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蜚克圖河

鎖定
蜚克圖河,松花江幹流南岸支流。位於黑龍江省南部。金稱“匹古敦木水”,明代始稱今名。“蜚克圖”,滿語,意為“間隙”或“休息站”。清代曾於此設蜚克圖驛站。發源於大青山山脈吊水湖嶺北坡,流經賓縣西北部和阿城市東北部,在賓縣老山頭靠山屯西注入松花江。全長100公里,河寬5—8米,水深0.4—1.2米,流域總面積1108平方公里。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為結冰期。其上游建有二龍山中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75.5平方公里,總庫容9100萬立方米,是以灌溉、防洪為主,結合養魚、發電的多年調節綜合利用水庫。沿岸盛產水稻。 [6] 
中文名
蜚克圖河
金    稱
匹古敦木水
地理位置
黑龍江省南部

蜚克圖河幹流概況

蜚克圖河 蜚克圖河
蜚克圖河,“蜚克圖”,滿語,意為“間隙”或“休息站”。清代曾於此設蜚克圖驛站。發源於大青山山脈吊水湖嶺北坡,流經賓縣西北部和阿城市東北部,在賓縣老山頭靠山屯西注入松花江。全長100公里,河寬5—8米,水深0.4一1.2米,流域總面積1108平方公里。 [1] 
蜚克圖河,清史稱弗朵圖河。蜚克圖河為松花江右岸支流之一,流域垮賓縣、阿城兩縣,以小猞猁河及賓西以下幹流分界,左岸為阿城,右岸屬賓縣所轄。流域面積1057平方公里,流長124.4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深90毫米。
蜚克圖河發源吊水湖嶺之東北,折曲北流至玲瓏山折向西北,至二龍山水庫緩折西流,賓西以下再折向西北,流經平坊、新立、英傑、居仁、賓西、永和、糖坊等鄉鎮,在老山頭處匯入松花江。全長124.4公里,總落差325米,河岸平均坡降,玲瓏山以上為10.1‰,玲瓏山至賓西為1.37‰,賓西以下為0.165‰,全河彎曲係數為1.84。
蜚克圖河較大支流,大猞猁河、小猞猁河均在左岸,德源恆溝、地局子溝、糖坊溝、水泉溝皆在右岸,流域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51公里。洪峯量,賓西處1953年為19立方米/秒,1955年為57.1立方米/秒。
蜚克圖河流域平均降水量約為600毫米,多年平均氣温3.05℃,無霜期在130--135天之間,本流域永和糖坊為澇區,均已治理。二龍山水庫建成後,灌溉水田4.5萬畝。水土保持已開展了吉興、房家溝、團山子3個小流域治理區。 [2] 
蜚圖克河蜚克圖河發源於阿城縣東北部大青山山麓,上游自東南向西北流入賓縣境內,下游河段為賓、阿兩縣之界河。在阿城縣流經蜚克圖、永源、巨源三個鄉鎮,注入松花江。蜚克圖河在阿城縣境內長度為56公里,流域面積約為360平方公里。 [3] 
蜚克圖河流經蜚克圖、永源、巨源3個鄉鎮,於老山頭匯入松花江,幹流全長56公里,是阿城縣與賓縣之界河,引提水量較小,灌溉效益不大。 [4] 

