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血小板增多症

鎖定
血小板計數升高可能由細胞因子驅動(反應性)機制引起,或者有不依賴生長因子(自發性)的克隆性/腫瘤性巨核細胞過度生成引起血小板增多,如骨髓增殖性腫瘤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反應性血小板增多是指不存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情況下,由於內科或外科情況導致血小板增多,當這些情況緩解後血小板計數恢復正常。自發性血小板增多是指確診慢性骨髓增殖性腫瘤包括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骨髓纖維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同時伴有血小板增多。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以巨核細胞增生為主的造血幹細胞克隆性疾病。
中醫病名
血小板增多症
就診科室
血液病科
常見病因
各種原因導致的血小板增多導致。
常見症狀
血栓引起的頭痛、疲乏等症狀。
傳染性

血小板增多症病因

1.反應性血小板增多
見於感染、手術後、惡性腫瘤、脾切除術後、急性失血或鐵缺乏、創傷、非感染性炎症等,這些病因導致促血小板生長因子(如血小板生成素、白細胞介素-6)釋放增加,導致血小板增多。
2.自發性血小板增多
見於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及骨髓纖維化早期、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
3.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發病機制可能與促血小板生成素和促血小板生成素受體改變和下游通路激活有關。50%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有JAK2V617F基因突變,3%~5%患者有MPL基因突變,15%~25%患者有CALR基因突變。

血小板增多症臨牀表現

反應性血小板增多和自發性血小板增多患者有原發病表現。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起病隱匿,有疲乏、乏力等非特異性症狀,偶因血常規檢查或發現脾腫大而確診。患者血栓發生率增高,包括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引起相關症狀。還有患者因微血管血栓出現頭痛、視覺症狀、紅斑肢痛等。少部分患者有出血症狀,包括胃腸道出血、鼻出血、牙齦出血、血尿等。50%~80%患者有脾大,多為中度,巨脾少見。

血小板增多症檢查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1.血常規
血小板計數≥450×109/L ,多在(600~3000)×109/L,塗片可見血小板聚集成堆,偶見巨大、畸形或小型的血小板。白細胞可增多,(10~30)×109/L,分類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為主。
2.骨髓圖片細胞學檢查
有核細胞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巨核細胞增生尤為明顯,以大的成熟巨核細胞增多為特徵,有大量血小板聚集。
3.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測定
血小板功能多有異常,聚集試驗中血小板對膠原、ADP及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聚集反應下降。出血時間可延長,凝血酶原消耗時間縮短,血塊退縮不良。
4.基因突變檢測
50%患者可發現JAK2V617F基因突變,3%~5%患者有MPL基因突變,15%~25%患者有CALR基因突變。

血小板增多症診斷

外周血血小板數超過450×109/L稱為血小板增多症。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診斷標準[2016年世界衞生組織(WHO)標準]:符合4條主要標準或前3條主要標準和次要標準。
1.血小板計數持續≥450×109/L;
2.骨髓檢查主要為巨核系增生,且成熟的多分葉大巨核細胞數量的增加為主,無明顯粒系增生或左移或紅系增生以及網狀纖維罕見微小增加;
3.不符合WHO診斷標準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骨髓纖維化或其他髓系腫瘤;
4.伴有JAK2 V617F基因突變或MPL、CALR基因突變。
次要標準
存在克隆性標記或無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的證據。

血小板增多症治療

1.反應性血小板增多
積極治療原發病,原發病控制後,血小板逐漸恢復正常計數。
2.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目前缺乏對該疾病的特異性治療方法,治療目的是減少血小板數量,預後血栓和出血的發生,減少疾病進展。治療方案根據ET患者發生血栓併發症的危險度分級。
(1)進行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吸煙史的篩查,並進行相應的治療。
(2)除非有禁忌症,所有ET患者給予阿司匹林治療。
(3)血栓高危組患者進行減細胞治療,治療藥物包括羥基脲、阿那格雷、干擾素等。

血小板增多症預後

ET患者大部分進展緩慢,中位生存期常在10-15年以上。約10%患者進展為骨髓纖維化,進展為白血病罕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