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血衣

鎖定
《血衣》是畫家王式廓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素描稿,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該作品取材於中國土改鬥地主的場景,畫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絕的婦女,正舉起血衣的瞬間。描繪了激憤的人海與起伏的山巒。在沉鬱渾厚的黑白色調中匯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訴。該畫作深刻地反映了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北方農村發生的驚心動魄的生死鬥爭,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土改運動的歷史功績,描繪了農民羣眾向地主階級猛烈進攻的戰鬥姿態,顯示出億萬覺醒了的奴隸不可阻擋地向解放路上迅跑的鋼鐵意志。是反映中國農民政治覺醒的作品。 [1-2] 
還原
放大
縮小
中文名
血衣
作    者
王式廓
創作年代
20世紀50年代
現收藏地
中國國家博物館
規    格
縱192.0釐米,橫345.0釐米
畫作類型
素描

血衣畫作內容

鉛灰的天空下,聚集着憤怒的人羣;逶迤的羣山,注視着地主莊園門前的激烈鬥爭;淒厲的寒風,伴和着一個婦女的血淚控訴。在畫面中心的石階上,身穿黑衣的青年婦女,迎着呼號的北風,雙手展示一件染有斑斑血跡的男式白上衣,由於極度悲憤,她的身體向後扭轉,頭部側向一邊。在她的面前,跪着一個年幼的孩子,他抱住了母親的雙腿,瘦削的臉轉向左方,用恐懼、憎恨的目光,注視着站在石階下的身穿黑長袍、矮胖、禿頂、面部肌肉下垂的地主。在地主莊園門口,主席台上,坐着身背武裝帶的土改工作隊隊長、全神貫注埋頭疾書的記錄員,還有站立着主持鬥爭會的貧農團主席,他們都在凝神傾聽受害者的控訴。廣場上,人山人海,有被共同的命運深深激動了的農民;滿臉皺紋、頭髮蓬亂、雙目失明的孤苦老婦人,她那伸向空中的顫抖的手,撲向仇人的動勢,彷彿要索回失去的親人;蹲在地上的憨厚的老農,用粗大的手展開了吃人的契約字據;被毆打致殘的青年,激憤地捏緊了拳頭,他的母親費力地彎下腰去扶着自己心愛的兒子;還有手持枴棍咬緊嘴唇、眯縫雙眼的白髮老人,想衝上前去的中年人,手持紅纓槍的貧農積極分子,在受害者失聲悲泣的一剎那,所有的人似乎都屏住了呼吸,胸中燃起了仇恨的火焰,用劍一樣的目光刺向那個膽顫心驚的地主。 [1] 
《血衣》 《血衣》

血衣創作背景

1959年,作者在素描稿前 1959年,作者在素描稿前
1947年,王式廓隨部隊撤出延安,在華北輾轉的兩年間,正值全國土地改革進入熱火朝天時期,他親自參加並目睹了無數的批鬥會、控訴會,農民兄弟的悲痛、憤怒、仇恨,與他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產生強烈的共鳴,在內心引起激烈碰撞。 [2] 
1950年,王式廓開始醖釀表現土改主題的《血衣》並開始蒐集創作資料。 [2-3] 
1954年,開始《血衣》的創作。 [2-3] 
1959年,完成了素描作品《血衣》。 [2-3] 

血衣藝術鑑賞

血衣主題

作者素描草圖
作者素描草圖(4張)
該畫作主題是表現土改時期的對敵鬥爭。畫面一切人物都直接、間接地和這個中心思想聯結在一起。作者把受壓迫最深重的控訴者或即將進行控訴的農民集中在一起,置於畫面中心,以求揭露封建惡羈地主過去的種種罪惡活動事實,表現受難者的憤恨。作者強調農民向地主鬥爭是主要方面,農民的鬥爭正是由於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與迫害所激起的。由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由於羣眾中先進分子的覺悟,由於廣大農民階級的政治自覺和堅決的鬥爭意志。以及鬥爭的正義性和羣眾的自信,地主在聲勢浩大的羣眾威力之下。不能不低頭,不能不服輸。雖然地主的眼睛和手勢流露出他內心深處並沒有服,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民羣眾奮起堅決鬥爭的發展趨勢看,封建地主階級必然要被徹底打垮,新的生產關係必然會建立。人民就要起來自己當家做主。表現矛盾鬥爭,揭示矛盾鬥爭的主要方面——這也就是作者所希望展示給觀眾的主題。 [4] 

