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為主義療法

鎖定
行為主義療法的技術療法分為放鬆療法、系統脱敏技術、模仿學習療法/示範療法、代幣法。放鬆技術是作為焦慮狀態的頡頏反應來應用於治療的。系統脱敏療法又稱交互抑制法,利用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求治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症焦慮的情境,並通過心理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神經症焦慮慣的目的。 代幣法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原理,用獎勵的方法強化所期望的行為,常應用於智殘兒童、行為障礙兒童、呈現嚴重行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來塑造新的行為。
中文名
行為主義療法
外文名
Behavioural Therapies
技術療法分為
放鬆療法、系統脱、模仿學習療法
系統脱敏療法
又稱交互抑制法
理論基礎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放鬆療法
(Relaxationtherapy又稱鬆弛療法

行為主義療法創始人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創立了行為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詳細可閲讀華生的名著《行為主義》一書,這是是行為主義的宣言式著作,雖然此後發展的一些新行為主義未必只重視行為的研究。
《行為主義》中譯本(華生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行為主義療法理論基礎

有三種:
1 心理治療產生較大影響的卻是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理論
2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
3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詳細而言:
(一)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能夠解釋人的很多行為。人因為條件反射而處於一種自動化了的或半自動化了的狀態。但是,如果這種條件反射產生負面作用的話,就會引起強迫症狀,焦慮或不安發作,或也會形成某種弊病。不良習慣、輟學或恐怖多由此形成。對於在無意識中的條件反射所形成的不良弊病、惡習或心理障礙、心理問題,在治療和諮詢時可以使用反條件刺激予以清除和擊退。行為主義關於條件刺激的強化、條件反射的消退、獎勵、懲罰、反饋、模仿、替代強化等概念和原理,行為主義心理諮詢療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
(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是指強化生物的自發活動而形成的條件反射,稱其為操作條件反射。斯金納認為,操作條件反射與經典條件反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是一個反映-刺激過程,而後者則是一個刺激-反映過程。實驗研究證明,人的反映可以用語言聲音或手勢代替具體的強化物。同時,在實際治療中,只要治療者對期望的某種行為予以獎勵,這種行為就會獲得強化,反之就會消退。若施以懲罰,則會加快消退的速度。
(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特別強調榜樣的示範作用,認為人的大量行為是通過對榜樣的學習而獲得的,不一定都要通過嘗試錯誤學習和進行反覆強化。和建立條件反射一樣,榜樣學習也是人類的一種社會學習的基本方法,其過程分為四個步驟
1注意 榜樣的特徵引起學習者的注意,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
2記憶 將榜樣特徵、內容保持在記憶中以便必要時再現。在保持過程中應不斷再現榜樣的表象。
3認同 學習者將榜樣的特徵納入自己的行為之中並賦予自身人格的特徵。
4定型 當模仿的行為得到外部或自我的不斷強化之後,習得行為相對穩定建立起來並保持一定的型態。

行為主義療法方法

行為主義療法放鬆療法

放鬆療法(Relaxation therapy)又稱鬆弛療法、放鬆訓練,它是一種通過訓練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降低喚醒水平、改善機體紊亂功能的心理治療方法。實踐表明,心理生理的放鬆,均有利於身心健康、起到治病的作用。
肌肉放鬆可分為全部放鬆和漸進放鬆兩種程序,又可分為放鬆全身肌肉羣的逐個放鬆身上的肌肉羣兩種形式。同時,按誘導方式又可分為直接放鬆和間接放鬆。
放鬆訓練發展了五大類型:
(1)漸進性肌肉放鬆;
(2)自生訓練;
(3)自我催眠;
(4)靜默;
(5)生物反饋輔助下的放鬆。
[適應症]
漸進性的放鬆訓練是對抗焦慮的一種常用方法,和系統脱敏療法相結合,可治療各種焦慮性神經症、恐怖症,且對各系統的身心疾病都有較好的療效。放鬆技術除了肌肉性放鬆之外,還有意象性放鬆技術等等,也比較有效。肌肉性放鬆雖然廣泛使用,不過美國較新的研究表明,肌肉性放鬆不要使用在心臟病和高血壓的來訪者人羣,因為其之前的肌肉先緊張有可能使其心血管系統方面承受壓力,對於這類來訪者,使用意象性放鬆技術比較合適.。
放鬆技術操作舉例:
舉例一:放鬆訓練或是漸進式的肌肉放鬆都是一種先刻意緊張然後再放鬆的方式,如此一來我們才可以去區辨緊張與放鬆兩種不同的狀態。
這裏,我們將為大家介紹一個很簡單的、自己可以練習的放鬆技巧:  
肌肉放鬆: 平躺在地板上,深深吸一口氣並且停住。同時間將你的雙腳、雙手舉起離開地面約30公分。緊繃你全身的肌肉,並且讓這樣緊繃的感覺停留大約5秒鐘,然後將放下雙手與雙腳,隨著氣緩緩吐出慢慢體會肌肉放鬆的感覺。接下來,輕鬆的想像這自己好放鬆,松的好像要陷入地板裏頭一樣。帶著這樣放鬆的感覺,從頭到腳再體會一次,你的感覺如何?跟放鬆之前有沒有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呢?放鬆之前和放鬆之後肌肉的感覺又各是如何呢?而這樣的練習可以同時再作幾次。可將全身肌肉分別作練習。
舉例二:每天用總體為十分鐘的時間坐下,後作三口深呼吸。然後體會此時心境的平和感受和想象湛藍、開闊的天空的景象。當這種感受消逝時,再作一到三口深呼吸,然後放鬆繼續體會身心暫時放鬆的感覺。如此反覆幾次。當你實際生活中遇見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緊張、焦慮心情時,你可以馬上用練習的放鬆,也就是深呼吸三口,然後結合放鬆的感受回憶平時的放鬆體驗和湛藍、開闊的天空的景象。

