穴,在X線下觀察可見胃蠕動減慢。對心臟也有一定影響,針之可引起心率減慢,心肌收縮力增強,在心電圖上可看到P波、R波、P-R間期、Q-T間期的持續延長,但不十分明顯。
2、張海蒙為觀察健康女性月經前後穴位伏安特性的變化規律,應用自制的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計算機檢測系統對健康女性月經前、中、後太白、衝陽穴進行伏安特性檢測。結果:月經中和月經後太白和衝陽大部分掃描點電阻值均高於月經前。提示穴伏安特性隨月經週期中不同的氣血盛衰而變化。
3、王捷生等觀察穴位伏安特性與人體氣血盛衰的關係。方法與結果:在對97名正常人、25名獻血者和10具屍體衝陽穴伏安曲線的檢測中觀察到,正常人衝穴陽穴伏安曲線具有非線性和慣性特徵;屍體衝陽穴伏安曲線的慣性面積顯著小於正常人,其非線性和慣性特徵程度明顯降低,而正常人衝陽穴伏安曲線具有的非線性和慣性特徵在獻血者衝陽穴上依然明顯存在,獻血者衝陽穴的慣性面積和伏安面積僅於獻血後第4d明顯大於正常人,至第7d即得到恢復。結論:結果提示,存在於人體活體的穴位的某些功能特徵在屍體上不復存在; 人體獻血後的功能恢復是迅速的,獻血對機體的影響是短暫而輕微的,衝陽穴能較敏感地反映機體及氣血盛衰的變化。

衝陽相關論述

1. 《針灸大成》:“主偏風口眼喎,跗腫,齒齲,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傷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身前痛。” [1] 
2. 《備急千金要方》:“衝陽、三里、僕參、飛揚、復溜、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
[2-3] 
參考資料
  • 1.    [明] 楊繼洲 .《針灸大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09-01
  • 2.    田代華 等整理.《靈樞經》: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08-01
  • 3.    梁繁榮 .《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