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螢火蟲

(常見生物)

鎖定
螢火蟲是鞘翅目螢科的昆蟲 [8]  身體細長而扁平,腹部末端有發光的器官,能發出黃綠色的亮光; [9]  外皮堅韌,身體呈棕色,胸部呈粉紅色,環形服飾的邊緣點綴着兩個紅色斑點; [10]  雄蟲長有翅膀,雌蟲無翅膀。 [8]  古代希臘人稱螢火蟲為“朗皮里斯”,意為“屁股上掛燈籠者”,法語中則稱它為“發光的蠕蟲”。 [11] 
螢火蟲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和温帶地區; [8]  棲息在温暖、潮濕、多水的雜草叢、溝河邊及蘆葦地帶,白天藏在水中的石塊或泥沙下,夜晚出來覓食。 [12]  螢火蟲以傷害農作物的蝸牛為食物。 [13]  螢火蟲一年繁殖一次,幼蟲要生長10個月才能長成。壽命僅有3-7天。 [14] 
據《神農本草經》載,螢火蟲味辛,微温,歸肺、肝經,有明目、烏髮、解毒等功效。 [15]  中國的螢火蟲文化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有“町疃鹿場,熠耀宵行”這樣描繪螢火蟲的詩句,杜牧的古詩中也描寫到“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16]  在自然界龐大的昆蟲家族中,螢火蟲是少數能讓古人產生詩意和美感的昆蟲之一。 [17]  並且螢火蟲還是益蟲,幼蟲專吃釘螺和蝸牛等危害農作物的害蟲。 [18]  螢火蟲發光的特性帶給科學家很大的啓發,科學家們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熒光素可以將大部分的化學能轉化成光能,能量轉化率頗高,大大地提升了資源的利用率。 [8] 
2024年,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付新華教授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揭開了螢火蟲成蟲發光器發育的關鍵機制。 [19] 
中文名
螢火蟲 [2] 
外文名
Firefly [2] 
別    名
亮火蟲 [3] 
火金姑 [3] 
火炎蟲
夜火蟲
拉丁學名
Lampyridae [5]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2] 
亞    綱
有翅亞綱
鞘翅目 [2] 
亞    目
多食亞目
螢科 [2] 
分佈區域
熱帶、亞熱帶和温帶地區 [2] 
總    科
花螢總科

螢火蟲動物學史

古代希臘人稱螢火蟲為“朗皮里斯”,意為“屁股上掛燈籠者”,法語中則稱它為“發光的蠕蟲”。 [11] 

螢火蟲形態特徵

螢火蟲綜述

螢火蟲是鞘翅目螢科的昆蟲。 [8]  身體細長而扁平,腹部末端有發光的器官,能發出黃綠色的亮光; [9]  外皮堅韌,身體呈棕色,胸部呈粉紅色,環形服飾的邊緣點綴着兩個紅色斑點; [10]  雄蟲長有翅膀,雌蟲無翅膀。 [8] 

螢火蟲幼蟲

螢火蟲幼蟲的頭很短小,可以完全縮進前胸背板。幼蟲生長有1對側單眼。幼蟲觸角有3節,最末一節旁邊生長有1個圓形的感覺錐。幼蟲具有鋒利、彎曲且中空的上顎,上顎的末端具有孔或槽。下顎須3節,粗大,具有嗅覺探測能力。幼蟲頭部還生長有1對內顎葉和下唇須。 [5] 
幼蟲的胸分為前胸、中胸和後胸3節,分別長有1對胸足。前胸背板略長於中胸及後胸背板,呈梯形。 [5] 
腹部共有9節。水棲螢火蟲如雷氏黃螢、黃緣螢、武漢螢等種類幼蟲腹部1-8節兩側着生一對牛角狀氣管鰓。一對乳白色的發光器位於第8腹節兩側或者腹面。在幼蟲的第9腹節腹面生長有發達的腹足,腹足上有許多整齊排列的小鈎,可以輔助幼蟲爬行或者捕食。 [5] 

