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蟠虺紋銅禁

鎖定
蟠虺[hui,毀]紋銅禁,春秋晚期,1979年出土於河南淅川下寺。長107釐米,寬47釐米。
中文名
蟠虺紋銅禁
尺    寸
長107釐米,寬47釐米
時    代
春秋晚期
出    土
河南淅川下寺
文物鑑賞
蟠虺[hui,毀]紋銅禁,春秋晚期,1979年出土於河南淅川下寺。長107釐米,寬47釐米。
蟠虺紋銅禁 蟠虺紋銅禁
置酒器。長方體,禁面中心光素無紋,四邊和側面則用多層銅梗鑄成玲瓏剔透、相互聯結在一起的蟠虺紋。禁下兩長邊各有五隻圓雕虎當座足,禁兩上長邊雙各攀附四隻虎,兩側窄邊各攀附兩隻虎,虎首高出禁面,作吞吐狀。攀附的虎與器足的虎上下錯落有致。這件銅禁的鏤孔裝飾部分系用失蠟法所鑄,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用失蠟法鑄造的物件。
失蠟法:
金屬鑄造的一種方法。用蠟製成鑄模,外敷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加熱鑄模將蠟化去,形成空腔鑄範,澆入液態金屬,冷卻後得到成型鑄件。古代多用於鑄造具有複雜形狀的鑄件。中國已知最早的失蠟鑄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銅盞部件和銅禁。戰國以後,失蠟法的應用範圍逐漸擴大,除鼎、彝外,還用於鑄造印璽、樂鍾、佛像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貯貝器、飾件等。現代,失蠟法仍用於鑄造金屬鑄件,稱熔模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