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血吸蟲

鎖定
血吸蟲是吸蟲綱複殖目裂體科血吸蟲屬寄生蟲,又稱裂體吸蟲。 [11]  血吸蟲是寄生在血管中的一類吸蟲,寄生於人體的血吸蟲主要有曼氏、埃及及日本血吸蟲3種,在中國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蟲,成蟲雌雄異體,雌雄合抱是童蟲正常發育的必要條件,單性雌蟲或雄蟲感染均不能正常發育。 [12] 
血吸蟲病的診斷是檢測糞便或尿液標本中的寄生蟲卵,血吸蟲病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尤其是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和適當衞生設施的貧窮社區。據估計至少有90%需要得到血吸蟲病治療的患者生活在非洲。 [11]  血吸蟲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由皮膚接觸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血吸蟲成蟲寄生在腸繫膜靜脈,蟲卵沉積於腸壁及肝臟,急性期以發熱、肝脾大、腹痛、腹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為特徵,慢性期症狀多不明顯,晚期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以門脈高壓症、巨脾和腹腔積液為主要臨牀表現。血吸蟲潛伏期15—75 天,平均40天。血吸蟲病的臨牀表現複雜多樣。根據病期早晚、感染輕重、蟲卵沉積部位以及人體免疫反應不同,臨牀上可分為急性、慢性與晚期血吸蟲病和異位損害。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血吸蟲病按乙類 [13]  傳染病進行管理。血吸蟲病致殘情況多於致死。控制血吸蟲病的基礎是針對危險人羣開展大規模治療。 [11] 
中文學名
血吸蟲
動物界
扁形動物門
吸蟲綱
亞    綱
復殖亞綱
複殖目
裂體科
血吸蟲屬
分佈區域
熱帶,亞熱帶

血吸蟲簡介

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寄生於人體所引起的一種地方性寄生蟲病。人體一般通過皮膚接觸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變為在肝臟與結腸內由蟲卵囤積而引起的肉芽腫。寄生於人體的血吸蟲有6種,以日本血吸蟲、曼氏血吸蟲埃及血吸蟲引起的血吸蟲病流行範圍最廣,我國的血吸蟲病是由日本血吸蟲引起的,因此,通常將日本血吸蟲病簡稱為血吸蟲病 [1] 
世界衞生組織(WHO)統計,血吸蟲病流行於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受威脅人口約6億。考古發現2100多年前我國就有血吸蟲病的流行。本病流行於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13個省、市、自治區的廣大地區,受血吸蟲感染威脅的人口約1億。新中國建立後,我國對血吸蟲病進行了大規模的防治,並取得了巨大成效,基本上控制了血吸蟲病的流行,有的地區已達到基本消滅血吸蟲病。在血吸蟲病研究方面,有許多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目前長江中下游某些地區的防治任務仍很艱鉅,有些地區近年來血吸蟲病的發病率有回升擴展的趨勢,同時也發現了一些新疫區。因此,我國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仍任重而道遠 [1] 

血吸蟲形態特徵

成蟲
雌、雄異體。雄蟲短粗,乳白色,大小為12~20mm,前端有發達的口吸盤和腹吸盤,腹吸盤以下,蟲體向兩側延展,並略向腹面捲曲,形成抱雌溝,故外觀呈圓筒狀。雌蟲前細後粗,形似線蟲,深褐色,大小為12~28mm,口、腹吸盤比雄蟲小,卵巢一個,為橢圓形,雌蟲常居留於抱雌溝內,雌雄呈合抱狀。消化系統有口、食道、腸管,腸管在腹吸盤後分為兩支,向後延伸到蟲體後端1/3處匯合成盲管。雄蟲生殖系統由睾丸、儲精囊、生殖孔組成。睾丸為橢圓形,一般為7個,呈單行排列,位於腹吸盤背側。雌蟲生殖系統由卵巢、卯腺、卵模、梅氏腺、子宮等組成。卵巢位於蟲體中部,長橢圓形。輸卵管出白卵巢後端,繞過卵巢而向前。與來自蟲體後端的卵黃管在卵巢前匯合成卵模,並被梅氏腺所圍繞。卵模與子宮相接,子宮開口於腹吸盤下方的生殖孔,內含蟲卵約50~ 300個 [2] 
蟲卵
成熟蟲卵大小平均89μm×67μm,橢圓形,淡黃色,卵殼厚薄均勻,無卵蓋,卵殼一側有一小棘,表面常附有宿主組織殘留物,成熟蟲卵內含有一毛蚴,毛蚴與卵殼之間常有大小不等圓形或長圓形油滴狀的頭腺分泌物,此為可溶性抗原蟲卵抗原 [2] 
毛蚴
呈梨形或長橢圓形,左右對稱,平均大小為99μm×35μm,周身被有纖毛,是其活動器官。體內前端有一頂腺和一對頭腺,兩種腺體開口於蟲體前端,能分泌溶組織物質。體後部有許多生殖細胞 [2] 
尾蚴
血吸蟲尾蚴屬叉尾型,由體部及尾部組成,尾部又分尾乾和尾叉。體部長100~150μm,尾幹長140~160μm,尾叉長50~70μm。尾叉長度小於尾幹長度的1/2,是日本血吸蟲尾蚴的特徵。體部前端有一頭器,口吸盤位於頭器腹面的亞頂端,腹吸盤較小,位於體後部。在體部的中後部有五對穿刺線,開口於蟲體前端,能分泌溶組織酶,以利尾蚴侵入宿主皮膚 [2] 
童蟲
尾蚴鑽入宿主皮膚時脱去尾部,進入血流,在體內移行至寄生部位,在發育為成蟲之前均稱為血吸蟲童蟲 [2] 

