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蠟染

鎖定
蠟染,是我國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灰纈(鏤空印花)、夾纈(夾染)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印花技藝。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由於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於製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悦目。
中文名
蠟染
地理標誌
湖南、貴州、四川雲南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請地區
安順、黃平;四川珙縣、貴州丹寨
編    號
Ⅷ—25

蠟染歷史源流

點蠟 點蠟
君友會王愛君文集《蠟染》篇釋義:蠟染,是一種古老染色術,印度尼西亞或馬來西亞人叫做Batik,日本人稱為蠟纈染(亦稱蠟染),利用這種方法染出來的圖案,兼具了藝術的裝飾趣味及實用價值。蠟染藝術出現在中國,歷史悠久。根據二儀實錄記載,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且出現特殊花樣。至於實物的出土,比文獻記載還要早的,有長沙戰國楚墓出現一面染纈模樣的被面,花紋不詳。晉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圖案是重疊斑花,也就是唐宋時代所謂瑪瑙纈。中國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成熟多了。當時的蠟染可分為兩種:單色染與複色染;複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種之多。後人可從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中的兩位婦女的衣裳及虢國夫人遊春圖中的幾個騎馬人物的衣服,窺見唐代蠟染圖案之豪華美麗的情況。由於唐代中國文化對於日本影響頗大,奈良的正倉院,從唐代一直保存着各種唐代以來之中國工藝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蠟纈屏風,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學和尚帶回去的。蠟染在中國,自宋代以降開始衰退,而在同時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蘇門答臘等島)卻大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人的平常衣服幾乎都以蠟染布料製造。

蠟染發展

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應該早於蠟染工藝。也就是説蠟染工藝的產生,必然要經過一段漫長的對染色材料認識與應用過程。這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與過程,為蠟防染工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追溯歷史,舊石器時代的中國山頂洞人,就已經使用礦物顏料來着色。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國就已經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藍、菘藍、紅花等進行着色。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藍,比中國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藍和紅花,比中國晚了1000年。可見,中國紡織染色的歷史極為久遠。在這裏,我們研究中國染色的萌芽及發展過程,就是為了探討蠟染產生前的一些基本條件。
探討蠟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種研究所依據的材料,除文字記載之外,更重要的是實物的發現。遺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蠟染物品是貧窮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階層的生老病死大多數是從簡的,因此,古代蠟染的實物出土實在少之又少,這和皇宮貴族死後所留下的大最豪華的紡織品簡直無法相比。這種現狀勢必會給研究中國古代蠟染帶來困難。那麼,如何研究這份寶貴的遺產呢?除了根據文字記載和出土實物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邏輯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斷,以此來研究中國蠟染才有一定的説服力。儘管這些推斷也許不盡完善,但也可以為進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提供一種思路。為此,可以認為,從北京山頂洞人使用單一的礦物顏料到後來豐富多樣的染料;從原始先民的單一色彩塗繪到後來的多樣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但其發生與發展總趨勢應該是:從使用色彩材料來説,古人是從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直接使用帶有色彩的自然物)發展到對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後使用(自然物的研磨與調混形成色彩),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色彩裝飾對象來説,古人是從利用色彩着色於自身(塗身,文身)發展到利用色彩着色於物體(彩陶、服裝等),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織物染色工藝來説,古人是從單一的手繪色彩於織物上發展到多種方法賦彩於織物上(繪、繡、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時發生。
上述推斷,可根據文字記載與出土實物的比較來做進一步的證實。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人類對色彩及染料的認識與應用遠早於紡織色彩。人類使用色彩的行為經歷:“人類從着色於自身開始(文身)——發展為着色於物體。”考古材料已經證明人類最早認識的顏色是紅色,5萬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就已經開始使用紅色礦物顏料。“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已經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曾發現赤鐵礦(赭石)粉末和塗染成赤色的石珠、魚骨等裝飾品。新石器時代的塗彩更多。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紅、白、黑、褐、橙等多種色彩。當時所用的顏料,大都是礦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狀赭石外,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發現硃砂。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發現彩繪和研磨礦石等工具。這些礦石的粉末,曾用於紡織品着色。
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僅運用於衣飾,而且廣泛採用礦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在礦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硃砂。硃砂即我國史書所載的“丹”(即氧化汞)。最具説服力的實例是陝西茹家莊西周墓中出土的紡織品,其上的硃紅色用硃砂染成。當時,染色技術運用比較廣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另外還專門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較普遍的有藍草(蓼藍)。《夏小正》中已有“五月,啓灌蓼藍“的記錄。就色彩品種而言,《詩經》提到的有“綠兮綠兮,綠衣黃裏”、“素衣朱繡”、“載玄載黃”等。染色的工具,相傳有染缸和染棒。根據顏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別採用膠黏劑和媒染劑,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並用等工藝。
綜上所述,彩陶繪色、織物染色等歷史事實説明蠟染產生已經具備充分的條件。

