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蝸牛

(腹足綱陸生動物)

鎖定
蝸牛,是柄眼目蝸牛科軟體動物,目前已知全世界有蝸牛25000多種 [17]  。蝸牛的身體柔軟,外有一個螺旋形的外殼,軀體分頭部和足部;頭部有2對觸角、後1對較長,後觸角的頂端有1對眼,口腔內有顎及形似銼刀的齒舌,用來咀嚼及切碎食物;腹足扁平,底部分泌黏液,方便足部利用肌肉收縮,在不同表面上滑行,呼吸在類似肺的組織進行,空氣由吸氣孔進入 [18]  。蝸牛因其爬行時頭部有兩個像牛角那樣的觸角,故名。 [19] 
蝸牛種類繁多,在世界各地均有分佈。 [19]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鬆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反應敏感; [20]  眼睛的視力很差,在微弱光線下只能看6釐米遠;觸角嗅覺靈敏,靠觸角、嗅覺尋找食物和配偶。蝸牛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尤其喜食蔬菜、果樹的葉芽和作物的根葉。蝸牛為雌雄同體動物,但不能自體受精,交配一般都是在春秋季節,1-2個月後產卵。 [21] 
蝸牛是一種很有名氣的中藥,其味甘、鹹、性寒,具有清熱利尿、解毒消腫及解暑、去痰、通乳等功效。蝸牛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其消化腺中分離提取的“蝸牛酶”價格較貴,養殖蝸牛具有經濟價值。 [21]  在不同文化中,蝸牛有着不同的象徵意義。在中國文化中,蝸牛象徵緩慢、落後;而在西歐,則象徵頑強和堅持不懈。蘇格蘭人認為如果蝸牛的觸角伸得很長,就意味着第二天會有一個好天氣。 [20] 
中文名
蝸牛
拉丁學名
Fruticicolidae
別    名
蝸婁牛
駝包蜒蚰
外文名
Snail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腹足綱
柄眼目
蝸牛科、大蝸牛科
亞    綱
肺螺亞綱
物族
分佈區域
遍佈全球
二名法
Oophana heudei
拼    音
wō niú

蝸牛動物學史

蝸牛因其爬行時頭部有兩個像牛角那樣的觸角,故名。 [19] 

蝸牛形態特徵

蝸牛外形概述

蝸牛必須由一個碳酸鈣的外殼,以及一個軟體組成,滿足這兩個要求才能被稱為蝸牛,但由於種類的不同,每一個品種的蝸牛在具體結構上都會有少許差別。
蝸牛解剖圖 蝸牛解剖圖
蝸牛的整個軀體包括眼、口、足、殼、觸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貝殼,其形,顏色大小不一,它們的貝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等。
現中國內養殖的白玉蝸牛蓋罩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雲瑪瑙蝸牛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形。蝸牛的眼睛長在頭部的後一對觸角上。 [2] 
1. 殼
2. 肝臟
3. 肺
4. 肛門
5. 呼吸孔
6. 眼
7. 觸角
8. 腦神經節
9. 唾液導管
10. 口腔
11. 嗉囊
12. 唾腺
13. 生殖孔
14. 陰莖
15. 陰道
16. 黏液腺
17. 輸卵管
18. 矢囊
19. 足
20. 胃
21. 腎
22. 外套膜
23. 心臟
24. 輸精管

