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血戰台兒莊

(1986年楊光遠、翟俊傑執導的電影)

鎖定
《血戰台兒莊》是廣西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戰爭電影,由楊光遠翟俊傑執導,邵宏來、初國樑、江化霖趙恆多翟俊傑等出演,於1986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1938年春,國民黨軍隊在台兒莊與日軍展開正面作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1] 
1987年,該片獲得第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8]  ,提名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化妝、最佳煙火等多個獎項,最終田軍利、費林軍獲最佳編劇獎,顏碧君、趙志敏獲最佳化妝獎,於澤、劉垣獲最佳煙火獎 [8] 
中文名
血戰台兒莊
外文名
The Bloody Battle of Taierzhuang、血戦台の村
類    型
戰爭
出品公司
廣西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
拍攝地點
山東棗莊王溝村
導    演
楊光遠
翟俊傑
編    劇
田軍利
費林軍
主    演
邵宏來
初國樑
江化霖
翟俊傑
趙恆多
片    長
131 分鐘
上映時間
1986年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日語
色    彩
彩色

血戰台兒莊劇情簡介

1938年春,侵華日軍新任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陸軍大將,接替了松井石根的統帥權。為一舉打通津浦線,他打算與華北方面軍南北夾攻,合圍徐州。與此同時,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冒着硝煙炮火,急速抵達徐州,親自佈置作戰方略,與敵人進行決戰。李將軍力排眾議,起用了代人受過、被民眾斥為"漢奸"的張自忠,同時,將川軍王銘章師收編進自己麾下。不久,在津浦路北線的韓復榘集團軍為保存實力,擅自放棄重鎮濟南,致使津浦線大門洞開。日軍主力磯谷乘虛南下,連克泰安、濟寧、大汶口。蔣介石聞訊,將韓復榘騙至開封扣留,後押赴武昌槍決。日軍坂坦師團為策應津浦線上磯谷師團的正面進攻,佔領青島後,沿膠濟線進迫魯南軍事重鎮臨沂,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台兒莊會戰的序幕拉開。臨沂激戰,龐炳勳集團傷亡慘重。李宗仁命張自忠部隊增援。由於張自忠部隊及時趕到,與龐炳勳部隊前後夾攻,打得日寇潰不成軍,保住了陣地。3月15日,日軍磯谷師團不待東南兩路日軍的配合,搶先入關,直撲滕縣,與王銘章的川軍一二二師展開激戰。由於湯恩伯沒有及時增援,致使滕縣失守,王銘章以身殉國。
日軍攻克滕縣,又全力向徐州進犯。李宗仁決定扼守要塞台兒莊,在這裏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決戰。他迅速向孫連仲、張自忠、湯恩伯幾個集團軍下達了命令,並做了周密部署。經過與日寇空軍、坦克部隊幾個回合的拼殺,孫連仲部傷亡慘重,三十一師池峯城部張靜波營長又因負傷臨陣脱逃。池峯城激憤之中決定破釜沉舟,決一死戰。他炸掉唯一的退路——運河浮橋,忍痛處決了張靜波。屢遭挫折的日軍改變部署,遂佔領了台兒莊四分之三。但抄後路的湯恩伯卻依然按兵不動,李宗仁以軍法嚴令湯立刻出兵,湯恩伯不得不率部隊從側後向日軍進攻。同時,台兒莊一線中國守軍全線反擊,日軍磯谷師團陷入重圍。中國軍隊乘勝進擊,全殲日軍於台兒莊外。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向國民軍事委員會發出電報,台兒莊大戰告捷。 [1]  [13] 