血衣技巧

局部圖
局部圖(5張)
《血衣》藝術風格質樸、渾厚,畫家通過自己對藝術形象強烈鮮明的感受,對人物造型的準確的把握,以精湛的藝術技巧,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來,達到認識和表現的統一,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形似與神似的統一,表現與再現的統一。《血衣》中,無論是雙目失明的母親,持血衣控訴的婦女,持字據的老漢,殘廢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畫家都進行了真實的描繪,都鮮明地洋溢着作者對主人公的深厚同情和熱愛,對於這些受侮辱,受損害的善良農民的悲慘遭遇的不平。作品中,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在生活中遭受過巨大不幸的婦女,她的痛苦,哀傷和憤怒,都在形象的動態中表現出來。人物再現的真實,更揭示出人物內心世界。更加表現出她久經磨難的經歷和剛毅的性格。畫家從現實主義出發,用黑白對比的手法,奔放粗獷的線條,對人物細節的虛實處理達到了畫面真實與現實真實的統一,使人物的外在形象與內心世界渾然一體。 [5] 

血衣造型

對比,是造型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該畫靜與動、大小與高低、黑白與明暗、繁與簡、直線與斜線的對比,都是依據作品的主題、人物組合的重要與次要、人物感情的強與弱而變化。例如:高舉的血衣,老母親和前面一組人連成一條斜線,表現激動的情緒;後面的羣眾,為了強調聲勢的壯大,運用了平線,而過於平靜又不符合主題內容的要求,於是以山勢的起伏斜線與之相呼應和對比:台階的斜線也是用來打破畫面的平靜,均衡之感的。 [4] 
草稿(一到三版)

血衣作品評價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員吳爽:該作品是新中國美術史上最為重要的一件主題性素描創作,它凝聚了王式廓先生的無限心血,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説是一件用生命譜寫的藝術豐碑。 [6] 

血衣重要展覽

2019年10月,該作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中展出。 [6] 

血衣作者簡介

王式廓 王式廓
王式廓(1911—1973年),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早年學習美術,1930年入濟南愛美高中藝師科學習西畫。1932年秋入私立北平京華美術學院,1933年到國立杭州藝專學習西畫兼學油畫、水彩畫,並經常觀摩大師作畫,學習中國傳統繪畫藝術。1935年在上海美專畢業後,1936年考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習。這期間,他經常參加中共海外支部領導的“文化座談會”,學習政治經濟學等馬克思主義理論。1937年回囯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畫了大量巨幅抗日宣傳畫:《總動員》《保衞家鄉》《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敵》《再上前線》《台兒莊大捷》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研究部主任、中央美院委員會委員、中囯美協常務理事等職。 [7]  1973年4月,因創作《血衣》油畫版本,勞累過度,不幸辭世。 [2] 
參考資料
  • 1.    胡偉民著,導演的自我超越 增訂本,上海遠東出版社,2015,第157頁
  • 2.    李莎編著,畫布上的苦難輝煌,中國方正出版社,2014.01,第280頁
  • 3.    未完成的鴻篇鉅製——《血衣》  .中國國家博物館[引用日期2020-05-13]
  • 4.    趙力,餘丁著,中國油畫五百年 3,湖南美術出版社,2014.08,第291頁
  • 5.    南京漫城藝術培訓中心,藝術理論(管理)類培訓內部教材 中國美術史,南京漫城藝術培訓中心,2010,第71頁
  • 6.    國博講述|素描《血衣》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19-11-29]
  • 7.    李莎編著,畫布上的苦難輝煌,中國方正出版社,2014.01,第2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