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血瘤

鎖定
血瘤,中醫病名。血瘤是指體表血絡擴張,縱橫叢集而形成的腫瘤。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大多數為先天性,其特點是病變局部色澤鮮紅或暗紫,或呈侷限性柔軟腫塊,邊界不清,觸之如海綿狀。相當於西醫的海綿狀血管瘤。
中醫學名
血瘤
常見發病部位
身體任何部位(四肢、軀幹、頸部)
相關西醫疾病
血管瘤
常見病因
腎伏虛火、心火妄動、肝火燔灼等
疾病分類
外科—瘤
多發羣體
先天的居多
傳染性

血瘤名詞解釋

血瘤是指體表血絡擴張,縱橫叢集而形成的腫瘤。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大多數為先天性,其特點是病變局部色澤鮮紅或暗紫,或呈侷限性柔軟腫塊,邊界不清,觸之如海綿狀。

血瘤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病相當於西醫的血管瘤,常見的有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

血瘤病因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脾統血,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可相互化生。血瘤發病多與火邪為患密切相關。

血瘤病機

1. 腎伏虛火 兩精相搏,以氣相傳,因稟賦父母腎中之伏火而引動心、肝之火,破血妄行,復感外邪,相搏而瘀結成瘤。
2. 心火妄動 過於勞累,可耗傷腎陰及精液,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導致心火亢盛,煎熬陰血,破血離經妄行,復感寒濕之邪,凝聚成瘤。
3. 肝火燔灼 鬱怒傷肝,疏泄太過,肝火內動,陰血沸騰走竄,感受寒濕之邪,相搏而成血瘤。
4. 脾不統血 脾氣虛弱,則統攝失司,血液可離經;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凝聚成痰,離經之血與痰相搏,瘀積而成血瘤。

血瘤臨牀診斷

血瘤診斷要點

1.臨牀表現:
(1)毛細血管瘤 多在出生後1—2個月內出現,部分5歲左右自行消失,多發生在顏面、頸部,可單發,也可多發。多數表現為在皮膚上有紅色丘疹或小的紅斑,逐漸長大,界限清楚,大小不等,質軟可壓縮,色澤為鮮紅色或紫紅色,壓之可褪色,抬手復原。
(2)海綿狀血管瘤 表現為質地柔軟似海綿,常呈侷限性半球形、扁平或高出皮面的隆起物,腫塊有很大的壓縮性,可因體位下垂而充盈,或隨患肢抬高而縮小,在瘤內有時可捫及顆粒狀靜脈石硬結,外傷後可引起出血,繼發感染,可形成慢性出血性潰瘍。

血瘤鑑別診斷

血痣 大小不一,手指壓迫其上,色澤和大小無明顯變化。

血瘤辯證論治

血瘤治療原則

瘤體侷限者,可行手術切除,或配合外治或其他療法。心火妄動證,治宜涼血活血、抑火滋陰;氣血瘀滯證,治宜行氣活血、化瘀通絡。局部可用消痔靈注射液注射;瘤體較大而侷限者,可行手術治療。

血瘤證治分類

1.心火妄動證
證候:瘤體呈半球形或扁平隆起,邊界清楚,質軟色紅,指壓褪色,放手後又恢復到原來狀態。
治法:涼血活血,抑火滋陰。
方藥:芩連二母丸加減。
常用藥:黃連、黃芩、知母、貝母、川芎、當歸、白芍、生地、熟地、蒲黃、羚羊角、地骨皮、甘草。
2.氣血瘀滯證
證候:瘤色紫紅或暗紅,呈斑片狀或隆起,甚或呈結節狀、疣狀。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常用藥:桃仁、紅花、當歸、熟地、白芍、川芎。

血瘤其他療法

一、壓迫法長期把棉花墊直接放在血瘤表面,並以膠布及繃帶加壓固定。
二、注射療法把消痔靈注射液與1%普魯卡因,按1:1混合,用細長針頭插入瘤體內,緩慢注入,以致整個瘤體高起為止。每次用藥液3-6mL。隔l周可反覆注射。若瘤體尚未發硬萎縮,則消痔靈注射液與1%普魯卡因的比例可增至2:1,按前法注射。
三、冷凍療法可採用液氮冷凍治療,有較好效果。
四、手術治療瘤體較大而侷限者,經充分準備,可行手術切除。

血瘤轉歸預後

本病治療方法得當,預後良好。

血瘤預防調護

1. 妊娠期間勿過食辛辣厚味,以免化熱,引動胎火。
2. 注意防止血瘤破潰出血。

血瘤文獻摘要

《類證治裁》雲:“血瘤自血脈腫起,久而現赤縷或皮色赤。” [1] 
[2] 
參考資料
  • 1.    林佩琴.《類證治裁》: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5年08月
  • 2.    李曰慶.《中醫外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