蠟染發展基礎

蠟染,古稱“蠟纈”。傳統民間印染工藝之一。是一種以蠟為防染材料進行防染的傳統手工印染技藝。據考證,“蠟染”一詞在文獻中最早、最確切的記載是唐代慧琳寫的《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之“眾纈”:“今謂西國有淡歰汁,點之成纈,如此方蠟點纈也。”“纈”是以輔染物輔助印染過程而染出的織物,纈的出現標誌着我國古代絲綢印染技藝的重大進步。主要方法是用蠟刀蘸蠟液,在白布上描繪幾何圖案或花、鳥、蟲、魚等紋樣,然後浸入靛缸(以藍色為主),用水煮脱蠟即現花紋。結構嚴謹,線條流暢,裝飾趣味很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蠟染的發明以人們對物質特性的重複認識和利用為基礎,並需要具備一定的環境因素和技術條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質條件和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蠟染是基於人們對服飾美化的需要,在人類文明進步到一定程度後產生的,是在多種染織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蠟染產生的時間應在紡織、印色和畫饋工藝成熟之後。從原料上看,蠟染對面料沒有特殊要求,棉、麻、絲、毛織物都能採用;防染材料也不拘於特定品種,動植物蠟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樹脂和蜂蠟;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藝,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藍為主。從範圍來看,蠟染技術存在與世界上很多地方,風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種多樣。由於受地理和氣候的影響,北方寒冷地區不宜進行蠟染,因此蠟染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1] 

蠟染分類

蠟染 蠟染
中國民間蠟染藝術,由於地域廣袤,形成了不同形式與不同風格的蠟染藝術。對於這種多樣的蠟染藝術現狀,不管是從不同地域還是從不同民族來認識和理解,似乎都很難採用一種方法或一種分類。因此,有學者按不同地域分析蠟染藝術的特徵,有學者按不同民族理解蠟染藝術的風格,筆者以二者兼容方式,來分析與論述中國的蠟染藝術。
中國蠟染主要集中的地域是貴州、雲南、廣西、海南、四川、湖南、廣東,台灣、江西等地。按風格來説,中國蠟染的風格可分為不同的類型、特徵,如丹寨型、重安江型,織金型、榕江型、川南型、海南型、文山型等。2這種風格分類,是以藝術為主、跨地區的分類方法。不同地域其蠟染在用途、工藝、圖案、風格上各不相同。

蠟染蠟染的價值

蠟染美術價值

蠟染冰紋效果圖 蠟染冰紋效果圖
蠟染的冰紋就是它讓人們為之讚美不絕的性格特徵。冰紋的形成,是蠟畫胚布在不斷的翻卷侵染中,蠟跡破裂,染液便隨着裂縫浸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難以摹繪的天然花紋,像冰花,像龜紋,真是妙不可喻,同樣的圖案的蠟畫布料,侵染之後,冰紋就似人的指紋一樣決不相同,展現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蠟染的"冰裂"紋,類似瓷釉之"開片"極具藝術效果。裂之大小走向,可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處地表現描繪對象,特點鮮明。要染多色彩層次的花口,可採用分色封蠟的手段,表現力更豐富。蠟染多用於製作工藝服裝、壁掛、枱布等。

蠟染審美價值

蠟染是生活、生產、戰爭、遷徙等場景按照自然的規律和心理活動邏輯進行簡體、變形、誇張和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靈符號,組成一種理想化的完形關係。這種“人化”作用溝通了人們心靈的聯繫,架起一座人類共同審美經驗的橋樑。它像一條紐帶,把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傳統、不同文化氛圍中的人從深層意識中聯結起來。這種溝通作用使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目標與角度,從積澱下來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層次的內容。

蠟染文化價值

蠟染在現今的歷史條件下,已由原有功利內容的意念標記轉化為用做欣賞的審美形式,人們在對這藍白相間的幽遠、神秘象徵符號的聯想與品評中,重新領悟並充實了它的內容。當人們站在現代文明的角度去審視與評價這種傳統的文化藝術品時,它實際上已超脱了自身,作為一種藝術元素進入了現代藝術生活,實現了向新的文化氛圍與審美境界的跨越,展示出新的文化意義。傳承
蠟染藝術經過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國極富特色的一株藝術之花。
蠟染圖案以寫實為基礎。藝術語言質樸、天真、粗獷而有力,特別是它的造形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進行了大膽的變化和誇張,這種變化和誇張出自天真的想象,含有無窮的魅力。圖案紋樣十分豐富,有幾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來自生活或優美的傳説故事,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蠟染是古老的藝術,又是年輕的藝術,現代的藝術,它概括簡練的造型,單純明朗的色彩,誇張變形的裝飾紋祥,適應了現代生活的需要,適合現代的審美要求。

蠟染工藝流程

蠟染處理

先將自產的布用草灰漂白洗淨,然後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狀塗抹於布的反面,待曬乾後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蠟染點蠟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裏,用火盆裏的木炭灰或糠殼火使蠟融化,便可以用銅刀蘸蠟,作畫的第一步是經營位置。有的地區是照着紙剪的花樣確定大輪廓,然後畫出各種圖案花紋。繪出大輪廓,便可以得心應手地畫出各種美麗的圖案。

