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血液銀行

鎖定
“血液銀行”即建立血小板志願者庫,為解決血小板供應緊張的情況提出一個切實可行解決方式。廣州市血液中心透露,血小板需同型輸注,機採血小板保存期只有5天,血小板的使用又多是急用。“血液銀行”將建立一個1000人左右規模的無償捐血小板志願者庫,屆時將根據實際需求,按照血型,隨機通知“血液銀行”的志願者採集血小板,避免浪費。
中文名
血液銀行
地    點
廣州
類    別
醫療中心
職    能
止血專家

目錄

血液銀行詳情

廣州是全國最大的醫療中心之一,每年的醫療臨牀用血量近一億毫升,僅次於北京,排在全國第二位。與紅細胞、白細胞一樣,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是身體內部的“止血專家”。目前,廣州對血小板的需求量很大。由於血小板的使用多是緊急時刻,它的捐獻需同型輸注,而且機採血小板保存期只有5天,因此建立一個血小板志願者庫顯得非常緊迫。
血液銀行 血液銀行
廣州市衞生局副局長唐小平呼籲更多的人加入到獻血的行列。
唐小平介紹:“如果按每人每次獻血200毫升計算,每年需要50多萬人次獻血才能基本滿足臨牀的需求。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市從2004年4月開始,一直保持臨牀用血百分之百來自無償獻血,而且確實保證了血液質量。但是,隨着醫療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就醫人數的增加,醫療臨牀用血也不斷攀升,需要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無償獻血的行列。”
據瞭解,廣州將通過建立“血液銀行”的方式,組織起一個1000人左右規模的無償捐血小板的志願者庫。登記成為“血液銀行”的志願者後,廣州血液中心將把資料輸入數據庫,進行管理。血液中心根據血小板的實際需求,按照血型,隨機打電話或短信通知“血液銀行”的志願者,不定期來血液中心或者可以機採血小板的地點,採集血小板。

