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朝草市

鎖定
在宋元崖門海戰中,崖山“行朝草市”具有歷史的獨特性。據明代黃淳《崖山志》記載:“張公世傑以硇州不可居,而崖山在大海中,兩山對峙,勢頗寬廣,中有一港,其口如門,可藏舟,殆天險也,可扼以自固。奉帝居之,伐木建行宮,立正殿曰慈元,以居楊太后,外立行朝草市,百官有司皆造軍屋三千餘間,士卒數萬各有依止,於是崖山之墟屹然。”也有説法是“建行朝、立草市”。
中文名
行朝草市
年    代
宋朝
宋代末,崖山是新會海邊一個較大的孤島,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新會縣誌》記“高四十餘丈,綿亙約八十里”,與湯瓶咀山對峙如門,門外是大海,崖門扼守海口,門內可藏大舟。宋朝兵敗,遷都崖山,就憑這天險據守。當時建了行宮30間,正殿名“慈元”,是楊太后與小皇帝趙昺臨朝議政之地。外圍有軍屋3000餘間,有軍民約20萬人。宋朝就在這裏調兵點將,籌集錢糧,擴充軍備,詔各地勤王,以為“天下可朝而中興可復”。崖山成了宋王朝臨時朝廷,荒島屹然成墟市,一時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短暫的輝煌。但不久,元軍由張弘範率兵進犯崖山,張世傑指揮宋軍抵抗,兩軍決一勝負,一場舉世聞名的大海戰就這樣爆發,一個王朝就這樣覆沒。《宋史》記載:“悉焚行朝草市,結大舶千餘作水砦,為死守計,人皆危之。”可見“行朝草市”在開戰之前宋朝自已焚燒了,是為鐵定決一死戰的信心。崖山“行朝草市”從誕生到毀滅,時間僅有幾個月,但它在歷史中、在宋元崖門海戰文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永垂史冊。
行朝”、“草市”本是兩種事物。“行朝”《辭源》解釋“指皇帝臨時駐在之處,即行在所。”行在所是皇帝所在的地方;“草市”《辭源》解釋指城外市集,《辭海》解釋是“中國舊時鄉村的定期市集”。但崖山的“行朝草市”,是發生在宋元崖門海戰獨特環境下的歷史事物,包含了獨特的內容,併成為一個專有詞彙,已不同於其它地方的“行朝”、“草市”了。
如作為旅遊景觀,崖山“行朝草市”也具有獨特風采。當年宋王朝遷都崖山,環境惡劣,條件艱苦,時間短促,只能建立簡陋的“行朝草市”,而不可能建造高大的城樓、豪華的宮殿和平直的街道。今天如果能部分復原“行朝草市”,就可以再現當年場面,給人以真實感、滄桑感,而不與其它地方的宋城雷同。有了這特定的建築羣,就可以依託盡展宋式宮殿、軍營、倉庫、食肆、商鋪、醫院、民居等等,宋代各式人物形象如帝王將相、禁衞軍、市井百姓等,各款戰船、烏疍船、水陸兵器模型,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風土人情,大大增強了崖山故址、崖門古戰場的可觀賞性。
崖山故址本身是新會“重量級”的文物,正如新會籍學者張大年先生所説:“崖山故址的一碑一石,一草一木,應要視若國家之寶。” 為珍惜它、保護它,在這個地方重修文物時,必須要有歷史依據,修“行朝草市”也要符合這個原則。而新修原來所沒有的旅遊景觀,往往容易造成二次破壞,最好是放到崖山故址以外的地方,作為新的旅遊配套景點來建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