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拼音:gǔ)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 [1],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2],古字形像虫(或蛇)在器皿中。古人把许多有毒的虫子聚敛到一起,让它们彼此吞噬,互相残杀,最后剩下的就是“蛊”。引申而作名词,则指蛀虫、害人的邪术等。又引申用作动词,指人中蛊虫之毒,再引申则指蛊惑、迷惑,这个意义成为它的常用义。
- 中文名
- 蛊
- 拼 音
- gǔ
- 繁 体
- 蠱
- 部 首
- 虫、皿
- 五 笔
- JLF [3]
- 仓 颉
- LIBT [3]
- 郑 码
- ILKA [3]
- 笔 顺
- 竖、横折、横、竖、横、点、竖、横折、竖、竖、横
- 字 级
- 二级(编号:4836) [1]
- 平水韵
- 上声七麌 [4]
- 注音字母
- ㄍㄨˇ
- 笔画数
- 6+5(部首+部首外)
- 造字法
- 会意字
- 结 构
- 上下结构
- 统一码
- 基本区-86CA [3]
- 四角码
- 5010₂
文字溯源
播报编辑
会意字。甲骨文(图1、2)的“蛊”字,下部是容酷热立器“皿”,“户厚付恋酷谅询芝皿”催脚中的字形是“虫(huǐ)”,意为毒虫或毒蛇。甲骨文“皿”中有一条虫的,也有两条虫的,后代文字多从三虫,其实所表示的意思榆估少是一样的。“虫”简化作“虫”,“蛊”也类推简化作“蛊”,与甲骨文的一种写法相匙再求同,可谓回到了其原始的构形状态。
关于“蛊”的造字本义,一种说法认为是人工培养的一种毒虫。“蛊”字的甲骨文模拟的是毒蛇或毒虫被盛放在器皿中的样子。相传取百虫于器皿中,让它们互相吞噬,最后消灭所有竞争者活下来的就是“蛊”。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样的器皿也用于盛放食物,若里面有毒虫侵入,人误食之后就会中毒。“蛊”的本义当是能使人灶挨婚致病的寄生虫。 [2] [5]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gǔ | 名词 | 古代传说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 | 蛊虫;蛊主 | ||
〈文言〉人腹中的寄生虫。 | parasite | ||||
〈文言〉谷类中蛀虫所化的蛾。 | |||||
〈文言〉伤害人的热毒恶气。 | |||||
〈文言〉指与诅咒、祈祷鬼神等迷信有关的事。 | |||||
〈文言〉事。 | 《易·蛊卦》:“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 ||||
〈文言〉一种腹部臌胀的疾病。 | |||||
动词 | 〈文言〉诱惑;迷乱。 | seduce; demagogic |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 | 蛊惑 | |
yě | 形容词 |
[6-7]
古籍训释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三下】【虫部】公户切(ɡǔ)
〖注释〗①《春秋传》:指《左传·昭公元年》:今本原文:“女,阳物而晦时,则生内热惑蛊之疾。(蛊)淫溺感乱之所生也。於文,皿虫为蛊。”皿虫为蛊:杜预注:“器受虫害者为蛊。”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许引皿虫为蛊,乃蛊字正义,而又引晦淫所生者,广一义也。”②臬桀:当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枭磔”。 [8]
说文解字注
“腹中虫也”注:中虫皆读去声。《广韵》《集韵》皆曰:虫直众切。虫食物也。亦作蚛腹。中虫者,谓腹内中虫食之毒也。自外而入故曰中,自内而蚀故曰虫。此与虫部腹中长虫,腹中短虫读异。周礼庶氏。掌除毒蛊。注云:毒蛊,虫物而病害人者。《贼律》曰:敢蛊人及敎令者弃市。《左氏正义》曰: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今律谓之蛊。《玄应》屡引《说文》蛊,腹中虫也,谓行虫毒也。下五字葢黙注语,顾野王《舆地志》曰:主人行食饮中杀人,人不觉也。字从箸虫於饮食器中会意。
“《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注:晦淫俗本作淫溺,误。今依宋本正。《春秋传》者,昭元年《左氏传》文。医和视晋矦疾曰:是为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天有六气,淫生六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於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和言如蛊者,蛊以鬼物饮食害人,女色非有鬼物饮食也。而能惑害人,故曰如蛊。人受女毒,一如中蛊毒然,故毄辞谓之蛊容。张平子赋谓之妖蛊,谓之蛊媚,皆如蛊之说也。言於文皿虫为蛊者,造字者谓虫在皿中而飤人,即以人为皿而蚀其中。康谓之蛊,米亦皿也,女惑男风落山,男亦皿也,山亦皿也。故云皆同物也。此皆蛊之引申之义。