蠟染染色

浸染的方法,是把畫好的蠟片放在藍靛染缸裏,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後取出晾乾,便得淺藍色。再放入浸泡數次,便得深藍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織物上出現深淺兩色的圖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後,在淺藍色上再點繪蠟花浸染,染成以後即現出深淺兩種花紋。當蠟片放進染缸浸染時,有些"蠟封"因摺疊而損裂,於是便產生天然的裂紋,一般稱為"冰紋"。有時也根據需要做出"冰紋"。這種“冰紋”往往會使蠟染圖案更加層次豐富,具有自然別緻的風味。

蠟染去蠟

經過沖洗,然後用清水煮沸,煮去蠟質,經過漂洗後,布上就會顯出藍、白分明的花紋來。
(依據貴州安順傳統蠟染工藝流程整理)

蠟染工具材料

蠟染工具

貴州蠟染製作工具 貴州蠟染製作工具
繪製蠟花的工具不是毛筆,而是一種自制的鋼刀。因為用毛筆蘸蠟容易冷卻凝固, 而鋼製的畫刀便於保温。這種鋼刀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同的薄銅片組成,一端縛在木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以易於蘸蓄蜂蠟。根據繪畫各種線條的需要,有不同規格的銅刀,一般有半圓形、三角形、斧形等。

蠟染染料

蠟染的基本原理是在需要白色花型的地方塗抹蠟質(古代是蜂蠟,現代是石蠟、蜂蠟、木蠟等混合蠟),然後去染色,將沒有塗蠟的地方染成藍色,有蠟的地方因為沒有上色而呈現白色,行話叫做“留白”。但是無論哪種蠟,在高温下都會融化,因此用於蠟染的染料只能在低温下染布,否則蠟一融化,就無法留白了。但是古代沒有化學染料,只有天然植物染料,能滿足低温染色的只有靛藍一種。當然,可以製作靛藍的植物有多種,比如蓼科的蓼藍、十字花科的菘藍、豆科的木藍等多種植物莖葉都可以發酵製造靛藍染料。
為什麼靛藍能夠在低温下染色呢?這是因為靛藍染色屬於氧化還原反應,是可溶性隱色體滲入纖維之後、在纖維上就地合成靛藍染料的一個過程,這個氧化反應只需要在普通的冷水中就可以進行。
古代染其他顏色的染料,比如紅色的紅花、茜草和黃色的梔子、薑黃,還有綠色的凍綠等植物染料只能在較高温度的熱水中才能上染棉布,否則就很容易掉色。而在這種高温下,蜂蠟已經融化,無法保持防止染色的花形,因此古代是很難做出其他顏色的蠟染花布來的。
現代印染工業中,大量使用的X型活性染料都是低温型的,可以在20-35度以下染色,而且色譜齊全,因此,現代蠟染工藝品可以做到五彩繽紛,各種顏色都能加工。但是,從綠色環保的角度來説,還是靛藍蠟染布更加安全有益健康。

蠟染原料

自織白棉布

蠟染保養方法

一、由於蠟染的原料是純棉布,因此在保養方面應注意防潮、防腐蝕,以免發黴長蟲。如果買回後是用於收藏而非裝飾,請定期取出涼曬。
二、蠟染可以隨時用水清洗,但在洗的過程中不要使用清洗劑,以免掉色;也不可用機洗,因為很多染畫主要是以須邊突出主效果,用機洗會將須邊攪壞。洗完後的蠟染製品可以熨燙。
三、蠟染製品買回後,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裝裱。同時蠟染由於是用100%純棉布製成,因此還是服裝、被套、牀單等的極佳選擇。只要運用得當,一定會讓您的居室或者辦公室呈現另一番情趣。
四、蠟染在收藏與保養過程中應放置在乾淨、整潔、無塵的環境中,並應有專人定期清掃。

蠟染分佈及特點

蠟染貴州

中國貴州安順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也是著名的蠟染之鄉,被譽為“東方第一染”。境內有黃果樹瀑布、龍宮、屯堡文化(天龍鎮、雲峯八寨等)、天星橋花江大峽谷等眾多著名景點。安順有“滇之喉、黔之腹,粵蜀之唇齒”的讚譽,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更是“商業甲於全省”。安順於1992年成功舉辦了首屆蠟染藝術節,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眾多賓客,自此蠟染藝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安順有大量的蠟染作坊、工廠,湧現出洪福遠等一批知名的蠟染藝人,安順的蠟染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

