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蟾池

鎖定
《蟾池》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該詩中詩人把金朝中近侍比作癩蛤蟆,把近侍局比作蟾池,給予了辛辣深刻的諷刺與鞭撻,同時揭露了金朝統治者全然不顧全國人民為使國家強盛付出的艱辛,而恣意妄為、禍國殃民的鄙劣行徑。全詩藝術形象誇張鮮明,精練完整;語言辛辣活潑。 [1] 
作品名稱
蟾池
作    者
元好問
創作年代
金末
作品出處
《遺山集》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蟾池作品原文

蟾池
老蟆食月飽復吐,天公一目頻年瞽
下界新增養蟾户,玉斧誰憐修月苦
郡國蟾池知幾所,碧玉清流水仙府
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張頤怒於虎
渠家眉間有黃乳,膏梁大丁正須汝
何人敢與月復仇,疾過池頭不容語。
向來屬私今屬官,從今見蟆當好看,爬沙即上青雲端 [1] 

蟾池註釋譯文

蟾池詞句註釋

①蟾(chán)池:喻指宮內近侍局。金朝於宮中設近侍局,局中設奉御、奉職等職位,多由貴戚、世家子弟擔任。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三月,下令近侍局釆訪外事。從此這班人就貪贓枉法,藉機害人。蟾,癩蝦蟆,喻指近侍局的奉御、奉職等人。
②老蟆(má):蛤蟆,也指傳説的月中蟾蜍。食月:古人以月蝕為蝦蟆食月。
③天公:泛指天。頻年:連續幾年,經常。瞽(gǔ):盲人,瞎子。這裏用作動詞意為看不見。
④“玉斧”句: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太和(唐文宗年號)中,嵩山有一人,頭巾裏裹着斧鑿,自言,常有八萬五千户的人修月,他為其中之一。後來用以比喻收復疆土。
⑤水仙:唐朝隱士陶峴。唐·袁郊甘澤謠·陶峴》:“(陶峴)富有田業,擇家人不欺而了事者,悉付之,身則泛艚江湖,遍遊煙水,往往數歲不歸…… 吳越之士,號為水仙。”後用以稱遍遊江湖而往返之人。
⑥張頤(yí):指以下巴示人,表示傲慢。
⑦膏梁大丁:喻指奉御、奉職等人。
⑧當好看:指風頭正盛。
⑨爬沙:向上爬。青雲端:喻指榮華富貴。 [2-3] 

蟾池白話譯文

蛤蟆食月吃飽了又吐了,天公只有一隻眼睛又經常看不見。
下界新近增加了養蟾户,又有誰能知道收復疆土的辛苦?
郡國的蟾池不知道有多少,流連青山綠水的江湖人也有許多。
緩步而行小蛤蟆腹大如鼓,傲慢的大蛤蟆氣勢比老虎都甚。
之所以有這些蛤蟆,正是因為上面需要這些。
沒有人膽敢向月亮復仇,經過蟾池時疾步跑過也不敢出聲。
以前都是暗地裏作為而今卻是光明正大,現在看來蛤蟆的勢頭正盛,向上爬不久就能得到榮華富貴。 [3]  [1] 

蟾池創作背景

金代自中期以後,政治日趨腐敗,由於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化,同時也出於鎮壓人民的需要,自金世宗、金章宗以來,宮中原來“傳詔令、借使令”的近侍局成了封建君主實行特務統治的機構。特別是金宣宗南渡之後,更加以宮中的近侍局作為心腹耳目,用他們監視政府官吏,鉗制軍隊將帥。近侍局操縱大權,炙手可熱。近侍局中人即所謂的“奉御”“奉職”等輩到處接受賄賂,草菅人命,飛揚跋扈,作威作福,終至成為金王朝政治日趨腐敗,加速滅亡的原因之一。針對這種弊政,詩人作該詩以諷喻。 [1] 

