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螺河

鎖定
螺河實為羅河,是因為發源地螺溪(羅溪)的原住民都是豫章羅氏。在廣東東部。因原來認為發源地在汕尾市陸河縣螺溪鎮葵頭嶂,故名。發源於汕尾市陸河縣與河源市紫金縣交界的三神凸山,從北部山區向南經中部丘陵、河口平原注入南中國海。全長102公里,寬30-40米,一般深度0.5-0.9米,屬質石底河牀。流域面積1356平方千米,為陸河縣境內最大的河流。
中文名
螺河
地理位置
廣東汕尾
別    名
羅河
流域面積
1356 km²
全    長
102公里
定    義
汕尾市的母親河

螺河幹流概況

螺河 螺河
螺河是廣東省汕尾市主要河流之一,發源於陸河與紫金兩縣交界的三神凸山,在陸豐市碣石灣的煙港注入南中國海。流域跨陸河、揭西、陸豐、紫金和海豐5個縣,面積1356平方公里,64%在陸河縣境內,是陸河縣最大的河流。螺河上游屬於山區,河槽多在深谷,間隔有小盆地,沿河多有集中落差。幹流至牛牯頭山後,河谷逐漸開闊,河道坡度轉緩,河牀出現淤積,兩岸地勢平坦,大安一帶形成洪泛區。下游原分東、中、西三河,東河經烏坎港出海,中河及西河在豐盛閘前匯合後至高螺渡再與海豐縣流衝河匯合,然後由煙港出海。 [1] 

螺河河道變遷

三河河道彎曲淤淺,排洪困難,常氾濫成災。1962年冬開始實施“三河歸一”整治工程,堵塞中河及西河,在東河口建閘限流,另闢一條直線出海的新河,從此,螺河干流河長由120公里縮短為102公里。螺河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原有螺溪、南北溪及新田河3條,三河歸一後又增加了一條潭西水。 [1] 

螺河水文特徵

螺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2189毫米,1957年河口站出現最大年雨量3422毫米,1963年菻投站測得最小年雨量800毫米。暴雨中心在上游山區,但也曾出現特殊情況,1977年5月30日,下游白石門水庫附近出現最大24小時降雨884毫米,最大3天降雨1331毫米。蕉坑站(集水面積1104平方公里)1956-1979年實測平均年徑流深1671毫米,年徑流量18.45億立方米,實測最大流量3370立方米每秒(1960年6月10日),最小流量0.15立方米每秒(1963年4月30日),下游老三河斷流。蕉坑站1956-1981年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0.17公斤,後10年的平均含沙量比全系列的增加13.3%,比前16年的增加21.4%,顯示出水土流失在加劇。 [1] 

螺河水利概況

螺河流域建國前水旱災害頻繁,人民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建國後努力興修水利,情況有顯著改善,但仍有待繼續提高抗災能力。本流域已建最大的水電站為南告水電站,水庫總庫容7870萬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4.5萬千瓦。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