蠟染雲南

蠟染製作比較複雜。先把白色底布鋪平在木板上,再將黃蠟放入金屬容器裏用小火溶化,用蠟刀蘸上蠟汁在底布上繪製圖案。蠟染使用的蠟刀很特別,其結構有點像一支蘸水鋼筆。其筆桿用竹棍做成,稱為“刀把”,筆尖是三片犁鏵形的銅片,稱為“刀片”。銅片之間留有縫隙,用以儲藏蠟汁。持握蠟刀的方法與平常我們握筆寫字大相徑庭。我們握筆寫字時總是筆桿幾乎垂直,筆頭稍稍後傾,筆尖向下;而握蠟刀則是刀把大幅度前傾直至超過45度角,刀片後傾幾乎置於腕下。作畫時,對於那些長的直線,蠟刀只能隨着手腕作縱向運動,而橫向和其他運動則僅能用來點綴一些小短橫和繪製圓形。若橫向直線較長,就得將手臂直至整個身體調轉方向,或者將底布調轉方向。在整個繪製過程中,蠟汁必須保持合適的温度。温度過低蠟汁就會凝固,温度過高則蠟汁容易變黑甚至起火。
繪好圖案後,將布放入染缸浸泡數小時,再撈出放到清水中涮洗以除去多餘的染料,然後放入水鍋裏將蠟煮化,再放到清水裏漂洗。這樣,繪畫時着蠟的地方因染料無法附着而成為白色,原先空白的地方則被染浸上了顏色。
染料一般為黑色或藍色,因此染出的成品就是黑白相間的圖案。有的又在白底上再綴上紅黃等色,使其圖案更加精美。

蠟染湖南

根據龍光茂的研究,湘西方言的蠟染歷史久遠,文字記載中的蠟染雖然很少,但歷史總是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它的痕跡。如龍山縣的“靛坊”這一地名,説明在歷史上這裏盛產蠟染所需的重要原料——藍靛,並且還彙集了眾多的染布坊,形成了一個大的產業。20世紀50-70年代,湘西各地有幾百家染坊。每年3月,與種甘蔗一樣均採用扦插種植,6月至10月採枝莖和葉子,放入盛有清水的池中泡爛,然後除去枝葉.倒入石灰水,只需一個晝夜,池底即生成藍黑色的糊狀物成——藍靛。
湘西地區,除就地取材染制各種色布外,蠟染是一種獨特的、傳統防染技法。湘西蠟染多采用家織的土棉布,較少採用麻布和絲布。方法一,以薄木板鏤空為花紋,即圖形雕成空心花孔,用來做蠟染花模。然後,壓在白布上灌蠟汁入花紋內。待冷卻,再將花板解開,取受蠟之布投入染缸中浸色。其染液採用當地一種藍靛染液進行浸染,未被蠟液覆蓋之布,一染即上色,被蠟溶液蓋住的花型則安然無事。染後,將布熱煮使蠟脱去,花型則顯露出來。花紋主要是花、鳥、蟲、蝶和幾何圖形,用來印染牀單、被面、枕巾,帳沿、門簾,適用美觀。方法二,將盛有蜂蠟的金屬盆置於木炭火上熔化,等蠟液表面泛起淡淡青煙時,即可進行蠟繪。蠟繪是採用特製的銅蠟刀,蘸上熔化的蠟液,在布上繪製圖案。蠟繪圖案後,即可進行染色。染色時需先“發缸”,缸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石從水、酒糟、老缸液進行發缸。數天後,染液由藍黑色轉為綠黃色時即可染色。如果要得到較深的藍色時,要近十次才能得到。如果要少量紅色,黃色時,則採用椿樹皮和黃梔子樹皮搗碎後,取其汁液染繪即可。在染色過程中,凡繪有蜂蠟處,布纖維被密封,染液滲不進去,但在染色翻動過程中,由於布面折皺,蜂蠟形成裂縫,這些裂縫變化豐富,有粗有細,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染液浸入後,即染成譽之為“蠟染靈魂”的冰裂紋,這種冰裂紋變化自然,人工無法模仿,有着很高的審美價值。染色完成後,在沸水中褪蠟,原來繪有蜂蠟的地方則呈現出白色花紋,最後漂洗除去鹼性和浮色,晾乾,蠟染完成。

