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路難

(南朝梁王筠詩作)

鎖定
《行路難》是南朝梁詩人王筠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寫思婦的離愁別恨,作者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角度,通過對思婦為遠方的愛人縫製衣裳的過程的詳細描寫來展示其細膩的心理活動,從而表現她對遠方愛人的深沉戀情。這首詩感情質樸細膩,語言自然而真切動人,比喻生動,聯想奇妙,富有濃厚的民歌風格。
作品名稱
行路難
作    者
王筠
創作年代
南朝梁
出    處
《玉台新詠》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行路難作品原文

行路難
千門皆閉夜何央,百憂俱集斷人腸
探揣箱中取刀尺,拂拭機上斷流黃
情人逐情雖可恨,復畏邊遠乏衣裳。
已繰一繭催衣縷,復搗百和薰衣香
猶憶去時腰大小,不知今日身短長
裲襠雙心共一襪,袙復兩邊作八撮
襻帶雖安不忍縫,開孔裁穿猶未達
胸前卻月兩相連,本照君心不照天。
願君分明得此意,勿複流蕩不如先
含悲含怨判不死,封情忍思待明年 [1] 

行路難註釋譯文

行路難詞句註釋

⑴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名。《樂府題解》記:“《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原為民間歌謠,後經文人擬作,採入樂府。
⑵夜何央:黑夜何時才盡,表示夜長。央,盡。
⑶百憂:指憂慮紛繁。
⑷探揣(chuài):悄悄尋摸。
⑸拂拭:揩擦。斷:指裁剪。流黃:也稱留黃,染料,能使染物顏色變黃,此指黃色織絲。古樂府《相逢行》:“大婦織羅綺,中婦織流黃。”
⑹逐情:同“棄情”,指男子久別,不顧夫妻情分。
⑺繅(sāo):把蠶繭浸在熱水裏,抽出蠶絲。催衣:急需製作的衣服。
⑻搗:用棰一邊敲擊一邊拌勻。百和:指百和香,指用多種原料配製而成的香料。
⑼“猶憶”二句:言還記得丈夫離別時的身材尺寸,但不知現在是否已發生變化。
⑽裲襠(liǎng dāng):古代的一種上衣,長度僅至腰而不及於下,且只蔽胸背,形似今之背心。軍士穿的稱裲襠甲,一般人穿的稱裲襠衫。《釋名·釋衣服》:“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因以名之也。”雙心:指前心與後背。共一襪(mò):即共用一塊布。襪,衣身,衣服中部之布。
⑾袙(pà)復:即兜肚,掛束在胸腹間的貼身小衣,又稱抹胸。撮:衣褶。
⑿襻(pàn)帶:系衣裙的帶子。不忍:這裏指不捨得。
⒀未達:沒有完成。
⒁卻月:此指裲襠前面兩個半月形的裝飾圖案。
⒂分明:明明。
⒃流蕩:漂泊,流浪。
⒄判:同“別”,分離。這裏是説兩人雖然分離兩地,但願都能好好地活着。
⒅封情:指把深深的情思隱藏在心中。 [1]  [2]  [3-4] 

行路難白話譯文

家家都把門扉閉,漫漫長夜何時盡?無限憂愁聚在心,使人肝腸欲斷夜難寐。
從箱底翻出久已不用的刀和尺,在落滿塵埃的織機上截下絲絹一匹匹。
追懷無情漢這事雖叫人可惱可恨,可又怕他身在遠方缺少衣服穿。
繅好絲線急匆匆趕製衣衫,再搗碎百和香薰得香味永遠留在衣服上面。
記得他離家時的腰身大小,但不知如今他的高矮。
做一件坎肩能護前心與後背,背心兩邊共有八條褶。
系衣的帶子雖已裁好卻不捨得縫牢,開孔的地方也已裁開仍沒有縫好。
胸前兩半片月亮合在一起,它貼着你的心並不為普照天地。
願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不要忘記了我們先前的情意。
我含着悲悽和哀怨盼望分離的你我彼此平安,強忍住深深的思念等待明年相會的那一天。 [1] 