螢火蟲成蟲

螢火蟲 螢火蟲
螢火蟲的頭幾乎都被複眼所佔據,複眼由許多個小眼組成,一般雄螢的複眼比雌螢發達。螢火蟲的觸角生長在兩隻複眼中間,一般11節。螢火蟲的觸角形狀相差較大,有絲狀、鋸齒狀、櫛齒狀等形狀之分。成蟲頭部有一對尖鋭的彎曲上顎,下面還着生有一對下顎須和下唇須。和觸角一樣,下顎須和下唇須都是螢火蟲的感覺器官。 [5] 
前胸背板發達,一些螢火蟲的前胸背板可以完全遮擋住頭部,如窗螢屬、短角窗螢屬和扁螢屬等,而另一些螢火蟲的前胸背板則無法全部遮擋住頭部,如熠螢亞科的大部分種類。雄螢一般生長有發達的鞘翅和膜翅。有些螢火蟲的雌螢因為鞘翅或膜翅退化而無法飛行,如窗螢屬的一些種類雌螢僅有一對小的翅牙,三葉蟲螢雌螢鞘翅完好但膜翅退化,短角窗螢屬的一些種類的雌螢完全無鞘翅和膜翅。 [5] 
螢火蟲最顯著的特點在於腹部特化的發光器。不同螢火蟲之間發光器區別很大,這也是螢火蟲分類的重要特徵之一。雄螢發光器一般為2節,雌螢發光器為1-3節,差異較大,如水棲螢火蟲Luciola substriata 雄螢發光器為2節,第1節發光器位於第5腹節,呈帶狀,第2節發光器位於第6腹節,呈“V”字形,雌螢僅有1節發光器,帶狀,位於第5腹節。 [6]  也有一些螢火蟲種類的雌螢生長有4點發光器。 [5] 

螢火蟲棲息環境

螢火蟲依其生活環境區分為陸棲和水棲兩個大類,前者佔大多數。螢火蟲棲息於温暖、潮濕、多水的雜草叢、溝河邊及蘆葦地帶。陸棲螢火蟲幼蟲多棲於遮蔽度高,草本植被茂盛,相對濕度高地方,水棲螢火蟲每一蟲態都有不同的生態棲位;蛹期在水旁邊度過。成蟲則以雄蟲及雌蟲分為水上方開闊水域及水邊的植物上,卵產於岸邊。 [2]  [12] 

螢火蟲生活習性

螢火蟲習性

螢火蟲白天藏在水中的石塊或泥沙下,夜晚出來覓食。 [12]  螢火蟲以傷害農作物的蝸牛為食物。 [13] 
螢火蟲成蟲依種類不同,活動的時間也有差異,白天和夜晚各有日行性和夜行性的種類,夜間活動的種類出現的時間,由18點至清晨3點、4點都有。一般説來,多數種類是在日落後開始活動,而且大多在晚上20點、21點停止活動。螢火蟲幼蟲在夜晚出現的時間大抵和成蟲相仿,但它們卻可以整夜活動。 [2] 

