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鎖定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此詞通過描寫詞人自青州赴萊州探望丈夫趙明誠途中的感受,表達她希望姊妹寄書東萊、互相聯繫之意以及姊妹間的深厚感情。上片通過“脂粉滿”的描繪,“千千遍”的誇張,“山又斷”的比喻,“聞微雨”的氣氛烘托,表現雨中傷別的境界;下片從正面對詞人的心理作了更細膩的刻畫,結尾故作通脱語,極力排遣心中的痛苦。全詞感情深摯,語言淺近,設句巧妙,音韻流轉,堪稱易安詞中佳作。
作品名稱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作品別名
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
作    者
李清照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樂府雅詞
文學體裁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作品原文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1]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註釋譯文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詞句註釋

⑴蝶戀花: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原名“鵲踏枝”,又名“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昌樂館:昌樂縣驛館,故址在今山東昌樂西北十里。
⑶淚濕羅衣脂粉滿:四印齋本自注雲:“別作‘淚揾征衣脂粉暖’。”滿,同“漫”。
⑷陽關:這裏指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蘇軾論《陽關三迭》唱法雲:“餘在密州,文勳長官以事至密,自雲得古本《陽關》,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知古本三疊蓋如此”。《四疊陽關》蓋按蘇軾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疊,故稱四疊。究竟如何疊法,説法不一。
⑸蕭蕭:一作“瀟瀟”。孤館:孤獨寂寞的旅館。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
⑺把:四印齋本自注:“別作有。”
⑻東萊:即萊州,時為明誠為官之地,今山東萊州市,曾名掖縣。蓬萊:指蓬萊山,也稱醫壺,傳説中的海上仙山名。《史記·秦始皇本紀》:“齊人徐芾具書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為蓬萊、方丈、瀛洲。” [2]  [3]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白話譯文

與姐妹們分手時,惜別的淚水打濕了衣衫,洇濕了雙腮,送別的《陽關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縱有千言萬語,也難盡別情。而今身在異鄉,望萊州山長路遠。寄宿館所,秋雨瀟瀟,不禁感到無限悽清。
被離情別緒攪得心亂如麻,竟不知在餞行時姐妹們送別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淺,都全不知道了。最後囑咐姐妹,你們要將音訊讓過往的大雁捎來,以慰我心,東萊畢竟不像蓬萊那樣遙遠。 [2]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創作背景

此詞寫作背景有兩説,一是以為作者在滯留青州時寫給移守萊州的丈夫;一是以為作者在赴萊州途中的昌樂館寫給留居青州的姊妹們。龔克昌《談〈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以為,當以後説為勝。理由是:一、元代劉應李《事文類聚翰墨大全》後丙案卷四收此詞,題為《晚止昌樂館寄姊妹》。但劉氏對作者失考,歸入無名氏;其實,在此之前,也即在宋代曾慥的《樂府雅詞》裏,已標明此詞為李易安作;曾氏生活年代與作者同時,其説當較可信,正可補正劉氏將此詞編入無名氏之誤。而以為此詞為清照思夫念舊之作均出後代,殊無實據。二、詞中出現的“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句,與所標“晚止昌樂館寄姊妹”題意正合,以詞中所流露的也恰是作者身處旅途中的口氣,和寄宿孤館中的心境。因此,斷此詞為作者寄姊妹之作,當較近是。
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於宣和三年辛丑(1121)九月中旬。北宋宣和二年庚子(1120)趙明誠知萊州,李清照未與之同去,仍居青州。宣和三年秋天次年起身赴萊州與丈夫團聚,行到昌樂,遇雨宿於旅館中,一時難以見到久別的丈夫,又思念家中姊妹,在寂寞悽苦中寫了這首《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而平慧善《李清照詩文詞選譯》認為,宣和三年辛丑(1121)八月間,李清照自青州赴萊州,途經昌樂宿館,作此詞寄姊妹。 [4-5]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作品鑑賞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整體賞析

