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代虞世南詩作)

鎖定
《蟬》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詠物詩通過對蟬的姿態、習性、居所、鳴聲的描寫,讚頌了蟬的清高風雅和不同凡響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潔,不需要憑藉某種外在力量自能聲名遠揚,表達了對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全詩託物比興,詩人以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形象完整豐滿,韻味含蓄深長,描寫動靜結合,細緻入微。
作品名稱
作品別名
詠蟬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虞世南
創作年代
初唐
作品體裁
五言絕句
題    材
詠物詩

作品原文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1] 

註釋譯文

詞語註釋

⑴垂緌(ruí):低垂着觸鬚。緌,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像下垂的冠纓,故稱“垂緌”。《禮記·檀弓下》:“蠶則績而蟹有匡,範則冠而蟬有緌。”飲清露: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西漢劉向説苑·正諫》:“蟬高居悲鳴,飲露。”
流響:傳播響聲,亦指傳出的聲響。此處指蟬長鳴不止。疏桐:繁茂而枝幹分披的梧桐。疏,扶疏。
⑶居高:指棲息在高處,語意雙關。
⑷藉(jiè):憑藉,依靠。秋風:暗指帝王的權勢。 [2]  [3] 

白話譯文

蟬低垂着觸鬚啜飲清涼的露水,長鳴聲從繁茂的梧桐樹上傳出。
因為它身居高處,聲音自會遠揚,而不是憑藉吹來的陣陣秋風。 [2]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虞世南由隋入唐後,受到唐太宗的知遇之恩而作。詩人的一生極為坎坷,先是在南朝陳任職,後隋滅陳,與其兄虞世基一同到了長安,“大業初,累授秘書郎,遷起居舍人。”宇文化及隋煬帝後,虞世南被挾持至聊城,“又陷於竇建德,偽授黃門侍郎。”“太宗滅建德,引為秦府參軍。”此後他一直輔佐唐太宗,逐漸位高爵顯,死後“敕圖其形於凌煙閣。”可見詩人一生始終堅持正道而行,在紛紜亂世謹身守持,終於得逢明主,成就美名。此詩即是詩人勤於自勉的寫照。 [4]  [5]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古人認為蟬棲於高樹,餐風飲露,所以把它看作高潔的象徵。這首詠物詩在歌頌蟬的同時,也以蟬自喻,以蟬自勵。詩人抓住蟬的聲音特點巧妙加以刻畫,表達了人應該堅守志行的高潔,嚴於律己,加強自身修養的處世道理。
首句“垂緌飲清露”,描寫蟬垂下觸鬚,吮吸清露的情形。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為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詩人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借“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古代有鳳凰非梧桐樹不棲的説法,這裏描繪蟬鳴聲從疏桐中間傳出,言其品格高尚。梧桐是高樹,着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悦耳動聽。“流”字,形容蟬的鳴叫聲有如泉流一般,連綿不斷,平和清新。着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彷彿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前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對此加以否定,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藴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等),自能聲名遠播,正像三國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説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裏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人格化的“蟬”,也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
這首詩立意巧妙,託物比興,借蟬言志,既讚美了蟬的高情逸韻,又暗寓自己的華貴身份,寄託了對高潔品質的讚揚。全詩風格清華雋朗,筆墨集中,觀點鮮明。 [4]  [5]  [6] 

名家點評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雲:與駱丞“清畏人知”語,各善言蟬之德。譚雲:於清物當説得如此。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命意自高。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清代李鍈《詩法易簡錄》:詠物詩固須確切此物,尤貴遺貌得神,然必有命意寄託之處,方得詩人風旨。此詩三、四品地甚高,隱然自寫懷抱。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末二句,佔地步。
清代施補華峴傭説詩》: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近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三四句借蟬抒懷,言果能立身高潔者,不待憑藉,自能名聲遠聞也。
近代劉拜山、富壽蓀《千首唐人絕句》:劉: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抒含冤莫白之悲;賈島“折翼猶能薄,酸吟尚極清”,有兀傲不平之致;李商隱“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寓孤寂落泊之感;此則自寫品格,顧盼高遠。同一詠蟬而興寄各殊,處境不同也。 [7-8] 

後世影響

這首詠物詩廣為流傳,是唐詩中最早具有雛形的五言絕句,也是唐人詠蟬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此詩與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都是唐代託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託,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為後世人稱道。 [4]  [6] 

作者簡介

虞世南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曾賜爵永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因稱“虞秘監”或“虞永興”。能文辭,工書法。編有《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6] 
參考資料
  • 1.    (清)彭定求等編. 全唐詩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24.
  • 2.    張國舉著. 唐詩精華註譯評[M]. 長春:長春出版社, 2010:1.
  • 3.    鄧亞文著. 五朝千家詩 唐代[M]. 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2017:2.
  • 4.    賀新輝主編. 唐詩名篇賞析 第1冊[M]. 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2007:1.
  • 5.    鄧詩萍主編. 唐詩鑑賞大典 第1卷[M].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9:8-9.
  • 6.    俞平伯,蕭滌非,周汝昌,施蜇存等撰寫. 唐詩鑑賞辭典 1[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7:1-2.
  • 7.    陳伯海主編;孫菊園,劉初棠副主編;陳伯海書系主編;朱易安,查清華副主編. 唐詩匯評 增訂本 1[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45.
  • 8.    富壽蓀選注;劉拜山,富壽蓀評解. 千首唐人絕句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