螢火蟲食性

螢火蟲
螢火蟲(2張)
水棲螢火蟲的幼蟲吃螺類,貝類和水中的小動物,而陸棲的螢火蟲幼蟲則以蝸牛蛞蝓為食物,有些種類會捕食蚯蚓和昆蟲等小動物。很多人對其捕食行為作了研究,研究發現蝸牛的腹足會分泌一種粘液,只要它爬過地方就會留下痕跡,而陸棲螢火蟲幼蟲利用自己的嗅覺可以發現蝸牛。在捕食過程中,螢火蟲先爬上蝸牛的貝殼,用3對足將其緊緊抓住,尾足也牢牢吸附在蝸牛殼上,然後用它針狀的上顎攻擊蝸牛的觸角並注入麻醉液,直至蝸牛失去知覺。然後它分泌消化液於蝸牛肉上,再用上顎夾肉,使消化液能充分的將肉分解成流狀的肉糜,然後再吸入肚子裏面。吃完之後,有的螢火蟲還要用尾足粘乾淨自己的身體。螢火蟲幼蟲取食1次可以維持幾天甚至1個月不進食仍能存活。水棲螢火蟲幼蟲則需要在水中完成捕獵過程。 [2] 
螢火蟲 螢火蟲
螢火蟲成蟲多數種類只喝水或吃花粉和花蜜,或者利用幼蟲期貯藏的脂肪,而Photuris屬的雌成蟲也可以捕食,它們捕捉的主要是別的屬或同屬別的種類的螢火蟲雄成蟲,它是所發現的一個成蟲具有捕食習性的屬。在Photuris屬中有12種螢火蟲能分別捕獲2-8種獵物,而最厲害的獵手當數Photuris vesicolor,它能捕獲11種獵物,堪稱螢火蟲中的“捕食之後”。它們的捕食行為在昆蟲學上被稱為攻擊性擬態,即某個種的雌蟲模仿其它種類的雌蟲發光,引誘它們的雄蟲靠近,然後捕食雄蟲。同時有人發現在被捕食的種類之中,Photinus屬較多,因為這種食物對Photuris屬的後代是極為有利的,研究表明,取食這些食物它們體內會產生一種Lucibufagin的物質,這種物質有毒,能使它們的卵和幼蟲避免受到一些天敵的傷害。 [2] 

螢火蟲分佈範圍

螢火蟲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和温帶地區。 [8] 

螢火蟲繁殖方式

螢火蟲一年繁殖一次,幼蟲要生長10個月才能長成。 [14] 
螢火蟲屬於完全變態,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水生螢火蟲通常4個月便可以完成1個世代,1年有2個世代。而陸生螢火蟲則1年才能完成1個世代,幼蟲從卵孵化到蛹要經過6次蜕皮,蛹歷期因種類而不同,最長的可達40多天。成蟲野外壽命僅有3-7天,但也有長達20-30天者。 [2]  [14] 

螢火蟲下級分類

螢火蟲屬昆蟲綱(六足總綱)鞘翅目螢科(Coleoptera:Lampyridae)。螢火蟲最獨特的特徵是腹部具有特化的發光器。螢火蟲成蟲個體一般較小,大多數體長1釐米,少數種類可以達到3釐米。雌性個體要略微大於雄性個體。螢火蟲和其他昆蟲一樣,分為頭、胸和腹三部分。 [5] 
螢火蟲分為陸棲和水棲。世界上已知螢火蟲有2000多種,全世界僅發現了8種水棲螢火蟲,原先都隸屬於螢科第一大屬——熠螢屬。付新華與合作者以武漢螢為模式種,確立了一個新屬——水棲螢屬。 [7] 

螢火蟲主要價值

螢火蟲研究價值

螢火蟲的研究不僅包含有昆蟲生物學方面的一般知識,而且在螢火蟲的發光機理和功能及其仿生學研究,螢火蟲的生態學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都將有廣泛的意義。 [2] 
螢火蟲發光的特性帶給科學家很大的啓發,科學家們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熒光素可以將大部分的化學能轉化成光能,能量轉化率頗高,大大地提升了資源的利用率。 [8] 
仿生學
螢火蟲發光的效率非常高,幾乎能將化學能全部轉化為可見光,是現代電光源效率的幾倍到幾十倍;螢火蟲發出來的光雖亮但幾乎沒有輻射熱量,也不產生磁場,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燈光。早在20世紀60年代,人們模擬螢火蟲發光的原理創造出了日光燈(熒光燈)。另外美國的生物化學家根據螢火蟲的發光原理和機制,提出了電子轉移反應原理,它可以解釋腐蝕現象、光合作用等,並導致了激光器的開發和利用。 [2] 
熒光素酶
自McElory等首次應用螢火蟲熒光素酶測定ATP以來,熒光素酶在生物化學及生物技術的分析應用不斷髮展,其檢測和研究範圍包括:臨牀醫學及法醫學檢測;生命科學研究;環境監測和製備廣譜酶聯免疫檢測試劑。 [2] 
隨着科學的發展,人類對螢火蟲發光特性的研究和利用正在走向一個新的層次,即在搞清螢火蟲熒光素酶的氨基酸序列和鹼基序列的基礎上,克隆出熒光素酶基因,並試圖將它轉移到其它昆蟲和其它生物上。據報道,熒光酶基因點亮了小鼠體內的前列腺癌基因的表達,有望用來監測早期前列腺癌的發生以及治療效果在其它疾病如腫瘤、艾滋等研究中,熒光酶基因也是一種潛在的實驗工具。在農業中,通過將熒光酶基因轉到植物體內,可監測植物(作物)受洪、澇、旱等自然災害脅迫的情況;轉到昆蟲體內,可監測害蟲的分佈形式;在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熒光酶基因以其易檢測、敏感以及對人體無毒等優點而在基因工程中越來越多的作為遺傳標記的首選來檢測基因表達。 [2] 

