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蝸牛

(餘怒著詩集)

鎖定
《蝸牛》是餘怒創作的詩集,首次出版於2019年6月。 [4] 
該書分2個部分,由《地平線》《在雪中》《宇宙觀》《舊美學》《新經驗》等詩歌組成。這些詩歌融語言、形式、事物、玄思於一爐,既達到了對事物、場景、情感、經驗的抽象,又保留獨特的感性魅力和語言魔力,讓事物和語言相遇之時所激發的神秘性得以較充分展露,顯示較高的詩歌品質。 [1] 
作品名稱
蝸牛
作    者
餘怒
文學體裁
詩集
字    數
168千字
首版時間
2019年6月

蝸牛內容簡介

《蝸牛》由124首12行詩和124首9行詩組成,是一部具有整體構思,結構完整、形式統一的詩集,寫出了一個生存在工業時代的小人物在自然中的感覺和感受。如《地平線》由夏日傍晚“抖動”“熱鬧”的地平線想到“我”波瀾不驚的“生命線”,這麼多年沒有任何東西出現消失,沒有任何意義上的驚喜,從來沒有“抖動過”。 [3] 

蝸牛作品目錄

第一輯
地平線
因何戰慄
更遙遠的
分享
石頭陣
有所獲
圓頂房子之謎
在什麼的邊緣
所與物
必要的光照
互相確定
類似的事情
泥菩薩心
曇花美學
自我瀰漫時刻
熟悉的叫聲
終了篇
自然主義態度
雨中清晨
八月印象
孵蛋記
沒有邊際
秋日九華,我和羅亮
低語
新世界觀
在雪中
知天命之年
嘉樹
情境
反死亡之情詩
沒有什麼是可預知的
正在衰竭
在振風塔上
在振風塔中
玻璃塔
不僅僅因為寒冷
不速之客
春日練習
雪霽日
相辨認
暗香
物之力
游泳館裏
萬物詩
什麼
諸聲音
風景畫
足夠多
出現
算得上美好
差異
不可見的
午夜波瀾
始於白天
試圖描述
旅客
物我論
漣漪
四維鳥
仿象徵詩
一隅詩
花間詩
星空下
房頂上,老父親
街景一
我們世界裏的秘密存儲
比方説藍色
雪山巔
鮑衝湖六月——致吳橘
夏天的事
期待如拋物線
舊居所
小世界
當它作為一切
藥力
宇宙觀
一個人時刻
不可追的
舊美學
新經驗
夜晚歡迎辭
宅心
柳葉湖上(一)
柳葉湖上(二)
柳葉湖上(三)
麥茬地
山中記事
如此景物
在無名小鎮休息
像博爾赫斯那樣——給黃湧
並不感到失望
諸生靈
親密
都是無法停止的事情
雨中樹
地理上的我
標記
遺留物
以盲人為例的戀愛
巨石山
並非超脱和理所當然
茶吧裏
某狀態
小記
驅動力或永恆
我們需要什麼有時候我們並不知道
作者和讀者
轉述
而我們是時間的
趨光性
身邊物
女兒的卡爾曼多
免於心碎(一)——給潘漠子
免於心碎(二)——給張爾
免於心碎(三)——給黑光
戀人圖示——給鮑棟、程度
每一日始於天真
色彩舉例
我們全體
説不上來,但可以度量
而後行動
極目篇
處境篇
珍愛之物篇
第二輯
第一次
野兔或雙尾燕
每個早晨都感到快樂是重要的
假象篇
自省篇
獨處篇
懷人篇
鳥兒斑斕
我們身邊的
衰老中的我們
對於厭倦來説
一天之始及儀式
穿行
早間課
也可以説是自然選擇
任何時候
無所不在的浮力
樹下詩
旅行記
自由體詩論
記憶之船
如呼喊致默白
更加抽象
殘篇
這是我想要的嗎
有感
安靜篇
不明來歷
贈詩
光僅僅帶來了我而已
雪中早晨
春日記
普遍性原則
仿哀歌
一日記
思索的結果
海邊事
在橋上
聽一個年輕女孩讀我的詩
永遠在嗎
分類美學
這時應該哀悼
旅行札記
過司空山
重新做一個詩人
新辭典
雨後篇
傍晚篇
睹物篇
惘然篇
夏日篇
自然光
鄂爾多斯之行並致廣子
庫布齊沙漠
青草間
曠野美學
稱得上愛
非暴力
詩篇
穿過
同一個
叢林律法
少數人的情詩
信徒
沙漠蜥蜴
各自運行
雨後心境
小教堂
目擊記
地理志
仿讚美詩
酒事
依傍篇
靜觀篇
夏夜篇
記錄
普通語言學
仍然無知
身邊參照物
從未有過
一種知識或一次回憶
鴕鳥和什麼
米羅詩
親近篇
認知篇
留戀篇
野遊地
為了區分
結伴而行
副作用或忘我
原本安靜的
兩個地球
途徑
請求
嬰兒
副本
那些時候——給趙卡
傍晚河堤獨坐
停留
野外情詩
河邊竹林
肉身
小莢果
羣居篇
默然對物篇
堪比
狀態
形式論(一)
形式論(二)
清晨彷徨篇
雪篇
初雪日誌
初春日誌
早上詩
山間詩
湖邊詩
蝴蝶詩
兩性詩
二分法
自慚
自訴
內外
瞬間記
後記
附:餘怒創作年表 [4] 

