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蝗鵟鷹

鎖定
蝗鵟鷹(學名:Butastur rufipennis):是鷹形目、鷹科、鵟鷹屬的一個物種。是中型猛禽,體長30-35釐米,翼展92-106釐米,體重310-380克。頭部較小,喙較弱,腿相對較長,爪子較小。當棲息時,它的長翅膀到達尾巴的末端。成鳥上體灰褐色,在覆羽和肩部有細密的深色條紋和紅褐色邊緣。下體從淺黃色到紅褐色不等,胸部有深色條紋。鳥喙黃色,虹膜和腿淡黃色。
生活在海平面至海拔1200米的高度之間。棲息地範圍很廣,存在於乾旱地區的多刺灌木叢中,甚至在半沙漠灌木叢中。在繁殖季節成對生活。在一年中其他的時間裏,生活在鬆散的集羣中,數量可以從50-100只不等。主要吃昆蟲,還吃蜘蛛和蜈蚣。在某些地區的蝗鵟鷹以螃蟹、小型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為食。主要分佈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蝗鵟鷹
拉丁學名
Butastur rufipenn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隼形目
鷹科
亞    科
鵟亞科
鵟鷹屬
蝗鵟鷹
命名者及年代
(Sundevall, 1851)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外文名
英文 Grasshopper Buzzard
法文 Busard des sauterelles

蝗鵟鷹形態特徵

蝗鵟鷹是中型猛禽,體長30-35釐米;翼展92-106釐米;體重雄性310-340克,雌性300-380克。頭部較小,喙較弱,腿相對較長,爪子較小。當棲息時,它的長翅膀到達尾巴的末端。所有這些特徵,加上特別懶惰和安靜的佇立態度,使它更像一隻風箏。在各個年齡段,蝗鵟鷹都以其纖細、流線型的輪廓而聞名。雄性和雌性是相同的,儘管雌性體型要大7%,重約10%。幼鳥有相當相似但可區分的羽毛。 [3-4] 
成鳥上體灰褐色,在覆羽和肩部有細密的深色條紋和紅褐色邊緣。下體從淺黃色到紅褐色不等,胸部有深色條紋。除了閉合翼上的紅色斑塊外,最顯著的特徵是頭部較深的棕色,較淡的喉部,被黑色的鬍鬚包圍,並被一條垂直線分成兩個相等的部分。鳥喙大多黃色,虹膜和腿淡黃色。 [3] 
幼鳥和成鳥的羽毛非常相似,但更蒼白。有條紋的頭部更白更紅,鬍鬚不那麼明顯,喙不那麼黃色。上體灰色,帶有較厚的紅褐色邊緣。尾巴呈現出均勻的顏色,帶有深色末端帶。胸部更加統一,有更細的和不明顯的條紋。虹膜棕色,喙黃色,帶有綠色的細微差別。 [3] 

蝗鵟鷹棲息環境

蝗鵟鷹生活在海平面至海拔1200米的高度之間。棲息地範圍很廣,存在於乾旱地區的多刺灌木叢中,甚至在半沙漠灌木叢中。該物種也可以在有灌木的草原和灌木稀樹草原中觀察到。它們佔據着樹木叢生的牧場和耕地。有時也棲息在森林邊緣和沼澤邊緣。這種猛禽對開闊的乾旱地區表現出明顯的偏好,特別喜歡遭受火災或最近被燒燬的地區的棲息地。在最常見的西非,當草覆蓋物變得太重時,它們會在雨季開始時進行短暫的遷徙。 [3] 

蝗鵟鷹生活習性

蝗鵟鷹遷徙

蝗鵟鷹是撒哈拉以南的熱帶移民。它們的短途遷徙與旱季和降雨量減少有關。除東非外,這些移動都位於赤道之上。在雨季築巢後,這些鳥會向南漫遊。在西非和中非,它們的新範圍形成了一個相當窄的帶,但在東非,它們進一步向南延伸到烏干達和坦桑尼亞北部。旅行距離一般為500-750公里。遷移發生在10月至翌年2月期間。 [3] 