螢火蟲農業價值

螢火蟲還是益蟲,幼蟲專吃釘螺和蝸牛等危害農作物的害蟲。 [18]  螢火蟲的幼蟲以捕食蝸牛、蛞蝓等軟體動物為主,是這些農作物害蟲的重要天敵。通過種羣的恢復可以幫助人們減少此類害蟲的危害。此外,螢火蟲也是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凡是螢火蟲種羣分佈的地區,都是生態環境保護得比較好的地方。而水質污染、植被破壞則會嚴重製約着螢火蟲種羣的生存和繁殖。 [2] 

螢火蟲觀賞價值

隨着生態旅遊成為世界旅遊業發展的新潮流,部分國家和地區投入了螢火蟲生態旅遊點的開發。 [2] 

螢火蟲藥用價值

據《神農本草經》載,螢火蟲味辛,微温,歸肺、肝經,有明目、烏髮、解毒等功效,主治青盲目暗、頭髮早白、水火燙傷等症。 [15] 

螢火蟲相關文化

中國的螢火蟲文化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有“町疃鹿場,熠耀宵行”這樣描繪螢火蟲的詩句,杜牧的古詩中也描寫到“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16]  在自然界龐大的昆蟲家族中,螢火蟲是少數能讓古人產生詩意和美感的昆蟲之一。 [17] 
崔豹《古今注》曰: “螢火一名暉夜,一名景天,一名熠耀,一名磷,一名丹良,一名丹鳥,一名夜光,一名宵燭。” [4] 
古代廣泛流行解釋螢火蟲來源的“腐草化螢”説。古人之所以有這種認識,是因為螢火蟲棲息的環境,以潮濕腐敗的草叢為主,古人往往會看到螢火蟲從其中出入,於是便憑直覺產生了“腐草化螢”的説法。古人有這種認識,與他們所認為的世間萬物在一定條件下,皆可以互相轉化的哲學思想有關。 [4] 
古人認為不僅腐草可以化螢,而且人死後的精血也可以化螢。更為神奇的是古人還有魂魄化螢的民間信仰。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應該是古人只觀察到螢火蟲在夜裏飛行,而看不到其蟲體,便以之為磷火,也就是民間所稱的鬼火,於是人死後魂魄化為螢火蟲的想法也便應運而生了。 [4] 
腐草化螢説和魂魄説結合,產生了人死後離散之魂化為螢火蟲的説法。由此,更是形成了螢火蟲為鬼的民間信仰。而這種信仰與民間的鬼怪傳説“夜行遊女”有關。“夜行遊女”,在民間傳説中為鳥名。即女鳥,一名姑獲,是一種女鬼。不知何時,民間又把這種女鬼與螢火蟲聯繫起來,認為夜間飄飛的螢火蟲就是女鬼所化。 [4] 
螢火蟲與鬼魂神秘關係讓人們對其產生敬畏和懼怕。當然,也有些民俗認為螢火蟲的出現是吉兆,他們相信如果螢火蟲飛進室內就會有客人來臨。還有的地方用螢火蟲來占卜來年農業生產的豐歉,人們把放在地上的螢火蟲用腳一拖,便可根據地上出現的螢光來判斷豐歉,線粗且長則象徵稻穗肥大,可望豐收,反之,則歉收。 [4] 
關於螢火蟲來源的民間傳説和民俗信仰,在古代科學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是深入人心的。“腐草化螢”的傳説,還隨着中國文化的傳播,影響到了朝鮮和日本等國家。如日本正德二年( 1712) 出版的百科全書《和漢三才圖會》中,就記載了竹、茅之根演變成螢火蟲的傳説。即使到了現在,人們的科學素質有了很大提高,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認可這種“腐草化螢”的傳説。 [4] 