蝸牛形態結構

蝸牛為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殼一般呈低圓錐形,右旋或左旋。頭部顯著,具有觸角2對,大的1對頂端有眼。頭的腹面有口,口腔內有顎及形似銼刀的齒舌 [18]  ,可用以刮取食物。 [1]  腹足扁平,底部分泌黏液,方便足部利用肌肉收縮,在不同表面上滑行,呼吸在類似肺的組織進行,空氣由吸氣孔進入。 [18] 
蝸牛有甲殼,形狀像小螺,顏色多樣化;頭有四個觸角,走動時頭伸出,受驚時則頭尾一起縮進甲殼中;蝸牛身上有唾涎,能制約蜈蚣、蠍子。六、七月熱時會自懸在葉下,往上升高,直到唾涎完了後自己死亡。 [1] 
蝸牛 蝸牛
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但它們的牙齒並不是“立體牙”。儘管擁有數萬顆牙齒,但它們無法咀嚼食物。這是因為它們用齒舌——一個帶狀結構,上面佈滿牙齒——碾碎食物,以便消化。一生之中,它們的微小牙齒會慢慢磨損鈍化,而後被更鋒利的新牙取代。蝸牛排泄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泄的,叫氣孔。它會把糞便排在自己的身上,通過腹足和粘液最終將糞便留在地上。 [1] 
蝸牛的外套膜腔會在殼口處形成1個開口,稱為“呼吸孔”,這是氣體進出的地方。仔細觀察,呼吸孔常會一開一關,就像是蝸牛呼吸用的“鼻子”;而當蝸牛縮進殼內時,還是會將呼吸孔的開口留於殼口處以便呼吸。外套膜常在足部或內臟團間,形成1個與外界相通的空腔,稱為“外套膜腔”。蝸牛的呼吸器官就藏於外套膜腔內,有時透過蝸牛的殼,隱約可以見到殼底下密佈的肺血管網,大多位於前側,靠近頭部的方向,這正是外套膜腔的位置。 [1] 

蝸牛分類差異

蝸牛的種類大體上分為前鰓類(prosobranchia)和有肺類pulmonata),其中後者佔了大多數。前鰓類的蝸牛種類較少,因此分類比較簡單;但由於有肺類的分類十分繁多,分類亦比較複雜。過去,人們把有肺類蝸牛分為原始有肺目、基眼目以及柄眼目Stylommatophora)三大目,但最新的分類法則將他們重新分配至縮眼目(Systellommatophora)、基眼目Basommatophora)和真肺目(Eupulmonata)當中,並且又加入了一些裸形亞綱的蝸牛。
前鰓類
前鰓類(Prosobranchia)蝸牛的身體結構跟有肺類(Pulmonata)的最大分別是在於性別的區分以及呼吸系統。前鰓類蝸牛為雌雄異體,而有肺類蝸牛則為雌雄同體;另外,前鰓類蝸牛以鰓進行呼吸,而有肺類蝸牛則以肺呼吸。目前已知的大部分蝸牛都是屬於有肺類的,所以相對來説,前鰓類蝸牛的種類比較少。
珍珠蜑螺超目(Neritopsina)的蝸牛種類較少,體形大部分很小,不容易被發現。它們都有半月形的石灰質口蓋,一對觸角,眼睛生於觸角基部。本超目之下只有蜑螺超科(Neritoidea)一個超科,以及其超科所屬的芝麻䗉蝸牛科(Hydrocenidae)以及䗉蝸牛科(Helicinidae),種類不多。
新進腹足超目(Caenogastropoda)的蝸牛種類不多,體形比珍珠蜑螺超目略大。它們的蝸牛都有石灰質或者角質的口蓋,呈現多旋型或者圓形。頭部有一對觸角,眼睛生在觸角的基部,有部分種類的外殼有比較特殊的縫合管。另外,本超目的蝸牛的外套腔上是沒有嗅感器的。本超目底下有兩個超科,分別是主扭舌目(Architaenioglossa)的山蝸牛超科(Cyclophoroidea)以及吸螺目(Sorbeoconcha)的麂眼螺超科(Rissoidea),而麂眼螺超科內的貝類大多生活在潮間帶以及淡水水域,因此本超科內的部分貝類並不是蝸牛。
有肺類
有肺類(Pulmonata)蝸牛佔了蝸牛的大多數,體內有肺部進行呼吸作用,並且為雌雄同體。在有肺類當中,又以真肺目(Eupulmonata)佔了大多數,而真肺目當中又以柄眼亞目(Stylommatophora)的蝸牛為最常見的蝸牛。
縮眼目(Systellommatophora
基眼目Basommatophora
真肺目(Eupulmonata)佔了蝸牛的大多數,有螺旋形外殼,沒有口蓋。外套膜內沒有嗅感器,出口處有一個肺孔,可以收縮。1998年,Smith和Stanisic建議把真肺目分成三個亞目,分別是:海岸螺亞目(Actophila)、擬松螺亞目(Trimusculiformes)以及柄眼亞目(Stylommatophora)。
海岸螺亞目的大部分貝類,例如耳螺是生活於潮間帶的,只有少數是屬於蝸牛,例如台灣的罌粟蝸牛。本亞目的蝸牛眼睛生於頭部上的一對觸角的基部,殼口大多有齒狀突起。
擬松螺亞目的貝類大部分生於潮間帶,只有少數是屬於蝸牛,例如螄蝸牛。本亞目的貝類有一斗笠似的外殼,殼的右側有一肺管,頭部上的一對觸角已經退化,眼睛長在觸角基部。
柄眼亞目蝸牛是最常見的蝸牛,有兩對觸角,眼睛生於上觸角的頂端。特別地,柄眼亞目蝸牛的眼睛在收縮的時候,會由頂端開始向內收縮。 [14] 

