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蠻族

(小説《九州》系列中的設定)

鎖定
小説《九州》系列中的設定的種族。蠻族名義上一個鬆散的聯合國家,一共有七個主要的部落,分別是青陽、陽河、朔北、瀾馬、沙池、九煵、真顏七部。
中文名
蠻族
出    處
《九州》
主要部落
青陽、陽河、朔北、瀾馬、沙池、九煵、真顏

蠻族地理

蠻族的領土,主要限於九州中的瀚州,也包括殤州和寧州的部分。蠻族和寧州的羽族,殤州的夸父,都有不定期的軍事衝突。主要源於土地出產有限,和自然環境的惡劣,不得不向外求取發展。同樣,蠻族也覬覦東陸的領土,並且一直有突入東陸的嘗試。但是東陸強大的海軍和整體實力一直有效的抵抗蠻族的入侵,所以正統的蠻族其實並無實力踏足東陸內部(東陸土地也有少量蠻族居住,都是在胤朝建立早期甚至更早的時候流入東陸的,主要不是通過軍事入侵。夜北高原的牧人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擁有蠻族血統)。東陸對於蠻族進行的抗爭不多,最有名的是《蠻荒》之前大約50年胤朝武帝的兩次“風炎鐵旅”北伐,在彙集帝國之力重創了蠻族武裝的同時,也不幸的削弱了帝朝中央的力量,乃至後來有諸侯脅持天子的混亂局面。
蠻族的都城“北都”位於瀚州中部的朔方原中央,“朔方”是一種鳥的名字,意思是“懷念”,傳説中這種鳥從出生就飛向四方,但是預感到自己將死,則會不顧雷雲閃電的飛回故鄉,而且即使在重重迷霧中也有一種神示般的力量指引它們,不致迷失道路。所以“朔方原”其實意味着蠻族的故鄉原野,*領這片草原的,則是蠻族的霸主。

蠻族制度

每一部都有若干家族構成,比如青陽部的主要大家族是呂氏和巢氏。部落的劃分很難追究其緣由,其實各部落之間的生活基本是相似的,主要的區別可能是神話信仰的問題。不過神話的主幹還是一樣的,只是具體到細節有着微小的差別。

蠻族神話

青陽部的神話模式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閃族文化”神話體系,包括了的主神盤韃天神和一個使者譜系,盤韃天神通過在人間選取自己的使者從而傳遞自己的意志,他一隻眼睛金色而另一隻眼睛是貓一樣變化的瞳孔,分別是日月,整個星空就是盤韃天神的象徵。這個天神的源頭根據東陸學者們的推測是源於盤古神話,尤其是他的身體變成天空,和盤古的身體化為大地和天空的天地神創學説是接近的。蠻族保存有所有盤韃使者的傳記,並把它們寫成詩歌吟唱,這種詩歌在蠻族稱為“驪歌”。當然也有其他類型的短小驪歌,但是巨型的詩歌都是歌頌天神及其使者的。被傳頌為天神使者的大部分是部落的首領,武力超羣的英雄等等,其中比較著名的遜王阿堪提,關於他的詩歌最為宏大,稱為《遜王傳》。除此,另外一部則是預言未來的盤韃使者的長詩《鐵沁》,和與之相關的古書《鐵沁圖説》。“鐵沁”是蠻族語言“大海與大地之王”的意思,是世界的主人,只有盤韃天神掌握的天空不屬於他。他註定要拔出火山中的神劍,帶領蠻族一統世界。雖然歷史上有諸多的首領宣傳他們就是古書中所説的鐵沁,但是公認的是鐵沁還沒有真正誕生。關於鐵沁的傳説很多,但是關於它的起源就很難追究了。同時《鐵沁圖説》因為是一部關於未來的“未來之書”,所以有很強的神秘主義成分。蠻族使用星相術,不同的部落使用同一本星相教本《石鼓卷》,它和《鐵沁圖説》構成了蠻族整個的預言和神秘主義體系。

