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蜜桶花

鎖定
蜜桶花,中藥名。為玄蔘科植物來江藤BrandisiahanceiHook.f.的全株。具有祛風利濕,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風濕筋骨痛,浮腫,瀉痢,黃疸,癆傷吐血,骨髓炎,骨膜炎,瘡癤。
中文名
蜜桶花
漢語拼音
Mitonghua
採收時間
全年
來    源
玄蔘科植物來江藤的全株
性味歸經
味微苦,性涼

蜜桶花功能

祛風利濕,清熱解毒。

蜜桶花主治

風濕筋骨痛,浮腫,瀉痢,黃疸,癆傷吐血,骨髓炎,骨膜炎,瘡癤。

蜜桶花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切段曬乾或鮮用。

蜜桶花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或泡酒。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蜜桶花藥理作用

從來江藤全草分離得一種苯丙素甙類成分洋丁香酚甙,具有昆蟲拒食作用,抗病毒、抗菌作用,神經興奮作用和降脂作用,並對性功能障礙和健忘症等有治療作用。

蜜桶花相關配伍

1、治風濕,一身浮腫:蜂糖罐、白菖蒲、石菖蒲、艾各等分。煎水洗。(《貴州草藥》)
2、治感冒發熱:蜜桶花3-9g煎服。(《雲南中草藥選》)
3、治勞傷咳嗽吐血:鮮蜂糖灌花30g。煎服。(《貴州民間藥物》)
4、治黃疸型肝炎:蜜桶花30g。紅糖為引,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5、治瀉痢:蜂糖灌根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6、治骨髓炎:蜂糖罐根120g。用白酒500g,浸泡3d。每服15-20ml,早晚各服1次,小兒酌減。外用牛皮膠抽絲,填滿瘻管為度,用紗布覆蓋固定。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7、治化膿性骨髓炎:蜜桶花根30g,浸酒500g。日服2-3次,每次10ml。
8、治骨內膜炎,破傷風,風濕,跌打:蜜桶花15-30g。水煎服。(7-8方出自《雲南中草藥》)

蜜桶花化學成分

全草含洋丁香酚甙,2′-乙酰基洋丁香酚甙,金石蠶甙,甘露醇,衞矛醇。

蜜桶花相關論述

1、《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治心驚目跳,燒熱不退及嘔吐。”
2、《貴州民間藥物》:“治痢疾,消浮腫,止咳血。治瀉痢,受風濕,一身浮腫,癆傷和咳嗽吐血。”
3、《雲南中草藥》:“清熱解毒。治化膿性骨髓炎,骨內膜炎,破傷風,風濕,跌打,黃疸型肝炎。”

蜜桶花分類

植物學種屬
玄蔘科來江藤屬來江藤。
植物學形態特徵
灌木,高2-3m。全株密被鏽黃色星狀絨毛,枝及葉上面逐漸變無毛。葉柄短,長約5mm,有鏽色絨毛;葉片革質,長卵形,長3-10cm,寬3.5cm,先端鋭尖頭,基部近心形,全緣。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1cm,中上部有1對披針形小苞片,均有毛;花萼寬鍾狀,內密生絹毛,具10脈,長、寬均約1cm,萼齒寬卵狀三角形,先端凸突或短鋭尖;花冠橙紅色,外被星狀絨毛,長約2cm,上唇寬大,2裂,裂片三角形,下唇較短,3裂,裂片舌狀;雄蕊與上唇等長;子房卵圓形,與花柱均被星毛。蒴果卵圓形,略扁平,有短喙,具星狀毛。花期11月至翌年2月,果期3-4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中南及西南。
植物生產環境
生於海拔500-2600m的林中及林緣。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3.    吳家榮,邱德文.《中國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貴州科技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