蝸牛作品鑑賞

在該書中,餘怒明確懸置了對某種特定價值的展覽,讓讀者面對文本時變得手足無措,真正經驗到他者的他者性。餘怒擅長從兩個方面去處理這樣一種懸置:一是事物的無序展列,一是詩歌上下文的不斷互否。前者如《在振風塔上》:“我來到塔上/沒有一個遊客/對岸的蘆葦叢/突突駛過的拖船/覓食的綠頭鳥/這是由黃昏彎曲而成的世界/其中,斜坡屋頂、折腰屋頂/一座塔:它被我置身的空/這些可用以解釋夢境/我們是時間性的動物/又有着間歇性,同時/並存,是行星也是流星。”試想,在從未了解過(事實證明,即使瞭解過甚至熟知也不一定會好到哪兒去)餘怒詩學理念的普通讀者那裏,初次面對這樣一首詩時會做些怎樣的“規定動作”——看形式(長短、字數、是否分行排列),找意象,問主旨,下判斷。對這一切讀者所期望能從詩歌中順利(儘管也有不太順利的時候,但多數情況下還是能令自己滿意)獲得的東西,餘怒都要予以擱置。在這首詩中,除了第一句“我來到塔上”交代了時間主客體外,往下幾句都是對“我”在塔上“看”到的東西的客觀呈現,這一切也都只是不帶任何價值藴含與情感起伏的黃昏世界的一部分。即使警句式的第八句“一座塔:它被我置身的空”也迅速止於對事實的描述,至於“我”和“塔”的這種實與“空”,詩人沒再進一步言説。而後面囈語般的一句“這些可以解釋夢境”更讓讀者一時摸不着頭腦,不知其與前文有何關聯。但再細細一想,大千世界因緣和合又豈是三兩句詩歌能夠講得清楚的,這“塔”這“人”這“空”又何嘗不與“夢境”中的它們(或別的什麼)相一致,於是讀者又陷入一個“莊生夢蝶”式的漩渦之中。而且都是不確定的,“我們是時間性的動物,/又有着間歇性”,“是行星也是流星”。沒有一個句子是深奧的,都是事實性的陳述,但讀者又似乎真的從這些陳述中抓住了些什麼——大概是懸置了諸般障礙之後乍然蹦出的“詩性”。
再舉一則通過上下文互否以實現懸置的例子:“夏日傍晚/我去觀察地平線/那兒,一會兒,有東西跳出來/再過一會兒,又有東西跳出來/彷彿是為了這裏的平衡/不是太陽月亮星星/不知道該叫它們什麼/在江堤上,我躺下來/這麼多年不停地衰老是值得的/這麼多年沒有任何東西出現消失/沒有任何意義上的驚喜/地平線從來沒有抖動過。”對地平線的打量是一個文學與哲學的老話題,對這一主題的選擇與寫作是危險也有難度的,稍有不慎就會落入一個有限無限或死生循環的舊圈套裏。詩人在一個“夏日傍晚”“去觀察地平線”,那裏反覆“跳出來”的東西使他有所獲也有所惑。那不斷跳出來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這是一般讀者讀到這裏迫切想知道的,是太陽、月亮、星星,還是別的些什麼,詩人也順應讀者的意願,只不過是一種拒絕式的順應,明確告訴讀者“不是太陽月亮星星”,也“不知道該叫它們什麼”。讀者更着急了,閲讀受阻、理解被駁回,甚至有了一些不滿的憤怒。作者的初步意願達成了,也藉助這次溝通失效的“停頓”,又把讀者誘入第二個話題場域——由神秘的遠方轉至當下存在的現場——“在江堤上,我躺下來”,詩人自己構成了另一條“地平線”,説出了生命的秘密——“這麼多年不停地衰老是值得的”。這裏,詩人引進了一條價值判斷“不停地衰老”是“值得的”。對於這樣一種價值觀,讀者可能一開始不會接受,衰老真的值得嗎?值與不值牽涉着一系列的關於得與失的考量,一些東西出現,一些東西消失,這正像那條自然的“地平線”。仔細思考之後讀者可能會慢慢體悟到作者這種斷言的妙處,於是在讀者心裏,此前的那種憤怒被一種恍然大悟般的欣喜所替換,認為自己與作者達成了默契,讀“懂”了這首詩。但餘怒又一次違拗了讀者的意願,大聲宣佈“這麼多年沒有任何東西出現消失/沒有任何意義上的驚喜”。人生與世界都重新回到其荒誕的原點,那只是一條不承載任何意義的天地交合而成的直線(也不一定就是直線),它也“從來沒有抖動過”。 [5] 

蝸牛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19年9月,該書獲第四屆袁可嘉詩歌獎詩集獎。 [1] 

蝸牛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蝸牛》
2019年6月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978-7-5594-3415-9 [4] 

蝸牛作者簡介

餘怒,當代詩人,生於1966年。著有詩集《守夜人》《餘怒短詩選》《主與客》《蝸牛》,詩論集《詩的混沌和言語化》和《詩和反詩:答張後問》。曾獲第二屆明天·額爾古納詩歌獎、第五屆《紅巖》文學獎·中國詩歌獎、2015年度《十月》詩歌獎、灕江出版社第一屆年選文學獎·2017中國年度詩歌特別推薦獎、第四屆袁可嘉詩歌獎等獎項。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