蟾池作品鑑賞

蟾池文學賞析

該詩前四句為第一部分,借用神話傳説,勾勒出了癩蛤蟆猖狂吞月,為害天下的兇惡形象,以概括含蓄的筆法揭示了近侍局矇蔽君王,禍亂朝政的罪惡。開篇兩句,一從正面刻畫,一從正面刻畫,一從側面着筆,對癩蛤蟆造成月蝕的事,略加點染後即推出新意:從天上轉入下界,從“老蟆”而及“新增養蟾户”,離開了神話,指向人間近侍局。詩意至此,似要點明時弊,直斥奸佞了。但接下來,“玉斧誰憐修月苦”一句卻含而不露,筆鋒一轉,引入《酉陽雜俎》中“玉斧修月”的故事,與“老蟆食月”形成鮮明的對比,揭露了這些癩蛤蟆全然不顧全國人民為使國家強盛,“玉斧修月”的艱辛,而恣意妄為、禍國殃民的鄙劣行徑。
接下來四句為第二部分,描寫了癩蛤蟆在人間“郡國”被豢養寵幸的情景。“知幾所”,言其多,説明了這些醜類到處受到養殖;“水仙府”,言其華貴,表現了它們居處像水晶宮一樣美麗。這兩句對近侍局受到朝廷寵幸優渥給予了強烈的諷刺。“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張頤怒於虎”,這些大大小小的癩蛤蟆的形象是多麼的委瑣不堪,卑劣可笑,而且又是多麼的驕橫恣睢,虛張聲勢。詩人以極其高明的手筆,淋漓盡致地畫出了近侍局使們的醜態,畫出了他們腐朽猥劣的靈魂。詩人用漫畫手法形象而又深刻地把近侍局的畫像勾勒出來,刻骨鏤形,攝神撮魄。
接下來四句為第三部分,詩人以辛辣戲謔的語言,極度輕蔑的口吻,寫出了近侍局得以存在的原因所在。“膏梁大丁”,即需要這些爪牙的統治者;“眉間有黃乳”的人即是那些“迎合諂媚”的近侍使。這些“眉間有黃乳”的近侍使之所以能夠如魚得水,橫行無忌,正因為“膏梁大丁正須汝”。接下來通過人們對猖狂吞月,備受寵幸的癩蛤蟆心懷畏懼,經過蟾池時疾步跑過,不敢出聲的誇張描寫從側面寫出了近侍局的飛揚跋扈,權勢逼人。
最後三句為第四部分,生動地刻畫了癩蛤蟆蝓蝓爬行,然後直上青雲的情形。諸等蠢物如此得意的形象,是對飛黃騰達、得志猖狂的近侍局讒佞小人的最大的輕蔑,最大的憤慨和無情的諷刺,該詩在對癩蛤蟆的醜態刻畫到“神完氣足”的最高潮,卻突然煞住,就此收筆,達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誇張、漫畫的諷刺手法是該詩藝術上最鮮明的特色。“老蟆食月飽復吐”,以極度的誇張寫出了癩蛤蟆的貪婪;“碧玉清流水仙府”,則表現了這些畜牲的養尊處優;而“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張頤怒於虎”活畫出了這些醜類的醜陋委瑣和驕橫兇惡。“疾過池頭不容語”也是以誇張的手法表現人們經過蟾池時的緊張恐懼,襯托這些醜類的氣焰之囂張,表現金末社會的腐敗黑暗。 [1] 

蟾池名家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谷曙光《韓愈詩歌宋元接受研究》:“頗有以詩為戲的色彩,而結句意含比興,尤佳。” [4] 

蟾池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啓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5] 
參考資料
  • 1.    齊存田著.《遺山詩詞賞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09:第57-60頁
  • 2.    章必功著.《元好問暨金人詩傳 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103頁
  • 3.    張國動編.《中國曆代諷刺詩選注》: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01:第299-300頁
  • 4.    谷曙光著.《韓愈詩歌宋元接受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04:第355頁
  • 5.    盧盛江,盧燕新.《中國古典詩詞曲選粹 唐宋詞卷》:黃山書社,2018.08:第4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