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蠟皮蜥

鎖定
蠟皮蜥是蜥蜴目鬣蜥科蠟皮蜥屬爬行動物,別稱山馬、沙龍、坡龍。 [9]  頭短,眼小,閉合,耳孔裸露;上下頜生多數細小牙齒,上頜前端有二枚大牙;頭頂部及尾背部鱗片較大,均具稜,背鱗細小,呈細顆粒狀,嵌鋃排列;前肢較短,後肢長而粗壯,前指較短,後趾細長,先端均具尖細爪;尾粗壯,中段以後漸細呈鞭狀,近體長的兩倍。體尾和四枝背面灰黑色,密佈橘紅色圓形斑點,體兩側的條形橘紅色斑紋,腹面及四肢腹面均呈灰白色,尾部淡褐色。 [10]  壽命為5-8年。 [11] 
蠟皮蜥國外分佈於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中國分佈於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11]  棲息於沿海沙岸地帶、荒地,在略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洞口扁圓形,穴道深1米左右,常雌雄同穴。白天氣温適宜時,出洞活動覓食。以昆蟲為食物,偶食植物。卵生, [12]  6-7月產卵,每次產卵2-4枚。 [13] 
蠟皮蜥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野外種羣數量十分豐富,但由於環境的大量開發和利用,其野外生存環境面臨着巨大的挑戰,導致其分佈的範圍和種羣數量急劇下降。 [14]  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等級,被列入中國林業局2000年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5]  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認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16] 
中文名
蠟皮蜥
外文名
Reeves' butterflylizard、Chinese Butterfly Lizard
別    名
山馬
沙龍
坡龍
拉丁學名
Leiolepis reevesi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蜥蜴目
鬣蜥科
蠟皮蜥屬
蠟皮蜥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Gray,1831
保護級別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瀕危(EN)、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2]  [8] 

蠟皮蜥動物學史

蠟皮蜥的種名reevesii是以自然學家和收藏家約翰·裏夫斯(John Reeves,1774-1856年)的名字命名,他將蠟皮蜥的標本送回英國。裏夫斯受僱於東印度公司作為“茶葉檢驗員”,並於1812-1831年在中國居住。請注意,施泰涅格(1907)表示,約翰·裏夫斯的兒子約翰·羅素·裏夫斯(John Russell Reeves,1804-1877)將材料寄給了格雷(Gray),因此這裏有可能出現混淆。 [3] 

蠟皮蜥形態特徵

蠟皮蜥
蠟皮蜥(8張)
體長150毫米,尾長為體長的兩倍。頭高而短小,體扁無鬣鱗,尾粗壯。吻高而斜向吻端,鼻孔大,鼻孔與上唇鱗之間有4-5排小鱗;耳孔橢圓形,幾與眼徑等長;吻、頭頂部的鱗較大,具稜,背部鱗小呈顆粒狀,微具稜,四肢前外側和胸腹部的鱗大而光滑;咽喉部有一排大鱗與下唇鱗平行排列,並且有兩排橫溝褶,褶緣的鱗甚小。頸部皮膚松,固定後成皺褶狀。尾粗而寬扁,逐漸成柱狀,末端成鞭狀;尾腹面的鱗大而具稜。後肢強壯而長,向前可達頸部,爪發達,第三趾基部內側有3-5枚三角狀的大鱗。每側有股窩13-18枚。 [4] 
生活時顏色及斑紋的變異頗大,背面一般為灰棕色或深棕色,滿布橘黃或橘紅色圓眼斑,體側為兩色相間之橫紋,四肢及尾正中部的斑點小,腹面一般為乳黃色,無斑或有麻斑。幼體背色深,具圓斑,尾部鮮磚紅色。 [4] 

蠟皮蜥生活習性

蠟皮蜥通常棲息於沿海沙岸地帶,在略有坡度的地方挖掘洞穴,用於居住。洞穴常見於土墳堆上,洞口呈扁圓形,穴道深約1米左右,與地面大約成30度角。它們不會羣居,都是一蜥一洞的原則。幼蜥和雌蜥的洞口較扁,而且洞較淺,與之相比之下,雄性洞口較圓,且洞較深,雄性蠟皮蜥的洞穴一般築在雌性的附近。將洞挖好之後,它們會把洞口的泥土推散,直到看不到有挖出來泥土的痕跡。從洞口往裏50釐米左右的地方會有分岔,一條繼續與地面呈30度角向下一直通往棲息室,另一條則為逃亡穴,也是以30度角的方向向上挖到離地面2毫米的地方。有遇到危險時,危急時刻從逃亡穴破土逃跑。蠟皮蜥一般會在下雨前和傍晚趕回洞裏,然後用土將洞口封住。蠟皮蜥這種生存方式非常安全,一般不會受到特殊傷害。通常在白天氣温適宜時,出洞活動覓食,主要以昆蟲為食物。只要受到驚擾,便立即竄入洞中。雌性還會將卵產在自己洞內的棲息室中。 [5] 
蠟皮蜥的四肢強壯,爪較發達,適於挖洞。前二足短而有力,後二足長,可輔助自身快速奔跑。它們的足部有硬甲,尾較長,約佔身長一半。它們經常挖很深的洞用以當作自己躲藏的最佳場所,身體上有鮮橙色的花紋。在遇到危險時,蠟皮蜥小會展開肋骨,以展現出腹部兩側鮮豔的皮褶用以恐嚇敵人。它們通常在白天温度適宜時,出洞活動加覓食。在遇到干擾後,便會毫不遲疑地立即竄入洞中。在中國海南,蠟皮蜥一般在3月末出洞進行活動,到11月份左右便會入洞過冬。 [5] 

蠟皮蜥分佈範圍

分佈於柬埔寨、泰國、越南和中國。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廣東、澳門、海南、廣西等地。 [5]  [3] 

蠟皮蜥繁殖方式

蠟皮蜥的雌性和雄性略有不同,其雄性身上的花紋較為鮮豔,在腹部兩邊有紅色的條紋,身上還會有黃色圓點,生殖器官在後兩足之間,還有藏於排泄孔裏的陰莖。雌性花紋與雄性相似但卻暗淡無光,其生殖器與排泄孔為一體,也是在後兩足之間。雌性在一年中產卵兩次,一期是在4-6月,另一期集中8-10月,每次會產3-12枚卵。它們的前足擅長挖洞,在交配期間雌雄彼此同穴生活,之後將分開。雌性在生卵期挖洞較深且彎曲,此洞的温度約35℃,濕度在60%以上,這樣的洞適合用以產卵孵化。孵化後3天左右小臘皮蜥便可獨自離洞開始生活,大約半年便可達到性成熟期。 [5] 

蠟皮蜥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爬行類)——瀕危(EN)。 [2]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