血吸蟲生活史

日本血吸蟲的生活史比較複雜,包括在終宿主體內的有性世代和在中間宿主體內的無性世代的交替。終宿主為人或其他多種哺乳動物,中間宿主為釘螺 [3] 
1、成蟲產卵及卵的排出:成蟲寄生於終宿主的門靜脈一腸繫膜靜脈系統,合抱的雌雄成蟲在此處交配產卵。所產的蟲卵大部分沉積於肝或腸壁小血管中,約經11d,卵內的卵細胞發育為毛蚴。毛蚴分泌物能破壞血管壁,同時腸的蠕動、腹內壓增加,致使壞死組織向腸腔潰破,蟲卵便隨潰破組織落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 [3] 
2、毛蚴的孵化:含有蟲卵的糞便污染水體,在適宜的條件下,卵內毛蚴孵出。毛蚴孵出後,當遇到中間宿主釘螺,就主動侵入,在螺體內進行無性繁殖 [3] 
3、幼蟲在釘螺體內的發育繁殖:釘螺是日本血吸蟲唯一的中間宿主,侵入螺體並逐漸發育成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尾蚴自螺體逸出並在水中活躍遊動 [3] 
4、尾蚴逸出及侵入宿主:人或動物與含有尾蚴的水接觸後,經皮膚感染 [3] 
5、童蟲定居及營養:尾蚴侵入皮膚,發育為童蟲。童蟲穿入小靜脈或淋巴管,隨血流或淋巴液帶到右心、肺,穿過肺泡小血管到左心並運送到全身。大部分童蟲再進入小靜脈,順血流入肝內門靜脈系統分支。雌雄合抱後移行到門靜脈一腸繫膜靜脈寄居,發育成熟交配產卵 [3] 

血吸蟲致病原理

我國有日本血吸蟲,其雌雄異體。雄蟲粗短,平均體長16mm,呈乳白色。雌蟲細長,前端纖細,平均體長20mm,蟲體後部因腸管內充滿被消化的血紅蛋白而呈暗褐色;雌蟲常處於雄蟲的抱雌溝內,呈合抱狀態,兩者合抱寄生於人及儲存宿主牛、羊、豬、鼠、兔等哺乳動物的肝門靜脈和腸繫膜靜脈系統中。兩性成蟲體表部分或全部具有小結節或棘狀突起,口與腹吸盤位於蟲體前端,蟲體借吸盤吸附於靜脈內壁,通過口與腹吸盤的一吸一離逆血流匍匐移行至腸粘膜下層的靜脈末梢,在該處交配產卵,蟲卵呈橢圓形,淡黃色,卵內含有毛蚴 [4] 
毛蚴分泌溶組織物質透過卵殼,破壞血管壁導致周圍組織炎症、壞死,並刺激腸蠕動加強,引起腹內壓、血管內壓變化,部分蟲卵隨壞死組織向腸腔潰破,混於糞中排出宿主體外,與水接觸後在25℃~30℃的條件下孵出毛蚴,毛蚴浮游於水中,遇中間宿主釘螺時,即主動侵入螺體,經母胞蚴、子胞蚴系列的發育和增殖,最後陸續形成許多尾部分叉的尾蚴,分期分批逸出螺體,常浮於水面。尾蚴為血吸蟲的感染階段,當人畜接觸疫水時,尾蚴以口、腹吸盤附着皮膚,穿刺腺分泌溶蛋白酶類物質溶解皮膚組織,並迅速脱尾侵入皮膚轉變為童蟲。童蟲經微血管或淋巴管入靜脈,隨血流經右心、肺、左心進入體循環,其中部分到腸繫膜靜脈,隨血流移行到肝內門靜脈系統分支,發育為成蟲後再逆行到腸繫膜靜脈中定居。尾蚴侵入宿主24天后,雌蟲開始產卵,一條雌蟲每日產卵1000個左右,5周後宿主糞便中可出現蟲卵。血吸蟲在人體內可存活長達30年或40年 [4] 