行路難創作背景

王筠存詩不多,多為奉和、唱和之作,此外就是遊賞、詠物詩,少見個人情志。王筠的豔情詩多以女性題材為主,情感悽婉而又含蓄,語言清麗自然。且多描摹細節,富有生活氣息。她們或思念,或哀怨,與流於男女之事的宮體豔詩還是存在着較大的差別,顯然受到樂府民歌的影響,《行路難》即是其一。 [5-6] 

行路難作品鑑賞

行路難整體賞析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常用以描寫世路艱難,或抒發離別悲傷之情。這首詩寫思婦的離愁別恨,但其表現手法卻與其他眾多同類題材的作品有所不同。作者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角度,通過對思婦為遠方的愛人縫製衣裳的過程的詳細描寫,來展示其細膩的心理活動,從而表現她對遠方愛人的深沉戀情。
這首詩共二十句,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前六句,寫閨中少婦“憂”的種種思態、情態、動態。前二句總寫。“千門皆閉夜何央,百優俱集斷人腸”,一開始就以怨艾的口吻道出。“百憂俱集”,説明她思緒紛繁,想到了很多很多。“斷人腸”,説明離愁的煎熬已令她難以忍受。千門皆閉,夜幕沉沉,思婦獨守空房,夜不能寐,所以恨夜不盡。這兩句既是點時間,又是全詩的起題。下文全由“百憂俱集”引出而展開來。後四句“探揣”、“拂拭”四字説明刀尺久已不用,壓在箱底,要去探取;長久沒織布了,機上也積滿灰塵,表明思婦憂心忡忡,已經久久地打不起精神來做這些活計了。同時,今夜實在是由於“夜未央”,也是為了消磨時間而重新拿起刀尺來。“雖可恨”之“雖”與“復畏”之“復”緊連在一塊,形成轉折句式,表達了思婦矛盾複雜的心境:一方面恨丈夫無情無義,久出不歸;另一方面又為其日常生活擔憂,怕他缺衣少裳。從這裏亦可看出,這位思婦是個善良、體貼、賢惠的女子。
第二個層次為中間十句,前二句寫織布薰香,“已繅一繭催衣縷,復搗百和薰衣香”,已抽理了一束蠶絲織成布後,又搗碎百合香來燻它。“繅”、“催”、“搗”、“薰”,一連串的動詞,寫出了思婦緊張勞作的情形。“猶憶”二句寫剪裁,“猶憶”與“不知”,表明二人離別之長久。這二句單從字面上看,似乎只是説想到丈夫離別,不知身材尺寸是否發生了變化。但其實這僅是一種隱喻,它暗示着思婦對丈夫別後的種種變化(包括感情變化)的擔憂,才引出了下面所描寫的縫衣時的種種用心。以下六句,寫縫製衣裳的具體過程及思婦面對衣裳所產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動。這裏的“雙心共一襪”、“兩邊”、“八撮”都與思婦的形單影隻形成對比,也是思婦的自憐之思。“襻帶”雖安好了卻不忍心縫上。因為這是最後一道工序,一經縫上就要寄走。而衣服對於思婦來説又是寄託物,所以她雖然畏“邊遠乏衣裳”,卻又希望衣裳能在身旁多呆些時間,見物如見人。“胸前卻月兩相連,本照君心不照天”,前胸兩片缺月正好相對環成一個圓月,但這月是單為了照情人而不是為了照天下人。這似乎是十分自私和專斷的話語,卻正寫出了思婦的一片苦心。這六句比喻生動,刻畫細膩,可謂寫盡了天下思婦的心情與感情。
第三個層次是最後四句。“願君分明得此意,勿複流蕩不如先”,直接表達了她對男子的希望。她已經把自己深深的感情一針一線縫入衣中,因而希望愛人能夠從中悟出她的良苦用心,早日歸來,重温往昔的恩愛。詩的最後二句,展示了思婦堅貞的決心與不滅的希望。“含悲含怨判不死”,在別離中她不忍死去,但其實正説明她的悲怨痛苦之深切,已使她幾乎頻臨死的邊緣。“封情忍思待明年”表明她將把深深情思隱藏於心中,耐心的等待,或許她等待了一年又一年,而又把希望寄託於明年。全詩在悲痛悽婉的情調中結束,彷彿可見那思婦忍泣吞聲的淚容。
從藝術創造的角度看,這首詩有三點可以一提。一是環境典型。該詩選擇了一個“千門皆閉”的深夜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佈散出特定的抒情氛圍,與詩作所要表達的壓抑、鬱悶、憂思、愁怨的情緒和諧統一,相得益彰。二是人物典型。作品所寫的不是為人們所習見的那種春怨秋悲、懷念徵人的婦女形象,而是一個既飽嘗了離異之苦,更遭受過失寵之辱的不幸者。她感情專一,但丈夫卻另有所愛,這使她的自尊心受到重創。她對丈夫的無行雖然怨恨不巳,但想到他在邊地的寒苦,還是忍辱負重,為他趕製衣裳,企望以自己的忠貞熱情熔化丈夫心中的冰塊,恢復夫妻恩愛。她的性格是複雜的、典型的。三是細節典型。那“取刀尺”時“探揣”的動作,那對丈夫腰身大小的內心估量,那“袙復兩邊作八撮”、“胸前卻月兩相連”的心思巧運,都是很能傳神的細節,對於表現女主人公複雜豐厚的感情、寬厚善良的性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詩雖系文人所作,但感情質樸細膩,語言自然而真切動人,比喻生動,聯想奇妙,富有濃厚的民歌風格。 [7-9] 