蝗鵟鷹行為

蝗鵟鷹在繁殖季節成對生活。在一年中其他的時間裏,無論是在遷徙期間還是在旱季,它們都非常合羣。蝗鵟鷹生活在鬆散的集羣中,數量可以從50-100只不等。它們在火災後的灌木叢附近的數量甚至更多。在空中展示期間,這些鳥在發出響亮的叫聲時翱翔並進行循環飛行。蝗鵟鷹會表演許多雜技,包括令人眩暈和壯觀的下潛飛行、側滑和翻筋斗。成年蝗鵟鷹這些表現的質量由於偶爾紅褐色的翅膀會發出一些閃光而進一步增強。 [3] 
大多從地面低飛,飛行時有浮力,進行長滑翔和向上俯衝。這個物種可以飛得很高,可達300米。在飛行中,它們類似於紅隼風箏
蝗鵟鷹看起來很懶惰,它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自己最喜歡的2-3個棲息地之一上。特別喜歡棲息在光禿禿的樹枝和電線杆,在上面擺出筆直的姿勢或蹲伏和幾乎扁平的姿勢。 [3] 

蝗鵟鷹聲音

在築巢期之外,蝗鵟鷹通常很安靜。 相反,一旦築巢季節開始,它們就會變得非常嘈雜。它們們的主要叫聲是一個有力而健談的“ki-ki-ki-ki-kee”,其最後一個音符略長一些。 [3] 

蝗鵟鷹食性

主要吃昆蟲,還吃蜘蛛和蜈蚣。在某些地區的蝗鵟鷹以螃蟹、一些小型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為食。在節肢動物類別中,它們特別喜歡吃蚱蜢、蝗蟲和螳螂,但也捕捉有翼的白蟻和螞蟻、甲蟲和竹節蟲。蝗鵟鷹將大部分獵物帶到地面上。通常,它會在距離地面3-8米的高處伏擊獵殺。然而,它們也通過步行捕獵,特別是在草火或陸地蜂羣非常豐富的情況下。偶爾,它通過在空中追逐獵物來捕獵。它們伴隨着成羣的牛背鷺或成羣的大型草食性哺乳動物,希望能捕捉到逃離它們的昆蟲。 [3] 

蝗鵟鷹分佈範圍

繁殖地:厄立特里亞、岡比亞、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塞內加爾和蘇丹。
非繁殖地:剛果(金)、科特迪瓦、吉布提、加納、肯尼亞、塞拉利昂、索馬里、坦桑尼亞、多哥和烏干達。
留鳥:貝寧、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埃塞俄比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紹、馬裏、尼日利亞和南蘇丹。
遊蕩(非繁殖地):布隆迪、利比里亞和盧旺達。 [1] 
蝗鵟鷹分佈圖 蝗鵟鷹分佈圖 [1]

蝗鵟鷹繁殖方式

蝗鵟鷹的築巢季節從3月持續到8月。巢是一個堅固而深的結構,主要由木塊建造。巢的直徑約為35釐米,深約40釐米。與非常相似的黑鳶的巢不同,內部通常排列着綠葉。巢被放置在離地面10-12米的地方,但大多數時候巢在一棵小樹上的高度要低得多。每窩產1-3枚藍白色的卵,帶有一些深色斑紋。其孵化期未知。 [4] 

蝗鵟鷹保護現狀

蝗鵟鷹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1年 ver3.1——無危(LC)。 [1] 

蝗鵟鷹種羣現狀

截止2000年,全球數量估計超過10,000對,相當於20,000只成熟個體。據報道,該物種在某些地區普遍普遍且局部豐富,數量超過除黑鳶之外的所有其他猛禽。物種數量在20,000-49,999只成熟個體之間。 [1] 
趨勢證明:截止2001年,由於過度放牧和乾旱,當地的蝗鵟鷹在下降。觀察到肯尼亞的非繁殖遊蕩數量有所下降。1969年至2004年期間,布基納法索、馬裏和尼日爾的旱季數量也出現下降,儘管應該指出這可能是由於不同年份之間遷移時間的差異,而不是數量下降(Thiollay 2006)。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