蝸牛棲息環境

蝸牛
蝸牛(7張)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鬆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反應敏感,最適合環境:温度16~30℃(23~30℃時,生長髮育最快);空氣濕度60%~90%;飼養土濕度40%左右;pH為5~7。當温度低於15℃,高於33℃時休眠,低於5℃或高於40℃,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但是各種蝸牛各不相同。 [1] 
蝸牛喜歡鑽入疏鬆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濕度和吸取部分養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雜食性和偏食性並存。喜潮濕怕水淹。在潮濕的夜間,並投入濕漉的食料,蝸牛的食慾活躍。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自食生存性。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取食,不要母體照顧。當受到敵害侵擾時,它的頭和足便縮回殼內,並分泌出粘液將殼口封住;當外殼損害致殘時,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具有很強的忍耐性。蝸牛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對冷、熱、飢餓、乾旱有很強的忍耐性。喜恆温養殖。温度恆定在25~28℃之間,生長髮育和繁殖旺盛。蝸牛在爬行時,還會在地上留下一行粘液,這是它體內分泌出的一種液體,即使走在刀刃上也不會有危險。 [1] 

蝸牛生活習性

蝸牛進食

一般蝸牛以植物葉和嫩芽為食,尤其喜食蔬菜、果樹的葉芽和作物的根葉, [21]  因此是一種農業害蟲。但也有肉食性蝸牛(例如扭蝸牛),會獵食其他種類蝸牛或蚯蚓等動物。

蝸牛交配

蝸牛眼睛的視力較差,在微弱光線下只能看6釐米遠;觸角嗅覺靈敏,靠觸角、嗅覺尋找食物和配偶;蝸牛不能自體受精 [21]  每年5月-11月是蝸牛的繁殖期,蝸牛交配後,精子並不會馬上被用來與卵受精,而是等蝸牛找到合適的環境、地點時才會考慮使用。有時蝸牛會將異體的精莢儲存起來,保留在體內數日或數個月,以備不時之需。或是將異體的精莢分成多次使用。
有肺類蝸牛是雌雄同體的,有的種類可以獨立生殖,但大部分種類需要兩個體交配,互相交換精子。前鰓類蝸牛是雌雄異體的,只有母蝸才可以產卵。普通蝸牛將卵產在潮濕的泥土中,一般兩到四周後小蝸牛就會破土而出;但少數蝸牛,例如堀川氏煙管蝸牛是卵胎生的。一次可產100個卵。
蝸牛的交配季節主要在潮濕温和的天氣,一般都是在春秋季節,1-2個月後產卵 [21]  。當蝸牛交配的時候,兩隻蝸牛的腹足會黏附在一起,並且會持續接近二十四小時,維持身體不動。這時候,是蝸牛最危險的時間。