“枭磔死之鬼亦为蛊”注:枭磔各本作臬桀。《史记·封禅书》索隐引乐彦云:《左传》皿虫为蛊,枭磔死之鬼亦为蛊。枭当作𥄉,断首倒县,磔辜也,杀人而申张之也。强死之鬼,其魂魄能冯依於人以为淫厉,是亦以人为皿而害之也。此亦引申之义。《序卦传》曰:蛊者,事也。伏曼容注曰:蛊,惑乱也。万事从惑而起,故以蛊为事。引《大传》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
“从虫,从皿”注:会意。公户切,亦去声。五部。声类弋者切。音冶。
“皿,物之用也”注:物上当有蛊字,皿所以盛饮食行蛊者也。此说从皿之意。 [9]
广韵
公户切,上姥见 ‖蛊声鱼部(gǔ)
蛊,疑也。又蛊毒也。又卦名,蛊事也。 [10]
康熙字典
【申集中】【虫部】 蛊;部外笔画:17
《唐韵》公户切。《集韵》《韵会》果五切。《正韵》公五切,并音古。《说文》:腹中虫也。《通志·六书略》: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为蛊。《左传·昭元年》:於文皿虫为蛊。注:皿,器也,器受虫害者为蛊。《周礼·秋官·庶氏》:掌除毒蛊。《史记·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又《左传·昭元年》:谷之飞亦为蛊。《述异记》:晋末,荆州久雨,粟化为蛊虫。
又《说文》:臬桀死之鬼亦为蛊。
又《尔雅·释诂》:蛊,疑也。《左传》注:蛊,惑疾,心志惑乱之疾也。
又卦名。《易》:巽下艮上,蛊。《序卦传》:蛊者,事也。
又《集韵》古慕切,音顾。义同。
又《正韵》以者切,音冶。媚也。
又《集韵》音义并与冶同。《后汉·马融传·广成颂》:田开古蛊。注:蛊与冶通。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12-13]
音韵汇集
播报编辑
韵书集成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韵系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古 | 遇 | 上声 | 十姥 | 模 | 见 | 合口呼 | 一 | 全清 | 公户切 | kuo | |
中原音韵 | 古 | 上声 | 鱼模 | 见 | 合口呼 | 全清 | ku | |||||
洪武正韵 | 古 | 上声 | 五姥 | 模 | 见 | 古 | 全清 | 公土切 | ku | |||
野 | 上声 | 十六者 | 遮 | 喻 | 以 | 次浊 | 以者切 | oiə | ||||
故 | 去声 | 五暮 | 模 | 见 | 古 | 全清 | 古慕切 | ku | ||||
分韵撮要 | 古 | 阴上 | 第十二孤古故 | 孤 | 古 |
(参考资料:汉典 [14])
上中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k | o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鱼 | k | a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鱼 | k | ɑɡ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鱼 | k | aɣ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鱼 | k | agx |
东汉 | 鱼 | |||
魏 | 鱼 | o | ||
晋 | 鱼 | o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虞模 | u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k | uo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k | u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k | uo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k | uo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k | uo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k | u |
(参考资料:汉典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