此詞一開頭就寫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厲害,以至珠淚漣漣,浸濕身上羅衣,並且連臉上的脂粉也衝落下來沾滿了羅衣;這時,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出行時,一遍遍吟唱《陽關曲》時的情景。《陽關曲》,又名《渭城曲》。唐代詩人兼音樂家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被作為送別曲譜人樂府,以詩的首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得名《渭城曲》,或稱《陽關曲》,又因歌詞要反覆吟唱三遍而名《陽關三疊》。宋人在送別時是否必歌此曲未曾詳考,但“賦陽關”已成為表示惜別的代用語,在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化中積澱下來。因此,李清照以唱陽關來寫離別,本無甚新奇,但妙處在於數詞的使用上。《陽關曲》本是三疊,詞中説成“四疊”,已存人們心個多加了一層烙印,然至此還不盡意,還要將這“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一遍即四疊,“千千遍”那該是多少疊啊!如此便受到了陳字見新、平字見奇的效果。
這長長的山路已將親人隔於兩地了,她孤身一人在這異地的旅館中,聽着這悽苦的蕭蕭雨聲,心裏無比憂傷,竟使自己的心緒全亂了,亂得忘記了姊妹們送她時,餞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淺還是滿。不管多麼想念,親人已經別於兩地了,只好靠鴻雁來傳遞音信了。好在東萊是個實實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萊仙山那樣遙遠飄渺,可望而不可即。古代傳説,蓬萊與方丈、瀛洲併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説它“遠”。
這是一首開闔縱橫的小令,以淺近之語寫深摯之情。雖所用皆為平字、陳字,但卻見出新意,見出精巧。如“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極誇張,卻又極親切、真摯。通首寫惜別心情一層比一層深入,但煞拍“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出人意料地作寬解語,能放能收,小令詞能用這種變化莫測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這就是所謂善方情者不盡情。
從詞中可以看出,李清照當時內心十分痛苦,但又在極力排遣這種痛苦,致使有人誤以為這首詞是她在青州寫給在萊州的丈夫的。這恰恰説明了詞中的傷離情緒似乎已超出了姐妹相別的程度。 [2]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名家點評

現代校勘家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既見於宋曾慥《樂府雅詞》,題李易安作,而曾慥又與易安同時,必無錯誤。《詩女史》等以為延安夫人作,皆非。《翰墨大全》作無名氏,疑誤奪李易安姓名。此首殆為宣和三年辛丑(1121)八月間清照由青州至萊州途中宿昌樂寄姊妹所作。按地理圖,由青至萊,須經昌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十九載建炎三年(1129),趙晟由青赴萊,劉洪道令權知昌樂縣張成伏兵中途邀擊,可以證明。《翰墨大全》所題《暫止昌樂館寄姊妹》,恐為原題。《詩女史》等誤以“昌樂館”為“樂昌館”,《閩詞抄》至誤作“東昌館”,魯魚亥豕,不可究詰矣。詞中有“蕭蕭微雨聞孤館”句,必清照在旅途中作也。近人多以為此詞乃清照自諸城或青州寄至萊州趙明誠者,非是。 [6] 
中央文史研究館原館員黃墨谷《重輯李清照集·李清照評論》:《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是一首開闔縱橫的小令,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到了她的筆下變成“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極誇張,卻極親切真摯。通首寫惜別心情是一層比一層深,但煞拍“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出人意外地而作寬解語,能放能淡。所謂善言情者不盡情。令詞能夠運用這種變幻莫測的筆法是很不容易的。 [7] 
現代歷史地理學家黃盛璋《李清照集·李清照事蹟考辨》:近人於元《翰墨大全》中發現此詞前有一序,乃宿昌樂驛寄姊妹之作,故有“瀟瀟微雨聞孤館”之句。末兩句乃是望其姊妹寄書東萊,非望明誠自東萊寄書,昌樂即今昌樂縣,為青州赴萊州必經之道,而又距青州不遠,故此詞必作於赴萊州途中,時間應在宣和三年(1121)七月底八月初。 [5] 
山東省古典文學學會原副會長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評註》:在時間上,作者從過去(臨行)寫到現在(孤館);由現在(孤館)又折回寫到過去(臨行);又從過去(臨行)設想將來(青州萊州間的書信)。在空間上,作者從青州寫到征途;又從征途寫到昌樂;從昌樂又折回寫到青州;從青州折進寫到萊州、蓬萊。真可謂“若九曲湘流,一波三折”。可見作者才情敏贍,有才女如此,真是中國文壇的驕傲。 [7]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作者簡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説,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並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8] 
參考資料
  • 1.    葉嘉瑩 陳祖美.李清照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126-132
  • 2.    陳祖美.李清照作品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2:85-88
  • 3.    劉瑜.李清照全詞.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314
  • 4.    陳祖美.李清照作品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2:252
  • 5.    柯寶成.李清照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5:46-48
  • 6.    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27-29
  • 7.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評註.濟南:濟南出版社,1990:133-136
  • 8.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