蝸牛天敵

蝸牛的天敵很多,像是鷗、鴨、鳥、蟾蜍、龜、蛇、刺蝟、老鼠、螢火蟲幼蟲等,甚至是人類,都會以蝸牛作為食物。

蝸牛致命物質

容易使蝸牛致命的物質是鹽,鹽如果灑在蝸牛身上,會在蝸牛的體表上吸取水分,水分吸取過多蝸牛就會脱水而死,但因為蝸牛有殼保護,所以還是會有活命的機會。

蝸牛分佈範圍

蝸牛種類繁多,在世界各地均有分佈, [19]  有蝸牛近四萬種,不同種類的蝸牛體形大小各異,非洲大蝸牛可長達21公分,在北方野生的種類一般只有不到9公分。
在中國各省區都有蝸牛分佈,生活在森林、灌木、果園、菜園、農田、公園、庭園、寺廟、高山、平地、丘陵等地陰暗潮濕地區。主要以植物莖葉、花果及根為食。是農業害蟲之一,也是家畜、家禽某些寄生蟲的中間宿主。 [3] 

蝸牛主要品種

蝸牛是陸生貝殼類軟體動物,從曠古遙遠的年代開始,蝸牛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蝸牛的種類很多,約25000多種,遍步世界各地,僅中國便有數千種。中國有食用價值的約11種,如褐雲瑪瑙蝸牛、高大環口蝸牛、海南堅蝸牛、皺疤堅蝸牛、江西巴蝸牛馬氏巴蝸牛、白玉蝸牛等。現世界各地作為食用並人工養殖的蝸牛主要有三種: [4] 

蝸牛華蝸牛

貝殼中等大,殼質薄而堅實。全體呈低圓錐形,高10mm,寬16mm。有5~5.5個螺層,螺旋部低矮,略呈圓盤狀,殼頂尖,縫合線明顯。殼面黃褐色或黃色。體螺層極膨大,其周緣具有一條淡褐色色帶。此外,在各螺層下部靠近縫合線處也有一條顏色較淺的色帶。殼口橢圓形,其內有條白色瓷狀的肋。臍孔呈洞穴狀。 [4] 

蝸牛散大蝸牛

屬“哈立克斯”蝸牛,原產歐洲中西部的法國、英國等地區,通常棲身於園林或灌木叢中,故稱為之“庭園蝸牛”。其成蝸牛體形略小,直徑約3釐米左右,螺殼質薄,呈黃褐色,並具有4條紫褐色帶,殼表面佈滿許多黃褐色的小斑點。距今,中國養殖的散大蝸牛,因品種退化,個體小,經濟效益較差。 [4] 

蝸牛瑪瑙蝸牛

台灣人稱露螺,在廣東一帶叫東風螺、菜螺或花螺,屬於瑪瑙蝸牛類。瑪瑙蝸牛原產於東部非洲的馬拉加西島,後來傳遍了整個熱帶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故又稱為非洲大蝸牛。螺形呈錐狀,螺殼表面包有一層黃褐色的殼皮,並帶有深褐色花紋。通常成蝸牛的螺殼長約6~8釐米,寬約3~4釐米,重50克以上。在非洲西部地區,特別是黃金海岸的居民,視蝸牛為動物性蛋白質攝入來源。由於此種蝸牛肉味鮮美,倍受歐美老闆的歡迎,致使非洲大蝸牛成為今日世界上的主食蝸牛。這種蝸牛是較適應在中國自然條件下生長的品種。 [4] 
距今,中國普遍養殖的品種叫白玉蝸牛,別稱白肉蝸牛,以肉色雪白而得名白玉蝸牛,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陸生貝殼類。雌雄同體,在全世界所有的食用蝸牛品種的大家族中,屬首屈一指的佼佼者。白玉蝸牛是中國的特種動物之一,具有特殊價值,特殊營養,特異風味,特別用途,肉質肥厚,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富有20多種氨基酸,也是宇航員和運動員最佳的滋補品。 [4] 
它屬於瑪瑙蝸牛的變異品種。其特異之處在於頭、頸、足的肌肉光色不同,但在形態和生活習慣上則與褐雲瑪瑙蝸牛沒有區別,養殖方法也基本相同,只是養殖時對衞生條件要求高一些,而且其外銷經濟價值也高一些。 [4] 

