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血流阻力

鎖定
血流阻力一般不能直接測量,而需通過計算得出。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所遇到的阻力,稱為血流阻力。血流阻力的產生,是由於血液流動時因摩擦而消耗能量,一般是表現為熱能。這部分熱能不可能再轉換成血液的勢能或動能,故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壓力逐漸降低。在湍流的情況下,血液中各個質點不斷變換流動的方向,故消耗的能量較層流時更多,血流阻力就較大。
中文名
血流阻力
性    質
阻力
屬    性
血流
血液在血管
內流動時所遇到的阻力

血流阻力得出方法

血流阻力一般不能直接測量,而需通過計算得出。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與電荷在導體中流動有相似之處。根據歐姆定律,電流強度與導體兩端的電位差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這一關係也適用於血流,即血流量與血管兩端的壓力差成正比,與血流阻力R成反比,可用下式表示:
Q=(P1-P2)/R
在一個血管系統中,若測得血管兩端的壓力差和血流量,就可根據上式計算出血流阻力。如果比較上式和泊肅葉定律的方程式,則可寫出計算血流阻力的方程式,即:
R=8ηL/πr^4
這一算式表示,血流阻力與血管的長度和血液的粘滯度成正比,與血管半徑的4次方成反比。由於血管的長度變化很小,因此血流阻力主要由血管口徑和血液粘滯度決定。對於一個器官來説,如果血液粘滯度不變,則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決於該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徑。阻力血管口徑增大時,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量就增多;反之,當阻力血管口徑縮小時,器官血流量就減少。機體對循環功能的調節中,就是通過控制各器官阻力血管和口徑來調節各器官之間的血流分配的。

血流阻力相互關係

血液在心血管系統內流動的力學稱為血流動力學:其基本問題是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壓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血流阻力血流量與血流速度

血流量是單位時間內流過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也稱為容積速度,其單位為每分鐘的毫升數或升數(ml/min或L/min)。根據流體力學原理,流體在流動時,流量,壓力差和阻力之間的關係和電學中的歐姆定律相同,即血流量Q和血管兩端的壓力差成正比,和血流量的阻力R成反比,可寫成下式:
Q=DP(P1-P2)/R
在整個體循環系統,Q相當於心輸出量,R相當於總外周阻力,(DP相當於平均主動脈壓與右心房壓之差。由於右心房壓接近於零),故(DP接近於平均主動脈壓)。因此,心輸出量Q=P/R。而對某一器官來説,Q相當於器官的血流量,(DP相當於灌注該器官的平均動脈壓和靜脈壓之差,R相當於該器官的血流阻力)。
血流速度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直線速度,即單位時間內,一個質點在血管中前進的距離。各類血管中的血流速度與同類血管的總橫截面積成反比,由於毛細血管的總橫截面積最大,主動脈的總橫截面積最小,因此,血沉速度在毛細血管中最慢,約0.5~1mm/s在主動脈中最快。除血管橫截面積外,動脈的血流速度與心室的舒縮狀態有關,在一個心動週期中,心縮期流速較心舒期為快。此外,在同一血管中,靠近管壁的血流摩擦力較大,故流速較慢,愈近管腔中心,流速越快。

血流阻力詳細介紹

血流阻力來源於血液流動時血液成分之間的摩擦阻力(即血液的粘滯性),以及血流與管壁之間的摩擦阻力。後者受血管的口徑和長度的影響。根據泊肅葉氏定律:
R= 8ŋL/πr^4
血流阻力與血液的粘滯係數(η)成正比,與血管長度(L)成正比,與血管半徑(r)的4次方成反比。
人體內血管的長度通常不會發生較大變化。因此,血流阻力主要取決於血管半徑和血液粘滯性。其中血管半徑是形成血流阻力的主要因素。血管半徑只要發生很小改變,即可以引起血流阻力的明顯變動。血液循環中外周阻力大小,主要受阻力血管口徑大小所控制。神經系統和體液因素對血壓的調節作用,可通過這一環節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