血戰台兒莊演職員表

血戰台兒莊演員表

    • 邵宏來 飾 李宗仁
      備註  陸軍上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 初國樑 飾 張自忠
      備註  陸軍中將,國民革命軍第59軍軍長
    • 趙恆多 飾 蔣介石
      備註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總裁
    • 宋廣漢 飾 孫連仲
      備註  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總司令
    • 張銘煜 飾 湯恩伯
      備註  陸軍中將,國民革命軍第20軍團軍團長
    • 陳繼銘 飾 白崇禧
      備註  陸軍上將,國民政府軍委會副總參謀長
    • 齊春祥 飾 韓復榘
      備註  陸軍上將,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第3集團軍總司令
    • 陳默 飾 徐祖貽
      備註  陸軍中將,第五戰區參謀長
    • 李進業 飾 龐炳勳
      備註  陸軍中將,第3軍團軍團長
    • 馬世祥 飾 關麟徵
      備註  陸軍少將,國民革命軍第52軍軍長
    • 葛亞明 飾 張靜波
      備註  國軍營長,丟失陣地被處死
    • 董驥 飾 磯谷廉介
      備註  日軍中將,第10師團師團長
    • 徐永亮 飾 板垣徵四郎
      備註  日軍大將,第五師團師團長
    • 王德純 飾 岡村次郎
      備註  日軍參謀長
    • 王少奇 飾 瀨谷
      備註  日軍聯隊長
    • 朱子錚 飾 坂本順
      備註  日軍聯隊長
    • 吳喜千 飾 國軍老兵
      備註  吹笛子的國軍老兵,後炸坦克犧牲
    • 李晶冰 飾 國軍小兵
      備註  炸坦克犧牲
    • 茂路 飾 老爺爺
      備註  撞碾而死
    • 胡榮華 飾 紅臉大漢
      備註  撞碾而死的老爺爺的孫兒,組織鄉民抗日,被日軍打死
    • 楊兆全 飾 日軍坦克少將
      備註  日軍裝甲兵指揮官
    • 高揚 飾 韓復渠的高參
    • 劉磊 飾 中國守軍將領
參加演出
袁思達、瞿漢生、奧金、吳安琳、黃煥峯、黃偉俊、管壽義、孫寶光、林中華、劉奭、朱臣、梁志鵬

血戰台兒莊職員表

製作人 農畝烈、張本烈、林亮、周潤來
導演 楊光遠翟俊傑
副導演(助理) 餘斌
編劇 田軍利、費林軍
攝影 鞠烽、雷甲銘、葉瑞偉(副攝影)
配樂 蘇鐵
剪輯 吳光燦、唐凱雲
道具 馮其孝、張劍揚、農世煜
美術設計 吳昭華、陳耀功、雷小蘭(副美工)、呼鳴(副美工)
造型設計 顏碧君、趙志敏(化妝)、苗紅(化妝)、甘俊(化妝)
服裝設計 崔學禮、崔順珍、黃綱明、呂淑萍、田耕
視覺特效 孫立新
錄音 李祖文、韓維君、李雲平(副錄音)
佈景師 莫乃幫、廖嘉貴
展開
煙火指導
於澤
煙火
劉垣、侯風景、申啓進
特技模型
李海峯
遙控
李善坤、郝克寧、呂新民
擬音
劉荃業
旁白
演奏
上海樂團交響樂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
指揮
曹鵬、劉玉寶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2] 

血戰台兒莊角色介紹

  • 李宗仁
    演員 邵宏來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自信、樂觀、幽默,臨危不亂、從容不迫、舉重若輕、指揮果斷,恩威並施,善於用將,他久居官場,深諳國民黨、軍閥利害矛盾,但一心以抗日為重,不顧個人得失,敢於抵制蔣介石的壓力,敢於收留被其他戰區拒絕的川軍,更不懼流言起用受國人誤解的張自忠。

  • 張自忠
    演員 初國樑

    國民革命軍第59軍軍長。經歷坎坷,性格深沉堅毅,知恩必報,胸懷豁達,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不計前嫌,主動援助有一槍之仇的龐炳勳部。

  • 池峯城
    演員 江化霖

    國民革命軍第31師師長。漚心瀝血指揮戰鬥,在戰鬥最激烈、最艱苦的時刻,他下令炸掉運河浮橋,切斷唯一的退路,破釜沉舟,決一死戰,更身先士卒,親率敢死隊去奪回陣地。

  • 王銘章
    演員 翟俊傑

    國民革命軍122師師長,川軍將領,英武忠勇。出川是為了抗日,但卻被數個戰區拒之門外,是李宗仁收留了他的部隊。最後他率全師死守滕縣,以身殉國。

  • 蔣介石
    演員 趙恆多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圓熟果決,心狠手辣。面對日軍日益近逼,他更多寄望於政治斡旋,雖然也想打贏徐州會戰,但對嫡系、雜牌軍親疏有別。