蝸牛夏威夷蝸牛

夏威夷蝸牛是一類色彩鮮豔的蝸牛,屬於小瑪瑙螺屬。它們分佈在夏威夷,所有現存物種都已瀕危。 [4]  它們的顏色、外形都各有不同,但平均大約3、4英寸長。大部分都有着具有光澤、平滑的橢圓形或卵形外殼,並且外殼上有着不同的色彩斑斕的顏色,如:黃色、橙色、紅色、褐色、綠色、灰色、黑色以及白色。 [4]  它們一般在夜間活動。大部分居住在美國夏威夷羣島的瓦胡島上。它們分佈在島上海拔高度以上山上的本地
夏威夷蝸牛原產的樹木或矮樹叢上,這些樹葉和莖幹表面上的真菌是它們的食物來源。夏威夷蝸牛是夜間活動,主要吃葉子上生長的真菌。雖然有時會在入侵的植物上見到它們,但長在成年的夏威夷蝸牛是雌雄同體的,可以有很多年的壽命。它們會產下蝸牛,而非產卵。這些植物上的真菌是否有害則不明。 [4] 

蝸牛主要價值

蝸牛經濟價值

蝸牛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其消化腺中分離提取的“蝸牛酶”價格較貴,養殖蝸牛具有經濟價值。 [21] 

蝸牛營養價值

蝸牛
蝸牛(9張)
蝸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屬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富含20多種氨基酸及豐富的蝸牛酶、SOD等,其中蛋白質含量分別比甲魚、豬肉、牛肉和雞蛋高1個、11個、3個和7個百分點,而脂肪的含量僅為甲魚、豬肉、牛肉和雞蛋的1/18、1/272、1/92和1/70;每克蝸牛肉含硒量有0.45μg,為茶葉的4.5倍。蝸牛是一種食用、藥用和保健價值都很高的陸生類軟體動物,其食用和藥用歷史已經有二千多年。
據測定,每500克蝸牛肉中含蛋白質90克及氨基酸、維生素、鈣、鐵、銅、磷等多種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蝸牛性寒、味鹹。有清熱、消腫、解毒、利尿、平喘、軟堅等功能。所含的酶能化積除滯,穀氨酸和天冬氨酸則能增強人體腦細胞活力。科學家認為多吃蝸牛能對皮膚和毛髮產生營養美容作用。 [5] 

蝸牛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蝸牛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90 千卡
蛋白質 16.1 g
脂肪 1.4 g
膽固醇 50 g
飽和脂肪酸 0.4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3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0.3 g
碳水化合物 2 g
葉酸 6 μg
70 mg
250 mg
272 mg
382 mg
10 mg
3.5 mg
1 mg
維生素A 30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1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12 mg
煙酸(煙酰胺) 1.4 mg
維生素B6 0.13 mg
維生素B12 0.5 μg
維生素E 5 mg
維生素K 0.1 μg
展開

蝸牛科研價值

2002年,研究人員從江西巴蝸牛提取出一類多糖物質,即天螺霜,且天螺霜具有體外抗乙型肝炎病毒複製的生物學功能 [9-10]  。同年,研究人員還發現蝸牛殼中Mn2+的含量可反映其生長環境中Mn2+的含量和氧化還原條件,這對古氣候的重建具有重要意義 [11] 
蝸牛是黃土區最常見的現生陸生軟體動物,也是黃土地層中最豐富的生物化石。蝸牛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的“指示性動物”。黃土高原22Ma以來的風塵沉積中保存了豐富的蝸牛化石,有望建立全球首個長的陸相生物組合序列,為研究晚新生代以來區域及全球的重大地質與環境問題提供可靠的生物學證據 [12] 