在中國的民俗文化中,有許多節日與螢火蟲有關。如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俗語云: “七月半,鬼亂竄。”在民間傳説中,農曆的七月十五這一天,是陰間的鬼門關開啓之日。這一天晚上,陰曹地府的各種鬼魂都能走出地獄之門來到陽間活動。而此時,每家的祖先們也可以回家看看兒孫的生活情況。人間七月半,秋高氣爽,五穀豐登,碩果累累,正好為先人們提供豐盛的祭品,讓他們可以盡情享受後輩們的香火。農曆七月又是中國大部分地區螢火蟲活動的旺季。到了夜間,田野樹林裏,流螢紛飛,飄蕩閃爍,很容易讓人與鬼的活動聯繫起來,認為那是到處遊走的鬼魂。 [4] 
台望節是廣西都安、大化、巴馬、平果、馬山等縣的壯族同胞的節日。在農曆七月二十日晚上,老人以月卜下半年氣候,如天晴月明,則下半年風調雨順;如雲遮月,則天旱。這個節日是一個與螢火蟲有關的連性節日,在此晚,欣賞流螢漫天飄舞的盛景,亦是重要的娛樂項目。 [4] 
螢火蟲 螢火蟲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還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和“女兒節”。由於這個節日處於七月,到了七夕,常常伴有漫天飛舞的螢火,非常壯美動人。這樣的美景,為男女之間熾烈的愛情營造了令人陶醉的浪漫而又悽婉唯美的氛圍。因此,七月七晚上,相傳是天上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時刻。牛郎織女動人悽美的愛情故事,在民間可謂是家喻户曉,也是文人墨客筆下經常歌詠的題材。如,崔顥《七夕詞》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又,杜牧《七夕》雲: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這些婉約動情的詩詞麗句,生動地描繪出了古時七夕佳節的美好場景: 螢火飛舞的温馨恬靜的秋夜裏,男女青年三三兩兩,仰望着蒼穹中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星,回味着牛郎織女浪漫的愛情故事。不時地望空祭拜,心裏許下忠貞不渝的愛情誓言。因此,伴隨着絢爛多彩的螢火蟲之舞和動人愛情故事的七夕節就成了中國人民心目中最浪漫的節日。 [4] 
在中國民俗文化中,關於螢火蟲的詩詞、典故、歇後語和諺語也是豐富多彩。文學作品中最早描寫螢火蟲的是《詩經》。《詩經·豳風·東山》載: “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其中的“熠耀”就是指螢火蟲。詩中通過在夜間飛行的螢火蟲,渲染了家鄉荒涼陰森的景象。此後,歷朝歷代,無數文人墨客以螢火蟲為意象創作了大量的詩詞,來表達各種複雜的人生情感。文人的歌詠,使浪漫的螢火蟲多了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藴,當然也為螢火蟲民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擴張的引力。 [4] 
