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ài]
汉语文字
收藏
0有用+1
0
虿,汉语二级字 [4],读作虿(chài),是蛇、蝎类的毒虫的古称。如:虿盆(古代酷刑。将作弊官人跣剥干净,送下坑中,喂毒蛇)、虿尾(蝎类毒虫的尾) 。蛊虿之谗,比喻恶人的谗言。
中文名
拼    音
chài
部    首
字    码
U+867F
五    笔
dnju
吃在切
繁    体
笔    画
9画

基本释义

播报
编辑
音:吃求民愚厦在切
繁体:匙剃辩虿 [1]
部首笔划:6
简体笔划:9
繁体笔划:18
字意五行:金
吉凶寓意:凶
笔顺民犁:横撇横折钩竖横折横竖横道套点
蛇、蝎类的毒虫的古称 [ancient name for a kind of scorpion]。
蛊虿之谗:比喻恶人危悼纸的谗言
如:虿盆(古代酷刑。将作弊官人跣剥干净,送下坑中,喂毒蛇);循翻乃虿尾(蝎类毒虫的尾)
~芒(虿的毒盛辣谅刺)。蜂~有毒。
繁体字为“虿”,其与“万”古音相近,二字是由一字分化的,金文辨体户中仍混用,篆文起开始明显分化区别。 [2]
郑码:AYI,GBK:F2B2

古籍解释

播报
编辑
唐韵》丑犗切《集韵》《韵会》丑迈切,𠀤音慸。《玉篇》螫虫。《诗·小雅》彼君子女,卷发如虿。《笺》虿尾末揵然,似妇人发末曲上卷然。《孝经纬》蜂虿垂芒,为其毒在後。《左传·僖二十二年》蠭虿有毒。《注》《通俗文》云:虿,长尾谓之蝎。《魏志·华佗传》彭城夫人夜之厕,虿螫其手,佗令温汤渍其中。
人名。《左传·襄九年》公孙虿、公孙舍之及其大夫门子,皆从郑伯。
与蔕通。《张衡·西京赋》睚眦虿芥。《注》虿芥,刺鲠也。
《集韵》他达切,音挞。义同。 或作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