蝸牛養殖技術

蝸牛養殖方法

蝸牛 蝸牛
蝸牛為雜食性動物。幼蝸牛多為腐食性,以攝食腐敗植物為主;成蝸牛一般以綠色植物為主,食各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尤其喜食植物的幼芽和多汁植物,亦食各種廢紙、豬糞、植物殘渣等。飢餓狀態下還會互相殘食。 [6] 
兩個蝸牛相遇的時候,互相用觸角接觸,然後頭和頭相對,身體並連,彼此生殖腔的位置相接。這樣暫時停止片刻之後,生殖部分突然反轉,互相將戀矢(陰莖)插入對方的生殖孔中。一般説來,蝸牛的交尾時間是很長的,每次交接大約需要2~3小時,有時可以達到4小時之久。一隻蝸牛每年可產卵6~7次,每次平均可產卵200粒。體重在35克的種蝸牛每次可產卵120粒,體重在40~50克的蝸牛,每次可產卵150~180粒;體重在60~100克的蝸牛每次可產卵300~400粒。蝸牛的生殖不受年齡的限制。在同等適宜的生殖條件下,蝸牛越大產卵量就越多。蝸牛的壽命一般在5~6年。在不適的生活條件下,會加速蝸牛的死亡,縮短蝸牛的壽命。 [6] 
在交尾後受精卵經過生殖孔產出體外。卵都產在地下數毫米深的土中或朽木、落葉之下。蝸牛的幼蟲在卵殼中發育,孵出的幼體已成蝸牛的樣子了。 [6] 
室內人工養殖蝸牛,宜選擇背風的空地,用竹子或鋼筋搭成20米,寬3米,高2米的飼養棚,棚周圍用塑料薄膜蓋好。也可用栽培蔬菜用的塑料土棚、舊玻璃温室或者土温牀等。室內用牀式養殖,宜用水泥、鋼筋澆製成長1米、寬0.8米的板式,搭成3~4層,層高0.6~0.8米。再在每層用紗窗隔攔,兩層板上鋪15釐米厚的腐殖質土,每平方米可放30只蝸牛,每天喂料1次,噴水1~2次。室內木箱養殖,宜做約長90釐米,寬45釐米,高40釐米的箱子,一層層架起將集中飼養。箱內鋪10~15釐米厚的腐殖土,放上菜葉等,兩箱放20~30只蝸牛,兩天傍晚用噴水壺澆一次水,使箱子內壁潮濕。 [6] 
蝸牛飼餵宜每晚餵食一次,可用各季蔬菜、農作物、綠肥作物、雜草根、莖、葉、花和果實,瓜皮、果皮、剩渣及廢紙等,再配上一些精飼料、蛋白料及礦物質飼料。也可兩日喂一次,蝸牛可食剩殘菜飯、腐殖物。保持灑水,使場地濕度在15~27%,pH5~7,空氣濕度75~90%。當年孵化幼蝸,5個月即達5個螺層,體重達50克以上,大的達90克左右。養殖中應預防雞、鴨、麻雀、鴿子、老鼠等天敵危害。 [6] 

