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蝥,漢語二級字 [3]  ,讀作蝥(máo),〔斑蝥〕昆蟲,腿細長,鞘翅上黃黑色斑紋,成蟲危害農作物,可入藥。 [4] 
中文名
拼    音
máo
部    首
倉    頡
NKLMI
筆    劃
15
規範漢字編號
6019
UniCode
U+8765 
四角號碼
18136
五筆86
CBTJ
五筆98
CNHJ
部首筆畫
6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蝥máo
⒈ 〔斑蝥〕昆蟲,腿細長,鞘翅上黃黑色斑紋,成蟲危害農作物,可入藥。 [4] 
基本詞義
◎ 蝥 máo
〈名〉
(1) 斑蝥 [Chinese blister beetle],一種有毒的蟲
(2) 同“蟊” [same as 蟊]。如:蝥賊(食禾稼的兩種害蟲);蝥弧(春秋諸侯鄭伯旗名。後借指軍旗) [4]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莫浮切,音謀。食谷蟲。《説文》本又作蟊。食草根者,吏冒取民財則生。《詩·小雅》及其蝥賊。《傳》食根曰蝥,食節曰賊。《左傳·成十三年》帥我蝥賊。
蝥弧,旗名。《左傳·隱十一年》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
《集韻》《韻會》𠀤謨交切,音茅。螌蝥。詳螌字注。
《廣韻》亡遇切,音務。蠡名。亦作𧐙。
武夫切,音無。《爾雅·釋蟲》䵹鼄,鼄蝥。詳蛛字注。 或作𧍟。 [2] 

音韻參考

[廣 韻]:武夫切,上平10虞,wú,遇合三平虞明
[平水韻]:下平三餚·下平十一尤
[粵 語]:maau4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