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血濁

鎖定
血濁 [2]  (turbid blood)屬中醫病理學概念。 [1] 

血濁定義

血濁(turbid blood)血濁屬中醫病理學概念。血濁是血的渾濁或者混亂。渾濁是血的物質構成發生了變化,混亂是血的循行發生了紊亂。總的來説,血濁是指血液受體內外各種致病因素影響, 失卻其清純狀態或喪失其循行規律,影響其生理功能, 因而擾亂臟腑氣機的病理現象。換言之, 血液流變學異常、血液中滯留有害代謝產物以及循行障礙等等皆可稱之為血濁。也可將血濁理解為血液變稠、變髒、變質以及由此所致的循行障礙等。
在現代醫學上,血濁指不乾淨、不健康血液,血液成分的變化,血液中病理性成分的增加,血脂、血糖、血尿酸、血液當中一些炎症介質,血液不乾淨以後對血管的影響,引起血管功能的變化等等。
健康的成人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依賴於血液的正常循環,血濁會影響血管健康,造成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腎病、外周血管病等。心臟血濁導致心臟病,還可以導致腦血管病, 腦血管堵塞或者破裂會發生中風,還會導致腎臟疾病,腎臟主要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腎臟出現問題又會帶來腎臟疾病尿毒症,尿毒症也是血管病的一種。而心血管疾病是導致人類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因此血濁的危害巨大。 [1] 

血濁理論依據

濁”在中醫古籍中的含義大致有二,一為生理之濁,如“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濁氣出於胃”、“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等,多指機體生理狀態下的基本構成物質,或水谷精微,或正常的代謝產物,均具有稠厚混濁的特點,一為病理之濁,如“濁氣在上,則生脹”、 “濁者其氣澀”、“精濁”等,大都指具有穢濁、黏膩、重濁等特性之“濁”邪。
現代對“濁”多從其病理屬性進行研究,中醫學的“濁邪”是一類具有膠結、黏滯、重濁、稠厚、渾穢特性的內生病理產物和致病因素。
《靈樞·血絡論》 曰: “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是指陽氣在脈中停留過久轉變為陽邪,煎灼陰血,造成血液色黑而渾濁。
血濁”首見於《靈樞·逆順肥瘦》“刺壯士真骨, 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張志聰注 曰:“其人重濁,則氣澀血濁。”此處“血濁”即指血液渾濁不清的狀態。 [1] 

血濁血濁與冠心病

中醫將冠心病歸於“胸痹”、“真心痛”、“心痛”等的範疇,冠心病的發病機制當分為3個過程:即正氣虧虛當為發病之本,血濁不清為致病之漸,血脈痹阻當為發病之標。而年老體虛,五臟虛衰,過食膏粱厚味,七情內傷,寒邪侵襲,思慮勞倦等多為病情加重的誘發因素,究其本源,皆為血濁所致。
年老臟腑虛衰,心陰虧虛或心陽不振,血行不暢,或脾腎虛弱,氣血生化乏源,血行緩慢,辨證為血濁。
過食肥甘厚膩,長期嗜好煙酒,可化痰生熱,污濁血液,或致宗氣濁而不清,貫心脈後濁邪入血,是為血濁。 [1] 
綜上,血濁既可成為冠心病的發病之漸,又能作為獨立因素導致冠心病的發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