蠟染蠟染圖案

蠟染常用題材

蠟染 蠟染
從貴州蠟染紋飾題材的歸類上看,主要分為自然紋樣和幾何紋樣兩大類,自然紋樣中又可分為植物紋樣和動物紋樣。
自然紋樣中的植物紋有菊花、蓮花、桃花、蘭花、牡丹、石榴、葫蘆、向日葵、雞冠花、浮萍、水草、蕨菜花、辣椒花以及山裏無名花卉等紋樣,動物紋有牛、龍、鳥、虎、獅、象、鹿、狗、兔、雞、鼠、鳳、雉、山雀、貓頭鷹、蝙蝠、蝴蝶、蜜蜂、青蛙、螺螄、龜、蝦等紋樣。這些題材都來自貴州少數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而是做了大膽的變化和誇張的藝術處理。這種變化和誇張既準確地傳達了物象的特徵,又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概括能力。
苗族蠟染布 魚鳥紋 苗族蠟染布 魚鳥紋
鳥是蠟染工藝品中最常見的題材,尤其在貴州南部榕江、三都、丹寨等地區,幾乎每一張蠟染民族工藝品都離不開鳥,造型千姿百態。
魚紋在貴州各地的蠟染中都能見到,形態各不相同。革家的魚紋造型飽滿、工整精細;丹寨的魚紋多與鳥紋、花卉紋互變共生,活潑生動;織金蠟染民族工藝品的魚紋則已演化成抽象繁雜的曲線造型。榕江蠟染中,魚更是被賦予了神秘色彩。在鼓藏節第三天,全氏族的男女老少,須身掛麻絲和乾魚跳“米湯舞”,苗家認為魚命大多子,而麻割後復生,以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子孫像魚崽,富貴如漲潮。苗族婚禮中也有捉喜魚的儀式,是企望子孫繁衍像魚那樣迅速和眾多。
幾何紋樣在貴州各地的蠟染中都能見到,尤其是貴州西部的六枝、黔西、織金等苗族蠟染工藝品中更為常見。幾何紋樣包含有十字紋、萬字紋、太陽紋、星辰紋、井字紋、水波紋、漩渦紋、銅鼓紋、八角花、牛角紋、回紋以及各方式方形紋等自然物象幾何化的紋樣,多是他們祖先留傳下來的。這些紋樣都有古老的傳説,以示對祖先的懷念。按習俗,這類蠟染圖案是不能隨意改動的。儘管幾何紋只是由點和線組成,苗族婦女們卻能指着這些抽象紋樣解釋它們描繪的是什麼。既有單獨圖案的明確含義,又有組合圖案的象徵解釋。先民們為生存而採集、耕作,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無比強大,於是產生自然崇拜。他們對自然物精心模仿並進行抽象性的創造,寄託熱愛生活的情感和祈福消災的願望。同時,在狩獵到馴養中對動物的觀察和了解也使得他們創造了鳥眼紋、鳥翅紋、虎爪紋、貓腳紋、駿馬紋、腸子紋等。雖然是對自然物象的局部模擬,然而,由於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這些圖案大都具有超越模擬的意象色彩。另一方面,還有許多幾何紋樣具有原始巫教性質,如山川紋、田丘紋、湖泊紋、城池紋等。這些都與其先民的生息發展和戰爭遷徙有關,是對祖先故土的緬懷,是遷徙路線與過程的記錄。而那些“苗王印”背牌紋、鳥翅紋、鳥眼紋、蝴蝶紋之類,傳説都是祖先的化身或象徵,是動物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一種印記。貴州蠟染民族工藝品中的很多紋樣都可以從銅鼓上找到出處,例如鼓面中心花紋----太陽芒紋、同心圓、鋸齒、雲紋、雷紋、線紋、針狀紋、鳥紋、魚紋、瓜米、花瓣、樹葉、萬字紋、壽字紋、螺旋紋等。這些圖案有的在蠟染中保持原樣,但更多的時候是根據製作者不同的審美眼光和表現手法,通過不同的組合和變形形成千姿百態的造型;有的隨着時代的發展,在蠟染圖案中有更新和變異。
許多貴州蠟染工藝品中的造型已經無從考證它所代表的意義。祖輩留下來的蠟染圖案,經過苗家婦女世世代代的傳承,已經完全內化於她們的思想中,融入到她們的審美觀念裏,她們信手畫來的,就是令我們讚歎驚羨的極富想象力的藝術造型,而問及她畫的是什麼,或為什麼要這樣畫,她們也難以回答。要讀懂這些造型實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為了從那簡單質樸而又妙趣橫生的圖案中國得到藝術的啓迪,我們必須重新掌握一種陌生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必須以整個身心投入另外一個遠離我們時代的世界中去。 [2] 