蜚克圖河開發利用

蜚克圖河流域攔河壩
蜚克圖河上游支流石洞河、暖河、陡咀子河在平坊鄉境內,東北淪陷時期是全縣重點水田區,在石澗、全孝、平坊、共和、侯家屯等修了11處攔河壩引水灌田,1945年,種植水田6000畝,僅全孝村就種植水田2100畝。1945年8月15日,日本開拓團撤走後,當地漢族農民種水田的極少。到1980年,平坊鄉境內攔河壩全部廢掉,自流灌溉水田絕跡。1982年後,南華、共和、全盛等地少數農民,開始壓壩,恢復水田生產。
蜚克圖河支流猞猁河,在英傑鄉境內,友好、友聯、民興、民福修有4處攔河壩,引水灌田,1985年,種植水稻2600畝。
蜚克圖河中游吉祥、東興、三合攔河壩,在居仁鄉境內。二龍山修水庫前,就以這3個壩引水灌田。水庫建成後,仍以老河道為主幹渠,利用攔河壩提高水位引水灌田。這3處攔河壩皆屬二龍山灌區範圍,為賓縣水稻重點產區之冠。
蜚克圖河中游賓西攔河壩,建於解放初期,以堆石築壩,壩長70米,寬8.6米,高4.5米,在二龍山灌區建設中改建為砌石穿帶與漿砌石護面的永久性攔河壩,壩上築有鋼結構人行橋1座。
蜚克圖河下游勝利攔河壩,在糖坊鎮境內,初建於東北淪陷時期。1975年,改建為三道漿砌石穿帶石頭壩,左右岸各修1個引水閘門,分別灌溉賓縣、何城兩地的水田。賓縣乾渠4公里,灌溉新勝、勝利、青源、老山頭4個村的4180畝水田。
二龍山水庫灌區
二龍山水庫位於蜚克圖河上游,哈同公路南側,跆縣城西6公里。1958年秋動工興建,由土壩、溢洪道、輸水洞主體工程組成。壩長800米,壩頂高程194.5米,頂寬16米。總工程量155.7萬立方米。其中,土方110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量7160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71.41噸。共投工341.2萬個,車工日34.63萬個。總投資1895.1萬元,其中,國家投資782.4萬元,羣眾負擔1112.7萬元。1974年6月竣工,經黑龍江省驗收,交付使用。
二龍山水庫是賓縣西部地區水利灌溉的樞紐工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75.5平方公里,總庫容9400萬立方米,相立水位192.8米,設計防洪庫容746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218萬立方米,死庫容800萬立方米。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按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是一座以灌溉、防洪為主,養魚、發電、旅遊綜合利用,多年調節的水庫。
二龍山灌區水源以水庫供水為主,區間2條河流補水為輔的自流灌區。灌區現有新立、英傑、居仁、賓西、永和、糖坊和阿城市巨源7個鄉鎮,16個村受益。灌區設計灌水田3方畝,1985年,實灌水田3.66萬畝,超效益22%。
(1)二龍山灌區建設
二龍山灌區歷史較長,東北淪陷時期賓阿兩縣共建糖坊勝利攔河壩,自流灌溉水田千餘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賓西鄉北安,居仁鄉東興、吉祥先後築壩截水,逐年發展水田,整個河系屬二龍山灌區範圍,共種水田2000餘畝,攔河壩自流灌溉直到二龍山水庫建成。
1959年,二龍山水庫大壩合攏後,即着手進行二龍山灌區建設,按歷史程序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9年開始,在哈同公路北側,沿崔家屯後山,自東而西,隨山腳走向修建1條幹渠。東起水庫輸水洞,西至居仁公社東興大隊姜家屯,全長9公里,底寬4米,沿途修建構造物12處。通水後,水毀段多處,維修工程最大;吉祥村屯北渠道沙石段,嚴重漏水、滲水被迫放棄停用。
第二階段1970--1973年,縣成立二龍山工程建設指揮部,借調省水利廳、省水利勘測沒計院來賓縣插隊的韓友邦、陳仁士、張文輝、營建華、黃鐋榮等工程技術人員,幫助二龍山灌區設計和施工。1971年4月和5月,分別完成《二龍山乾渠建築物設計説明書》與《二龍山灌區工程設計》,上報省、地水利部門。
修建總乾渠1條,從大壩放水口到灌區分水閘,總長800米,沿水庫北山南坡腳走向,靠山築堤,底寬12米。設計承受放水流量為25m³/S,灌區實際需要放水6.69m³/S。
第一干渠由3段各自獨立的渠道組成,全長18.5公里,供新立公社二龍山大隊及居仁公社用水,灌溉面積2.5萬畝。
第一段從灌區分水閘起,沿哈同公路南側走向,在吉祥大隊單家屯西穿過哈同公路,到東興大隊霍家屯止,引水流量0.83m3/S,灌溉二龍山、吉祥、良種場、東興4個大隊農田。此處水田集中,用水緊張,羣眾年年整修東興柳條攔河壩,做補充水源。
第二段自居仁公社三合攔河壩,通過進水閘引水,經過東山頭,在居仁公社門前穿過啥同公路,沿滿家店屯北側西行至福合大隊,灌溉三合、居仁、福合大隊農田。三合大隊系朝鮮族種水田老區,地平、埂直,實現方田條田,為二龍山灌區中的典型。
第三段通過三合攔河壩引水,在居仁公社東山頭建1處抽水站,將水抽到高予渠道水面11.2米的壓力水池後進入乾渠。渠道沿山腰走向至李桂林屯東,灌溉居仁、東昇。福合火隊農田,用水流量為0.5m³/S。抽水站利用山坡高3.5米落差的自然優勢,安裝3台60--4型水輪泵。水輪泵抽水灌田省電、省油,但,嚴重費水。