蝸牛養殖要點

  • 温度16~40℃,最佳25℃,一般能高不低。加温必須採取地龍火道,且常年備好,尤其是春末夏初,要防止突然降温,有條件暖氣最好,不要採取火爐加温。 [6] 
  • 濕度。飼養土的土表濕度要保持到25%~35%,空氣相對濕度85%~90%,能濕不幹,控濕、保濕採取塑料布蓋頂。 [6] 
  • 防止幹風、冷氣直接吹進,進口應採取雙門、掛布、擋風板。 [6] 
  • 堅決控制有異味的氣體進入飼養場地。 [6] 
  • 飼養土必須控制在pH6.5~7.5,切忌使用施過農藥、化學物質的污染砂土。 [6] 
  • 養殖容器一定要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和透氣性。 [6] 
  • 不工作時不要強光照射,陰暗最好,夜間採用15W紅色燈泡照明,這樣能刺激產卵。 [6] 
  • 卵的孵化。蝸牛的養殖成敗,關鍵在卵的孵化,控制室內温度在20~25℃,空氣濕度在90%~95%,土表濕度在25%~30%,改進採卵孵化方法,採用種蝸牛60天輪倒法,此法能大大提高蝸牛的養殖效益,一般出殼率達95%以上。 [6] 
  • 幼蝸牛的飼養關係到迅速發展蝸牛數量與產量的成敗關鍵,要特別注意温度與濕度的控制。温度一般應控制在25~30℃之間,飼養土含水量以30%~35%為宜,空氣相對濕度在80%~90%為宜,多食鮮嫩多汁的飼料,輔以鈣質食物。 [6] 
  • 1~3月齡蝸牛飼養池內加濕,堅決不能用水潑,採用噴霧器噴,最好用温水。 [6] 
  • 發現病、死蝸牛及時清除。 [6] 
  • 勤清糞便,最好採取蚯蚓與蝸牛混養,一舉兩得。 [6] 
  • 防止天敵侵害、滅鼠、滅蟻,定時用1/1000的敵百蟲溶液噴灑,能有效地殺滅蝸牛的最大天敵——蟎,定期用過氧乙酸稀釋液,對蝸牛的養殖場所進行消毒,殺滅病源微生物。 [6] 
  • 成本最低,效果最佳飼料配方:米糠50%,貝殼40%,酵母粉8%,其他2%。 [6] 

蝸牛飼養與管理

飼養方式
大體分為室外開放式和室內封閉式兩種。 [6] 
室外開放式包括溝式、棚式、庭院式等,讓其在保護圈內,類似於自然條件下的生長繁殖。室內封閉式養殖可用塑料盆、土盆、木箱、水泥池、缸、桶、罐等,用紗罩、濕布、薄膜封口,保温保濕防鼠害。室內封閉式飼養便於温度、濕度的調控,加上充足的飼料,不僅可解除蝸牛的冬眠,而且可達冬繁冬養的目的。室內飼養最好用塑料薄膜封閉四周,以保持温度、濕度。 [6] 
飼養土的製備
  • 複合菜園土 [6] 
未污染的沙土30%、田園土30%、黃沙20%、煤渣灰15%、石粉5%,混合粉碎,經太陽曝曬3~5天消毒、殺蟲後,過篩,然後加水使濕度在40%左右,即一捏成團,一擊就散。盆內土厚度為:生長蝸7釐米,成蝸10釐米,幼蝸3釐米,飼養1~2月更換1次。
  • 海綿替代法 [6] 
在池、箱等底部鋪1層5釐米厚的海綿,並保持4倍於本身重量的水分即可。每天清理殘食,每3天清理1次糞便。
飼餵方法 [6] 
對1月齡內的幼蝸,應喂些鮮嫩菜葉,精飼料用開水燙軟粘在菜葉上,每天喂1次,最適温度應控制在25℃~30℃,日夜温差不宜大,噴水時不要直噴幼蝸。生長蝸除青料外,要多投精料,並添加微量元素和添加劑。每天飼餵量為蝸牛體重的7%~10%。飼料應放入食架或食盆,以便清理殘渣。 放養密度隨個體增加由密到稀,每平方米400~200只。60×30×25釐米的飼養箱可入養100只,5~6個月後,殼高4釐米,體重40g以上時即可採收。
越冬管理 [6] 
在人工調控温濕條件下可解除冬眠。如飼養條件達不到,在氣温下降到15℃左右時,要因地制宜進行保温處理,如果轉入室內、飼養土加厚至25釐米,外圍棉絮保温。