蠟染造型特點

蠟染 蠟染
貴州蠟染民族工藝品無論從造型是還是從構圖上,都體現了少數民族婦女以飽滿為美、以齊全為美的審美觀念。如榕江、三都的一些苗族蠟染工藝品中,動物的頭部無論是從正面還是從側面看,都有雙耳、雙眼、雙腳。有時在動物身體輪廓內添畫內部結構,如動物腹內畫上腸子,魚身內畫上魚刺等。苗族婦女在創作時不會追求表現透視效果,而是要力求形體完整,即使比例失調也要使得造型顯得完美而齊全。在蠟染圖案造型上,她們也要求完美,如白領苗肩部的“窩採”幾何紋樣,外形飽滿而流暢。在圖案整體結構上,貴州民族婦女採用對稱構圖、中心式構圖、分割式構圖或散落式等構圖形式,將各種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各種複合形、形中形造型,整個畫面和諧統一、生動活潑,充滿想象力。
貴州很多地區的蠟染圖案具有程式化的題材加工和構圖方式,無論是造型輪廓還是圖案組合,基本上都是按本民族或本支系所特有的一種程式形式來完成的。從蠟染內容題材上看,無論是互變共生的丹寨蠟染花鳥魚蝶,還是造型神秘的榕江各類鳥龍,都有其特定的傳説與信仰,並具有固定的模式和形象。從構圖形式來看,也反映出程式化的特色,往往根據不同的用途而有相應的構圖形式,榕江蠟染和黃平蠟染甚至在點蠟時也多是依靠固有的紙樣來構圖。因此,不同民族、支系及地域的造型構圖有着明顯的區別。例如,丹寨的蠟染被面和牀單,構圖形式基本是上下或左右的對稱組合,同時又具有散落式的特徵。而安順蠟染民族工藝品構圖基本為中心式加多層構圖,較為嚴謹。對比不同時代的貴州蠟染工藝可以發現,經過幾代乃至幾十代人千錘百煉,構圖的基本規律在各地幾乎是不變的,因為這種程式化的圖式是勞動者集體審美意思的產物,所以具有十分強烈的傳承性。
貴州蠟染工藝還充分體現了適合紋樣造型的成功運用。貴州少數民族婦女善於依勢造型,先安排大的佈局結構,然後在不斷產生出來的空白處設計新的圖形,各種圖形之間相互適應、相互穿插,最終將圖案佈滿畫面。她們在設計時把每一塊畫面都當成獨立的空間,隨形而設計的圖形飽滿而又富有創意。如丹寨苗族婦女點蠟時,先直接往布上任意繪製圖形,在一個圖形出現之後,於空白處畫第二個圖形,完成第二個圖形後,又在剩餘的空白處畫第三個圖形。每次剩餘後的空白都是一些新出現的不規則的形狀,給設計新形帶來了難度,但也提供了想象空間。苗族婦女總能根據新出現的形狀設計出新的圖案,在空白處填上合適的圖形。又如榕江蠟染長幡,中心圖案是一條蜿蜒起伏的長龍,龍身兩側形成的弧形區域內,則隨機填充一些小型圖案,如卷龍、飛鳥、青蛙、游魚等,而鳥翅、魚身則作適當的變形或增添花葉等內容以適應需填充的區域。因此,她們不用精確計算圖案所佔的面積,而是隨機應變,工巧天成。這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創作方法使得貴州蠟染工藝品圖案既生動又有序。
貴州蠟染圖案在組織上十分講究視覺秩序,將不同物象處理得多樣統一、整齊均衡、滿兒不亂,對每個紋樣的刻畫都照顧到全局效果。點、線、面的配合有致,取捨、誇張、提煉等藝術手法運用恰當,使貴州蠟染工藝品豐富多彩,清新明快,極感染力。如納雍蠟染民族工藝品,其紋飾由多重弧線和小塊面組成,動感強烈,對比分明,是線面組合美的典範。黃平革家蠟染是點線的組合為特色的,效果工整、精細。貴州少數民族婦女還根據自己的審美習慣,通過取捨、提煉、誇張等藝術手法對各種物象進行重新歸納和整理,創造出最具特徵的藝術造型。如丹寨蠟染中鳥紋多強調肥壯的鳥身,而捨棄鳥翅的圖案。榕江蠟染工藝品中常有誇張鳥眼的造型。納雍蠟染中,極為抽象的魚和鳥的造型則是對原有形態的整體化的概括。
貴州蠟染工藝品還表現出人化自然的願望,少數民族婦女還通過對物象進行添加、改造、打散、重構,然後按照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把形象塑造得更理想化。她們不拘泥於對自然的模仿,也不強求圖案符合客觀的形式和比例,而是依據動物和花卉的各種形態,更具自己的愛好,自由發揮想象力,對客觀事物加以提煉和概括,或進行形象的再造,從而創造出各種合體紋樣。貴州蠟染工藝品中常常可見一些物象結構並重新組合而成的奇花異獸,或在物象內部添加其他元素,使其特點更明確,形象更優美,形成有趣味的形式感。如丹寨和三都蠟染中,苗族婦女將鳥雞冠處理成花朵,雞身變成魚身等,這些造型雖然有違自然規律,卻使得畫面效果活潑有趣,天真自然。
貴州蠟染工藝品雖然通常只有藍白二色,但是因恰當地運用了各種藝術手段,佈局合理,結構嚴謹,動靜相宜,擺脱了單色帶來的侷限性,而顯示出豐富層次。這些圖案經過一代代少數民族女子的傳承和完善,提升了民族整體的審美水平,是她們自由創作的積澱和智慧的結晶。 [3] 