1974年,經請示黑龍江省、松花江地區水利部門,徵得公社、大隊同意,將水輪泵拆除,改建機械抽水站,安裝60馬力柴油機2台,12HS--19水泵3台,繼續抽水灌田。機械抽水運行結果,機械故障多,用油困難,成本高。又於1979年架設高壓線路,改機械抽水站為電力抽水站。裝配100KVA變壓器2台,配電盤1部,40KW電動機2台,75KW電動機1台,減壓起動器3台,利用舊泵2台,新增14HS--28水泵1台,渠道上修有農道橋、渡槽、排涵等構造物。哈同公路改線,新公路通過渠道,由交通部門修建倒虹吸工程。1981年,居仁泵站擴建,重新安裝14HS--28水泵2台,將3排鑄鐵管路改為700毫米預應力水泥管管路。擴建後,灌水田2300畝。
第二乾渠為二龍山灌區內主要乾渠,灌溉賓西、永和、糖坊、巨源4個公社6萬畝耕地,佔灌區設計灌溉面積50%以上。二乾渠在賓西四合大隊自家圍子屯後攔河壩右側建2孔進水閘,引水流量5m³/S。乾渠經賓西、團山子、永和、糖坊,至老山頭,全長35公里,工程量大,構造物多。其中,包括二幹進水閘、北安渡槽、鳳凰山灌涵排渡、聯華大填方、渡槽、朝陽大跌水、團山子大填方、永和大挖方、劉君灌涵排渡、糖坊北大溝渡槽、勝利渡槽等。團山腳下1處長210米險工要段,東靠沿山公路,西近蜚克圖河道,渠道難以修建。經與阿城縣(未改市前)協商,佔用永源公社70畝土地,開挖團山子改河工程,保證了渠道安全。
第三乾渠從二龍山水庫東北側引庫水入賓州河,1973年開挖,當年完成。乾渠長18公里,引水流量2m³/S,灌田2萬畝。乾渠上有賓州渡槽,公路涵、排涵、跌水等構造物,經四季青、大崴子、新立到和順許家屯尾水入海里渾河。
三幹修後第1年,四季青灌菜田400畝,大崴子、偏臉子一帶及和順等共計種水田1300畝。1975年水庫枯水,庫水面低於三幹進水高程,不能引水灌溉。羣眾為種水田,接通電源,安裝水泵,抽水入渠灌溉。1976年,水庫水位降低到死庫容以下,水泵亦無法抽水,三幹從此廢棄。
英傑支幹從總乾渠開設進水口,安裝進水閘,同水庫漁場的魚池共用一條渠道,引水流量0.86m³/S,魚場用0.17m³/S,英傑支幹用0.69m³/S。支幹渠灌溉永樂、良種場農田1萬畝。支幹全長6公里,到樺樹排子屯尾水入猞猁河。渠道上有大渡槽、農道橋、排涵、公路橋等構造物。
二龍山灌區第二階段建設,共修總幹1條,乾渠3條,支幹1條,支渠68條,全長148公里,修建橋、涵、閘、渡槽、跌水等構造物136處。工程總投資135萬元,投工118.12萬個,完成土石方29.14萬立方米,用水泥2906噸,鋼材130噸,木材663立方米。
第三階段:1983-1984年,二龍山灌區重新整頓。經過10年灌溉實踐,由於水庫水位不穩,水源不足,原有渠系已不適應灌田的需要。根據"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重新安排,照顧原有,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堅持標準,徹底整頓"的原則,編制了二龍山灌區整頓任務書,將原灌區三幹廢棄,一干、支幹大發展,二幹留頭砍腰保尾巴。重新佈置了英傑、吉東、三合、賓西、糖坊5條幹渠,設計灌溉水田3萬畝。配置支渠31條,長32.4公里,修排水溝和截流溝3條,長9.27公里,新建與維修構造物98座。二龍山灌區整頓情況統計表(附表)
(2)二龍山灌區效益
1972年,全灌區種植水田5000畝,到1985年增加6.5倍。14年,灌區發展出現馬鞍形。1974年,第一次高峯,灌田2.3萬畝,1977年回落,只灌1萬畝,1976和1977連續兩年枯水位,對發展水田灌溉影響很大,1978-1981年發展緩慢,4年平均每年1.7萬畝,仍處於低潮。1983年灌區整頓後,水田灌溉面積逐年增加,1985年,突破3.66萬畝,創歷史最高紀錄。二龍山水庫歷年水源及水田灌溉情況表(附表)
二龍山灌區發展旱灌很少,主要是灌區控制範圍內土地,多分佈在蜚克圖河沿岸,地勢低窪,旱情少而常受澇災。1974年,縣革命委員會為發展推廣小麥旱灌技術,從河南省偃師縣聘請2名農民小麥灌溉技術員,安排在灌區內永樂、朝陽2個大隊搞小麥灌溉試驗。麥田整修成畦田,灌水3次,小麥長勢好,卻貪青晚熟,並未增產,沒推廣。
(3)二龍山灌區管理機構
1960年,灌區管理站設在二龍山水庫,由水庫直接領導,主要任務是放水和徵收水利費。
1970年,縣水利科設灌溉站,從事二龍山灌區管理和建設。在居仁、賓西、永和、糖坊和三幹設5個分站,每站配2-3名國家幹部管理灌區。各公社配專人管理灌區,由公社、大隊負擔開支,屯有看水員。各分站撤銷後,由公社水利幹部代行管理。
1981年,二龍山灌區管理站正式成立,直屬縣水利科(局)領導,專門負責二龍山灌區建設和管理。 [5] 
參考資料
  • 1.    黑龍江松花江水系的其他河流  .新浪黑龍江[引用日期2015-11-15]
  • 2.    賓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賓縣誌: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第一篇 地理》 第三章 自然資源 第二節 水資源
  • 3.    阿城縣誌編纂委員會.阿城縣誌: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二篇 地理》 第五章 地質 地貌 第二節 地貌
  • 4.    阿城縣誌編纂委員會 .阿城縣誌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8版 :《第四篇 農業》 第六章 水利 第一節 水源情況 .
  • 5.    賓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賓縣誌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1 :《第九篇 水利》 第一章 農田水利 第三節 灌溉 .
  • 6.    黑龍江省地名錄 第二節 松花江水系  .龍志網[引用日期202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