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蜈蚣草(原變型)

鎖定
蜈蚣草又名蜈蚣蕨、長葉甘草蕨、舒筋草、百葉尖、牛肋巴等,隸屬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是一種形態優雅的蕨類植物,分佈較為廣泛,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也是第一種被發現的砷超富集植物,在植物修復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 
別    名
蜈蚣蕨
長葉甘草蕨
舒筋草
百葉尖
牛肋巴等
中文學名
蜈蚣草(原變型)
拉丁學名
Pteris vittata L. f. vittata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亞    門
真蕨亞門
薄囊蕨綱
水龍骨目
腎蕨科
腎蕨屬
分佈區域
熱帶、亞熱帶地區
主要價值
土壤修復、污水處理

蜈蚣草(原變型)形態特徵

植株高(20)30~100(150)cm。根狀莖直立,短而粗健,粗2~2.5cm,木質,密蓬鬆的黃褐色鱗片。葉簇生;柄堅硬,長10~30cm或更長,基部粗3~4mm,深禾稈色至淺褐色,幼時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以後漸變稀疏。
葉片倒披針狀長圓形,長20~90cm或更長,寬5~25cm或更寬,一回羽狀;頂生羽片與側生羽片同形,側生羽多數(可達40對),互生或有時近對生,下部羽片較疏離,相距3~4cm,斜展,無柄,不與葉軸合生,向下羽片逐漸縮短,基部羽片僅為耳形,中部羽片最長,狹線形,長6~15cm寬5~10mm,先端漸尖,基部擴大併為淺心臟形,其兩側稍呈)耳形,上側耳片較大並常覆蓋葉軸,各羽片間的間隔寬約1~1.5cm,不育的葉緣有微細而均勻的密鋸齒,不為軟骨質。主脈下面隆起併為淺禾稈色,側脈纖細,密接,斜展,單一或分叉。葉幹後薄革質,暗綠色,無光澤,無毛;葉軸禾稈色,疏被鱗片。在成熟的植株上除下部縮短的羽片不育外,幾乎全部羽片均能育。 [2] 

蜈蚣草(原變型)生長環境

較耐旱,耐貧瘠和耐鹽鹼,生長於海拔2000m以下鈣質土或石灰岩上,也常生於石隙或牆壁上,在不同的生境下,形體大小變異很大。 [2] 

蜈蚣草(原變型)分佈範圍

廣佈於我國熱帶和亞熱帶,以秦嶺南坡為其在我國分佈的北方界線,北起陝西(秦嶺以南)、甘肅東南部(康縣)及河南西南部(盧氏、西峽、內鄉、鎮平),東自浙江,經福建、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西達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南到廣西、廣東及台灣。 [2] 

蜈蚣草(原變型)繁殖方法

蜈蚣草的繁殖蜈蚣草可採用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組織培養繁殖。在春季萌芽前將母株地下根莖分割後栽於陰涼處,保持濕潤,極易成活,大量繁殖以孢子播種法為宜。將收集的成熟孢子以濃度為50mg/kgGA3處理24h之後,播撒於疏鬆透氣的土壤基質表面,提供充足的水分、適宜的光照和合適的温度,一般30d左右就可長出綠色原葉體,50~60d出孢子葉。 [1] 

蜈蚣草(原變型)主要價值

蜈蚣草(原變型)土壤修復與污水處理

蜈蚣草對砷等重金屬具有較強的富集作用,可以用來修復土壤和污水中的金屬污染,蜈蚣草對水體中砷的吸附率可達86.1%,水中殘餘砷僅為2.8mg/mL,因此利用蜈蚣草的吸附行為去除地下水中的砷是完全可行的。根據基質和植物的不同,組合成四個潛流式濕地系統,研究結果表明,以鵝卵石一蜈蚣草系統處理含砷廢水,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處理方式,而且對水體中有機物、氮和COD都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具有高效率、低投資、低能耗等優點,是很有開發潛力的生態治理污水的方法。 [1] 

蜈蚣草(原變型)觀賞價值

蜈蚣草複葉碧綠光潤,四季常青,經久不凋,姿態優美,清新脱俗,是製作觀賞幹葉和插花配材的首選材料,也是人們喜愛的室內盆栽觀葉植物。蜈蚣草耐粗放管理,可做林下地被植物,也可用於公園、綠地和庭園的美化,具有較好的市場開發前景。 [1] 
參考資料