螢火蟲在民間文化中還是勤奮學習的象徵。這與“囊螢夜讀”的典故有關。《晉書·車胤傳》記載: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晉人車胤幼時家貧且好學,夜間無錢買油照明讀書,就捉螢火蟲盛入練囊,借熒光夜以繼日地讀書。最終成為飽學之士和國家的棟樑。後人便用囊螢夜讀來形容在艱困環境中勤奮讀書,並以此教育子女,表達了人們對勤勉好學精神的讚許和推崇。這種勵志精神,讓無數的出身民間的寒門學子獲得了成功。 [4] 
歇後語是漢語言藝術中的精華,它短小精煉,含蓄生動,風趣幽默,富含哲理,是千百年來歷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因而為廣大人民羣眾所喜聞樂見,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語言風俗。 [4] 
在所有的動物中,螢火蟲是非常特殊的一類。因為它可以發明發光。正因為這種神奇的功能,人們在語言中就充分利用了它的這一屬性創造了很多巧妙而有富含哲理的歇後語,如:“肚皮裏吃了螢火蟲———全明瞭”; “口吞螢火蟲或者蛤蟆( 螞蟥、螞蟻、水牛、烏龜、蚰蜒、雞、啞巴) 吃螢火蟲———心裏亮( 肚裏明) ”,都表示對某事或者某人心裏清楚、明白; “螢火蟲鬥架———明打明”,則講的是雙方明刀明搶的憑實力競爭或待人接物光明磊落,而不在背後做小動作; “夏天的螢火蟲———若明若暗”,借螢光閃爍的習性來形容事情不很明朗,發展不確定; “螢火蟲的屁股———沒多大亮”,根據其螢光亮度微弱來比喻人或者事情沒有多大的發展前途和作為。“螢火蟲落在秤桿上———自以為是( 或自以為是顆亮星) ”,則形容主觀不虛心,自以為是或一意孤行、執迷不悟等。此外還有“螢火蟲飛上天—假惺惺( 星星) ”,來形容人性的虛偽等等。 [4] 
古代關於螢火蟲的放飛、觀賞等娛樂項目有很多。據《隋書·煬帝紀》: “大業十二年,上於景華宮徵求螢火,得數斛,夜出遊山放之,光遍巖谷。”隋煬帝在遊山玩水時,又別出心裁,命人用斛裝滿螢火蟲。酒酣興濃之際,便把斛打開,放出其中的螢火蟲,霎時間螢火蟲爭相飛向夜空,螢火星星點點,絢爛多姿,正如夜空中平添了萬盞燈火,又如禮花綻放,絢麗奪目,真是美不勝收。煬帝后來又在揚州建立專門的“放螢苑”,杜牧《揚州三首》其二“秋風放螢苑,春草鬥雞台”句,就提到了這種放螢苑。這裏面有專人收集、放飛螢火蟲,供隋煬帝隨時取樂之用。 [4] 
隋煬帝放飛螢火蟲自然是為自己取樂,並非有意於旅遊業的發展,但從某種意義上説,其也可謂是“開發利用”螢火蟲觀光旅遊業的鼻祖了。由於皇帝的提倡,民間觀螢娛樂的習俗在唐代就已經有了。韋應物《玩螢火》雲: “時節變衰草,物色近新秋。度月影才斂,繞竹光復流。”這裏就講到了當時老百姓觀賞螢火蟲放飛的情況。而到了清代市場上就有人捉螢火蟲來賣,用以做成螢火蟲燈。這種放飛、觀賞螢火蟲的娛樂一直流傳到現在。 [4] 