行為主義療法系統脱敏技術

系統脱敏療法是由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和發展的。沃爾帕認為,人和動物的肌肉放鬆狀態與焦慮情緒狀態,是一種對抗過程,一種狀態的出現必然會對另一種狀態起抑制作用。例如,在全身肌肉放鬆狀態下的肌體,各種生理生化反應指標,如呼吸、心率、血壓、肌電、皮電等生理反應指標,都會表現出同焦慮狀態下完全相反的變化。這就是交互抑制作用。而且,能夠與焦慮狀態有交互抑制作用的反應不僅是肌肉放鬆,即使進食活動也能抑制焦慮反應。
採用系統脱敏療法進行治療應包括三個步驟:
(1)建立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這是進行系統脱敏療法的依據和主攻方向;
(2)進行放鬆訓練;
(3)要求求治者在放鬆的情況下,按某一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進行脱敏治療。
補充一下,眼動脱敏分支:
眼動脱敏是一種80年代後興起的行為主義療法,「EMDR─眼動心身重建法」的英文全名是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這是一種可以在短短數次晤談之後,便可在不用藥物的情形下,有效減輕心理創傷程度及重建希望和信心的治療方法。可以被減輕的心理創傷症狀包括「長期累積的創傷痛苦記憶」、「因創傷引起的高度焦慮和負面的情緒」,及「因創傷引起的生理不適反應」等。因接受EMDR治療而可以建立起的正面效果,則包括「健康積極的想法」及「健康行為的產生」等。 在一次EMDR的療程中,通常患者被要求在腦中回想自己所遭遇到的創傷畫面、影像、痛苦記憶,及不適的身心反應(包括負面的情緒),然後根據治療師的指示,讓患者的眼球及目光隨著治療師的手指,平行來回移動約15~20秒。完成之後,請患者説明當下腦中的影像及身心感覺。同樣的程序再重複,直到痛苦的回憶、及不適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過快、肌肉緊繃、呼吸急促)被成功地「敏感遞減」為止。若要建立正面健康的認知結構,則在程序之中,由治療師引導,以正面的想法和愉快的心像畫面植入患者心中。
EMDR的基本理論假設為:人會遭遇到不幸的事件,但人們也有一種內在的本能去沖淡和平衡不幸事件所帶來的衝擊,並從中學習使自己成長和茁壯。雖然EMDR療法的機治尚未完全明朗,並繼續在研究之中,但基本上可能和增進左右半腦之間的神經順暢運作及溝通有關。根據研究,創傷記憶和負面資訊常被儲存,凝滯在大腦右半球的身體知覺區,使大腦本身的調適功能和健康的神經傳導受到阻礙,因此造成了想法上的執著和知覺、情緒上的不適。在這樣的情形下,讓雙眼的眼球有規律的移動,可以加速腦內神經傳導活動和認知處理的速度,使阻滯的不幸記憶動搖,讓正常的神經活動暢通。
EMDR的治療程序包括了八個階段,分別為
1.「患者病史檢驗」─在第一個階段,要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此一療法,及訂出合理的治療目標和可能的療效。
2.「準備期」─幫患者預備好進入重温創傷記憶的階段,教導放鬆技巧,使患者在療程之間可以獲得足夠的休息及平和的情緒。
3.「評估」─用已發展出的「SUDS量表」,評估患者的創傷影像、想法,和記憶為何,分別出何者嚴重,何者較輕。
4.「敏感遞減」─實際操作動眼和敏感遞減階段,以逐步消除創傷記憶。
5.「植入」─以指導語對患者植入正向自我陳述和光明希望,取代負面、悲觀的想法以擴展療效。
6.「觀照」─把原有的災難情況畫面,和後來植入的正向自我陳述和光明想法,在腦海中連結起來,虛擬練習「以新的力量面對舊有的創傷」。
7.「結束」:準備結束治療,若有未及完全處理的情形,以放鬆技巧、心像、催眠等法來彌補,並説明預後及如何後續保養。
8.「評估」:總評療效和治療目標達成與否,再訂定下回治療目標。