  • 湯恩伯
    演員 張銘煜

    國民革命軍第20軍團軍團長,身受蔣介石恩寵,比較驕狂,有保存實力之表現,在姑嫂山逡巡不進,遲遲下不了南下決心,但最終還是按軍令向日軍發起總攻,對台兒莊中國守軍全勝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白崇禧
    演員 陳繼銘

    國民政府軍委會副總參謀長,桂系出身的將領。外號“小諸葛”,幹練儒雅,足智多謀。他與李宗仁心照不宣,在台兒莊戰役中配合默契。

  • 韓復榘
    演員 齊春祥

    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粗魯、驕橫跋扈。他恨日本人,不願當漢奸,但又怕被蔣介石涮了,所以丟城棄地,揮師逃跑,妄圖保存實力。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3]  [4]  [5]  [6] 

血戰台兒莊幕後花絮

  • 該片開拍消息公開後,劇組收到許多來信,其中雲南方面反映要求影片表現滇軍在台兒莊戰役中的貢獻,不過,由於該片故事截至1938年4月7日日軍被逐出台兒莊,而滇軍參戰是此以後,所以導演在影片中為白崇禧加了一句台詞表示滇軍六十軍作為預備隊正在途中 [5] 
  • 在拍日軍屠殺村民的戲時,劇情需要一組老奶奶痛哭的鏡頭,為了啓發羣演,導演翟俊傑和老人聊了一個多鐘頭,當把她説得失聲痛哭起來時,導演馬上讓攝影機進行搶拍。後期配音,他請來北影的陳立中,因為陳立中略帶口音的語言與畫面上的老人形象十分吻合 [6] 
  • 扮演磯谷廉介的演員董驥在拍攝時刻苦練習日語對白,講得十分流利,被劇組稱“活鬼子” [6] 
  • 在拍攝結尾“血肉長城”的鏡頭時,劇組用了七八百個戰士扮演屍體,有的戰士因需要頭朝下倒懸在城牆上,一拍一整天,結果懸出了鼻血。而開拍時,在場的人們幾乎都帶入了當年的情景,哭得拍不下去,是導演再三下令,攝製組才忍住淚拍完了這場戲 [4] 
  • 1985年夏末,李宗仁將軍的兒子李幼鄰得知《血戰台兒莊》拍攝的消息後,馬上從美國趕回大陸探親,要求觀看《血戰台兒莊》。雖然當時影片還在後期製作中,但經國家電影局的領導批准,廣西廠給李幼鄰放映了《血戰台兒莊》的“對白雙片”(即沒有音樂剪輯合成的樣片) [7] 

血戰台兒莊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獲獎獎項
獲獎方
備註
1987年
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8] 
最佳故事片獎
《血戰台兒莊》
提名
最佳編劇獎
田軍利、費林軍
獲獎
最佳男主角
邵宏來
提名
最佳男配角
翟俊傑
提名
最佳化妝獎
顏碧君、趙志敏
獲獎
最佳煙火
於澤、劉垣
獲獎
第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9] 
最佳故事片
《血戰台兒莊》
獲獎
1989年
第二屆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 [10] 
學會獎
趙恆多
獲獎
1996年
“新進杯”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優影片 [11] 
《血戰台兒莊》
獲獎