蠟染文化內涵

蠟染 蠟染
貴州蠟染工藝品是一種浪漫主義藝術,採用的蠟染圖案含蓄地表達了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她們期望藉助使用造型中的動植物紋樣,佔有它們的美麗和靈氣。如鳥紋的應用既是出於對它靈巧健美的形態的欣賞,也是由於羨慕它自由飛翔的能力。通過對鳥的各種形象的傳神刻畫,創作者的感覺、情感、願望、要求都在這方寸之間得到了表現和傳達。貴州蠟染圖案還表現了創作者幻想有各種動植物的優勢,神通廣大而不被束縛,希望以他們的形體、能力來彌補自己不能企及之處。如人頭蝴蝶、人頭龍、人頭虎、人頭魚等,最直接地表達了這個意識。貴州蠟染工藝品中的動植物題材的選擇不僅注重外在美,還考慮它們所藴含的美好含義,並將其與人的品性相互關聯。如龍能保寨安民,蝴蝶是族羣始祖,姬宇鳥美麗善良,魚蝦表示食物豐足,蛙蟾代表五穀收成,老虎威武勇猛,牛吃苦耐勞,狗、猴、貓、鼠和兔機靈活潑。至於那些動植物或與人的組合圖案。如人與物結合,動物與植物結合,物與物之間相互切換,則表現了人與動植物及自然的相互往來和幫助。苗族地區因地域不同,圖案的寓意也有所不同:黔東南苗族把蝴蝶紋和鳥紋比喻為原始圖騰;而貴州納雍、水城、六枝等地的苗族把蝴蝶比喻為美好的象徵;織金、普定、平壩的苗族的鳥紋則是生殖生命的象徵。
貴州蠟染圖案是貴州民族歷史文化的圖式註解。在題材上多選擇能代表美好事物的形象,並且都有一系列的理論作依據,如神話、史歌、傳説、故事等,陳述了他們之所以選用這些題材的由來,也反映了他們的風俗和審美觀念。當少數民族婦女製作蠟染時,神話傳説故事的氛圍早已暗示着某種心理意識,並且有着某種源自內心確定性的思維定勢和價值指向。苗族蠟染圖案中,有楓木、蝴蝶作為苗族始祖的傳説,有姬宇鳥幫助蝴蝶孵化萬物的傳説,有狗為人採摘稻種的傳説,有姜央兄妹成婚繁衍人類的傳説。正是這些神話傳説豐富了苗族蠟染的內容,就像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多來自於聖經題材一樣,如果沒有這些神話傳説的滋潤,貴州蠟染也將黯然失色。
在世代傳承的貴州苗族蠟染圖案中有很多記述苗族先民社會和歷史的主題圖案,如“黃河”、“長江”、“平原”、“城池”等,生動地描繪了苗族祖先的悲壯遷徙史,苗族蠟染圖案因而被譽為“無字史書”。這些圖案被視為本民族圖解的歷史展示與傳承,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逐漸分離的苗族羣體就是依靠這些圖案來牢記他們共同的文化關聯,教育後來者不忘祖先故土的。正式因此,這一代代苗家人,不僅活着的人珍視它們,去世的人也必須穿戴着有這些圖案的壽服才能下葬,只有這樣,死者的靈魂才能返回祖先故地。這些圖案對於培養民族意識、保存民族個性起到了重要的作。對於沒有文字的民族,則發揮着文化符號的功用,具有歷史的認識價值。
在貴州少數民族中,服飾圖案是人們交往中首先指認的目標,服飾上的傳統紋樣往往具有特殊意義和強烈的族羣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體現羣體意識、標識族羣文化、協同族羣管理的作用。貴州的少數民族尤其是苗族,歷史上災難頻繁,經過一次次戰亂和遷徙,能夠生存下來,完全是依賴族羣的同舟共濟、患難與共的精神。只有羣體的力量,才是保存個體生存的條件,因此貴州的少數民族特別重視同祖、同宗、同支系的團結和行動的統一。同一風格款式的服裝以及統一風格的紋樣主題是身處這一民族文化內的人們必須無條件接受的,就像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一樣。正如苗歌中唱到“穿衣同匹布,穿裙同樣花,做活同一處,我們團結地方,我們團結村寨,我們走一條路,我們走一座橋,我們轉頭在一邊,立足在一起。”
民族服飾圖案的重要標識作用使一些民族和支系在婚姻選擇、宗教信仰以及對外交往等方面“只認衣冠不認人”。有的苗族支系甚至不願與不同服飾的苗族結親,寧願到幾十裏甚至上百里意外的寨子裏找服飾相同的苗族通婚。正因如此,苗族婦女才能將服飾原封不動地世代相傳,使蠟染等製作技藝代代相傳。儘管製作工藝繁雜瑣碎,儘管她們並不完全明瞭紋樣的含義和來龍去脈,但她們依然十分投入地織、染,體現了她們對族羣、支系文化的認同和尊崇。
隨着民族間文化的不斷交流,漢族圖案也以各種方式傳入貴州並未貴州民族所接受和喜愛。貴州蠟染中有很多圖案是來自於漢族文化中的。比如,丹寨蠟染中有蝙蝠、石榴、鳥、雲、壽字紋、萬字紋等文化中的傳統圖案。安順蠟染民族工藝品已經基本漢化,成熟的圖案中很難再找到苗族傳統文化的痕跡。 [4] 

