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蝶戀花·春景

鎖定
《蝶戀花·春景》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描寫春景的清新婉麗之作,表現了詞人對春光流逝的嘆息,以及自己的情感不為人知的煩惱。上闋寫春光易逝帶來的傷感,沒有拘泥於狀景寫物而融入自身深沉的慨嘆。下闋寫得遇佳人卻無緣一晤,自己多情卻遭到無情對待的悲哀。全詞詞意婉轉,詞情動人,於清新中藴涵哀怨,於婉麗中透出傷情,意境朦朧,韻味無窮。
作品名稱
蝶戀花·春景
作品別名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蘇東坡全集》
文學體裁
詞    牌
蝶戀花

蝶戀花·春景作品原文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1] 

蝶戀花·春景註釋譯文

蝶戀花·春景詞句註釋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花褪殘紅青杏小:指杏花剛剛凋謝,青色的小杏正在成形。褪(tuì),萎謝。
⑶飛:一作“來”。
⑷繞:一作“曉”。
⑸柳綿:即柳絮。
⑹天涯何處無芳草:指春暖大地,處處長滿了美美芳草。
⑺漸悄:漸漸沒有聲音。
⑻多情:指旅途行人過分多情。卻被:反被。無情:指牆內盪鞦韆的佳人毫無覺察。 [2]  [3-5] 

蝶戀花·春景白話譯文

花兒殘紅褪盡,樹梢上長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飛舞。清澈的河流圍繞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風吹得越來越少,天涯路遠,哪裏沒有芳草呢!
圍牆裏有位少女正蕩着鞦韆,圍牆外行人經過,聽到了牆裏佳人的笑聲。笑聲漸漸就聽不到了。聲音漸漸消散了。行人悵然,彷彿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 [6] 

蝶戀花·春景創作背景

此詞朱祖謀本、龍榆生本未編年。其後諸家編年有異,而主要觀點有以下四種:
曹樹銘本雲:“細玩此詞上片之意境,與本集《滿江紅》之上片相似。而這首詞下片之意境,復與本集《蝶戀花》之下片相似。以上二詞,俱作於熙寧九年丙辰密州任內。銘頗疑此詞亦系在密州所作,志以待考。”
薛瑞生本、鄒同慶、王宗堂本均據《冷齋夜話》所載王朝雲惠州貶所曾唱此詞及蘇軾惠州時期的詩文裏慣用此詞中出現的“天涯”一詞而繫於紹聖二年(1095)春,作於惠州。陳邇冬《蘇軾詞選》也懷疑這首詞是“謫嶺南時期的作品”。
張志烈《蘇詞二首系年略考》認為此同是蘇軾罷定州任謫知英州啓程南下時的寄託之作,是他紹聖元年(1094)閏四月離定南行路途觸景而發。
李世忠《蘇軾〈蝶戀花·春景〉作時考》則據詞中“青杏”、“燕子”、“柳綿”意象斷定此詞必不作於蘇軾貶惠期間,據其所表述的思想情感看,當作於蘇軾貶謫黃州時期,但沒有具體編年。 [2]  [5] 

蝶戀花·春景作品鑑賞

蝶戀花·春景文學賞析

這首詞是傷春之作。蘇軾長於豪放,亦擅婉約,這首詞寫春景清新秀麗。同時,景中又有情理,人們仍用“何處無芳草”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不僅僅侷限於對“佳人”的相思。這首詞下片所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麼寄託。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約詞。王士禎花草蒙拾》所説的“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同時指出這首詞與風格婉約的柳永詞不相上下。
“花褪殘紅青杏小。”開頭一句描寫的是暮春景象,這是説,暮春時節,杏花凋零枯萎,枝頭只掛着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衝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燕子在空中飛來飛去,綠水環繞着一户人家。這兩句又描繪了一幅美麗而生動的春天畫面,但缺少了花樹的點綴,仍顯美中不足。“繞”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並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着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着一“繞”字,則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樹上的柳絮在風的吹拂下越來越少,春天行將結束,難道天下之大,競找不到一處怡人的景色嗎?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於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説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最後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闋描寫了一組暮春景色,雖也有些許亮色,但由於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敗和蕭索,這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作者被貶謫在外,仕途失意又遠離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獨惆悵,想尋找一些美好的景物來排解心中的鬱悶,誰知佳景難覓,心情更糟。上闋表達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牆外是一條道路,行人從路中經過,只聽見牆裏有盪鞦韆的聲音,一陣陣悦耳的笑聲不時從裏面傳出,原來是名女子在盪鞦韆。這一場景頓掃上闋之蕭索,充滿了青春的歡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賞和聆聽着這令人如痴如醉的歡聲笑語。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係。這裏,他只寫露出牆頭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牆裏”、“牆外”分別重複,竟佔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牆內是家,牆外是路;牆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牆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有一種冷落寂寞之感。“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牆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牆院裏女子的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牆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後卻心緒難平。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並不知道牆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裏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説是“無情”。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麼樣的思緒,對此,他並沒回答。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嚮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並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回味、想象的空白。
下闋寫人,描述了牆外行人對牆內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讓行人更加惆悵。在這裏,“佳人”即代表上闋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通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了其抑鬱終不得排解的心緒。
綜觀全詞,詞人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後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願。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於清新中藴涵哀怨,於婉麗中透出傷情,意境朦朧,韻味無窮。 [5]  [7-9] 

蝶戀花·春景名家評價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予得真本於友人處,“綠水人家繞”作“綠水人家曉”。“多情卻被無情惱”,蓋行人多情,佳人無情耳。此兩字極有理趣,而“繞”與“曉”自霄壤也。
明·俞彥爰園詞話》:古人好詞,即一字未易彈,亦未易改。子瞻“綠水人家繞”,別本“繞”作“曉”,為《古今詞話》所賞。愚謂“繞”字雖平,然是實境;“曉”字無皈着,試通詠全章便見。
清·王士禎《花草蒙拾》:“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髯直是軼倫絕羣。
清·先著、程洪《詞潔》:坡公於有韻之言,多筆走不守之憾。後半手滑,遂不能自由,少一停思,必無此矣。
清·黃蘇《蓼園詞選》:⑴“綠水人家繞”,非“繞”字,乃曰“人家曉”。“曉”字與“繞”字蓋霄壤也。⑵“枝上”一句,斷送朝雲。一聲何滿子,竟能使腸斷。李龜年正若是耳。⑶“佳人”是“無情”,“行人”是“多情”者。⑷“柳綿”自是佳句,而次闋尤為奇情四溢也。
清·李佳《左庵詞話》:此亦寓言,元端致謗之喻。
清·王闓運《湘綺樓詞選》:此則逸思,非文人所宜。
近代·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下闋牆內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聞鞦韆笑語,發此妙想,多情而實無情,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1]  [5] 

蝶戀花·春景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10] 
參考資料
  • 1.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1):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476-477
  • 2.    譚新紅.蘇軾詞全集 彙編匯評匯校:崇文書局,2011:127
  • 3.    李寅生.中國古典詩文精品讀本(下):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421
  • 4.    蘅塘退士 等.唐詩宋詞鑑賞經典集(下):江蘇美術出版社,2014:363
  • 5.    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1198-1202
  • 6.    思履.宋詞三百首彩圖全解詳註: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152
  • 7.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694-696
  • 8.    劉默.宋詞鑑賞大全集(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163-164
  • 9.    王思宇.蘇軾詞賞析集:巴蜀書社,1996:313-315
  • 10.    霍松林.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2-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