血吸蟲感染方式

血吸蟲感染人體需具備三個條件,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羣 [5] 

血吸蟲傳染源

血吸蟲是人畜互通寄生蟲。其儲存宿主種類較多,主要有、豬、犬、、貓及鼠類等30多種動物。病人及患病耕牛為主要傳染源,其次,為受感染的羊、豬、犬、馬、鼠類等。在一些長時間無人畜活動的地區,血吸蟲在野生動物之間通過釘螺傳播,形成原發性疫源地;而在人畜活動的居民點或生產地區,由釘螺傳播所構成的疫源地屬次發性疫源地 [5] 

血吸蟲傳播途徑

傳染源的糞便進入有釘螺存在的疫水,宿主因接觸疫水而傳播 [5] 
①糞便入水:糞便污染水源的方式視各地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家畜管理飼養方法不同而異。河邊洗刷馬桶、隨地大便、施用新鮮糞便及耕牛放牧等尤易污染水源 [5] 
②釘螺存在:釘螺是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故僅限於有釘螺的地區,才有可能有血吸蟲流行。在我國,血吸蟲病流行於長江兩岸,及其以南的十二個省、自治區和上海市,且以長江中下游地區較為嚴重。經過多年的防治,本病流行已基本得到控制。釘螺的感染率與水源污染程度密切相關,採用哨兵螺方法可測定水源污染情況。分佈於我國的釘螺稱湖北釘螺,有七個亞種。釘螺屬軟體動物,水陸兩棲,多孳生於水分充足、有機物豐富、雜草叢生、潮濕廕庇的灌溉溝或河邊淺灘;通常生活在水線上下,冬季隨氣温下降深入地面下數釐米蟄伏越冬。釘螺可在地面,但活動範圍有限,速度緩慢。然而,釘螺可附着於水面各種漂浮物體上,如湖草、蘆葦、船隻等擴散到遠處,使原有孳生範圍擴大或形成新的孳生地 [5] 
③接觸疫水:在流行區,居民因各種生活和生產活動接觸疫水而感染,如常因捕魚、打草積肥、游泳、洗物、洗腳等接觸疫水,也可因赤足在含尾蚴的地面上行走,尾蚴從皮膚侵入。尾蚴侵入數量與水源污染程度、皮膚暴露面積、接觸疫水時間和次數成正比。除皮膚外,尾蚴也可在飲用生水時從口腔粘膜侵入體內 [5] 

血吸蟲易感人羣

普遍易感,居民的感染率與當地釘螺受染率成正比。患者以漁民、農民為多,尤以15~30歲的青壯年因反覆接觸疫水而感染率較高。男多於女,夏秋季感染者最為多見。兒童與非流行區人羣一旦遭受大量感染可產生一定的抵抗力,對再感染的耐受力並不完全,因而重複感染經常發生 [5] 

血吸蟲主要症狀

自尾蚴鑽入皮膚,經童蟲移行併發育為成蟲,成蟲成熟後交配產卵,蟲卵沉積於腸道與肝臟等處組織內,血吸蟲生活史中四個發育階段均可造成人體損害,但前三者所造成的病變,或為一過性,或較輕微,均不足以對人體造成顯著損害。唯蟲卵沉積於組織內所誘發的蟲卵肉芽腫反應乃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變 [6] 

血吸蟲尾蚴性皮炎

一般發生於感染後6~8小時,長者2~3天。尾蚴鑽入皮膚後,其頭腺所分泌的溶組織酶及其本身死亡後的崩解產物,可引起局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水腫,伴中性及嗜酸性粒細胞組織細胞浸潤,皮膚出現紅色丘疹,成為“尾蚴性皮炎”。系由速髮型和遲髮型變態反應所致。持續1~2天后,丘疹自行消退 [6] 

血吸蟲髒、肺病變

童蟲沿血流移行時,可引起經過處的臟器病變,以肺部病變較為明顯,局部可見點狀出血及白細胞浸潤,嚴重感染者可發生出血性肺炎,出現咳嗽、發熱、蕁麻疹及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表現,這與蟲體代謝產物或崩解物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 [6] 