蠟染文化現象

苗族蠟染的文化迴歸現象
1981年7月,“中國貴州民間工藝品展覽”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展出,以苗族蠟染為主體的圖案集《蠟花朵朵》被丹麥國家博物館作珍品收藏。1982年5月,“中國傳統技術展覽”在加拿大多倫多市的安大略科學中心隆重開幕,大廳中央,蠟染製作技術最富有藝術性和獨創性的一道工序--蠟畫表演,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人們都以搶先一睹中國苗家姑娘楊金秀精湛的蠟畫技藝和嫺熟典雅的東方色彩為快,從中領略中華民族數千年古老文明的真諦。他們觀賞、讚歎,稱苗族的蠟染是真正的“東方藝術之花”,是當代世界民間工藝的最高水平。稍後,苗家姑娘王阿蓉、楊芳先後被邀到美國、香港等地表演蠟畫技藝,引起轟動,被譽為“蠟藝師”、“蠟花小姐”。短十、短的數年間,貴州苗族蠟染遠播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不僅供藝術家們的欣賞、評價,而且在國內外廣大人民羣眾中成為一種生活時尚,產生了強烈而廣泛的影響。
為什麼從深山中走來的苗族蠟染能一步跨出國門,引起另一個陌生的羣體的關注和羨慕併成為流行時尚呢?
這是因為,傳統苗族蠟染在現代社會中如同一股清新的風,令現代人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温馨。它的價值與其説是來自於自身,毋寧説是來自不同社會文化的同構與藝術潮流的推動作用。換句話説,“苗族蠟染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它並不單純是苗族社會生產功能或自然規律的凝固形式,還滲透着一種普遍的自然因素,即既普通又特殊的個人感受。它屬於人類自然稟賦中的心理遺傳信息,是積澱於深層的集體無意識”。
苗族蠟染由民間世俗生活走向現代藝術潮流,是兩種不同文化自身失落與交互作用的結果。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引起對苗族蠟染不同文化層次的思考,並共同表現為一種文化迴歸意識。但是,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這種迴歸意識都不是向其原有文化圈的迴歸,而是向人類文化深層意識中尋找生命動力的迴歸;不是對自身文化的留戀與自我陶醉,而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俯視;不是對這種古老文化藝術形式的獵奇與玩味,而是對藝術真諦的深層探索。
從苗族傳統蠟染中汲取靈感,已經成為現代蠟染藝術家、面料設計者、服裝設計師們關注的課題。相對傳統蠟染,現代的蠟染藝術家更注重表現時代特性,從文化的積累和向更高文明的演化着眼,並主要表現現代科技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觀念上的新突破,將傳統蠟染的神韻與現代時尚生活完美地結合起來。
苗族蠟染 苗族蠟染

蠟染蠟染發源地

瞭解考察蠟染的起源是理解蠟染本質的必要環節。任何技藝的起源和人類的勞動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類發現的自然中的各種效應和人類的操作經驗,蠟染技藝的起源也是如此。
埃及
埃及是古代文明的搖籃,它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夠同時吸取東西方的各種文化,成為最早步入文明的古國之一。藍靛在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及第五王朝就已經作為防腐抗菌劑使用,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學者普利尼斯在《自然史》中,描寫了埃及人浸染織物時用蜂蠟訪燃,並稱這種方法為“古怪的”,這説明早在相當於西漢時期的埃及,蠟染技藝就已經廣為流行了。英國L.W.C.邁爾斯主編的《紡織品印花》中認為,埃及蠟防花布早在公元前1500年已聞名遐邇。因此,埃及應被認為是蠟染的發源地之一。
印度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棉纖維的國家,而且印度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已有從藍草中提取靛藍染棉紡織品的記錄,因此棉織品的印染術也可能發源於印度。雖然印度氣候潮濕,很難發現古老的織物殘片,但從其他地區出土的蠟染棉織物可以判斷,印度曾擁有高度發達的蠟染文化。趙豐教授在《絲綢藝術史》一書中考證了新疆民豐地區尼雅出土的繪有半裸女神像的蠟染棉織品,根據神像頭後背光具有印度文化的因素,認為蠟染工藝在東漢時已傳入中國西部邊陲,印度應是蠟染的起源地之一。
中國
我國無疑也是蠟染發源地之一,從大量史料記載和古代繪畫中可尋覓一些線索。發掘出土的精美的蠟染實物更是提供了有力證據,且把我國蠟染起源時間大大推前。可追溯至秦漢之際,當時已利用蜂蠟和白蠟作為防染材料製作出白色圖案的印花布,早於印度和埃及好幾百年。美國人杜馬斯 法蘭西斯 卡特 在其所著《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西傳》一書中説:“現存中國的早期蠟染實物,比埃及、日本、秘魯、瓜哇所發現的實物要早得多,特別是在敦煌石窟和新疆吐魯番出土的蠟染實物足以證明。”
馬來羣島
馬來羣島蠟染產業的優勢使其他也被認為是蠟染起源地之一,美國人費雷斯特所著《蠟染》一書中也提到蠟染發源地在瓜哇,至公元1515年以後,到那裏旅行的人才把蠟染技術傳到世界各地。
以上這些地區被認為是蠟染的發源地,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地區限制的;蠟染技術高超且工藝保存完整,另一方面原因是有出土文物或者文獻資料可供佐證,至於在已經消失了的文明中是否有蠟染技術就不得而知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