行為主義療法模仿學習療法

模仿學習療法(Modelling therapy)又稱示範性療法,它是利用人類,通過模仿學習獲得新的行為反應傾向,來幫助某些具有不良行為的人,以適當的反應取代其不適當的反應,或幫助某些缺乏某種行為的人學習哪種行為。
示範療法是以這樣一條行為主義的基本原理為基礎的:
人的各種行為,無論是適應性行為還是不良行為,都是通過後天的學習獲得的。因此,通過同樣的方式也可以改變不良行為,或重新學習適應性行為。我們在生活中所學到的許多東西,從行為到態度,都是通過觀察並模仿他人而習得的。童年期的學習尤其具有這種特點。如果一個母親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特別害怕小動物的話,她的兒女對此也會感到恐懼;如果一個兒童在一個小氣吝嗇的環境中長大,他也會形成一種斤斤計較的性格。示範療法正是基於上述實驗及其理論而產生的一種行為治療方法。班杜拉認為,一切直接經驗的學習,都是由於看到別人的所作所為,看到了這些行為的結果,因共鳴而產生的。由此推論,如果給那些有行為問題的人提供機會,讓他們觀看別人的切合時宜的行動,他們就能夠放棄自己的不適應行為,建立良好的適應行為,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行為主義療法代幣法

此療法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原理,用獎勵的方法強化所期望的行為,常應用於智殘兒童、行為障礙兒童、呈現嚴重行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來塑造新的行為。
“代幣”可為一種內部流通的、印有一定價值的“貨幣”、代用券或籌碼,也可為用紅旗或紅星式樣的印章符號。例如在一所收容各種智殘兒童的醫院裏,根據智殘程度分為若干班級,每一班的兒童對其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有一定的規章要求。如對一中等智殘兒童的班級,在老師或教養員的帶引指導下,要求每個兒童早晨按時起牀,起牀後要疊被,要自己穿好衣服、褲子、襪子和鞋子,自己刷牙、洗臉,將洗漱用具放在規定的地方,在院內做早操,早餐時要坐在指定的位置上,所發的食物必須吃完,不能將食物遺留在桌上……等等,將兒童從早晨起牀到晚上入睡,一日生活中所進行的每項活動,包括在課堂學習和遊戲在內,根據難度的不同,規定每完成一項活動就給予0.1元至1元的獎勵(或給予若干“紅星”)。每一病室都設有小賣部,陳設各種糖果、點心等食品,小人書、圖畫書、練習本、,鉛筆、橡皮等學習用品,洋娃娃、小熊貓等玩具以及其它日用品,每一種物品都標明價錢(或需要若干“紅星”)。智殘兒童就用他自己每日得到或積存的“貨幣”購買他所喜受的物品。除了這些物質的獎勵外,還有精神的獎勵,需要積存多少“貨幣”或“紅星”可以傍晚看電視或電影,假日去公園遊玩。在每週探視日時,需要積存多少“貨幣”或“紅星”就可以讓父母或親人帶出院外去遊玩或團聚半日。對這些精神上的獎勵也是多數兒童所渴望的,為此大多數兒童在每日各項活動中都能作到規範要求,以期獲得所需要的“貨幣”。通過標記獎勵也使兒童學會了計數和計算。
對於那些出現毀物、傷害他人和自己身體等有嚴重行為障礙的兒童,對他們日常生活的要求則另有規範,使病人明確他受獎的目標行為。例如不撕毀自己衣服或吃飯時不用手去抓食則給予較多的“貨幣”或“紅星”,而這些“貨幣”使他們能立即獲得他所期望的東西。
在精神病院裏,對那些行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或器質性精神病人,也可用此療法訓練他們塑造新的行為,例如起牀後能完成洗臉刷牙動作,早餐時則可獲得購買一個熟雞蛋的權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