血液銀行發展歷史

1937年,美國的Fantus醫生首創了“blood bank”這一術語。Fantus的“bank(銀行)”需要靠“還上”與所“借走”的血液相等量的血液,才能保證足夠的存量。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全美各地的醫院紛紛開設了血庫。
如今,“血庫”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這個詞彙也時常出現於報道中,尤其是一些災後報道中。“血庫”一詞總能讓人聯想到“獻血”,但若見到這個外來語的英文"blood bank"時,原意為銀行的"bank"卻引發了人們對血液交換、交易的擔憂和爭論。像血液這樣的人體產物,是有價商品,是用來幫助他人的饋贈,還是兩者兼有?
卡拉·斯旺森(Kara Swanson)是美國東北大學的一位法學副教授,擁有科學史和醫學史方面的專業知識。她的新書《人體銀行:現代美國的血液、母乳和精子的交易市場》(Banking on the Body: The Market in Blood, Milk, and Sperm in Modern America)裏,解釋了關於人體銀行的起源和後果。從美國東北大學官網、《波士頓環球報》以及《大西洋月刊》7月對其的報道中,我們可以搶先對其新作了解一二。
現在所謂的人體銀行大約可追溯到1910年。此前之所以沒有人體銀行,是因為人體產品需要冰箱來存儲,而早前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最初的人體銀行產品包括了母乳。例如,在1908年的美國波士頓,護士們會挨家挨户的去拜訪貧困人家,尋找那些需要出售多餘奶水的哺乳期的母親。母乳將被帶到波士頓漂流醫院(Boston Floating Hospital)用冰保存。在這家美國唯一的船體醫院裏,因缺乏母乳而生病的孩子們可以從其他母親那裏獲得救命的母乳。之後,在波士頓和其他地方,母乳供應站會從母親們那裏按盎司收購母乳,這些母親會在護士的監督下收集奶水。
Bernard_M._Fantus Bernard_M._Fantus
從世界範圍內看,美國並非最早設立血庫機構的國家,但“blood bank(血庫)”一詞卻源於美國,1937年,“bank(銀行)”一詞首次被引入人體產品使用領域。在芝加哥庫克縣醫院(Cook County Hospital)工作的Bernard Fantus醫生首創了“blood bank(血庫)”這一術語。Fantus的這個隱喻本是為了解決一項醫療難題:如何讓有需要的病人獲得這種救命的人體產品,而非僅僅那些付得起高價的病人才能享有?因為,1930年代,輸血已經很普遍而且很安全,但卻很昂貴。血液最常見的供應源是那些有償獻血者,而有償獻血者的報酬需要病人來支付。Fantus的病人付不起這筆25美金到50美金的賬單。
Fantus提出存儲受贈血液以取代時時向有償獻血者付費買血的做法,並建立了美國首家醫院血庫。當需要用血時,醫生可以從被Fantus稱之為“bank(銀行)”的冰箱裏“借走”血液。而Fantus的想法的創新點在於醫生需要“還上”用掉的血液。但是,這種償還並不要求立即實現,也不要求和所用掉的血液血型相同。不論貧富,幾乎所有的病人都能夠在自己健康後獻血或是在充裕的時間內找到親友來獻血。 。(美聯社)阿肯色州的法律規定了血液上的種族隔離
Fantus之所以將他的冰箱稱之為“bank(銀行)”是希望醫生們重視 “還血”義務。他告訴醫生們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隱喻”( "was not a mere metaphor")。正如一家銀行只有吸取了存款才能放款(這個概念在1930年代的美國銀行倒閉現象後非常普及),Fantus的“bank(銀行)”也只有靠醫生們“還上”與所“借走”的血液相等量的血液,才能保證足夠的存量。這個想法讓很多醫生為之一振,因為此前病人們可能因為無法承擔有償獻血的高價而喪命。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全美各地的醫院紛紛開設了血庫。
當輸血療法開始發展時,人們還不知道有DNA,便把血液當成是承載家族遺傳的神秘成分,因而對於輸血抱有一種社會文化焦慮感。實際上,在輸血問題產生之前,人們對於奶媽問題,也有同樣的焦慮感:這個女人和我以及我的家人不一樣的地方(人格特徵、宗教信仰、對食物的偏好等等)會不會傳給我的寶寶?而血庫的產生,在某種程度上消減了這種焦慮。如果你所需要的血液、母乳是被玻璃瓶裝着存放在冰箱裏,就似乎沒有很強的私人性。
在二戰期間,美國紅十字會從全國各地招募志願者為海外作戰的士兵們獻血。這改變了公眾對於獻血的認知。此前,人們把獻血當成是一種不同尋常的尖端醫學流程,而此後,人們才將獻血視為一件司空見慣的平常事。這也促使“bank(銀行)”一詞成為了人體市場上的常用語。母乳機構開始成為“milk banks( 母乳庫)”;到了1950年代,醫生開始冷凍精子,所謂的“sperm banks(精子庫)”也開始成立。
自20世紀人體銀行開始發展後,人們對於人體的認知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百年前,人體被認為是完整的、獨特的個體。如今,人體被認為是人際間可互換的部件的組合,這些部件包括了基因、蛋白質、血液、生殖細胞和器官等。這些部件可以從一個人的身體中取出並放到另一個人身體中來使用。
然而,“bank(銀行)”一詞在今日卻引發了公眾對於人體市場交易的憂慮:在人體市場上,得益者是誰,受剝削者又是誰? 在《人體銀行:現代美國的血液、母乳和精子的交易市場》作者斯旺森看來,如今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人們會認為利潤與剝削相關。但在人體銀行剛開始蓬勃發展的20世紀前半期沒有人會問這個問題。當時,經營母乳機構的醫生們認為出售母乳的母親們應該得到足夠的補償來保證過上沒有經濟困難的好生活。舉例而言,在芝加哥的母乳機構中每次有母親捐獻母乳時,她會得到一夸脱(近一升)的牛奶以保證自身較高的鈣含量。
今天,人們已經陷入了一個爭議之中:是該選擇禁止人體產品的交易,還是允許其在自由市場上買賣。實際上,目前仍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現象,比如在關於誰來供應人體產品和誰來使用它們的方面,仍然有基於種族、階級和性別的歧視性做法。斯旺森並不贊同為了廢止這些歧視性做法和改善人體產品的獲得性只有爭議中的那兩種選擇。她認為人們不必侷限於捐贈和交易的二分法之中。人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體市場才能讓買賣雙方的利益都最大化。用正規市場來取代如今的黑市也許可以讓美國國內外的人都受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