血戰台兒莊幕後製作

創作緣起
《血戰台兒莊》海報 《血戰台兒莊》海報
1965年,在歡迎李宗仁回陸的宴會上,周恩來總理嚮導演成蔭説起可以把李宗仁指揮國民黨雜牌軍取得台兒莊大捷的事拍成電影。成蔭始終牢記周恩來總理的囑託,但因為“文化大革命”的爆發,拍攝“台兒莊大捷”的事情不得不束之高閣 [7]  。1982年,成蔭對廣西電影製片廠的陳敦德説起了這件事。因為李宗仁屬於國民黨桂系,所以成蔭希望廣西電影製片廠後能配合他拍攝“台兒莊大捷”這部電影。可是,成蔭不久突然辭世,遺願未能實現 [7] 
劇本創作
1984年,導演楊光遠看到了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田軍利、費林寫的劇本《血戰台兒莊》,那個劇本講述張自忠將軍的個人命運,把張將軍安排犧牲於台兒莊戰役,與史不符,所以被八一廠冷處理。楊光遠卻認為這個題材有開掘的價值。1985年3月,他將劇本推薦給陳敦德 [12]  。當時,已就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主任的陳敦德決心完成成蔭的遺願,並取得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領導及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大力支持。拿到《血戰台兒莊》的劇本後,他與楊光遠在劇本修改走向甚至影片風格追求方面達成共識。於是,廣西廠從八一廠引進劇本,借楊光遠為導演。根據成廕生前所述的周恩來總理的囑託,結合改革開放形勢及廣西的情況,陳敦德希望劇本能改為以李宗仁將軍指揮台兒莊戰役為主線。1985年6月29日,陳敦德、楊光遠和編劇田軍利、費利取得一致意見,對劇本動“大手術”,把以張自忠個人命運為主線的戲劇性結構改為開放性結構,以紀實性、文獻性故事片樣式,按戰局發展的線索結構全片,不追求情節的起伏,而是以大筆觸真實地、樸實地表現歷史。在經過多方研討,《血戰台兒莊》的電影劇本經過十七次修改後終於定稿 [7] 
各方支持
該片劇本在創作階段得到了時任國家電影局局長的石方禹和總編室主任鄒士明等人的支持,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和當年參戰的鄭洞國、鄭庭笈、覃異之等將軍的協助,李宗仁原秘書程思遠先生也出任顧問。此後,在一年多的攝製工作中,沒有拍過戰爭片的廣西電影製片廠得到了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支持。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蕭穆廠長不但派出楊光遠執導,還同意楊導帶去八一廠各方面的主創人員。同時,拍攝工作得到了台兒莊當地老百姓的巨大支持,時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的遲浩田將軍派部隊參加拍攝。影片的文化部顧問、曾以新聞記者身份親歷“台兒莊大捷”的荷蘭籍新聞紀錄片電影導演伊文思,也提供了當年戰場的紀錄片《四萬萬人民》作為參考文獻,《血戰台兒莊》中諸如“人梯渡橋”、“運河鏖戰”等許多動人的場景都取材於這部紀錄片的真實鏡頭 [7] 
演員選擇
根據影片的總體藝術構思,導演翟俊傑確定了選演員的六條原則 [6] 
1、影片中出現的真實歷史人物必須按照其本人照片去對照演員,要求形神兼備,還得會演戲 [6] 
2、由片中人物多為軍人,所以儘量從部隊文藝團體中選演員或挑選具有軍人氣質的演員 [6] 
3、片中的主要人物是中日雙方的高級將領,考慮到觀眾的欣賞習慣,要選擇生活閲歷較深的中老年演員扮演,演員年齡可以比角色的年齡適當大一些 [6] 
4、儘量物色在銀幕上較少露面然而又有相當藝術功力的演員,給觀眾以新鮮感 [6] 
5、該片中其他角色或“知名度”不高的歷史人物,所選演員應是“生活型”和讓人一眼看到就感覺“這就是”的類型。在符合角色身份、性格前提下,高矮、胖瘦、醜俊各有區別,以達到人各有貌 [6] 
6、影片中各種類型的小角色則請一些藝述造詣較高的演員扮演,以達到“眾星託月”之勢。同時也啓用非職業演員。對於扮演中國守軍和日軍士兵的羣眾演員,凡是在前景出現的,前者在拍攝地附近的礦工和農民中去物色,因為當年台兒莊之戰中的中國軍隊多為莊稼漢出身的西北軍;後者,儘量挑選形似日本人的 [6] 
角色塑造
為了使演員儘快接近角色,當演員初到攝製組時,導演讓他們平時一律穿上戲用軍裝,練習國民黨軍隊中特有的立正、行走、敬禮等軍人姿態,還要求他們儘量曬太陽,以從中尋找戰時軍人的感覺。導演發現扮演李宗仁的邵宏來由於個人經歷原因,會下意識地顯出剛氣不足的氣質,他們便有意在日常生活的談話中對邵宏來表現出格外的“客氣”,當眾稱他“李長官”,讓他不知不覺中產生一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戰區司令長官的味道。繼而,演員之間在生活中也互稱角色稱謂,以形成一種導演所追求的生活化的“紀實性”表演風格。導演還明確要求演員不要糾結於所謂“體驗”與“體現”、“外在”和“內在”的概念。對於正面角色,導演提出不必着意美化,對於反派也不必有意醜化,特別日軍將領,絕不能搞成“八格牙魯”式的臉譜化 [6] 
為增強紀實性,對於日軍將領中對白較多者,導演一律要求他們硬把日語對話記下來,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人物的自我感覺,同時也便於後期配音時對準口型 [6] 
外景拍攝
為了以氣勢感染觀眾,把戰爭場面拍得更真實,劇組選擇了業已搬遷一空的村莊王溝作為拍攝台兒莊內戰鬥的場地。這樣可以根據需要放開手腳去製造實戰效果。他們還在村子裏選擇了一間瓦房加工為關帝廟,作為池峯城的指揮部。化妝組準備了各種“傷疤”供演員使用,服裝組針對槍傷、燒傷、炸傷、刀傷等不同需要進行處理,如用炸藥先炸壞服裝再給演員穿上 [5] 
促進兩岸溝通
1986年4月,《血戰台兒莊》在香港舉行首映式。影片引起台灣方面注意。台灣中央社在香港的負責人謝忠侯找到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負責人,要求提供一盤拷貝給當時中國台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觀看。在得到了中共中央批示同意後,廣西電影製片廠複製了一盤錄影帶,通過新華社送給謝忠侯。觀看完該片後,蔣經國察覺到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有所調整,認為台灣方面也應相應作出調整。不久後,蔣經國決定同意開放國軍老兵回大陸探親 [7] 