螢火蟲動物趣聞

螢火蟲的發光,簡單來説,是螢光素在催化下,發生的一連串複雜的生化反應,而光,即是這個過程中釋放的能量,不同類型的螢火蟲,發光的形式不同。 [1] 
螢火蟲的發光器是由發光細胞、反射層細胞、神經與表皮等所組成。如果將發光器的構造比喻成汽車的車燈,發光細胞就如車燈的燈泡,而反射層細胞就如車燈的燈罩,會將發光細胞所發出的光集中反射出去。 [1] 
螢火蟲發光的效率非常高,幾乎能將化學能全部轉化為可見光,為現代電光源效率的幾倍到幾十倍。由於光源來自體內的化學物質,因此,螢火蟲發出來的光雖亮但沒有熱量,人們稱這種光為“冷光”。 [1] 

螢火蟲發光機制

螢火蟲的卵,幼蟲和蛹都會發光,大部分成蟲都是發光的,只有極少數成蟲不會發光,幼蟲的發光器在腹部第8節兩側,蛹的發光器的位置大抵和成蟲相似,都在腹末的1-2節。成蟲的發光器着生在腹部(通常是倒數第2、3節),從外表看只是一層銀灰色的透明薄膜,這層薄膜中含有大量的熒光色素,薄膜內是數以千計的發光細胞,周圍密佈着小氣管和纖細神經分支,再下面是反光層。發光細胞中的主要物質是熒光素和熒光素酶。當氧氣通過小氣管進入發光細胞時,熒光素酶在鎂離子作用下,與底物反映形成與酶結合的腺苷酸熒光素酰化複合物,該複合物經過氧化脱羧作用成為處於激活狀態的氧化熒光素,最後發射光子。熒火蟲在腦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通過調節呼吸節律,控制氧氣供應,便形成時明時暗的“閃光”。熒光素在發光時,一個熒光素分子只能釋放出一個光量子。大部分能量都用來發光,只有2%-10%的能量轉化為熱能,螢火蟲成蟲發光的顏色因種而異,有黃色、綠色、黃綠色,之所以有顏色的差異,是由於它們體內的熒光素酶的結構不同而造成的。 [2] 
2024年,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付新華教授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揭開了螢火蟲成蟲發光器發育的關鍵機制。
付新華介紹,螢火蟲發光是一種生物化學反應,由其腹部特有的發光器發出。螢火蟲的發光器分為幼蟲形態和成蟲形態的發光器。其中,螢火蟲幼蟲具有一對位於倒數第二腹節的球形或半球形的發光器,可在黑暗中發出無規律的閃光,用以警戒天敵。而螢火蟲成蟲的發光器則是在蛹期獨立發育,在短短5至7天的蛹期,成蟲發光器從無到有,快速發育成熟並具備發光功能。
付新華團隊利用比較基因組學、比較轉錄組學及基因干擾等技術,對水棲螢火蟲雷氏螢蛹的早、中、晚期的發光器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了兩個關鍵的hox轉錄因子AlAbd-B和AlUnc-4,兩者通過相互作用,啓動並調控熒光素酶蛋白的表達。沉默其中任何一個轉錄因子,都會造成螢火蟲不能發光。
付新華介紹,研究發現,在螢火蟲成蟲發光器的發育過程中,熒光素酶蛋白在細胞質中的大量表達是一個關鍵因素。另外一個關鍵因素是需要調控過氧化物酶體的跨膜轉運蛋白將細胞質中的熒光素酶蛋白轉運進過氧化物酶體,只有在過氧化物酶體中,螢火蟲發光的這種生物化學反應才能正常進行。研究證實了AlAbd-B和AlUnc-4正是調控過氧化物酶體的跨膜轉運蛋白對熒光素酶蛋白進行轉運的兩個轉錄因子。
付新華表示,螢火蟲成蟲發光器的形狀和閃光頻率是螢火蟲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弄清螢火蟲成蟲發光器的發育機制,有助於進一步深入瞭解螢火蟲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機制。 [19] 

螢火蟲發光作用

不少螢火蟲研究者認為螢火蟲幼蟲的閃爍行為是一種抵禦捕食者的顯示,蛹的發光具有警戒和禦敵作用,蛹一般不會發光,只有遭到人為的干擾或天敵的侵犯才會發光。 [2] 
螢火蟲 螢火蟲
成蟲的發光是人們的關注的重點,它的發光具有性信息交流、誘集、警戒和照明等作用。螢火蟲成蟲的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在性信息交流上,同種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有一定模式的,如Photinus collustrans雄成蟲日落後11-26min開始低飛,每次發光時間為0.2s,間歇時間為2.2s,而雌蟲卻要在雄蟲發光後0.5s才做出迴應,同屬的Tanytoxus雄蟲發光模式雖差不多,但雌蟲要等候1.5s才作出回映,從而雄蟲根據雌蟲反應時間長短而選擇同類進行配對。另外,經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光譜於眼睛的分光靈敏度存在着成曲線的對應關係,一種螢火蟲發出的光主要是560nm的黃光,其視覺細胞的分光靈敏度也恰在此波長時最高。Photuris屬雌成蟲會設置光陷阱完成捕食,而Photinus的發光則多是用於照明着陸,同時在陸地活動時也會間斷性的發光,起飛前也會迅速發光。在一些種類中,熒光可以吸引同種的個體聚集到一起,因而間接增加了交配的機會。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