行路難名家點評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此詩敍寄衣而細微曲折,如出縫婦之口。詩至此,謂細密之至。
明代鍾惺譚元春古詩歸》:⑴從憂苦中釀出一段精細,從深密中發出一片風趣,其巧妙微透處,鮑參軍不暇,然亦不必,若吳均則真不能矣,此三人《行路難》之大致也。⑵悲甚、怨甚,筆下全是血,紙上全是魂,當與千古有情人相關。
清代戴明説歷代詩家》:詩成才提題,古人通例,故多遠致。
清代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詩本率近,“情人逐情”句、“勿複流蕩”句、“封情忍思”句,俱不成語,以“裲襠”四語細述裁縫規法,頗饒古致,不忍舍之。
清代張玉轂《古詩賞析》:此亦閨怨詩也,卻獨就裁衣寄遠説。前二,從夜靜憂來領入。“探揣”入句,本敍端正裁衣作料,並傢伙也,卻將“情人”二語介作申説。又將“猶憶”二語,拖出遲迴,便覺異樣生動。“裲襠”四句,製衣正面,幾費經營,裁縫難競,苦心密意,曲曲傳出。後六,就胸前花樣,相連如月,悟出應照君心,即衣生情,冀其回意,而以不死待之,收得纏綿真摯。 [10] 

行路難作者簡介

王筠(481—549),南朝梁詩人,字元禮,又字德柔,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幼年清靜好學,少負才名,被沈約稱為“當今王粲”。仕梁歷任尚書殿中郎、太子洗馬,度支尚書等職。善用強韻,詩格妍美。自輯其文,以一官為一集,每集十卷,末集三十卷,共一百卷。文人以官職為集名,自王筠始。明人輯有《王詹事集》。 [1]  [2] 
參考資料
  • 1.    趙光勇.漢魏六朝樂府觀止.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90-392
  • 2.    鄧魁英.古詩精華.成都:巴蜀書社,2000:858-860
  • 3.    劉文忠.漢魏六朝詩選.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4:314
  • 4.    鄔國平.漢魏六朝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28-529
  • 5.    詹福瑞.士族的輓歌 南北朝文人的悲歡離合.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168
  • 6.    張月. 王筠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15.
  • 7.    霍松林.古代言情贈友詩詞鑑賞大觀.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258-260
  • 8.    賀新輝.古詩鑑賞辭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992-993
  • 9.    吳小如.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206-1207
  • 10.    黃明.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4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