血戰台兒莊影片評價

該片的引人注目,不僅僅在於取材新穎,更由於它在藝術風格上的把握。它氣勢磅礴,震撼人心,具有一股中華民族的陽剛之美。尤其可貴的是,人們透過影片能進一層感受到創作者在藝術風格上把握這一作品時,達到了一種舉重若輕、疏密從容的境地。正是這種藝術上的把握和境地,才使人對這樣一部紀實性和寫意性兼備的軍事題材影片,產生了多重的、豐富的審美感受。從影片的總體構思和藝術風格來看,它的基本進程、人物設置、矛盾展現等,是圍繞着真實的歷史事件來鋪陳的。眾多場景追求一種歷史的紀實感和凝重感。但它又並不單純追求那種直觀上的逼真和外貌上的相似,而是透過紀實性的風格達到寫意的審美境界 [3]  (原中國電影藝術委員會委員王雲縵評)

血戰台兒莊大眾評分

網站
評分
參評人數
統計截止日期
豆瓣
8.6
12464
2023-12-11 [14] 
時光網
7.5
358
2023-12-25 [15] 
參考資料
  • 1.    《血戰台兒莊 》劇情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18-09-07]
  • 2.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 故事片·戲曲片 1977-1994: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02:613-614
  • 3.    王雲縵. 舉重若輕疏密從容——論《血戰台兒莊》的紀實性和寫意性[J]. 當代電影, 1987(2):108-113.
  • 4.    楊光遠, 陳敦德. 《血戰台兒莊》藝術對話錄[J]. 當代電影, 1987(2):101-107.
  • 5.    楊光遠, 翟俊傑. 新題材新領域新嘗試導演《血戰台兒莊》隨筆[J]. 電影藝術, 1987(8):20-23.
  • 6.    翟俊傑. 推出一批形神兼備的“這一個”——談《血戰台兒莊》對演員的選擇和藝術處理[J]. 電影藝術, 1987(11):29-34.
  • 7.    丁曉平.一部電影打破海峽堅冰——《血戰台兒莊》的拍攝和上映[J]《百年潮》 , 2008 (5) :49-51
  • 8.    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獲獎及提名名單  .中國電影家協會[引用日期2019-01-23]
  • 9.    第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獲獎名單(1987)  .中國電影家協會[引用日期2019-03-06]
  • 10.    第二屆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 - 學會獎  .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引用日期2019-02-06]
  • 11.    丁丁.關於“新進杯”評選的對話——走訪全國評獎辦主任章柏青[J]電影評介,1996(5):2-3
  • 12.    楊光遠. 《血戰台兒莊》閃回錄[J]. 電影藝術, 2003(6):67-69.
  • 13.    血戰台兒莊  .豆瓣[引用日期2023-11-14]
  • 14.    血戰台兒莊  .豆瓣[引用日期2023-12-28]
  • 15.    血戰台兒莊  .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12-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