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蠅子草

(石竹科蠅子草屬植物)

鎖定
蠅子草(Silene gallica L.),別名:白花蠅子草、西歐蠅子草,石竹科蠅子草屬一年生草本,高15-45釐米,全株被柔毛。莖單生,直立或上升,被短柔毛和腺毛。葉片長圓狀匙形或披針形,頂端圓或鈍,有時急尖,兩面被柔毛和腺毛。單歧式總狀花序;花萼被稀疏長柔毛和腺毛,縱脈頂端多少連結,萼齒線狀披針形。蒴果卵形,長6-7毫米,比宿存萼微短或近等長;種子腎形,兩側耳狀凹,長約1毫米,暗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1]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2] 
中文名
蠅子草
拉丁學名
Silene gallica 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石竹目 [7] 
石竹科
蠅子草屬
分佈區域
中國華北、西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蠅子草形態特徵

蠅子草 蠅子草 [2]
一年生草本,高15-45釐米,全株被柔毛。莖單生,直立或上升,不分枝或分枝,被短柔毛和腺毛。葉片長圓狀匙形或披針形,長1.5-3釐米,寬5-10毫米,頂端圓或鈍,有時急尖,兩面被柔毛和腺毛
單歧式總狀花序花梗長1-5毫米;苞片披針形,草質,長達10毫米;花萼卵形,長約8毫米,直徑約2毫米,被稀疏長柔毛和腺毛,縱脈頂端多少連結,萼齒線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頂端急尖,被腺毛;雌雄蕊柄幾無;花瓣淡紅色至白色,爪倒披針形,無毛,無耳,瓣片露出花萼,卵形或倒卵形,全緣,有時微凹缺;副花冠片小,線狀披針形;雄蕊不外露或微外露,花絲下部具緣毛。
蠅子草
蠅子草(35張)
蒴果卵形,長6-7毫米,比宿存萼微短或近等長;種子腎形,兩側耳狀凹,長約1毫米,暗褐色。2n=24。花期5-6月,果期6-7月。 [1] 

蠅子草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坡、林下及雜草叢中。本種習性描述不詳。

蠅子草分佈範圍

原產歐洲西部。分佈於中國華北、西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蠅子草栽培技術

對氣候、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地均可栽培。種子繁殖,春季4-5月播種,條播,行距0.3m,開淺溝勻撒種子於溝內,覆土0.5cm。生長期中應注意除草、鬆土,發現紅蜘蛛為害可用石硫合劑噴殺。
以全草 [3]  入藥。秋季採集,洗淨曬乾。

蠅子草主要價值

蠅子草藥用價值

蠅子草 蠅子草 [2]
化學成份:根和葉含氨基酸。
性味歸經:辛、澀,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於痢疾,腸炎;外用治蝮蛇咬傷,扭挫傷,關節肌肉痠痛、活血散瘀。 [8]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浸酒搽患處。
鑑別方法
蠅子草 蠅子草 [2]
性狀鑑別:全草長50-100cm。根圓錐形或圓柱形,平直或扭曲,長10-20cm,寬1-2cm;表面淺黃色,具縱紋,縱紋上布有稍突起的橫紋;質堅硬,折斷面堅實緻密,較平坦,莖基部稍帶木質,具粗糙短毛,中部以上多分枝,有柔毛或近於無毛。葉對生;完整葉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2-3.5cm,寬2-6mm,先端尖鋭,基部狹窄成短柄。聚傘花序頂生,花粉紅色或白色。蒴果棍棒狀。種子赤黃色,有瘤狀突起。氣微,根味微甘,後澀。
顯微鑑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為10數列木栓細胞。韌皮部較狹窄。木質部佔根直徑的大部分;導管不規則散在,有木纖維羣,縱切面觀纖維末端狹尖或呈叉狀。韌皮部及木射線細胞中有稀疏散在的草酸鈣簇晶 [4-5] 

蠅子草園林觀賞

蠅子草 蠅子草 [2]
城市公園、花圃栽培供觀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