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蟋蟀罐

鎖定
蟋蟀罐有陶、瓷兩種製品。燒製地區比較廣泛。瓷製品以景德鎮為主,明宣德時燒製的器型為鼓式,蓋下凹,有錢形氣孔,蓋內豎寫六字單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雙圈年款。萬曆時,造型有較多變化,有圓、方、梅花、瓜稜、扇面、八方等形式。清時仍有燒製。
中文名
蟋蟀罐
外文名
Cricketpot
經    過
幾十道工序
上乘色
硃砂紅、鱔魚黃、蟹殼青
原    料
黃河漬泥

蟋蟀罐歷史背景

俗話説:玩蟲一秋,玩罐一世。蟋蟀罐、蟈蟈葫蘆,以及過籠、水槽、探筒等蟲具,不僅是玩蟲的必備之物,也是不少玩蟲愛好者的收藏之物。 在蟋蟀罐收藏領域,有這樣一個排名:永樂官窯、趙子玉、淡園主人、靜軒主人、紅澄漿、白澄漿。由於永樂官窯以及趙子玉蟋蟀罐在的市場上已很難看到,因此明代的蟋蟀罐就成了珍品。存世最早的蟋蟀罐,應是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賈氏珍玩醉茗痴人秘製蟋蟀罐。

蟋蟀罐製作工序

古代澄泥蟋蟀罐的製作需經過幾十道工序。首先,將採掘來的河泥放置在一個絹制的籮中過濾,古法制泥,是將一種特製的雙層絹袋吊掛於河中,河水中裹帶的泥沙流入絹袋中,經第一層絹袋過濾後,沉入第二層絹袋的細泥即是澄泥。
隨着時代的變遷,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變化,完全遵循古法已不可能。濾出的極為細緻的泥土就是制罐的原料——澄泥。澄泥蟋蟀罐之名也由此而來。再將濾製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時間,歷經冬夏以去其燥性才能使用。澄泥罐“取之於水而成之於火”。
這可追似到中國道教的煉丹術:水中取泥譬若生藥,火中成罐終似結丹。山東蟋蟀罐在遵循古法的同時又獨出機杼,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予以創新,在煉泥這個工序上,購置了機械設備,以電為動力替代了原來的手工操作;這樣做的結果是既加強罐的密度和硬度,又使澄泥罐在燒製時不會產生任何氣泡和微小的裂紋。一般澄泥罐的密度在1.2-1.4左右,運用現代工藝使它的密度提高到了1.6-1.8左右,增加了其使用性和適宜的透氣性。

蟋蟀罐澄泥工藝

蟋蟀罐 蟋蟀罐
古代澄泥罐以“硃砂紅、鱔魚黃、蟹殼青、豆綠砂、檀香紫、墨玉黑、雞骨白、雪裏紅為上乘顏色,尤以豆綠砂、雞骨白最為名貴。山東澄泥蟋蟀罐以沉澱千年黃河漬泥為原料,經特殊爐火燒煉而成,觀若碧玉,撫若童肌, 存飯不腐,厲寒不冰,撫如石,呵生津。
製陶工藝是澄泥工藝的先導,它的發展孕育創造了澄泥工藝,製陶工藝昇華的結果,是瓷器的出現。澄泥工藝是獨立發展的結果,歷史上的澄泥罐、紫砂器的問世證明了它的存在,仍有着它獨特的藝術魅力,更顯示了它的價值,它是介於陶與瓷中間的另一路產品,歸類於炻器。控制温度是把握質量的關鍵之一:燒製時的温度過高就會瓷化,透氣性差,不可取;若燒製時火候不夠,就會燒成陶質,硬度差,內糠外酥。所以,煅燒工藝是製作澄泥罐最為複雜的一個環節,澄泥罐的顏色、硬度、瑩潤程度等都與此密切相關。

蟋蟀罐東昌軒蟋蟀罐

東昌軒蟋蟀罐採用了南北經典器型:北方的碉堡 直桶、腰鼓 微馬蹄及南方的竹節、腰鼓、雙線、雙口、圓稜、細毛底等。並且有以下特點:
1、 黃河純膠泥澄漿老工藝製作,不攙加任何其他物質。
2、 各種顏色純天然温度控制燒出,無任何添加化學色素。
3、 透氣性、吸水性特別好,泡水一試便知,蟋蟀飼養的基本保障。
4、 全國僅有的明火土窯人工燒製,極具收藏價值。
5、 山東土壤含概適宜蟋蟀生長的多種元素,山蟲住山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