血吸蟲貧血

實驗表明,成蟲及其代謝產物僅產生局部輕微的靜脈內膜炎、輕度貧血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蟲體死亡後,雖可引起血管壁壞死和肝內門靜脈分支栓塞性脈管炎,但較輕微,不致造成嚴重損害。成熟的雌蟲產卵後,某些初次重度感染者可出現重度發熱、全身不適、蕁麻疹、腹痛、腹瀉、肝脾腫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急性血吸蟲病表現,它可能屬於免疫複合物 [6] 

血吸蟲蟲卵肉芽腫

蟲卵除可沉積於直腸、乙狀結腸、升結腸、闌尾、迴腸末端及肝臟外,尚可見於腸繫膜及腹膜後淋巴結、肺臟及腦等器官內。沉積於各處的蟲卵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基本相似,後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6] 

血吸蟲病變區域

血吸蟲病引起的腸道病變一般都在腸繫膜下靜脈分佈的範圍內,以結腸,尤以直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為顯著,小腸病變極少,僅見於嚴重患者。急性期表現為腸粘膜紅腫,呈急性卡他性炎症,有散在的點狀出血和表淺小潰瘍。鏡下見粘膜和粘膜下層蟲卵肉芽腫(急性期)。粘膜壞死脱落,形成淺表潰瘍,蟲卵由此落入腸腔。臨牀上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糞便中可檢出蟲卵。至慢性期,輕度感染者,其腸壁結締組織輕度增生,臨牀上通常無症狀。感染較重者,其病變較廣泛,受累結腸明顯增厚,腸粘膜增生呈顆粒狀,甚至形成息肉;或粘膜萎縮、粘膜皺襞消失。在增生與萎縮腸粘膜間,夾雜有污灰色的淺小潰瘍。此外,尚可見小量灰黃色急性蟲卵結節。重症慢性血吸蟲病時,結腸壁因瀰漫性纖維化而廣泛增厚,病變部位的腸繫膜也見纖維增厚,兩者一起形成腫塊 [6] 

血吸蟲病變

由於重複感染,雌蟲不斷產卵,蟲卵分批沉積於腸壁,病變新老不一。在纖維增厚、慢性潰瘍、息肉形成基礎上有發生癌變的可能 [6] 
血吸蟲病引起的肝病變,為早期肝腫大,表面可見粟粒狀黃色顆粒(蟲卵結節)。晚期由於門靜脈分支周圍大量纖維組織增生,肝變硬、縮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結節,形成血吸蟲性肝硬化,門脈側支循環的建立使食管下端靜脈及胃底靜脈曲張,脾因門脈高壓而淤血腫大,可引起脾功能亢進 [6] 
血吸蟲引起的異位損害以肺和腦部最多見,肺內可見粟粒狀結節及結節周圍滲出性炎症,腦部可出現不同時期的蟲卵結節和膠質細胞增生 [6] 

血吸蟲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檢查:急性期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為其主要特點。白細胞總數多為( 10~30) x109/L,嗜酸性粒細胞一般佔20%~ 40%,但重症患者反而減少,甚至消失,代之以中性粒細胞增多。慢性患者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在20%以內。晚期患者因脾功能亢進,引起不同程度貧血以及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不明顯 [7] 
2、糞便檢查:從糞便中檢出蟲卵或孵出毛蚴為確診本病的依據。一般採用改良加藤厚塗片法、尼龍絹集卵孵化法,需反覆多次檢查以提高檢出率。一般急性期檢出率較高,晚期患者由於腸壁纖維化,蟲卵不易排出,陽性率低,需改用直腸黏膜活檢或免疫學檢查 [7] 
3、肝功能試驗:急性患者血清γ球蛋白增高、ALT輕度增高;慢性血吸蟲病尤其是無症狀者肝功能多正常;晚期患者血清白蛋白降低,常有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倒置 [7] 
4、免疫學檢查:對血吸蟲病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採用單抗斑點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急、慢性血吸蟲病患者血清循環抗原,間接血凝試驗(IH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ELISA)、環卵沉澱試驗(COPT)等檢測抗體 [7] 
5、影像學檢查
(1)超聲顯像檢查 可判斷肝纖維化的程度,確定肝、脾、門靜脈大小及有無腹水,並可定位行肝穿刺活檢 [7] 
(2)CT檢查可顯示晚期患者肝包膜增厚鈣化及肝纖維化等特異性圖像,重度纖維化可表現為龜背樣圖像。CT檢查也有助於腦血吸蟲病的影像學分型診斷 [7] 
6、直腸黏膜活檢對多次糞便檢查陰性的疑似患者,可在腸鏡下取病變處黏膜做壓片或病理檢查,較易查見蟲卵。對晚期血吸蟲患者活檢時,要小心謹慎,防止發生直腸大出血和穿孔 [7] 

