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蟆口鴟科

鎖定
蟆口鴟科又稱大林鴟(Podargidae),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夜鷹目中的一個科,蟆口鴟口裂極大,如同蛙口,口邊有須,分佈於中亞,東南亞大洋洲。據瞭解,蟆口鴟科是高度夜行性鳥類,一般不在白天活動,白天它們半閉着眼睛棲息在樹枝上。林鴟利用其羽毛的花紋來偽裝成樹樁,一旦發現危險便採取類似“凍僵”的姿勢使它們更加像一截斷了的樹樁來躲避危險。而從棲息姿勢到“凍僵”姿勢的轉變也很難被發覺。此鳥類有多個亞種。
中文名
蟆口鴟科
拉丁學名
Podargidae
動物界
鳥綱
夜鷹目
領    域
生命科學
又    稱
又稱大林鴟

蟆口鴟科形態特徵

本科鳥類英語名為Frogmouths,口蓋為索齶型,嘴強而有力,嘴基非常寬闊,上嘴稍曲,端部彎曲成鈎狀,鼻孔呈狹隙狀,被蠟膜掩蓋;嘴基具硬須。全身羽毛柔軟,羽色較暗並具斑紋。 [1] 
本科鳥類為典型的樹棲鳥類,白天在樹枝上休息,夜晚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空中飛捕食物的能力,不象夜鷹科鳥類能在空中捕食昆蟲,而是從樹枝和地上取食昆蟲,有時也短距離飛行取食正在稍息的甲蟲、蠍子、蜈蚣、蝸牛及青蛙等,食物還包括老鼠及小鳥,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巢築於樹權上,卵2—4枚,一般呈白色。
全世界記錄有2屬13種,僅見於東洋界及澳洲界,但不分佈於新西蘭。我國有1屬1種,僅見於雲南西部 [2] 
嘴強,寬闊而扁平,嘴裂寬大,上嘴先端呈鈎狀,無嘴須,但嘴基部有長的須狀羽,向前伸掩蓋呈縫隙狀的鼻孔。翅圓,長度中等,第四至第五枚初級飛羽最長。無尾脂腺 [3] 

蟆口鴟科生活習性

蟆口鴟科又稱大林鴟
蟆口鴟科又稱大林鴟(13張)
主要棲息於茂密的森林中。多成對活動。夜行性,白天多伏於樹枝上,由於羽色和樹枝顏色很相似,一般很難看見,黃昏和晚上才開始活動。食物主要為甲蟲、蛾等昆蟲,也吃小型鼠類。營巢於樹上樹杈間,巢由樹皮、地衣和苔蘚構成。每窩產卵1~3枚。卵白色,雌雄共同孵卵。雛鳥晚成性 [3] 

蟆口鴟科分佈範圍

蟆口鴟口裂極大,如同蛙口,口邊有須,分佈於東南亞大洋洲
描述:不會錯識的中等體型(24釐米),全身褐色、黑色及白色斑駁的鳥種。嘴角巨闊,淺褐色的雙眼凝神。體羽為似樹皮樣的保護色圖案。雌鳥較雄鳥多棕色,喉胸部有一由具黑色羽緣的白色羽而成的大型斑塊,少斑駁圖案。此為中國的一種蟆口鴟。
虹膜-黃褐;嘴-淺角質色;腳-肉色。
叫聲:一連串輕柔、嚶嚶作叫的gwaaa聲,音調上揚;另有哀怨的變調哨音pheew,音調下抑。
本科全世界共2屬13種,主要分佈於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一直到澳大利亞。我國僅1屬1種,分佈於雲南 [3] 

蟆口鴟科下屬生物

蟆口鴟科有2屬12~14種,其中蟆口鴟屬有3種,分佈於大洋洲,體型比較大;蛙嘴夜鷹屬或稱亞洲蟆口鴟屬分佈於亞洲南部,有9~11種,體型比較小。在印度尼西亞這兩個屬都有分佈,我國僅黑頂蛙嘴夜鷹1種。
黃河口濕地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種夜鷹為國際瀕危物種,全名為黑頂蛙口夜鷹。據中國林業科學數據中心記載,黑頂蛙口夜鷹學名為黑頂蟆口鴟,我國在1962年滇西考察中捕獲一隻標本後,再也沒有發現過,估計在我國分佈種羣數量十分稀少。此鳥體色暗淡,為夜行性鳥類,喜食昆蟲,眼睛大,喙寬扁,口裂極大,如同蛙口,口邊有多條長鬚,性兇猛。因極為罕見,《山東鳥類名錄》無記載,在我省屬首次發現,本次發現可能是山東鳥類新記錄。
參考資料
  • 1.    科學數據庫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1-14]
  • 2.    楊嵐等編著,雲南鳥類志 上卷·非雀形目,雲南科技出版社,1994.12,第508頁
  • 3.    趙正階編著,中國鳥類志 上卷 非雀形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第6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