蝸牛其他內容

蝸牛動物文化

蝸牛在各種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也不相同,在中國,蝸牛象徵緩慢、落後;在西歐則象徵頑強和堅持不懈;有的民族以蝸牛的行動預測天氣,芬蘭人認為如果蝸牛的觸角伸得很長,就意味着明天有一個好天氣。
一、篆愁君——或濃或淡的愁緒
蝸牛爬行時黏液在牆上留下痕跡,形似篆文,古人稱之為“蝸篆”。蝸牛因此獲得了“篆愁君”的美稱。例如:
  • 泥銀四壁盤蝸篆,明月一庭秋滿院。(毛滂《玉樓春》)
  • 幾縷腥涎蝸篆細,一椷鄉信雁聲長。(侯克中《久客》)
前兩例中,“篆愁君”的傑作透視出詩人家徒四壁的貧寒生活。例③中,“篆愁君”“筆跡”之細反襯出歸雁的鳴叫聲之長,觸發了詩人客居異鄉難耐的思鄉之愁。
二、蝸廬與蝸舍——窮困的處境
古詩詞中的“蝸廬”和“蝸舍”是作者對自己居所形象傳神的謙稱。三國時,焦先和楊沛造圓型屋舍,形如蝸牛殼,並稱之為“蝸牛廬”。後來,文人雅士習慣稱自己的居所為“蝸廬”。蝸廬雖狹小簡陋,卻是款待客人的好場所,是讓人忘卻塵世煩惱的好去處。例如:
  • 蝸廬四壁空,也過百年中。(陸游《蝸廬》)
“蝸舍”義同“蝸廬”,也喻指簡陋狹小的房屋。崔豹的《古今注·魚蟲》中説:“野人結圓舍如蝸牛之殼,故曰蝸舍。”“蝸舍”既表現出詩人窮困的生活境況,也傳達出他身困寒舍心憂天下的情思。例如:
三、蝸角——微小和空虛
蝸角”的出名,得力於莊周的奇妙想象。這位為文汪洋恣肆的哲人在《莊子·則陽》中描寫了一場奇特的“戰爭”:“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從此,蝸角便用來喻指極微小的境地。例如,“蝸角列州縣,毫端建朝市”(沈約《細言應令》)。“蝸角之爭”則用來喻指因細小事而作無謂的相爭,例如“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白居易《不如來飲酒》)。這樣的詩句不無調侃、戲謔與嘲諷之意。莊子的“蝸角”創意,得到眾多詩人的應和,其後的詩人也化用“蝸角”入詩,南宋陸游尤甚。如:
  • 成敗兩蝸角,貴賤一鼠肝。(《寓懷》)
在生物學上,“角”一般指有蹄類動物的頭頂或鼻前所生的突起物,具有防禦、攻擊等功能。“蝸”,有角似牛、慢行似牛而名為“牛”,然而此角非彼角。蝸角,柔軟、善縮,卻無防禦和攻擊之力,所以詩人賦予蝸角以“微小空虛”之意。如:
  •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着甚幹忙。(蘇軾《滿庭芳》)
  • 蠅頭利祿,蝸角功名,畢竟成何事,漫相高。(柳永《鳳歸雲》)
將功名利祿看得如蝸角般微小,這無異於給了熱衷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的蘇秦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8] 
中國大陸讀音“蝸”(拼音:wō;注音:ㄨㄛ)牛,中國台灣讀音“”(拼音:guā,注音:ㄍㄨㄚ,南京話:gua1,古華切)牛 [7] 
在中國的先秦、西漢時代中,“蠃、螺、蝸、蛞”這四個字並無使用上的分別,可以指代所有螺旋狀貝殼、或者有黏液軟體的生物,例如《爾雅·釋蟲》謂“蛞蝓即螔蝓,與蝸牛為一物。” [16] 
從東漢時期開始,這幾個字開始出現分化,“蠃”逐漸被棄用,蝸牛和蛞蝓則開始區別對待,例如《説文》稱“附蠃揹負殼者曰蝸牛,無殼者蛞蝓”,而“螺”則專指有螺旋貝殼的那一類生物。 [15] 

蝸牛熱點新聞

中國香港法律禁止虐殺蝸牛。2021年8月,香港理工大學一博士生因虐殺蝸牛被警方拘捕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