血吸蟲抗病藥物

吡喹酮為吡嗪異喹啉衍生物,為廣譜抗吸蟲藥和驅絛蟲藥,尤以對血吸蟲有殺滅作用而受重視。對線蟲和原蟲感染無效 [8] 

血吸蟲抗蟲作用

吡喹酮除對血吸蟲有殺滅作用外,對其他吸蟲,如華枝睾吸蟲薑片吸蟲、肺吸蟲,以及各種絛蟲感染和其幼蟲引起的囊蟲症、包蟲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8] 
在體外實驗中,吡喹酮能為血吸蟲迅速攝取。在最低有效濃度(0.2~1.0μg/ml)時,可使蟲體興奮、收縮和痙攣。略高濃度時,則可使血吸蟲體被形成空泡和破潰,粒細胞和吞噬細胞浸潤,終至蟲體死亡。整體實驗結果表明,用藥後數分鐘內,腸繫膜靜脈內95%的血吸蟲向肝轉移,並在肝內死亡 [8] 
吡喹酮的上述作用可能與其增加體被對Ca2+的通透性,干擾蟲體內Ca2+平衡有密切關係。除去培養液中的Ca2+或加入Mg2+,則可取消上述作用。由於蟲體發生痙攣性麻痹,使其不能附着於血管壁,被血流衝入肝,即出現肝移。在肝內由於失去完整體被的保護,更易被吞噬細胞所消滅。吡喹酮對哺乳動物細胞膜則無上述作用,由此表現出其作用的高度選擇性 [8] 

血吸蟲體內過程

吡喹酮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於服藥後1~2小時達血藥峯濃度。由於首關消除多,限制了其生物利用度。主要在肝內羥化而失活,經腎排出。24小時內排出用藥量的90%。以原形藥經腎排泄者不超過用藥量的2%消除t1/2健康人為1~1.5小時,晚期血吸蟲病患者則明顯處長 [8] 

血吸蟲不良反應

副作用輕微、短暫。可在服藥後短期內發生腹部不適、腹痛、噁心,以及頭昏、頭痛、肌束顫動等。少數出現心電圖改變 [8] 

血吸蟲防治措施

應貫徹以預防為主的方針,採取綜合措施,包括查病治病,滅螺,加強糞水管理和預防感染(避免與可能有尾蚴的水接觸)等措施,切斷血吸蟲生活史的各個環節 [9] 
任何年齡、性別、職業和種族的人,只要接觸疫水,都可能感染血吸蟲病。但血吸蟲病也是能夠預防和控制的,關鍵是阻斷傳播的三個環節,具體為 [9] 
①消滅釘螺:沒有釘螺,血吸蟲病就無法傳播 [9] 
②不在被感染的疫水中游泳、嬉戲,因為當你在享受水中嬉戲的樂趣時,尾蚴可能已經鑽入了你的體內 [9] 
③加強糞便與水的管理 [9] 
④洪澇災害期間要特別注意防護 [10] 
參考資料
  • 1.    柳雅玲,王金勝主編;張國民等副主編,病理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08,第317頁
  • 2.    杜兆豐,張梅林,宏亞麗,劉文輝主編,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02,第292頁~第293頁
  • 3.    姜俊,陳路主編;孫雯,葉軍,王婷婷,左英,許禮發副主編;吳豔輝,宋愛莉,苑洪梅,賈君波,殷麗雪,黃愛麗,薛華編委,醫學免疫學及病原生物學(第2版),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11.08,第229頁~第230頁
  • 4.    黃勇主編,病毒百科,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12,第143頁~第144頁
  • 5.    孟慶軒,陳衞兵主編,常見寄生蟲病防治,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9,第74頁~第75頁
  • 6.    劉英麗主編,腹瀉防治300問,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第327頁~第329頁
  • 7.    倪偉主編,內科學 第4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07,第473頁~第474頁
  • 8.    李宏偉主編,實用醫藥基礎,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466頁~第467頁
  • 9.    温安祥,郭自榮主編,動物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4.11,第77頁
  • 10.    王書梅主編,走向健康 小學五年級,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04月第1版,第24頁~第25頁
  • 11.    血吸蟲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7-01]
  • 12.    公共衞生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專家組編;李娟,葉琳主編,公共衞生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實踐技能應試指導 含執業助理醫師 2018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8.01,第81頁
  • 13.    乙類傳染病血吸蟲病  .福田政府在線[引用日期2023-12-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