蠻族庫裏格大會

部落之間存在很頻繁的戰爭,但是它們擁有一個名義上的政治共議制度——“庫裏格大會”。庫裏格大會不定期的召開,由七部的共主“大君”召集,通常在朔方原周圍的大草場。各部的首領帶着武士駿馬和帳篷跋涉千里趕來,紮下營寨,飲酒歌舞同時議事。各部內部的事務是大君無權管理的,他只負責召開庫裏格大會決定諸如戰爭、遷徙和新大君確立等等大事。原本庫裏格大會是一種早期的民議制度,大君的人選是由各部共同推舉的,但是漸漸的演變,隨着某些部落掌握了強大的軍力,大君也變成一種世襲的尊號,是稱霸的部落首領的另一重身份。《蠻荒》發生的時代,青陽部是草原上最大的部落,青陽的首領則是北陸的大君。庫裏格大會至此已經有了五百餘年的歷史,從早期小部落之間的鬆散聯盟,漸漸演變成一個制度和體系都非常複雜的草原議會。在沒有戰爭的年代,庫裏格大會就是諸部勢力傾軋的一個舞台。

蠻族語言

蠻族有自己的語言,有把這種語言稱為“蠻語”或者“荒文”的。但是這種語言的表達能力非常有限,蠻族自己認為那是因為古老的語言太過複雜,在流傳過程中漸漸缺失的緣故。比如《遜王傳》就有一個連蠻族巫師都無法解讀其十分之一的蠻族語言版本,但是東陸的學者們多半認為蠻族語言本身的表達能力有限,而且是一種為了神話而創造的語言,可以説古代的蠻族人就是為了寫《遜王傳》這類書而創造了一套文字。所以《遜王傳》的複雜並不代表蠻族語言的系統全面。好在蠻族和東陸的接觸使得他們適時的引入了東陸語言文字,所有的古代詩歌和圖書都有一個東陸文字的簡化版本,大部分蠻族也會使用東陸語言,除了少數生活地域偏遠的牧民,他們依然只能使用少量的蠻族語言。通常的蠻族人的生活語言是一種東陸語言和蠻語混合的模式,比如姓名和一些特定的稱謂他們使用蠻語,而其他的表達則是東陸語言。但是出於對東陸文化的推崇,在貴族上層,尤其是青陽部,使用東陸語言是一種時尚和身份的標誌。所以大家族都為自己起了東陸的姓氏,並且使用東陸的名字作為自己的正式名字,而把蠻族名字作為家中的稱呼,比如大君呂嵩的蠻族小名是“翰達”,在他的父母死去之後,已經不再有人喊他翰達。

蠻族主要人物

簡單的列表如下,一一對應《縹緲錄》中主要蠻族人物的東文蠻語名字對應關係:
呂嵩——翰達。
呂守愚——比莫幹。
呂鷹揚——旭達罕。
呂賀——貴木。
呂歸塵——阿蘇勒。
樓蘇——勒摩(呂歸塵的生母)。
厲長川——沙翰。
(這不是他的名字,只是蠻族所謂的“天師”的稱呼。“天師”的名字是密語,不能告訴別人,只有盤韃天神知道。所以親近的人如呂歸塵也不知道厲長川的蠻族名字。)

蠻族叼羊會

這是一種古老的擇婚制度,為了選取草原上最善於駕馭駿馬、最強壯、最勇敢的年輕人,有待嫁女兒的家庭會在帳篷前豎起一根長杆,其上掛着三條玄色的狐尾。但凡看見這個標誌的未婚年輕人都可以參加叼羊,母家放出一頭善於奔跑的岩羊,脊背染紅,年輕人們不得使用武器,僅僅帶着鞭子和繩索上馬,要將岩羊奪回。最先奪到岩羊並且帶着它返回帳篷的年輕人,就是新郎。
但是漸漸的演變下來,叼羊會已經變成了一種婚禮形式。一般人家選定了女婿之後,會有一個小小的叼羊會,幾個和新郎友善的年輕人會假意和新郎爭奪,但是最後一般都是任隨新郎奪得岩羊回答帳篷,然後人們就會振臂歡呼,算是確定了新郎的身份。
不多的時候,貴族家庭還是會召開挑選夫婿的大規模叼羊會,比如巢氏的叼羊會,為後來的大閼氏阿依翰選擇夫婿。這種叼羊會有着很深的政治背景,通常是大家族之間帶着尋求政治同盟的目的而進行的聯姻。參加這類叼羊會的,身份有着嚴格的限制,必須是姓氏高貴的蠻族貴族子弟,同時必須勇武有力。這時候有意和巢氏進行政治聯盟的大家族就會排出最俊美勇武的年輕人,他們之間再進行爭鬥。巢氏這麼做的背景是巢氏沒有嫡傳的兒子,必須尋求有男子的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